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常用經穴與奇穴

一、頭面部

百會

【位置】兩耳尖直上, 頭頂之正中是穴。

【主治】頭痛, 眩暈, 中風, 癲癇, 耳鳴, 耳聾, 鼻塞, 脫肛, 陰挺等。

【應用】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天滿、維會、泥丸宮。 是練功和外氣治療的重要穴位。

(一)頭為諸陽之會, 該穴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有溝通經氣, 升陽益氣, 健腦醒神的作用。 練氣功意守百會, 可使氣虛下陷之陽氣上升, 能治療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遺尿等症。 練小周天氣功, 氣達玉枕關而不上行可以意守百會, 再微仰頭, 並與呼吸等配合, 有通關運氣的作用。

(二)百會與會陰劃一直線, 是人身體前後、左右陰陽的分界之處,

故在練功和外氣治療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用發氣手法打通百會與會陰或湧泉的氣脈, 有激發氣機, 平衡陰陽, 驅除邪氣的作用。 用震顫手法或推把手法向百會穴發氣, 有安神益腦、鎮靜、安眠、通陽的作用。

天庭

【位置】印堂至前髮際之間。

【主治】前額凝貼, 頭痛、頭暈, 健忘, 驚悸等。

【應用】天庭又稱天門、天目、天根、天心。 其位置有雲稍上, 有雲稍下, 為神識所聚、所發之處, 練功丹成光照前庭即指此。 練功氣足, 天庭穴開, 可以與外界之氣交流, 並有內視、透視、遙感等功能。 用特殊方法向此處發放外氣可以激發氣機, 誘發功能, 俗稱“開天目”。 向本穴發放外氣慎用三點拉線法, 因易導致氣機紊亂、昏厥、頭暈等症。

印堂

【位置】兩眉之間。

【主治】頭痛, 頭暈, 癲癇, 驚風, 目赤痛, 失眠, 目眩。

【應用】印堂穴居少陽經之位, 是調節天庭、百會、膽經氣脈的要穴。 對於氣功偏差之泰山壓頂、前額凝貼、偏頭痛以及頭暈、目赤等症, 以本穴與百會、印堂等相配合發放外氣, 疏通任、督、少陽各經之氣脈有較好的效果。

頷厭

【位置】額角髮際之後上部, 試著咀嚼食物狀而微動處是穴。

【主治】偏頭痛, 目眩, 耳鳴, 齒痛, 驚癇, 搐搦。

【應用】以點揉、點撥、推拉等手法向本穴發氣, 打開穴位, 並順少陽經導引氣機, 有疏經利氣、平肝潛陽和調整身體左右陰陽的作用。 臨床常左右穴相伍, 男先調左, 女先調右。

風府

【位置】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腦後沉重疼痛, 中風, 半身不遂, 感冒, 頭痛, 項強, 眩暈, 咽喉腫痛, 嘔吐等症。

【應用】風府又名舌本、鬼枕、鬼林、曹溪、惺惺, 是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 本穴是風邪入侵之門戶, 風邪侵入風府, 散督入腦, 影響太陽、少陽, 裡外受邪而出現寒熱、頭昏、項強、喉痛諸症。 向本穴發氣, 打開穴位, 能驅風邪外出。 調整內外氣機, 常與風池、陽陵泉等穴配用。

風池

【位置】風府外側,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三角凹陷中。

【主治】偏頭痛, 後頭痛, 眩暈, 頸項強痛, 中風, 外感, 項背痛。

【應用】風池又名熱府。 為足少陽膽經腧穴, 又為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陽蹺脈之交會穴。 本穴位居腦後, 是風邪彙集入腦的要衝。 向本穴發氣, 或順膽經導引, 具有通經活絡, 調和氣血, 袪風解表, 疏風清熱, 醒腦開竅, 明目益聰的作用。

用推、把手法向本穴發氣,

引邪氣順膽經從陽陵泉穴排出, 是治頸項強痛, 驅除邪氣的方法。

二、胸腹部

缺盆

【位置】乳頭直上, 鎖骨上緣凹陷中。

【主治】咳嗽, 氣喘, 咽喉腫痛, 缺盆中痛。

【應用】本穴又名天蓋、尺蓋, 是足陽明、手少陽、手太陽、手陽明諸經內外出入的要穴。 故向本穴發氣並順經導引氣脈, 有調整以上經氣, 使內外平衡的作用。 向此穴發氣順胃經、膽經導引, 又是治療胸滿、咳嗽、胸中熱等症的要穴。

