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重溫工運歷史 傳承紅色文化 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完成重修

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今天重新開館。

羅揚才烈士的塑像。

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今年初開始“修舊如舊”的施工。

■舊址修復施工現場

■1927年1月24日, 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

羅揚才烈士

楊世甯烈士

台海網4月28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今天上午, 在大同路土堆巷68號, 勞模代表馮鴻昌和蘭臻為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揭牌。這是該館時隔105天之後,重新開館。此前,為了還原展館原始面貌,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廈門總工會對其重新翻修。

該館是福建工運的起點,“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福建省工會系統主題黨日活動今天也放在了這裡,省總工會領導,全省各設區市總工會領導,全國人大和勞模代表,羅揚才烈士後人代表等,在這裡重溫入黨誓詞。

為更好地發揮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的教育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擴大工人運動紅色資源影響力,打造工會的精神家園,福建省總工會將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命名為“工人運動紅色教育基地”。接下來,陳列館將免費開放,成為重溫工運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開館儀式之後,大家步入陳列館,參觀廈門工運史展(一樓)、改革開放40年廈門工會工作成果展(二樓)以及羅揚才、楊世甯烈士工作場景復原(三樓)。省總工會、羅揚才烈士後人、各設區市總工會代表還向羅揚才烈士塑像獻花。“作為羅家的後代,更要把爺爺的精神發揚下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羅揚才烈士的孫子羅家俊先生說。

【修復故事】

以史為圖修舊如舊

新增閩南簷角和門窗

廈門總工會舊址年代久遠,後來又經過三次大修,變化很大。此次舊址修繕要求“修舊如舊”,沒有圖紙,如何還原?市總工會和施工團隊請來歷史專家,搜集大量資料,逐一還原它的真實模樣。

本次修繕後,陳列館新增了10處閩南風格的簷角,還多了20多個門窗。這是專家們根據早期的歷史圖片和史料,發現它們曾經存在過,不知什麼原因缺失或被封閉了。如今,這些富有閩南建築特色的簷角和門窗都得以重見天日。

為重修尋找舊磚材

走訪居民取得理解支持

早期建築使用的清水磚,是不做任何裝飾,釉面全靠天然燒制而成,這種磚材現在市面上很難找到。聽說漳州有一處老宅正在拆除,有些清水磚可用,施工團隊趕緊跑到漳州,買了磚連夜運送到施工現場。

修復舊址比新建難度更大,因為可能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舊址三樓樓板的木梁,設計時本以為只需更換7根,但打開後發現因蟲蛀柱子嚴重損壞,需更換21根。

由於舊址位於老城區小街巷,居民多,施工期間除了特別安排人員負責安全,市總工會領導、思明區政府和鷺江街道辦事處領導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經常到居民家中走訪,思明區政府還對舊址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舊址探秘】

腳步

是啊,腳步,這又何止是一個普普通通工人的腳步呢?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成立之初的廈門總工會,只有公章一枚、手搖電話機一部、油印機一台。當時總工會脫產幹部的工資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從不計較,積極熱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1927年4月9日,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廈門總工會遭到破壞,羅揚才、楊世寧被捕,並在福州英勇就義。但是,廈門工人從未放棄抗爭,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在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李泉佃

三月初的一天早晨,住在大同路的孫先生,像往常一樣,打開店門,瞄了一眼堆積在門口的沙石、磚頭、木料。他知道,昨天夜上,對面里弄“小紅樓”修復工程的工人們,又忙乎了一個晚上。

這個早晨,天上飄著毛毛細雨,我走到了孫先生的店門口,他已將一張被茶水浸泡得斑斑點點的茶几搬了出來,放在騎樓下;隨之,三兩個鄰居也習慣性地坐了下來。瞬間,大同路就氤氳在縹縹緲緲的茶香中了。

孫先生見我鬚髮斑白,就笑著打了個招呼:“還沒營業,來,先‘呷茶’。”我告知,我不是來買東西的,是想到這踏訪廈門總工會舊址。孫先生“哦”了一聲,用了一句頗為時尚的話說:“知道啦,這次是升級改造。”另一位“呷茶”的老者,啜了一口茶,說道:“你算問對人了。他早年當過總工會的通訊員。”

