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法評判標準之缺失與中國書壇之亂象

王根權, 1953年生, 陝西洛川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昭陵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品評網站長。

書法評判標準之缺失與中國書壇之亂象

王根權

為什麼說書法品評標準缺位的中國書壇只能是一片混亂呢?我們說, 這是由書法的功能所決定的。 書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體現于書法家本身的修心養性, 即自我功能。 另一個方面是體現在社會方面的求名趨利, 即社會功能。 書法品評標準的缺位, 就意味著品評的多標準。 書法品評的多標準對於書法的自我功能的發揮, 一般說來影響不大。 書法品評的多標準, 對於與名利相關的社會功能的影響那就大了。 這就預示著不同的人及人群就可以從與己著想且有利的前提出發去選擇標準和自定標準。

其結果是, 無數個人就有無數個標準, 放之于社會必然紛紛揚揚,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的好。 書家們為了使自己所說的“理”和“好”能被社會認可, 獲得較大較多的社會名利, 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宣傳、包裝、炒作自己, 就會動用心思、拿出手段爭取政治經濟等社會勢力的支持, 就會用心留意對付那些與己爭名爭利的同行“冤家”, ……

問題的嚴重性還遠遠不止於此。 書法與名利掛鉤後, 書壇中的競爭也就開始了。 由於書法的評判標準的缺位, 這就決定了書壇名利的競爭是一種不公平的無序競爭。 這種不公平的無序競爭, 使得書壇一片混亂, 繼而混亂又引發和滋生了醜陋和腐敗。 這就是中國書壇以往書法名利博取的現實現狀。

書法家們也是人, 他們要生活、要生存, 非常需要名利。 沒有名利還能稱得上書法家嗎?不在乎名利、不追求名利還是一位好書法家嗎?需要名利, 在乎名利, 爭取名利, 是書法家們最起碼的思想認識和要求, 在這一點上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的社會應該給予書家們最大的理解和支援。

書法家的名利來於何處?來于自己的書法水準和能力, 書法家的書法水準和能力是怎樣體現的?是通過書法作品體現出來的, 進而再通過對其書法作品的品評實現的, 並且將這種品評結果廣而告之於社會, 讓社會去認可。 我們說這一點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書法之名利憑什麼博取?有沒有確定的道路途徑、形式方法?博取書法名利的道路途徑形式方法是否唯一?按照客觀的認識,

嚴謹的態度, 科學的方法, 理想的現實, 書法的品評首先必須確定一個客觀的統一的品評標準, 再配以科學規範的操作實施方法, 書法的品評方可進行。 否則書法的品評便無法進行。 中國書壇的現實如何呢?恰巧地是, 從中國書法的誕生至今, 幾千年來, 我們的書法品評就是在書法評判標準這一品評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根本要件缺位元的情況下進行的。 這就決定了書法名利的博取只能是一種不公平的無序競爭。 書壇的諸多弊端醜陋和不盡人意之處等諸多問題, 追根溯源, 均出於此。 這就影響並決定了中國書法只能是在一片混亂中緩慢曲折地向前發展。

縱觀中國書法史, 漫漫數千年, 紛紛揚揚, 熱熱鬧鬧, 人物輩出, 風起雲湧, 變化萬千, 亮點無數。 若大一個書壇讓人眼花繚亂。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但是, 若單從書法品評這一視角看去,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幅簡單的畫面——一片混亂。 中國書壇的昨天,由於品評標準的缺位,書法的品評玩的是一種“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遊戲。中國書壇的今天,同樣由於品評標準的缺位,書法的品評又玩的是一種“錘子、剪子、布相欺”的遊戲。不說透了神秘,說透了可笑。但這正是無法改變的中國書法品評的歷史和現狀的真實寫照。

《鋸、錘子、剪子比本領》是過去小學的一篇課文,說的是鋸、錘子、剪子兄弟仨平時各幹各的活,有一天哥仨個都覺得有些不平,提出了比本領,要分個大小見個高低。鋸說:我能將木頭鋸成板,人們用我鋸的板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錘子說:我能將鐵打成釘,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剪子說:我能將布裁成衣,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哥仨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爭來爭去,不分高下。當時老師告訴我們,鋸、錘子、剪子的本領都大都不大,各有各的用處。