醫者在發氣治病中, 患者之病理穢氣, 能從缺盆入侵而中臟腑, 造成胸悶、胸痛、氣滯的症狀、故醫者應特別注意。

中府

【位置】胸正中線旁開6寸, 平第1肋間隙處。

【主治】咳嗽, 胸悶, 肩背痛。

【應用】本穴又名膺中俞、府中俞、膺俞, 為手太陰肺經輸穴, 是藏氣結聚之所, 肺之募穴,

又是手、足太陰兩脈的交會穴。 向本穴發氣具有清宣上焦, 疏調肺氣, 止咳平喘的作用。 用推把手法發氣於本穴, 並順手、足太陰經導氣, 可以疏導經氣, 驅除太陰經之邪氣。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窩正中。

【主治】咳嗽, 咯痰不爽, 咽喉腫痛, 胸悶, 嘔吐, 噁心。

【應用】本穴又名玉戶、天瞿, 是任脈之輸穴, 任脈與督脈之交會穴。 胸部主氣, 本穴居胸之最上。 向本穴發氣具有宣肺化痰, 下氣平喘, 利咽開音之功。 天突與風門、肺俞相配發氣, 是調前後陰陽之氣的要穴。

璿璣

【位置】天突下1.6寸凹陷中。

【主治】咽痛, 胸脅滿痛, 呃逆上氣, 咳嗽, 氣喘, 肺癰, 水不下等。

【應用】本穴為任脈之經穴。 北斗第2星為璿, 第3星為璣, 北斗自轉而璿璣隨之。 養生家以璿璣為喉骨環圓轉動之象, 故向本穴發氣有宣發上焦氣機,通滯袪瘀,消腫止痛,潤燥滋枯,下氣平喘的作用。臨床多與氣海、丹田穴配合發氣,璿璣位於上,能宣發肺氣,氣海、丹田居於下,以培補元氣,二穴合用,一上一下,一宣一補,其調臟腑氣機,通宣理肺,納氣平喘之功益彰。氣功偏差,胸脅氣滯,當先發氣於璿璣,使氣機宣達,再用推引手法引氣歸原。

華蓋

【位置】璿璣下1.6寸。

【主治】氣喘,咳嗽,胸脅滿痛。

【應用】華蓋是任脈之經穴。本穴內應肺,肺朝百脈,人體正常之氣,行使至此,為陽之盛極,故向本穴發功,有寬胸理氣的作用。腎經之彧中穴平華蓋,該穴具有潛陰之水,滋肺之金之功。故本穴常與彧中配用,是金水共濟,母子同治之意。向中脘、氣海諸穴發氣排除邪氣,最好再於華蓋、璿璣、彧中發氣,以防濁氣上沖。

彧中

【位置】華蓋穴旁開2寸。

【主治】咳嗽,胸悶,痰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

【應用】向本穴發氣,有宣肺理氣,降逆化痰,調理氣機的作用。臨床多與膻中、華蓋、璿璣配合應用,以防病邪阻滯,沖氣上逆滯于胸諸症。

膻中

【位置】在兩乳之中間。

【主治】胸悶,氣喘,咳嗽,胸痛,產後乳汁少,乳癰,背痛。

【應用】本穴又名元兀、元見、上氣海、中丹田,為任脈經氣所發,宗氣之海,是氣之會穴。故向本穴發氣有調氣降逆,清肺化痰,寬胸理氣的作用。本穴與內關相伍導氣發氣,能通調胃、心、胸之氣,功用專主寬胸理氣,強心定志,活絡止痛。本穴居上下丹田之中,三田氣機之阻滯,都應調整此穴,使經氣疏通,歸於本原。本穴與肺俞相伍發氣,有調理上焦肺與中丹田之氣機;有前後陰陽同調,激發周身氣機的作用。

中脘

【位置】臍上4寸。

【主治】胃痛,腹脹,反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脾胃虛弱。

【應用】中脘又名太倉、胃脘、中紀,為任脈經穴,是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之會穴,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向本穴發氣,有安魂魄,調升降,和胃氣,理中焦,化濕滯,祛痰飲之功。臨床向本穴與豐隆發氣導氣能化濕滯,祛痰飲。向本穴與足三裡發氣導氣,能健脾和胃;向本穴與脾俞發氣導氣,能調脾胃及前後陰陽之氣。本穴居中、下丹田之衝要位置,是發氣調理中、下丹田之氣的要穴。用震顫手法向中脘發氣,有安眠、定魂魄的作用。