老者說的“他”,就是孫先生。他還真的如數家珍跟我聊起廈門總工會舊址的幾番風雨、幾度變遷。儘管,或許他的年紀,或許他的記憶,他口述的歷史,已不甚準確,但也可見他對舊址有著絲絲縷縷的情愫。

他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廈門總工會舊址至少經過三次大修,現在正在改造的是一棟三層的紅磚建築,附近的老居民稱它為“小紅樓”。它是福建省保存下來的、反映大革命時期福建工人運動的唯一建築。

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通過工會章程,選舉中共黨員羅揚才、楊世寧為總工會正、副委員長,並組建工人糾察隊。從此,這個地方就成為廈門工人運動的指揮部。

他見我不停地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就建議我到金山社區跑一趟。我有些詫異。他卻一本正經地說,大概是1982年吧,廈門總工會舊址第一次大修之前,“小紅樓”住著十一二戶人家,當時,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在金山社區買了新房,讓他們搬遷過去。“小紅樓”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們人生的見證。搬遷時,很多人淚眼婆娑,依依不捨。即便今天,仍然有不少老鄰居來“尋根”呢。

我喝了一杯市井熱茶,抬腳就往孫先生店門對面的土堆巷走。廈門總工會舊址在土堆巷68號。幾位茶仙一再吩咐,那裡在大興土木,要我注意安全。

土堆巷名副其實,窄窄的巷口,兩側是兩三層高的老樓。此時已是市聲鼎沸,巷口人進人出,我只好側著身子進去。

約莫走了十來米,就見“小紅樓”已被腳手架緊緊箍住,綠色的防護網將樓體包裹得嚴嚴實實。我低著頭,從門口的腳手架縫裡鑽了進去,想尋找小樓曾經作為工會展館的蛛絲馬跡。遺憾的是,所有的物件,早已搬走,只留下門框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民主革命時期工人運動展廳”。

正想往裡走,一位戴著安全帽的女工把我喊住:“請問找誰?”我說:“‘五一’很快就要到了,我到這採訪。”旁邊幾位工人師傅,聽說我是來採訪的,立馬來了精神:“就採訪她,就採訪她。” 女工一下子羞紅了臉:“別聽他們瞎起哄。要採訪也得採訪我們陸總。”可是,幾個工人師傅依然不依不饒:“她是我們馬總。”這下,“馬總”不再扭扭捏捏了,她掏出手機:“陸總,這裡有記者要採訪我們。”說罷,她遞給我一頂安全帽:“這個還是要戴的。”

正說著,叫“陸總”的來了。是位年輕小夥子。他用狐疑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的意思,便拿出手機,將《廈門工人》雜誌編輯李劍婷約我寫稿的微信給他看,他才打開了話匣子。

他告訴我,他其實並不是什麼“總”,只是現場管理人員。他們公司的名稱叫黑龍江威聯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他們是經過嚴格招投標中標了廈門總工會舊址修復工程的。工程是今年2月8日啟動,2月11日正式開工。

小夥子跟我說,他叫陸峰,是山東棗莊人,2009年畢業於湖北工業大學,大學一畢業,就拎著包,直接到了廈門。

他說他非常喜歡廈門這座四季如春、海納百川的城市。尤其是,這座城市,給了他用武之地。他一再跟我說,我寫的時候,用詞要講究。比如,廈門總工會舊址,不是什麼“升級改造”,而是“修復”。“修復”才是這個工程的內核。說白了,就是八個字:“修舊如舊,最小干預”。

邊說邊走,我跟著他的腳步,在現場吱吱嘎嘎施工聲中,來回穿梭。他停留在門口的一堆木料前,對我說:“這棟樓,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幾乎都是木結構。歷經九十餘年的風風雨雨,雖然有過三次大修,但由於南方氣候潮濕,尤其是廈門,尤其是大同路這帶,面朝大海,木材是很容易被白螞蟻蛀空的。你看,這堆木材,已是千瘡百孔,不更換肯定不行了。”