“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實質是什麼呢?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沒有統一標準;二是沒有裁判;三是單相情願;四是沒有結論。回顧我們的書法史,以往歷史上的書法品評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的書法先賢們不就是這樣玩的嗎?一是沒有統一標準,誰想怎麼評就怎麼評;二是沒有裁判,怎麼樣與自己有利就怎麼樣評,評對評錯無需裁定;三是單相情願,誰想評就評,誰想評誰就評誰;四是無品評結論,甲的結論,乙可以否定,乙的結論,丙同樣可以推翻。兩相比較,實質完全相同。故此,我們說: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從一開始就誤入了一個怪圈,玩起了“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品評遊戲。而且長此以往,不能自拔。

情況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不妨翻閱一下中國書法史看個究竟。

《書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子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①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父子同是大書法家,被後世稱為二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為了博得書名,王獻之竟連父子情份都不去顧忌了。父子尚且如此,何況乎他人。應該說王獻之是很聰明的,他看出了書法的品評沒有標準,完全是憑人去說。因而就可以大膽地加以利用和發揮。同時,王獻之也很真實,不拐彎摸角,將自己的想法、看法都直白地說了出來。好一句“時人那得知!”說到了點子,說到了實質處。關乎書法作品的好壞高下,優劣梯次時人的確是不知道的。這一思想認識對後世書家該有多麼大的啟示?在書法史上對書法品評這一盲區的揭示,王獻之當仁不讓,應該算得上第一人。

米芾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尤為典型,很具有代表性。看看其在《海岳名言》②中是怎樣評說自己及其兩個兒子的,又是怎樣評判別的書法家的。現選段摘句如下:

“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江南吳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隸題榜有古意,吾兒友仁大隸題榜與之等。又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大字更無辯。”

“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劄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

“唐官誥在世為褚、陸、徐嶠之體,殊有不俗者。開元已來,緣明皇字體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時君所好,經生字亦自此肥。開元已前古氣,無複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當。浩大小一倫,猶吏楷也。僧虔、蕭子雲傳鍾法,與子敬無異,大小各自有分,不一倫。徐浩為顏真卿辟客,書韻自張顛血脈來,教顏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柳與歐為醜怪惡劄祖,其弟公綽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說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

“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餘不敏,實得之。榜字固已滿世,自有識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折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張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也。”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皆不如作郎官時《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劄,全無妍媚,此自有識者知之。”

“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友仁等古人書,不知此學吾書多,小兒作草書,大段有意思。”

引文中用波浪線標出的是米芾論及自己和兩個兒子的重點語,用直線標出的是詆毀別的書法家的重點語。不難看出說到自己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選好的說,論及別人尤其是書史上的大家,總是能找出各種理由將其否定。諸如歐陽詢、柳公權、智永、丁道護、虞世南、陸柬之、徐嶠之、唐明皇、徐浩、張旭、石漫卿、褚遂良、顏真卿、李邕等這些被後世推崇的大家,米芾均以“無精神”、“非古也”、“乏纖濃”、“豈能垂世”、“更無骨氣”、“全無妍媚”、“俗”、“惡”等予以否定。得出的只有一種結論:別的書法家都不如自己和自己的兒子。

《海岳名言》中論及別人不好時,用的最多的也是最毒的兩個詞是“俗”與“惡”。這應該就是米芾的“殺手鐧”。“俗”與“惡”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米芾未說清楚。應該說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這兩個字的功能和作用卻非同小可,如同兩大盆污水,只要潑到哪位書家的身上,那他就算倒了大黴了。與之相應,任何一位書評家,只要拿起個模糊武器,端起這兩大盆污水想往誰身上潑就往誰身上潑,只要潑到了誰的身上就足以把他搞倒搞臭。從這個意義上說,米芾在書法品評中是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這樣的玩法,名家大家在玩,連皇帝也在玩。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王羲之傳論》③中有這樣一段評論: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嬴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子雲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祥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宋高宗趙構又是怎樣評說米芾等人的呢?其在《翰墨志》④中雲:

“《評書》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聞薛紹彭嘗戲米曰:‘公效羊欣,而評者以婢比欣,公豈俗所謂重台者耶?’”