闌門

【位置】臍上1.5寸。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便秘,嘔吐,上下氣機阻滯。

【應用】本穴居任脈,在胃與小腸交會之處。向本穴發氣導氣,有調理氣分之錯亂,通調胃腸,理中氣的作用。臨床發氣施治臟腑之病,應首先打通闌門之氣分,然後再配其他穴位治療。向本穴與中脘發氣,能理中氣;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下焦之氣,並可引氣歸於原;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上焦之氣。

神闕

【位置】臍窩正中。

【主治】腹痛,腹瀉,氣機阻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應用】本穴又名氣舍、命帝、臍中、維會,是後天之氣舍,先天之氣所存的部位。向本穴發氣導引,有激發先後天之氣,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以及診斷疾病的作用。以本穴為中心意念氣機運轉,稱周天或法輪自轉,對調整周天氣機,治療消化、心血官等系統的疾病都有較好的效果。

氣海

【位置】臍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脹,痛經,閉經,氣機紊亂,氣不歸原。

【應用】氣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是任脈之脈氣所發,男子生氣之海,又為元氣之所歸,腹部納氣之根本。向本穴發氣,有激發調動元氣,補益腎氣,溫下焦,祛寒濕,納腎氣,止虛喘等作用。是練氣、導氣、發功的重要穴竅。腹式呼吸全賴氣海之氣為之鼓蕩,為之迎送。故臨症發氣多與膻中,璿璣相濟而施。惟此不可多瀉,或用此穴竅導邪氣外出,恐傷正氣。

關元

【位置】臍下3寸。

【主治】元氣虧虛,腹痛,痛經,閉經,遺尿,消渴,眩暈等。

【應用】本穴又名丹田、大海、精露、利機、大中極、肓之原。為任脈腧穴,小腸之募穴,足三陰、任脈之交會穴,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關,真氣之所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對此穴發氣,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滋補腦髓,激發氣機,收斂元神,強健腰膝,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的作用。如臨症向本穴及腎俞發氣,能補氣、益陰而走下焦,有培補先天,溫養後天,納氣平喘的作用。本穴與命門相伍發氣,能益氣壯陽,激發氣機。患者多出現自發動功。若再與大椎、肺俞配合發氣激發,則氣機更為活躍。本穴是練氣、導氣、發氣的主要穴位。

會陰

【位置】前後二陰之間。

【主治】任督失調,氣機紊亂及遺精,陽萎,早洩,月經不調,頭痛,驚癇,昏厥等。

【應用】本穴又名海底、下極地戶、地根、陰蹻庫,是任、督、沖三脈之所起,任脈之絡穴。練功時,氣聚流動,會陰部位往往會跳動,這是任、督、沖脈氣機發動的現象。向本穴發氣,有通調任、督、沖三脈氣機的作用。因本穴與百會相貫通,是體內陰陽之分界,故向此兩穴發氣,可以使內氣與外界流通,藉以練氣調氣,調整任督,激發周身氣機,使其陰陽平衡,氣脈流暢,以達診病、療病的目的。

章門

【位置】第11肋骨端。

【主治】脅肋脹痛,腹脹,腸鳴,痞積,嘔吐,眩暈,失眠,煩躁。

【應用】章門又名肘尖、長平、脅髎,是脾之募穴,髒之會穴,足少陽、厥陰之會穴。向該穴發氣導引,可以激發、調整肝、膽二經之氣機。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的作用。用外氣打通章門與內勞宮之氣,二穴相合,相互促進,導火下行,清瀉心肝之火,疏肝和胃之功益彰。

帶脈

【位置】在第11肋前端直下,與臍相平處。

【主治】帶脈、膽經之脈氣失調,腹痛,經閉,赤白帶下,疝氣,腰脅、下肢疼痛。

【應用】本穴為帶脈與足少陽之會穴。帶脈如束帶,統行全身直行的經脈。練功家很注意本經的氣機通暢與否。向本穴發氣,可以激發、調整帶脈及直行於上下的經脈。放通帶脈,則上、中、下三丹田之氣機易於貫通。練功時腰部緊張,帶脈氣機阻滯,易於引起任、督、沖及周身氣機的紊亂。

歸來

【位置】臍下4寸,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腰骶痛,下肢萎弱,疼痛,經閉,月經不調,白帶,陰冷腫痛,陰挺,陽萎,早洩等。

