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神奇的六經圖

足太陽膀胱經手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 乃諸陽之首, 故多傳變受病者為先, 其脈起於目內皆, 從頭下後項, 連風府, 行身之背, 終於左足外踝,

故頭項痛, 腰脊強。 發熱惡寒, 尺寸俱浮者, 太陽經受病也。 若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是風傷?氣, 乃表虛, 宜解肌, 桂枝湯主之。 若頭痛發熱, 無汗惡寒, 是寒傷營血, 乃表實, 宜發散, 麻黃湯主之。 頭痛、發熱、惡寒者, 此太陽表症, 標病也。 不拘日數多少, 便宜發散。 若發熱煩渴, 小便不利者, 此太陽本府受病也, 宜利小便, 五苓散主之。 若小便利者, 不可再利, 利之則引熱入裡, 而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等症。 又不可下, 下之則表邪乘虛入裡, 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痢等症。 故曰太陽經症切不可下, 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 而傳變不可勝數。 又不可利小便, 利之則引邪入裡, 其害不淺。 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黃湯, 無汗不可服桂枝湯。 又曰、有汗不可再汗, 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足陽明胃經手大腸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 胃府者、府居中土, 萬物所歸也。 其脈起於鼻, 上額, 絡於目, 循於面, 行身之前, 終於左足內踝。 經曰、尺寸俱長, 陽明受病也。 若頭額痛、目疼、鼻幹、不得眠,此陽明經標病也。 不拘日數多少, 即宜解肌, 葛根湯。 若身熱煩渴, 汗出惡熱, 此陽明經本病也, 宜清邪熱。 若潮熱自汗, 譫語發渴, 不惡寒, 反惡熱, 揚手擲足, 斑黃便硬等症, 此陽明胃本實也, 急宜下之。 故曰、在經當解肌, 在府當平熱, 府實則宜下。

足卲陽膽經手三焦

足少陽膽經、乃前有陽明, 後有太陽, 居二陽之中, 所以主半表半裡, 以膽為清淨之府, 無出入之路, 不論在經在府, 治法俱同。 其脈起於目銳皆, 上頭角, 絡耳中, 循胸?行身之側,

終於右足外踝。 經曰、尺寸俱弦, 少陽受病也。 其症頭角痛而目眩, 胸?痛而耳聾, 寒熱嘔而口苦, 皆少陽症也。 此經有三禁, 不可汗, 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也。 只宜小柴胡東加減和之。

凡頭角痛耳烘烘而鳴, 耳之上下腫痛, 皆少陽所主部分邪火為之也。

足太陰脾經手肺

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 其脈始于左足內踝大指, 行至腹, 絡于嗌, 連舌本, 行身之前。 若寒邪卒中, 直犯本經者, 一時便發, 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溫之。 若四五日而發, 腹滿嗌幹, 此傳經之邪也, 又宜和之。 如不渴而利者, 寒也, 理中湯溫之。 渴而利者, 熱也, 豬苓湯清之。

寒熱二症, 皆有腹滿, 以熱陷於內, 邪氣盛而充塞也, 寒盛於內, 胃氣虛而壅滯也。

足少陰腎經手心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

其脈始于左足內踝足心, 上行貫脊, 循喉嚨, 絡舌本, 散舌下, 注心中, 行身之前。 若一二日無熱惡寒, 足冷蜷臥, 或厥逆, 脈沈無力者, 宜溫經散寒。 若五六日而發, 口燥舌幹, 脈沈有力者, 此傳經之熱邪也, 急宜下之。 大抵少陰傷寒, 多因勞欲損傷腎經而致, 切不可妄投涼藥。 若脈沈足冷, 雖發熱, 急宜溫腎以扶元氣。 經曰、少陰病始得之, 其脈沈, 其症反熱, 此少陰自受風寒以起病, 當汗之。 若一日、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切要記其日子用藥。 若三日後, 不可妄汗也。 經曰、誤發少陰汗者, 必動陰血, 死不治。 少陰病不問利不利, 當分寒熱而治。 若脈沈實有力, 此熱也, 當下之。 若脈沈弱無力, 此寒也, 宜溫之。 然寒熱二症皆令有厥,
以陽熱內附, 致手足冷也, 陰寒獨勝, 亦手足冷也。 然寒症亦有渴者, 以少陰主水, 腎虛水燥而渴, 欲引水自救, 故少陰虛寒亦有渴症也。

足厥陰肝經手心胞

足厥陰肝經, 厥者盡也, 六經之尾也, 其脈始於右足大指, 環陰器, 抵少腹, 循?肋, 上唇口, 與督脈會於巔頂, 行身前之側。 若本經不足, 寒邪直入, 一二日便發, 吐利少腹疼, 脈沈無力, 無熱惡寒, 甚則唇青厥冷, 嘔吐涎沫, 舌卷囊縮, 此直中厥陰之寒症, 急溫之。 又曰、脈沈有力, 飲水不止, 此熱也, 是即傳經之熱症, 急下之。 微細無力, 或沈伏不見, 此寒也, 急溫之。 然寒熱二症皆有舌卷囊縮, 以熱主煎迫, 寒主收引也, 須仔細辨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