我問,舊址修復,難度最大的是什麼?陸峰介紹說,這棟樓的牆壁原來都是紅磚砌就的。但之前有一次大修,將整棟樓全部漆上紅漆,反而破壞了小樓原有的紅磚風貌。所以,這次舊址修復,最大難度,就是“脫漆”,也就是要將覆蓋在樓體上的所有紅漆,一律剔除。但是,脫漆,要小心翼翼,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用化學原料,否則,會破壞了閩南紅磚的特質。再有,就是門框的大理石了,也是被紅漆覆蓋得透不過氣,石頭的紋理都看不到了。脫漆完全靠手工,只能慢工出細活。脫漆完了,紅磚的縫隙,還要修復,叫勾縫,也是馬虎不得的。

正聊著,外頭有人喊:“陸總,你再不管,就不要說我不客氣了。”出來一看,是位中年婦女。她正在氣頭上:“你們工地三天兩頭就往我家掉泥土、石頭。這樣不行的啊。”中年婦女話語一轉:“我要不是看你陸總斯斯文文、客客氣氣,我早就不客氣了。”陸峰連忙大姐長大姐短的賠不是。

中年婦女看著陸峰一臉謙遜狀,氣也消了一半:“我父親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我們也十分理解你們的舊址改造。告訴你,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大修,我家還讓出一米地啊。要說貢獻,我們家貢獻大著呢。”聽她這麼一說,我跟陸峰,便低著頭,折進了她的家。她告訴我,她姓柯,她家緊挨著廈門總工會舊址,也就是一牆之隔。他們一家也是工人,覺得這很好,就將舊址看作是自己的家。當年大修,她父親還在世,市里來做工作,說是舊址修牆,要佔用到她家的一堵牆,他們二話沒說,就將牆拆了。她聽說,舊址又要改造,也知道免不了要受打擾,但她還是忍了。她指著坐在椅子上的老母,說自己的母親八十多歲了,跟她蝸居在這裡,睡眠不好,工地施工影響是肯定的,但母親也一句牢騷都沒有。我跟陸峰當面一再向她表示感謝。

說著說著,已到午飯時分,我們便告辭了。

出來後,陸峰歎了口氣:“說實話,里弄這麼小,施工材料進進出出,施工現場吵吵鬧鬧,居民有意見,十分正常,我們也要換位思考。剛進場時,有些居民十分抵觸,三天兩頭就打電話投訴。我們一方面盡最大努力,跟居民搞好關係。另一方面,市總工會領導,也三不五時下基層,幫做一些解疑釋惑工作。這樣,居民情緒就慢慢平息了,也慢慢理解了。所以,要說修復工程的難度,做居民的工作,跟居民打成一片,也算吧。”

採訪結束了,我加了陸峰的微信,他的微信名叫“腳步”。我說,這個名起得好。他笑了:“我給自己的小目標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他補充說,比如,舊址修復,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市總工會要求工程務必在今年“五一”前完工,工人們就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他還說,舊址修復工程有硬體,還有軟體。軟體,就是布展。布展工作,也是他們承擔的。他們把原有展廳裡的所有資料,一件不落地收集、保存了起來,並開始著手運用現代聲光影技術,對展廳布展工作全面提升,以確保讓觀眾耳目一新。

是啊,腳步,這又何止是一個普普通通工人的腳步呢?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成立之初的廈門總工會,只有公章一枚、手搖電話機一部、油印機一台。當時總工會脫產幹部的工資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從不計較,積極熱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1927年4月9日,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廈門總工會遭到破壞,羅揚才、楊世寧被捕,並在福州英勇就義。但是,廈門工人從未放棄抗爭,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在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亙古如一,來去複返。今天,我們又聽見歲月的腳步在大地上回蕩……在浩瀚的宇宙星河,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掀起璀璨的詩書畫卷,又有多少像陸峰這樣的普通工人踽踽而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演繹著真實而不朽的傑作!