【應用】歸來,又名溪穀。本穴是練氣功呼氣時腹氣下降,氣息歸根之要穴,向本穴發氣,有激發丹田之氣,使呼氣時氣歸於下丹田以及溫經散寒,培補沖任的作用。

氣沖

【位置】臍下5寸,旁開2寸。

【主治】沖、任氣脈阻滯,腹脹,腹痛,腸鳴,疝氣,陰腫,陽萎,月經不調。

【應用】氣沖又名氣街。沖脈統受十二經之氣血,本穴是沖脈之所起,吸氣時腹氣由此穴之內部上沖,中氣交會于丹田;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本穴與歸來形成丹田練氣之橐鑰作用。向本穴發氣,有調整、激發任、沖、胃經氣機,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作用。

三、腰背部

肩井

【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痛,臂不舉,乳癰。

【應用】本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穴,是膽經通過肩部與諸陽經交會的穴位。故向此穴發氣導引,可通調周身之氣機,疏通諸陽經之氣。也是治療後總收經氣時常用的穴位。

大椎

【位置】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

【主治】督脈氣機阻滯,枕後凝滯疼痛,氣沖百會,陽氣不振,頭項疼痛,熱病,癲癇,骨蒸盜汗,幻聽,幻視。

【應用】本穴又名百勞、上杼。督脈是氣通小周天的背部通道。本穴為陽中之陽,是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之會穴,故凡陰陽相交,一方偏盛不得平者,多取本穴調之。欲導氣發氣調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之氣,需先調大椎,再調其他配穴。此處最能振奮、激發陽氣。以震顫手法發氣於本穴,再與命門、尾閭關等相配伍,可以激發患者動象。但對有的病人易導致氣暈厥現象,臨床要特別注意。

命門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陽氣衰弱,腎陽不足,腰膝冷痛,腰脊酸楚、強痛,陽萎,遺精,泄瀉,帶下。

【應用】本穴又稱精宮、竹杖等。此穴位於兩腎之中間,腎藏精,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督脈氣運之要關。故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調督脈,振奮陽氣,壯陽益腎,通關達竅之作用。命門與尾閭關、大椎、玉枕關相伍發氣,有調督脈,振奮陽氣,通小周天的作用。

肺俞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骨蒸潮熱,胸悶脅痛,背部強痛。

【應用】本穴內應肺臟,是肺氣在肺部轉輸、輸注之處,又是治療肺臟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調經氣,養陰清肺,益氣止喘的作用。肺俞與心俞相伍,用外氣打開肺俞,並激發心俞使意隨氣動,最易激發誘導患者的外氣動象效應。肺俞與中府相伍發氣,前後對應,有調理、肅降肺經氣機的作用。

心俞

【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失眠,心煩,驚悸,健忘,癲癇,髒躁。

【應用】本穴為心氣在背部轉輸、輸注之處,是治療心臟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益心氣,調心腎的作用。心俞與膻中、巨闕相伍發氣,前後導引,有平衡前後陰陽的作用。

肝俞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胸脅痛,目眩,頭暈,癲狂,癇症。

【應用】本穴內應肝臟,為肝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肝病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氣,有調理肝經氣脈,平肝熄風,明目潛陽的作用。臨床多與膽俞、章門、期門等穴配伍應用。

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腹脹,泄瀉,痢疾,水腫,背腰痛,四肢乏力。

【應用】本穴內應脾臟,為脾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脾胃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激發脾經氣機,健脾利濕,益氣統血的作用。脾俞與丹田相伍發氣,有激發調理先天及後天之氣的作用。

腎俞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遺尿,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目昏,耳鳴,耳聾。

【應用】本穴內應腎臟,為腎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腎臟疾患的要穴。向腎俞發氣導引,有補益先天之氣,益腎固精,利濕消腫的作用。若本穴與丹田相伍發氣導引,可以激發先天之氣,引氣歸於丹田。

四、上肢部

極泉

【位置】腋窩正中,腋動脈內側。

【主治】心痛,脅下痛滿,肘臂彎痛。

【應用】本穴是心陽化液,由心系通肺出腋下的穴位。向本穴發氣有通調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經氣,行氣活血,調理血脈的作用。向本穴及小海、合谷、曲池諸穴旋轉發氣,對上肢氣脈有激發、固定、流動的現象。

少海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尺側端凹陷中。

【主治】心痛,腋脅疼痛,癲癇,瘰鬁。

【應用】本穴為手少陰經之合穴。向該穴發氣導氣,有通經活絡,調理血脈,化痰寧心的作用。臨症多與極泉、曲池、合谷配合應用。

曲池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撓側端凹陷中。

【主治】眩暈,感冒,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咽幹口渴,癲狂,腹痛,吐瀉,肩肘臂疼痛,上肢痿痹。