“本朝承五季之後,無複字畫可稱。至太宗皇帝始搜羅法書,備盡求訪。當時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時譽,猶恨絕無秀異。至熙豐以後,蔡襄、李時雍體制方如格律,欲度驊騮,終以駸駸不為絕賞。繼蘇、黃、米、薛,筆勢瀾翻,各有趣向。然家雞野鵠,識者自有優劣,猶勝泯然與草本俱腐者。”

趙構當皇帝作為不大或者說無作為,但在書畫方面絕對是行家,可以說造詣很深。在趙構的眼裡“蘇、黃、米、薛”所謂的四大家不過“家雞野鵠”而已。

皇帝畢竟是富有天下,相比之下,在他們的品評中名利的因素還是少了許多,客觀性自然也就要高一些。

古人距我們相去甚遠,從遺留至今有限的筆墨中我們尚可見到如此一斑,可以想像當年的“鋸錘爭高”應該更為有趣、更為激烈。

由於中國書法的品評沒有統一標準,書法連同它的品評又與社會名利密切相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評法,其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就不容易說清了。但結論出來了,歷史上任何一位書法家,說他好,可以找到評說的依據,說他不好,同樣可以找到評說的依據。肯定它容易,否定他也很容易。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歷史留給我們的書法品評就是這樣一筆糊塗帳。千百年來我們的書法家們就生活和工作在這樣一種書法環境中。

在新中國書法界的先驅者們的宣導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了。書法家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在這個“家”裡,書法家們可以互相交流書藝,可以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書法活動。毫無疑問中國書協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也是中國書法的昨天與今天的分水嶺和分界線。

我們說,中國書壇的昨天,由於缺少統一的書法評判標準,書法的品評玩的是一種“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遊戲,我們稱之為“鋸錘相較”的時代。今天的書壇又如何呢?我們說,仍然缺少統一的評判標準,書法的品評形式有所改變,但根本未變。中國書壇的今天,書法的品評則玩的是一種“錘子、剪子、布”“猜、咚、吃”的遊戲,我們稱之為“錘剪相欺”的時代。

“猜、咚、吃”這個遊戲想必大家小時侯都玩過。錘子、剪子、布三者按照各自的屬性,是不能直接相比的。但人們要求他們比,而且必須比出一個勝否。怎麼比?還是人聰明,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去掉它們的其它功能,只保留其中的一項功能,而且人為地賦予他們必須能夠迴圈相欺。一個原本屬於複雜的問題,就這樣簡單地解決了。“猜、咚、吃”遊戲就玩開了。

“錘子、剪子、布”相欺的實質是什麼呢?一是沒有統一標準;二是可以有裁判;三是多廂情願;四是有相較結論。今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情況如何呢?一是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書作的優劣由評委說了算。評委說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評委說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二是有裁判。這個裁判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即評委會。三是多相情願。組織者、參評者、評者全都是自願的,沒有一個是不情願的。四是有評比結果。評比的結果是由評委們最後得出的,而且梯次分明。將今天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與孩子們玩的“猜、咚、吃”遊戲兩相比較,四個要件全都相同,沒有什麼區別。

由於中國書法的品評始終缺少客觀的書法評判標準這一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根本品評要件,這就相當於認可了書法品評中主觀隨意性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決定了這種品評是一種缺少可信度的品評,這就預示了這種品評無法得出公正、公平的品評結果。又由於這種品評中的“認可”、“決定”和“預示”還要以中國書協這一中國書壇的最高權威作保證,那麼,就決定了今天中國書法的品評較之于昨天中國書法的品評就更糟、更壞。除了保留和繼承了中國書壇昨天書法品評中的缺點和毛病外,反而增加了一條,這便是書法品評中的腐敗。

中國書壇的今天,各種書法的展事賽事多如牛毛,客觀上又為書家們“鋸錘相較”搭起了一個“擂臺”,使得書家們相互之間的“較爭”更為激烈。書家們為了能在這個“擂臺”上亮相,進而在中國書壇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有自己的名份,不得不打造自己、包裝自己,以便引人注目。書家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出各種風頭,這家那家、這派那派、這風那風,這書那書、這現象那現象,等等等等,形形色色,應有盡有。形式在不斷變化,版本一次次翻新,但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各自對自己的“鋸、錘子、剪子”進行一番打造和外包裝而已,並沒有涉及到書法品評以及書藝的提高等書壇中的實質性問題。