歷史從來都是如此,真實絢爛,毫不拖遝,故事從不停留,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之後,鏗鏘的腳步,又踏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

勞模代表馮鴻昌和蘭臻為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揭牌。這是該館時隔105天之後,重新開館。此前,為了還原展館原始面貌,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廈門總工會對其重新翻修。

該館是福建工運的起點,“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福建省工會系統主題黨日活動今天也放在了這裡,省總工會領導,全省各設區市總工會領導,全國人大和勞模代表,羅揚才烈士後人代表等,在這裡重溫入黨誓詞。

為更好地發揮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的教育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擴大工人運動紅色資源影響力,打造工會的精神家園,福建省總工會將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命名為“工人運動紅色教育基地”。接下來,陳列館將免費開放,成為重溫工運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開館儀式之後,大家步入陳列館,參觀廈門工運史展(一樓)、改革開放40年廈門工會工作成果展(二樓)以及羅揚才、楊世甯烈士工作場景復原(三樓)。省總工會、羅揚才烈士後人、各設區市總工會代表還向羅揚才烈士塑像獻花。“作為羅家的後代,更要把爺爺的精神發揚下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羅揚才烈士的孫子羅家俊先生說。

【修復故事】

以史為圖修舊如舊

新增閩南簷角和門窗

廈門總工會舊址年代久遠,後來又經過三次大修,變化很大。此次舊址修繕要求“修舊如舊”,沒有圖紙,如何還原?市總工會和施工團隊請來歷史專家,搜集大量資料,逐一還原它的真實模樣。

本次修繕後,陳列館新增了10處閩南風格的簷角,還多了20多個門窗。這是專家們根據早期的歷史圖片和史料,發現它們曾經存在過,不知什麼原因缺失或被封閉了。如今,這些富有閩南建築特色的簷角和門窗都得以重見天日。

為重修尋找舊磚材

走訪居民取得理解支持

早期建築使用的清水磚,是不做任何裝飾,釉面全靠天然燒制而成,這種磚材現在市面上很難找到。聽說漳州有一處老宅正在拆除,有些清水磚可用,施工團隊趕緊跑到漳州,買了磚連夜運送到施工現場。

修復舊址比新建難度更大,因為可能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舊址三樓樓板的木梁,設計時本以為只需更換7根,但打開後發現因蟲蛀柱子嚴重損壞,需更換21根。

由於舊址位於老城區小街巷,居民多,施工期間除了特別安排人員負責安全,市總工會領導、思明區政府和鷺江街道辦事處領導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經常到居民家中走訪,思明區政府還對舊址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舊址探秘】

腳步

是啊,腳步,這又何止是一個普普通通工人的腳步呢?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成立之初的廈門總工會,只有公章一枚、手搖電話機一部、油印機一台。當時總工會脫產幹部的工資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從不計較,積極熱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1927年4月9日,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廈門總工會遭到破壞,羅揚才、楊世寧被捕,並在福州英勇就義。但是,廈門工人從未放棄抗爭,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在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李泉佃

三月初的一天早晨,住在大同路的孫先生,像往常一樣,打開店門,瞄了一眼堆積在門口的沙石、磚頭、木料。他知道,昨天夜上,對面里弄“小紅樓”修復工程的工人們,又忙乎了一個晚上。

這個早晨,天上飄著毛毛細雨,我走到了孫先生的店門口,他已將一張被茶水浸泡得斑斑點點的茶几搬了出來,放在騎樓下;隨之,三兩個鄰居也習慣性地坐了下來。瞬間,大同路就氤氳在縹縹緲緲的茶香中了。

孫先生見我鬚髮斑白,就笑著打了個招呼:“還沒營業,來,先‘呷茶’。”我告知,我不是來買東西的,是想到這踏訪廈門總工會舊址。孫先生“哦”了一聲,用了一句頗為時尚的話說:“知道啦,這次是升級改造。”另一位“呷茶”的老者,啜了一口茶,說道:“你算問對人了。他早年當過總工會的通訊員。”