【應用】曲池又名鬼臣、陽澤,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入處。向本穴發氣導氣,有疏風解表,調理腸胃,散瘀消腫,疏筋利節的作用。曲池主降,中沖主升,兩穴相伍,發功導氣,升降和合,能使心、肺、大腸俱清,和胃降逆,止嘔除暈之功益彰。

合穀

【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之中點處。

【主治】頭痛,牙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口眼歪斜,昏厥,癲、狂、癇症。

【應用】本穴又名虎口、含口、合骨,為手陽明大腸經輸穴,為本經原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解表,鎮驚安神等作用。合谷與太沖相伍發氣,治療周身關節疼痛、昏厥、癲癇等症,都有較好的效果。向該穴發氣,對外氣敏感的患者,能明顯的感到氣感或震顫。

內勞宮

【位置】手掌心第3、4掌骨之間。

【主治】癲狂,癇症,癔病,嘔吐,口臭,口瘡。

【應用】本穴又名鬼路、營宮、五裡、掌中,為手厥陰心包經腧穴,乃心包經氣所溜處,滎火穴,是心包經的代表穴位。故為發氣運氣的要穴。練功有素者,本穴打開,可以將體內之氣發放於外。醫者向患者勞宮穴發氣,敏感的患者,有明顯的氣感。向本穴發氣,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濕熱、散鬱結、降逆和胃、涼血熄風的作用。

五、下肢部

陽陵泉

【位置】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痛,麻痹不仁,半身不遂,目疾,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脅肋疼痛,肩關節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本穴又名筋會、陽陵,為足少陽膽經腧穴,本經脈之氣所入處。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舒筋活絡、緩急止痛,清瀉濕熱,和解少陽,疏瀉肝膽等作用。陽陵泉與支溝相伍發氣,一上一下,同經相應,同氣相求,使兩經疏通,有通利三焦之氣,疏散鬱結的作用。

足三裡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處。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噎膈,水腫,便秘,腰、膝、腿痛。

【應用】本穴又名下陵、鬼邪,為足陽明胃經腧穴,為其下合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作用。本穴與曲池相伍發氣導引,有通調陽明經氣,調理脾胃、腸道和保健之功能。

委中

【位置】膕窩橫紋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頸項腫痛。

【應用】本穴又名郤中、血郤,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其下合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涼血止血的作用。

湧泉

【位置】在足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頭昏目眩,驚風,癲疾,咽痛失音,足心熱。

【應用】本穴又名地衡、地沖、厥心。為足少陰腎經腧穴,脈氣所出處。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關開竅,鎮靜安神,清熱降火,平肝熄風的作用。本穴是與地氣相接的要穴。勞宮與湧泉相伍發氣,使內外氣交通,能調整體內氣機。

六、其它穴位

在外氣療法中除以上常用穴竅外,還有一些經穴與奇穴,亦經常作為配穴在某些病中應用,現列表於下(表3-1)。

故向本穴發氣有宣發上焦氣機,通滯袪瘀,消腫止痛,潤燥滋枯,下氣平喘的作用。臨床多與氣海、丹田穴配合發氣,璿璣位於上,能宣發肺氣,氣海、丹田居於下,以培補元氣,二穴合用,一上一下,一宣一補,其調臟腑氣機,通宣理肺,納氣平喘之功益彰。氣功偏差,胸脅氣滯,當先發氣於璿璣,使氣機宣達,再用推引手法引氣歸原。

華蓋

【位置】璿璣下1.6寸。

【主治】氣喘,咳嗽,胸脅滿痛。

【應用】華蓋是任脈之經穴。本穴內應肺,肺朝百脈,人體正常之氣,行使至此,為陽之盛極,故向本穴發功,有寬胸理氣的作用。腎經之彧中穴平華蓋,該穴具有潛陰之水,滋肺之金之功。故本穴常與彧中配用,是金水共濟,母子同治之意。向中脘、氣海諸穴發氣排除邪氣,最好再於華蓋、璿璣、彧中發氣,以防濁氣上沖。

