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蘇第一次碰撞,最強狀態的日軍怎麼敗給了最弱時候的蘇軍?

文|周明

1938年夏季, 日本和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張鼓峰發生了武裝衝突, 這是日本和蘇聯之間第一次正面碰撞。

1938年時的日軍還沒開始全面總動員, 18個常備師團的士兵都是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的精兵, 軍官也都是正規軍校畢業的職業軍人, 軍事指揮能力和戰術素養都很高, 戰鬥力非常強悍, 是日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頂峰的時期。 反觀蘇軍, 剛剛經歷了肅反, 大批有經驗的軍官被清洗, 很多軍師級指揮崗位都是由原先營團級甚至營連級軍官火箭式提拔起來的, 缺乏必要的軍事指揮素質和經驗,

可以說是蘇軍歷史上戰鬥力最低落的時期。 在張鼓峰事件一年後1939年爆發的蘇芬戰爭中, 蘇軍就被實力遠遠遜色的芬軍打得一敗塗地。

哈桑湖戰役中的日軍

那麼為什麼最強時候的日軍居然會敗給了最弱時候的蘇軍?

先來看看雙方的傷亡情況,

蘇軍陣亡792人, 負傷3297人, 合計4089人;日軍陣亡526人, 負傷914人, 合計1440人。 蘇軍的傷亡是日軍的2.8倍!而在白刃戰中, 日軍僅僅傷亡4人, 蘇軍傷亡卻高達110人, 是日軍的28倍!而且這還是在蘇軍火炮、坦克、飛機等重裝備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 可見蘇軍取得的是一場慘勝, 付出的代價遠比日軍大得多的勝利。 對蘇軍的巨大損失, 史達林極為不滿, 遠東軍區司令員布柳赫爾元帥——也就是在大革命時期化名加侖擔任黃埔軍校和北伐軍軍事總顧問——隨即被解職, 並被召回莫斯科, 不久被處死。

蘇軍完全是依靠資源上的巨大優勢來碾壓日軍的。 這場小規模的戰事, 已經預示了日本和蘇聯兩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命運, 日本就是因為資料匱乏而最終失敗,

蘇聯就是憑藉充沛的資源頂住了納粹德國的強勁攻勢, 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所以, 日軍即便戰敗也並不服氣, 認為蘇軍不過是倚仗人力和物質上優勢才取勝的, 蘇軍戰鬥力根本不能和日軍相比, 因此一年以後才會再度和蘇軍爆發規模更大的諾門檻事件。 同時, 日軍也達成了預期的戰略目的, 掂量出了蘇聯支援中國的分量, 判斷蘇軍並不想在東北發動大規模進攻, 於是在張鼓峰事件結束10天之後的8月22日, 日軍就在中國戰場上發起了對武漢的進攻。

蘇軍佔據了張鼓峰, 日軍準確得出了蘇軍不會出兵的戰略判斷, 雙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 真正的輸家卻是躺著中槍的中國——蘇軍乘日軍後撤, 佔領了整個張鼓峰地區,

將其劃為“蘇滿(中)界山”, 並將其在洋館坪一帶的控制區推進到圖們江邊, 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通往防川的狹窄“通道”。 這條通道1957年被圖們江水沖斷, 因此當地百姓只能長期借走蘇聯境內出入防川。 直到1983年8月8日才重新修通長888米、寬僅8米的大堤。 這樣一來, 不但防川成了孤懸在蘇聯境內的飛地, 而且吉林也失去了最為寶貴的圖們江入海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