中國書壇的今天,評委們的出現又如何?改變的只是鋸、錘子、剪子們各自說好不算,得由評委們說好才算。評委們又怎麼樣呢?書法品評沒有評判標準讓他們怎麼樣評?只有憑感覺、憑良心、憑主觀臆斷了。評委們各自也都還有各自的喜好。有“善用鋸”的,有“慣掄錘”的,還有喜歡“使剪刀”的。“錘子”遇到了“錘子”,粘上了,就可能得獎。“錘子”遇到了“布”那你就倒楣了,一定是被驅逐出局的物件。同理,“剪子”得遇到“剪子”,“布”得遇到“布”,遇對了算你走運。否則,遇錯了,你就倒楣。我們說,這樣的評委其書品和人品是無可厚非的,應該還算是一些好的評委。不可否認還有一些書品人品比較差勁的評委,憑感覺、憑良心、憑臆斷他們遠不及唐太宗、宋高宗。但論及私心雜念和歪門邪道,他們又遠遠超過了王獻之和米芾。唐太宗、宋高宗人家是皇帝,什麼都不缺。這些評委們缺的東西很多。一缺“粉絲”,二缺名利。按說評委們已經是書法名利的博得者了,但是他們還遠遠不夠。在書法名利的驅使下,這些評委們的個人觀點和己見可以膨脹到極點,可以完全不考慮被評者書作的好壞。頭腦裡只有一個概念,只認門徒、認“粉絲” 、認賄賂。

由評委們說了算,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使得情況更為複雜。原來書家們之間的“鋸錘相較”之外又多了一層與評委們之間的“鋸、錘子、剪子”“相粘”的關係。一段時間的“錘剪相欺”後,《兵法》引入了書道,社會關係學進入了書壇,書壇蘖生了腐敗。“兵者,詭道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功夫在書外”。書家們的負擔加重了,練字習書之外,還得學習“詭道”,還得實踐“社會關係學”,還得為書名的博取去破費。

中國書協每一次大賽的評委們基本上都是公開的,一些評委們為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裁判權,有的賽前就開始自我宣傳了,就辦起了培訓班。這對於那些“聰明”的參賽者來說,無疑就是“天賜良機”,而對於那些“愚鈍”的參賽者來說只能是過眼雲煙了。有聰明的參賽者,便主動放棄自己原來的本領,改習與實力評委同類的本領,與實力評委“相粘”,結果還就真的能奏效得獎。還有更聰明的參賽者,乾脆就不在書上下功夫了,而想方去設法去賄賂有實力的評委,只要賄賂到位了,也能奏效得獎。什麼是有實力的評委呢?就是評委中的頭,他們有串通其它評委的能力,通過相互之間的打招呼能串通到某某參賽者得獎的足夠票數。

現在可以對以往的展事賽事作一番審視。作為群體書法水準的普及和提高,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意義的。作為個體書法水準的評比則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獲獎者不一定是好作品,出局者不一定就是差作品。這樣的現象我們已經經歷過了,看到過了。人們對這些已經見怪不怪了,在無奈中只好忍耐了。不管書法家們的意見有多大,罵聲有多高,統統無濟於事。只要書法的評判標準這一書法品評中最為根本的核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書法的評判將永遠就是這麼一個樣子。

古往今來,書壇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們說根本的原因在於書法的品評沒有嚴格的、客觀的、具體的評判標準,缺少一把刻度分明的品評硬尺子。每一位書法家,每一位書法評判家各自有各自的標準,使用的是一把既無刻度,又可任意延縮的橡皮筋尺子。而且還都覺得這把橡皮筋尺子好使,對自己有利。拿不到的想拿到,拿到的就不想丟手。用一把橡皮筋尺子去衡量一個書法家的書作水準,不要說得不出準確值,連近似值都得不出來,很可能得出的是相反值。書壇的諸多混亂,追根溯源,皆出於此。

中國書法的品評能不能找到一把具有刻度分明的硬尺子?我們說完全可以。我們的話頭是從“鋸、錘子、剪子比本領”說起的,現在再接著這個話頭往下說。小學的時候我們學習語文,知道鋸、錘子、剪子的本領都大都不大,各有各的用處。中學的時候我們學習數學,知道它們之間沒有可比性。大學的時候,學了高等數學,知道通過“換元法”它們可以比較。什麼是“換元法”呢?就是兩個不能直接比較的量要進行比較,可以找一個同時能和這兩個量相比較的量,分別進行等價替換讓其變為相同的量,這時候便可以比較。如果我們將高等數學中的這一思路和方法引入到書法的品評中,制定出中國書法的評判標準,並將其應用到中國書法的品評中,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現實中已有許多這類問題得到圓滿成功解決的實例。比如商品的交換。最初的“以物易物”就很不公平,後來出現了“通貨”,情況就好了許多,到了“貨幣”的出現和使用後問題徹底解決了。毫無疑問,這裡的“通貨”和“貨幣”就是“換元法”中的那“中間元”。商品交換過程起初不一定是從數學的思想出發的,但最終結果卻歸到了數學的概念。現在回過頭來再用數學的概念解釋當初的商品交換,問題就簡單多了。如果商品交接之初就引入數學的概念,用數學中的這一方法去解決問題,那麼商品的交換中,“貨幣”的出現不知道要提前多少年,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又不知道早在多少年以前就是今天的現狀了。

