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 窮於陰陽之化, 究乎生死之際, 所著《內經》, 悉言人以胃氣為本。 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 所謂清氣、榮氣、衛氣、春升之氣, 皆胃氣之別稱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 “飲食入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揆度以為常也。 ”苟飲食失節, 寒溫不適, 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 勞役過度, 而損耗元氣。 既脾胃虛衰, 元氣不足, 而心火獨盛。 心火者, 陰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系於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相火, 下焦胞絡之火, 元氣之賊也。 火與元氣不能兩立, 一勝則一負。

脾胃氣虛, 則下流于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證, 始得之則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其脈洪大而頭痛, 或渴不止, 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沖, 則氣高而喘, 身煩熱, 為頭痛, 為渴, 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 使穀氣不得升浮, 是生長之令不行, 則無陽以護其榮衛, 不任風寒, 乃生寒熱, 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 內傷脾胃, 乃傷其氣;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 傷外為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內為不足, 不足者補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 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 皆補也。 內傷不足之病, 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 則虛其虛也。 《難經》雲∶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

補其中, 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內經》曰∶“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 蓋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 今立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黃 (勞役病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當歸身(酒洗) 白術(以上各三分)

上件 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 , 早飯後溫服。 如傷之重者, 二服而愈, 量輕重治之。

立方本指

夫脾胃虛者, 因飲食勞倦, 心火亢甚, 而乘其土位, 其次肺氣受邪, 須用黃 最多, 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絕, 故用黃 以益皮毛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損其元氣。 上喘氣短, 人參以補之。 心火乘脾, 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 而補脾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並大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經雲∶“急者緩之。

”白術苦甘溫, 除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胃中清氣在下, 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引黃 、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 二味苦平, 味之薄者, 陰中之陽, 引清氣上升也。 氣亂於胸中, 為清濁相干, 用去白陳皮以理之, 又能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助諸甘辛為用, 口乾咽幹加幹葛。 脾胃氣虛, 不能升浮, 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 榮血大虧, 榮氣不營, 陰火熾盛, 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 血氣日減, 心包與心主血, 血減則心無所養, 致使心亂而煩, 病名曰 。 者, 心惑而煩悶不安也, 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 陽生則陰長。 或曰∶甘溫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 血虛以人參補之, 陽旺則能生陰血, 更以當歸和之。 少加黃柏以救腎水,
能瀉陰中之伏火。 如煩猶不止, 少加生地黃補腎水, 水旺而心火自降。 如氣浮心亂, 以朱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錢, 另研水飛為衣) 甘草(五錢五分) 黃連(去須淨, 酒洗, 六錢) 當歸(去蘆, 二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五分)

《內經》曰∶熱淫所勝, 治以甘寒, 以苦瀉之。 以黃連之苦寒, 去心煩, 除濕熱為君。 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 瀉火補氣, 滋生陰血為臣。 以當歸補其血不足。 朱砂納浮溜之火, 而安神明也。

上件除朱砂外, 四味共為細末, 湯浸蒸餅為丸, 如黍米大, 以朱砂為衣。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 津唾咽下, 食後, 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亦得。 此近而奇偶, 制之緩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