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偶像的

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偶像的

唐寶民

許壽裳在文章中曾回憶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段時間, 二人跟章太炎先生學習古文, 在學習過程中, 魯迅是極少發言的, 但有一回, 章太炎問大家:“文學的定義怎樣?”魯迅回答說:“文學和科學不同, 科學重在啟發理性, 文學重在增進感情。 ”章太炎不同意魯迅的觀點, 他糾正道:“這樣的劃分辦法雖然比前人較勝一籌, 可是仍然有失當的地方。 比如郭璞的《江賦》, 木華的《海賦》, 又何嘗能動人哀樂呢?”魯迅先生當時並沒有反駁章太炎, 但過後, 他卻對許壽裳說:“我以為先生詮釋文學,

把範圍弄得太寬泛了。 其實, 文字與文學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江賦》、《海賦》之類, 文辭雖然奧博, 而它們的文學價值就很難說。 ”顯然, 魯迅先生雖然尊章太炎為師, 但對章太炎的觀點並不盲從, 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思考, 學者林賢治就此評論說:“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偶像的。 ‘吾愛吾師, 吾更愛真理。 ’當周樹人一旦發現了先生和真理之間的距離, 就會固執地站到真理的一邊, 從心底裡堅持自己。 ”

蔣百里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時, 與蔡鍔為同窗好友, 在蔡鍔的引見下與梁啟超結識, 並拜梁啟超為老師, 梁啟超欣然應允, 二人從此有了師生之誼, 過從甚密。 梁啟超對他也很關懷, 在各方面對他進行照顧, 蔣百里十分感激。 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了一份《新民叢報》,

宣傳“立憲”, 主張用改良的方式來救中國。 與改良主義針鋒相對的是革命派, 蔣百里傾向革命, 反對改良, 對梁啟超的主張頗不贊同, 於是就用“飛生”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對梁啟超的改良思想進行批判, 梁啟超十分重視, 親自寫了《答飛生》一文在《新民叢報》上進行辯解。 後來, 大家都知道了“飛生”就是蔣百里, 有人問蔣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師, 你怎麼同他公開論戰, 不怕損害師生情誼嗎?”蔣百里引用了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來回答:“吾愛吾師, 但吾更愛真理!”其率真性格袒露無疑。

歷史學家唐德剛曾與大學者胡適有過多年交往, 雖然唐德剛沒有上過胡適的課, 但唐德剛自認是胡適的弟子, 對胡適這位老師極為尊敬。

需要注意的是, 唐德剛雖然尊敬胡適, 但在學術問題上, 卻毫不含糊, 不因胡適是自己尊敬的老師就盲目地同意胡適的觀點, 而是敢於對胡適的觀點進行挑戰。 1917年1月, 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轟動一時的《文學改良芻議》, 在這篇文章中, 胡適提出寫文章的八點主張: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這篇文章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但唐德剛先生對這篇文章的觀點卻頗有看法, 1979年1月23日, 他寫了《芻議再議——重讀適之先生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對胡適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並逐條進行批駁, “可是四十年過去了, 徽州胡傳的兒子, 把桐城方東美的祖宗, 早已打得灰溜溜見不得人。 但是胡博士從此以後就能取方劉姚而代之,
來他個‘天下文章其在績溪乎’了嗎?四十年河東轉河西, 這個文藝界‘徽州幫’‘黑線專政’也該到了被造反的時候了吧!”接著, 唐德剛扯起反旗, 開始造他老師胡適的反:“第一, 做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嗎?屈原的《九歌》, 就沒有哪一‘歌’裡面是有物的, 你能說屈原的文章不好?寫文章不應‘模仿古人’嗎?近四十年來, 我的同學之中就不知出了多少小魯迅、小胡適、小巴金。 不模仿魯迅、胡適, 白話文就作不好……不模仿古人還行?寫詩文‘要講求文法’?聞一多大師生前所最賞識的那種‘看不懂、念不出’的艾山體新詩, 就一點文法也沒有, 它硬是頂呱呱的好詩……”唐德剛是這樣理解“老師”一詞的意義的:“至於我這個學生對老師的學問的學習保持個什麼態度呢?我認為‘老師’一詞的意義,
並不代表真理的終點, 但是老師畢竟是老師, 所以對老師的全盤否定, 甚至把老師的祖墳也給挖掉, 那就太混帳了;相反, 對老師的全面肯定, 也是病態, 胡先生一輩子都叫我們做個‘不受惑的人’”。

胡適曾引用過“洞山和尚”的故事:洞山和尚是雲崖和尚的及門高足, 有人問洞山和尚:“你贊成你的老師雲崖和尚的話嗎?”洞山和尚回答說:“半肯半不肯。 ”那個人又問:“為什麼不全部肯定?”洞山和尚說:“若‘全肯’, 即辜負先師也!”如果全部肯定, 就辜負了老師了。 魯迅、蔣百里及唐德剛對待老師的態度, 就是“半肯半不肯”, 這種態度看似大逆不道, 其實是對學術的一種尊重。 成熟的人是不需要偶像的, 魯迅、蔣百里及唐德剛的選擇,其實就是在踐行亞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誠如唐德剛所解釋的那樣:“對他們的老師不願‘全肯’,不是不敬愛其老師,正是由於‘不辜負先師’才不願‘全肯’。‘全肯’則沒有進步,沒有進步則文化便停擺了。”

魯迅、蔣百里及唐德剛的選擇,其實就是在踐行亞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誠如唐德剛所解釋的那樣:“對他們的老師不願‘全肯’,不是不敬愛其老師,正是由於‘不辜負先師’才不願‘全肯’。‘全肯’則沒有進步,沒有進步則文化便停擺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