彧中

【位置】華蓋穴旁開2寸。

【主治】咳嗽,胸悶,痰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

【應用】向本穴發氣,有宣肺理氣,降逆化痰,調理氣機的作用。臨床多與膻中、華蓋、璿璣配合應用,以防病邪阻滯,沖氣上逆滯于胸諸症。

膻中

【位置】在兩乳之中間。

【主治】胸悶,氣喘,咳嗽,胸痛,產後乳汁少,乳癰,背痛。

【應用】本穴又名元兀、元見、上氣海、中丹田,為任脈經氣所發,宗氣之海,是氣之會穴。故向本穴發氣有調氣降逆,清肺化痰,寬胸理氣的作用。本穴與內關相伍導氣發氣,能通調胃、心、胸之氣,功用專主寬胸理氣,強心定志,活絡止痛。本穴居上下丹田之中,三田氣機之阻滯,都應調整此穴,使經氣疏通,歸於本原。本穴與肺俞相伍發氣,有調理上焦肺與中丹田之氣機;有前後陰陽同調,激發周身氣機的作用。

中脘

【位置】臍上4寸。

【主治】胃痛,腹脹,反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脾胃虛弱。

【應用】中脘又名太倉、胃脘、中紀,為任脈經穴,是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之會穴,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向本穴發氣,有安魂魄,調升降,和胃氣,理中焦,化濕滯,祛痰飲之功。臨床向本穴與豐隆發氣導氣能化濕滯,祛痰飲。向本穴與足三裡發氣導氣,能健脾和胃;向本穴與脾俞發氣導氣,能調脾胃及前後陰陽之氣。本穴居中、下丹田之衝要位置,是發氣調理中、下丹田之氣的要穴。用震顫手法向中脘發氣,有安眠、定魂魄的作用。

闌門

【位置】臍上1.5寸。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便秘,嘔吐,上下氣機阻滯。

【應用】本穴居任脈,在胃與小腸交會之處。向本穴發氣導氣,有調理氣分之錯亂,通調胃腸,理中氣的作用。臨床發氣施治臟腑之病,應首先打通闌門之氣分,然後再配其他穴位治療。向本穴與中脘發氣,能理中氣;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下焦之氣,並可引氣歸於原;向本穴與氣海發氣,能理上焦之氣。

神闕

【位置】臍窩正中。

【主治】腹痛,腹瀉,氣機阻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應用】本穴又名氣舍、命帝、臍中、維會,是後天之氣舍,先天之氣所存的部位。向本穴發氣導引,有激發先後天之氣,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以及診斷疾病的作用。以本穴為中心意念氣機運轉,稱周天或法輪自轉,對調整周天氣機,治療消化、心血官等系統的疾病都有較好的效果。

氣海

【位置】臍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脹,痛經,閉經,氣機紊亂,氣不歸原。

【應用】氣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是任脈之脈氣所發,男子生氣之海,又為元氣之所歸,腹部納氣之根本。向本穴發氣,有激發調動元氣,補益腎氣,溫下焦,祛寒濕,納腎氣,止虛喘等作用。是練氣、導氣、發功的重要穴竅。腹式呼吸全賴氣海之氣為之鼓蕩,為之迎送。故臨症發氣多與膻中,璿璣相濟而施。惟此不可多瀉,或用此穴竅導邪氣外出,恐傷正氣。

關元

【位置】臍下3寸。

【主治】元氣虧虛,腹痛,痛經,閉經,遺尿,消渴,眩暈等。

【應用】本穴又名丹田、大海、精露、利機、大中極、肓之原。為任脈腧穴,小腸之募穴,足三陰、任脈之交會穴,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關,真氣之所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對此穴發氣,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滋補腦髓,激發氣機,收斂元神,強健腰膝,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的作用。如臨症向本穴及腎俞發氣,能補氣、益陰而走下焦,有培補先天,溫養後天,納氣平喘的作用。本穴與命門相伍發氣,能益氣壯陽,激發氣機。患者多出現自發動功。若再與大椎、肺俞配合發氣激發,則氣機更為活躍。本穴是練氣、導氣、發氣的主要穴位。

會陰

【位置】前後二陰之間。

【主治】任督失調,氣機紊亂及遺精,陽萎,早洩,月經不調,頭痛,驚癇,昏厥等。

【應用】本穴又名海底、下極地戶、地根、陰蹻庫,是任、督、沖三脈之所起,任脈之絡穴。練功時,氣聚流動,會陰部位往往會跳動,這是任、督、沖脈氣機發動的現象。向本穴發氣,有通調任、督、沖三脈氣機的作用。因本穴與百會相貫通,是體內陰陽之分界,故向此兩穴發氣,可以使內氣與外界流通,藉以練氣調氣,調整任督,激發周身氣機,使其陰陽平衡,氣脈流暢,以達診病、療病的目的。