老者說的“他”,就是孫先生。他還真的如數家珍跟我聊起廈門總工會舊址的幾番風雨、幾度變遷。儘管,或許他的年紀,或許他的記憶,他口述的歷史,已不甚準確,但也可見他對舊址有著絲絲縷縷的情愫。

他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廈門總工會舊址至少經過三次大修,現在正在改造的是一棟三層的紅磚建築,附近的老居民稱它為“小紅樓”。它是福建省保存下來的、反映大革命時期福建工人運動的唯一建築。

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通過工會章程,選舉中共黨員羅揚才、楊世寧為總工會正、副委員長,並組建工人糾察隊。從此,這個地方就成為廈門工人運動的指揮部。

他見我不停地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就建議我到金山社區跑一趟。我有些詫異。他卻一本正經地說,大概是1982年吧,廈門總工會舊址第一次大修之前,“小紅樓”住著十一二戶人家,當時,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在金山社區買了新房,讓他們搬遷過去。“小紅樓”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們人生的見證。搬遷時,很多人淚眼婆娑,依依不捨。即便今天,仍然有不少老鄰居來“尋根”呢。

我喝了一杯市井熱茶,抬腳就往孫先生店門對面的土堆巷走。廈門總工會舊址在土堆巷68號。幾位茶仙一再吩咐,那裡在大興土木,要我注意安全。

土堆巷名副其實,窄窄的巷口,兩側是兩三層高的老樓。此時已是市聲鼎沸,巷口人進人出,我只好側著身子進去。

約莫走了十來米,就見“小紅樓”已被腳手架緊緊箍住,綠色的防護網將樓體包裹得嚴嚴實實。我低著頭,從門口的腳手架縫裡鑽了進去,想尋找小樓曾經作為工會展館的蛛絲馬跡。遺憾的是,所有的物件,早已搬走,只留下門框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民主革命時期工人運動展廳”。

正想往裡走,一位戴著安全帽的女工把我喊住:“請問找誰?”我說:“‘五一’很快就要到了,我到這採訪。”旁邊幾位工人師傅,聽說我是來採訪的,立馬來了精神:“就採訪她,就採訪她。” 女工一下子羞紅了臉:“別聽他們瞎起哄。要採訪也得採訪我們陸總。”可是,幾個工人師傅依然不依不饒:“她是我們馬總。”這下,“馬總”不再扭扭捏捏了,她掏出手機:“陸總,這裡有記者要採訪我們。”說罷,她遞給我一頂安全帽:“這個還是要戴的。”

正說著,叫“陸總”的來了。是位年輕小夥子。他用狐疑的眼神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的意思,便拿出手機,將《廈門工人》雜誌編輯李劍婷約我寫稿的微信給他看,他才打開了話匣子。

他告訴我,他其實並不是什麼“總”,只是現場管理人員。他們公司的名稱叫黑龍江威聯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他們是經過嚴格招投標中標了廈門總工會舊址修復工程的。工程是今年2月8日啟動,2月11日正式開工。

小夥子跟我說,他叫陸峰,是山東棗莊人,2009年畢業於湖北工業大學,大學一畢業,就拎著包,直接到了廈門。

他說他非常喜歡廈門這座四季如春、海納百川的城市。尤其是,這座城市,給了他用武之地。他一再跟我說,我寫的時候,用詞要講究。比如,廈門總工會舊址,不是什麼“升級改造”,而是“修復”。“修復”才是這個工程的內核。說白了,就是八個字:“修舊如舊,最小干預”。

邊說邊走,我跟著他的腳步,在現場吱吱嘎嘎施工聲中,來回穿梭。他停留在門口的一堆木料前,對我說:“這棟樓,主體兩層,局部三層,幾乎都是木結構。歷經九十餘年的風風雨雨,雖然有過三次大修,但由於南方氣候潮濕,尤其是廈門,尤其是大同路這帶,面朝大海,木材是很容易被白螞蟻蛀空的。你看,這堆木材,已是千瘡百孔,不更換肯定不行了。”