今天的高考,就是因為掌握著一把刻度分明的“金鋼尺”才使得考試有了信度,才確保了高考的順利進行。一年數百萬人考試,不看你是不是來自名校,也不看你是不是出於名師,只用分數說話。無論是高考的“狀元”還是“孫山”,沒有互相之間不服氣之說,各個中學也沒有相互詆毀之意。大家看到的高考往往只是一張試卷,其實在這張試卷的後面隱含著的就是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在這張試卷形成之前,首先和必須解決的就是標準問題。試想,高考如果沒有標準,脫離了標準,同樣是沒有信度可言的,數百萬考生和家長就不是爭吵的問題了,社會就要大亂了。

中國書法發展了幾千年,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和瑰寶,在習字作書上有這法有那度,有這規有那則,單單就是在書法的品評上無法無度,無規無則。這難道不是中國書法的最大悲哀嗎?外國的體操能成為國際體育比賽的項目,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遲遲不能進入國際賽事。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而今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沒有標準,缺少信度,評出的結果無法讓大家信服,社會不予認可,書畫市場予以排斥,這些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嗎?我們的書法家大可不必再在各種賽事中爭名次上下功夫了,爭到和爭不到意義都不是很大。我們的評委也不必再在名次的排列上動腦筋了。高考的標準比起書法的標準,應該說要複雜的多,操作起來難度也要大的多。高考的標準問題解決的如此之好,解決書法的標準難道還難嗎?我們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書法工作者,應該冷靜地思考一下,如何解決中國書法品評的標準問題。只有這一問題的徹底解決,中國書法才有望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才能走出長此以往書法品評這一歷史怪圈,中國書壇長此以往的書法品評的混亂局面才可告之結束,才能迎來中國書壇理想的明天。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過程的。發展總是有規律可循的。儘管今天的書壇,書法的品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弊端。不過話又說回來,今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較之昨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仍然是大大地朝前邁進了許多。首先是多方情願,其次是有裁判,再次就是有權威性。這些都是書法品評所需要的。我們說距離理想的書法品評僅僅只差了關鍵的一步:客觀的品評標準。只要向前再邁上這麼一步,今天的書壇書法的品評中的諸多問題連同弊端均能得以解決,中國書法史上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局面。

我們希望中國書壇的今天能儘快結束,書壇的明天能早日到來。現在相鄰學科發展很快,解決書法品評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可以說已不成問題。只要我們的書法活動家、理論家以及廣大書法同仁共同去努力,迎來中國書法的明天,應該說為期不遠。

中國書壇的明天,我們說它應該是一個理想的書法品評時代。稱其為理想那是因為書法的品評有一個客觀的、具體的、可行的評判標準,有一套科學規範的評判規則和方法,有權威性和可信度做保證,能夠得出一個公正公平的評判結果。那時書法的評判標準將不再是一把沒有刻度可以任意 延縮的橡皮筋尺子,而是一把刻度分明的金鋼尺。有了這把金鋼尺,以往中國書壇的混亂就能得以扼制和糾正,各種歪風邪氣以及書壇中的腐敗就能被有效打擊。中國書法這一藝術國粹就有望濟身於世界藝術之林,步入世界藝術殿堂。

(2007年11月1日)

注釋:

①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第一三一頁,孫過庭《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②同上,第三六○頁,米芾《海岳名言》。

③同上,第一二二頁,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④同上,第三六七頁,趙構《翰墨志》。

中國書壇的昨天,由於品評標準的缺位,書法的品評玩的是一種“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遊戲。中國書壇的今天,同樣由於品評標準的缺位,書法的品評又玩的是一種“錘子、剪子、布相欺”的遊戲。不說透了神秘,說透了可笑。但這正是無法改變的中國書法品評的歷史和現狀的真實寫照。