章門

【位置】第11肋骨端。

【主治】脅肋脹痛,腹脹,腸鳴,痞積,嘔吐,眩暈,失眠,煩躁。

【應用】章門又名肘尖、長平、脅髎,是脾之募穴,髒之會穴,足少陽、厥陰之會穴。向該穴發氣導引,可以激發、調整肝、膽二經之氣機。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痞散結的作用。用外氣打通章門與內勞宮之氣,二穴相合,相互促進,導火下行,清瀉心肝之火,疏肝和胃之功益彰。

帶脈

【位置】在第11肋前端直下,與臍相平處。

【主治】帶脈、膽經之脈氣失調,腹痛,經閉,赤白帶下,疝氣,腰脅、下肢疼痛。

【應用】本穴為帶脈與足少陽之會穴。帶脈如束帶,統行全身直行的經脈。練功家很注意本經的氣機通暢與否。向本穴發氣,可以激發、調整帶脈及直行於上下的經脈。放通帶脈,則上、中、下三丹田之氣機易於貫通。練功時腰部緊張,帶脈氣機阻滯,易於引起任、督、沖及周身氣機的紊亂。

歸來

【位置】臍下4寸,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腰骶痛,下肢萎弱,疼痛,經閉,月經不調,白帶,陰冷腫痛,陰挺,陽萎,早洩等。

【應用】歸來,又名溪穀。本穴是練氣功呼氣時腹氣下降,氣息歸根之要穴,向本穴發氣,有激發丹田之氣,使呼氣時氣歸於下丹田以及溫經散寒,培補沖任的作用。

氣沖

【位置】臍下5寸,旁開2寸。

【主治】沖、任氣脈阻滯,腹脹,腹痛,腸鳴,疝氣,陰腫,陽萎,月經不調。

【應用】氣沖又名氣街。沖脈統受十二經之氣血,本穴是沖脈之所起,吸氣時腹氣由此穴之內部上沖,中氣交會于丹田;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本穴與歸來形成丹田練氣之橐鑰作用。向本穴發氣,有調整、激發任、沖、胃經氣機,行氣活血,散寒除濕的作用。

三、腰背部

肩井

【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痛,臂不舉,乳癰。

【應用】本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穴,是膽經通過肩部與諸陽經交會的穴位。故向此穴發氣導引,可通調周身之氣機,疏通諸陽經之氣。也是治療後總收經氣時常用的穴位。

大椎

【位置】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

【主治】督脈氣機阻滯,枕後凝滯疼痛,氣沖百會,陽氣不振,頭項疼痛,熱病,癲癇,骨蒸盜汗,幻聽,幻視。

【應用】本穴又名百勞、上杼。督脈是氣通小周天的背部通道。本穴為陽中之陽,是調益陽氣之總綱,又為督脈與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之會穴,故凡陰陽相交,一方偏盛不得平者,多取本穴調之。欲導氣發氣調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之氣,需先調大椎,再調其他配穴。此處最能振奮、激發陽氣。以震顫手法發氣於本穴,再與命門、尾閭關等相配伍,可以激發患者動象。但對有的病人易導致氣暈厥現象,臨床要特別注意。

命門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陽氣衰弱,腎陽不足,腰膝冷痛,腰脊酸楚、強痛,陽萎,遺精,泄瀉,帶下。

【應用】本穴又稱精宮、竹杖等。此穴位於兩腎之中間,腎藏精,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督脈氣運之要關。故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調督脈,振奮陽氣,壯陽益腎,通關達竅之作用。命門與尾閭關、大椎、玉枕關相伍發氣,有調督脈,振奮陽氣,通小周天的作用。

肺俞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骨蒸潮熱,胸悶脅痛,背部強痛。

【應用】本穴內應肺臟,是肺氣在肺部轉輸、輸注之處,又是治療肺臟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調經氣,養陰清肺,益氣止喘的作用。肺俞與心俞相伍,用外氣打開肺俞,並激發心俞使意隨氣動,最易激發誘導患者的外氣動象效應。肺俞與中府相伍發氣,前後對應,有調理、肅降肺經氣機的作用。

心俞

【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失眠,心煩,驚悸,健忘,癲癇,髒躁。

【應用】本穴為心氣在背部轉輸、輸注之處,是治療心臟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益心氣,調心腎的作用。心俞與膻中、巨闕相伍發氣,前後導引,有平衡前後陰陽的作用。

肝俞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胸脅痛,目眩,頭暈,癲狂,癇症。

【應用】本穴內應肝臟,為肝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肝病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氣,有調理肝經氣脈,平肝熄風,明目潛陽的作用。臨床多與膽俞、章門、期門等穴配伍應用。