我問,舊址修復,難度最大的是什麼?陸峰介紹說,這棟樓的牆壁原來都是紅磚砌就的。但之前有一次大修,將整棟樓全部漆上紅漆,反而破壞了小樓原有的紅磚風貌。所以,這次舊址修復,最大難度,就是“脫漆”,也就是要將覆蓋在樓體上的所有紅漆,一律剔除。但是,脫漆,要小心翼翼,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用化學原料,否則,會破壞了閩南紅磚的特質。再有,就是門框的大理石了,也是被紅漆覆蓋得透不過氣,石頭的紋理都看不到了。脫漆完全靠手工,只能慢工出細活。脫漆完了,紅磚的縫隙,還要修復,叫勾縫,也是馬虎不得的。

正聊著,外頭有人喊:“陸總,你再不管,就不要說我不客氣了。”出來一看,是位中年婦女。她正在氣頭上:“你們工地三天兩頭就往我家掉泥土、石頭。這樣不行的啊。”中年婦女話語一轉:“我要不是看你陸總斯斯文文、客客氣氣,我早就不客氣了。”陸峰連忙大姐長大姐短的賠不是。

中年婦女看著陸峰一臉謙遜狀,氣也消了一半:“我父親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我們也十分理解你們的舊址改造。告訴你,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大修,我家還讓出一米地啊。要說貢獻,我們家貢獻大著呢。”聽她這麼一說,我跟陸峰,便低著頭,折進了她的家。她告訴我,她姓柯,她家緊挨著廈門總工會舊址,也就是一牆之隔。他們一家也是工人,覺得這很好,就將舊址看作是自己的家。當年大修,她父親還在世,市里來做工作,說是舊址修牆,要佔用到她家的一堵牆,他們二話沒說,就將牆拆了。她聽說,舊址又要改造,也知道免不了要受打擾,但她還是忍了。她指著坐在椅子上的老母,說自己的母親八十多歲了,跟她蝸居在這裡,睡眠不好,工地施工影響是肯定的,但母親也一句牢騷都沒有。我跟陸峰當面一再向她表示感謝。

說著說著,已到午飯時分,我們便告辭了。

出來後,陸峰歎了口氣:“說實話,里弄這麼小,施工材料進進出出,施工現場吵吵鬧鬧,居民有意見,十分正常,我們也要換位思考。剛進場時,有些居民十分抵觸,三天兩頭就打電話投訴。我們一方面盡最大努力,跟居民搞好關係。另一方面,市總工會領導,也三不五時下基層,幫做一些解疑釋惑工作。這樣,居民情緒就慢慢平息了,也慢慢理解了。所以,要說修復工程的難度,做居民的工作,跟居民打成一片,也算吧。”

採訪結束了,我加了陸峰的微信,他的微信名叫“腳步”。我說,這個名起得好。他笑了:“我給自己的小目標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他補充說,比如,舊址修復,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市總工會要求工程務必在今年“五一”前完工,工人們就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他還說,舊址修復工程有硬體,還有軟體。軟體,就是布展。布展工作,也是他們承擔的。他們把原有展廳裡的所有資料,一件不落地收集、保存了起來,並開始著手運用現代聲光影技術,對展廳布展工作全面提升,以確保讓觀眾耳目一新。

是啊,腳步,這又何止是一個普普通通工人的腳步呢?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成立之初的廈門總工會,只有公章一枚、手搖電話機一部、油印機一台。當時總工會脫產幹部的工資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從不計較,積極熱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1927年4月9日,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廈門總工會遭到破壞,羅揚才、楊世寧被捕,並在福州英勇就義。但是,廈門工人從未放棄抗爭,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在共產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亙古如一,來去複返。今天,我們又聽見歲月的腳步在大地上回蕩……在浩瀚的宇宙星河,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掀起璀璨的詩書畫卷,又有多少像陸峰這樣的普通工人踽踽而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演繹著真實而不朽的傑作!

歷史從來都是如此,真實絢爛,毫不拖遝,故事從不停留,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之後,鏗鏘的腳步,又踏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