《鋸、錘子、剪子比本領》是過去小學的一篇課文,說的是鋸、錘子、剪子兄弟仨平時各幹各的活,有一天哥仨個都覺得有些不平,提出了比本領,要分個大小見個高低。鋸說:我能將木頭鋸成板,人們用我鋸的板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錘子說:我能將鐵打成釘,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剪子說:我能將布裁成衣,如何如何,你們哥倆不行吧,還是我的本領大。哥仨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爭來爭去,不分高下。當時老師告訴我們,鋸、錘子、剪子的本領都大都不大,各有各的用處。

“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實質是什麼呢?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沒有統一標準;二是沒有裁判;三是單相情願;四是沒有結論。回顧我們的書法史,以往歷史上的書法品評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的書法先賢們不就是這樣玩的嗎?一是沒有統一標準,誰想怎麼評就怎麼評;二是沒有裁判,怎麼樣與自己有利就怎麼樣評,評對評錯無需裁定;三是單相情願,誰想評就評,誰想評誰就評誰;四是無品評結論,甲的結論,乙可以否定,乙的結論,丙同樣可以推翻。兩相比較,實質完全相同。故此,我們說: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從一開始就誤入了一個怪圈,玩起了“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品評遊戲。而且長此以往,不能自拔。

情況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不妨翻閱一下中國書法史看個究竟。

《書譜》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子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①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父子同是大書法家,被後世稱為二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為了博得書名,王獻之竟連父子情份都不去顧忌了。父子尚且如此,何況乎他人。應該說王獻之是很聰明的,他看出了書法的品評沒有標準,完全是憑人去說。因而就可以大膽地加以利用和發揮。同時,王獻之也很真實,不拐彎摸角,將自己的想法、看法都直白地說了出來。好一句“時人那得知!”說到了點子,說到了實質處。關乎書法作品的好壞高下,優劣梯次時人的確是不知道的。這一思想認識對後世書家該有多麼大的啟示?在書法史上對書法品評這一盲區的揭示,王獻之當仁不讓,應該算得上第一人。

米芾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尤為典型,很具有代表性。看看其在《海岳名言》②中是怎樣評說自己及其兩個兒子的,又是怎樣評判別的書法家的。現選段摘句如下:

“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江南吳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隸題榜有古意,吾兒友仁大隸題榜與之等。又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大字更無辯。”

“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劄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

“唐官誥在世為褚、陸、徐嶠之體,殊有不俗者。開元已來,緣明皇字體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時君所好,經生字亦自此肥。開元已前古氣,無複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當。浩大小一倫,猶吏楷也。僧虔、蕭子雲傳鍾法,與子敬無異,大小各自有分,不一倫。徐浩為顏真卿辟客,書韻自張顛血脈來,教顏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柳與歐為醜怪惡劄祖,其弟公綽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說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

“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餘不敏,實得之。榜字固已滿世,自有識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折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張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也。”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皆不如作郎官時《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劄,全無妍媚,此自有識者知之。”

“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友仁等古人書,不知此學吾書多,小兒作草書,大段有意思。”

引文中用波浪線標出的是米芾論及自己和兩個兒子的重點語,用直線標出的是詆毀別的書法家的重點語。不難看出說到自己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選好的說,論及別人尤其是書史上的大家,總是能找出各種理由將其否定。諸如歐陽詢、柳公權、智永、丁道護、虞世南、陸柬之、徐嶠之、唐明皇、徐浩、張旭、石漫卿、褚遂良、顏真卿、李邕等這些被後世推崇的大家,米芾均以“無精神”、“非古也”、“乏纖濃”、“豈能垂世”、“更無骨氣”、“全無妍媚”、“俗”、“惡”等予以否定。得出的只有一種結論:別的書法家都不如自己和自己的兒子。

《海岳名言》中論及別人不好時,用的最多的也是最毒的兩個詞是“俗”與“惡”。這應該就是米芾的“殺手鐧”。“俗”與“惡”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米芾未說清楚。應該說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這兩個字的功能和作用卻非同小可,如同兩大盆污水,只要潑到哪位書家的身上,那他就算倒了大黴了。與之相應,任何一位書評家,只要拿起個模糊武器,端起這兩大盆污水想往誰身上潑就往誰身上潑,只要潑到了誰的身上就足以把他搞倒搞臭。從這個意義上說,米芾在書法品評中是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這樣的玩法,名家大家在玩,連皇帝也在玩。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王羲之傳論》③中有這樣一段評論: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嬴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子雲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祥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宋高宗趙構又是怎樣評說米芾等人的呢?其在《翰墨志》④中雲:

“《評書》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聞薛紹彭嘗戲米曰:‘公效羊欣,而評者以婢比欣,公豈俗所謂重台者耶?’”