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腹脹,泄瀉,痢疾,水腫,背腰痛,四肢乏力。

【應用】本穴內應脾臟,為脾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脾胃疾患的要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激發脾經氣機,健脾利濕,益氣統血的作用。脾俞與丹田相伍發氣,有激發調理先天及後天之氣的作用。

腎俞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遺尿,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目昏,耳鳴,耳聾。

【應用】本穴內應腎臟,為腎氣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腎臟疾患的要穴。向腎俞發氣導引,有補益先天之氣,益腎固精,利濕消腫的作用。若本穴與丹田相伍發氣導引,可以激發先天之氣,引氣歸於丹田。

四、上肢部

極泉

【位置】腋窩正中,腋動脈內側。

【主治】心痛,脅下痛滿,肘臂彎痛。

【應用】本穴是心陽化液,由心系通肺出腋下的穴位。向本穴發氣有通調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經氣,行氣活血,調理血脈的作用。向本穴及小海、合谷、曲池諸穴旋轉發氣,對上肢氣脈有激發、固定、流動的現象。

少海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尺側端凹陷中。

【主治】心痛,腋脅疼痛,癲癇,瘰鬁。

【應用】本穴為手少陰經之合穴。向該穴發氣導氣,有通經活絡,調理血脈,化痰寧心的作用。臨症多與極泉、曲池、合谷配合應用。

曲池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撓側端凹陷中。

【主治】眩暈,感冒,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咽幹口渴,癲狂,腹痛,吐瀉,肩肘臂疼痛,上肢痿痹。

【應用】曲池又名鬼臣、陽澤,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入處。向本穴發氣導氣,有疏風解表,調理腸胃,散瘀消腫,疏筋利節的作用。曲池主降,中沖主升,兩穴相伍,發功導氣,升降和合,能使心、肺、大腸俱清,和胃降逆,止嘔除暈之功益彰。

合穀

【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之中點處。

【主治】頭痛,牙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口眼歪斜,昏厥,癲、狂、癇症。

【應用】本穴又名虎口、含口、合骨,為手陽明大腸經輸穴,為本經原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解表,鎮驚安神等作用。合谷與太沖相伍發氣,治療周身關節疼痛、昏厥、癲癇等症,都有較好的效果。向該穴發氣,對外氣敏感的患者,能明顯的感到氣感或震顫。

內勞宮

【位置】手掌心第3、4掌骨之間。

【主治】癲狂,癇症,癔病,嘔吐,口臭,口瘡。

【應用】本穴又名鬼路、營宮、五裡、掌中,為手厥陰心包經腧穴,乃心包經氣所溜處,滎火穴,是心包經的代表穴位。故為發氣運氣的要穴。練功有素者,本穴打開,可以將體內之氣發放於外。醫者向患者勞宮穴發氣,敏感的患者,有明顯的氣感。向本穴發氣,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濕熱、散鬱結、降逆和胃、涼血熄風的作用。

五、下肢部

陽陵泉

【位置】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痛,麻痹不仁,半身不遂,目疾,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脅肋疼痛,肩關節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本穴又名筋會、陽陵,為足少陽膽經腧穴,本經脈之氣所入處。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舒筋活絡、緩急止痛,清瀉濕熱,和解少陽,疏瀉肝膽等作用。陽陵泉與支溝相伍發氣,一上一下,同經相應,同氣相求,使兩經疏通,有通利三焦之氣,疏散鬱結的作用。

足三裡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處。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噎膈,水腫,便秘,腰、膝、腿痛。

【應用】本穴又名下陵、鬼邪,為足陽明胃經腧穴,為其下合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作用。本穴與曲池相伍發氣導引,有通調陽明經氣,調理脾胃、腸道和保健之功能。

委中

【位置】膕窩橫紋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頸項腫痛。

【應用】本穴又名郤中、血郤,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其下合穴。向本穴發氣導引,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涼血止血的作用。

湧泉

【位置】在足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頭昏目眩,驚風,癲疾,咽痛失音,足心熱。

【應用】本穴又名地衡、地沖、厥心。為足少陰腎經腧穴,脈氣所出處。向本穴發氣導引,有通關開竅,鎮靜安神,清熱降火,平肝熄風的作用。本穴是與地氣相接的要穴。勞宮與湧泉相伍發氣,使內外氣交通,能調整體內氣機。

六、其它穴位

在外氣療法中除以上常用穴竅外,還有一些經穴與奇穴,亦經常作為配穴在某些病中應用,現列表於下(表3-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