“本朝承五季之後,無複字畫可稱。至太宗皇帝始搜羅法書,備盡求訪。當時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時譽,猶恨絕無秀異。至熙豐以後,蔡襄、李時雍體制方如格律,欲度驊騮,終以駸駸不為絕賞。繼蘇、黃、米、薛,筆勢瀾翻,各有趣向。然家雞野鵠,識者自有優劣,猶勝泯然與草本俱腐者。”

趙構當皇帝作為不大或者說無作為,但在書畫方面絕對是行家,可以說造詣很深。在趙構的眼裡“蘇、黃、米、薛”所謂的四大家不過“家雞野鵠”而已。

皇帝畢竟是富有天下,相比之下,在他們的品評中名利的因素還是少了許多,客觀性自然也就要高一些。

古人距我們相去甚遠,從遺留至今有限的筆墨中我們尚可見到如此一斑,可以想像當年的“鋸錘爭高”應該更為有趣、更為激烈。

由於中國書法的品評沒有統一標準,書法連同它的品評又與社會名利密切相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評法,其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就不容易說清了。但結論出來了,歷史上任何一位書法家,說他好,可以找到評說的依據,說他不好,同樣可以找到評說的依據。肯定它容易,否定他也很容易。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歷史留給我們的書法品評就是這樣一筆糊塗帳。千百年來我們的書法家們就生活和工作在這樣一種書法環境中。

在新中國書法界的先驅者們的宣導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了。書法家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在這個“家”裡,書法家們可以互相交流書藝,可以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書法活動。毫無疑問中國書協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也是中國書法的昨天與今天的分水嶺和分界線。

我們說,中國書壇的昨天,由於缺少統一的書法評判標準,書法的品評玩的是一種“鋸、錘子、剪子比本領”的遊戲,我們稱之為“鋸錘相較”的時代。今天的書壇又如何呢?我們說,仍然缺少統一的評判標準,書法的品評形式有所改變,但根本未變。中國書壇的今天,書法的品評則玩的是一種“錘子、剪子、布”“猜、咚、吃”的遊戲,我們稱之為“錘剪相欺”的時代。

“猜、咚、吃”這個遊戲想必大家小時侯都玩過。錘子、剪子、布三者按照各自的屬性,是不能直接相比的。但人們要求他們比,而且必須比出一個勝否。怎麼比?還是人聰明,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去掉它們的其它功能,只保留其中的一項功能,而且人為地賦予他們必須能夠迴圈相欺。一個原本屬於複雜的問題,就這樣簡單地解決了。“猜、咚、吃”遊戲就玩開了。

“錘子、剪子、布”相欺的實質是什麼呢?一是沒有統一標準;二是可以有裁判;三是多廂情願;四是有相較結論。今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情況如何呢?一是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書作的優劣由評委說了算。評委說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評委說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二是有裁判。這個裁判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即評委會。三是多相情願。組織者、參評者、評者全都是自願的,沒有一個是不情願的。四是有評比結果。評比的結果是由評委們最後得出的,而且梯次分明。將今天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與孩子們玩的“猜、咚、吃”遊戲兩相比較,四個要件全都相同,沒有什麼區別。

由於中國書法的品評始終缺少客觀的書法評判標準這一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根本品評要件,這就相當於認可了書法品評中主觀隨意性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決定了這種品評是一種缺少可信度的品評,這就預示了這種品評無法得出公正、公平的品評結果。又由於這種品評中的“認可”、“決定”和“預示”還要以中國書協這一中國書壇的最高權威作保證,那麼,就決定了今天中國書法的品評較之于昨天中國書法的品評就更糟、更壞。除了保留和繼承了中國書壇昨天書法品評中的缺點和毛病外,反而增加了一條,這便是書法品評中的腐敗。

中國書壇的今天,各種書法的展事賽事多如牛毛,客觀上又為書家們“鋸錘相較”搭起了一個“擂臺”,使得書家們相互之間的“較爭”更為激烈。書家們為了能在這個“擂臺”上亮相,進而在中國書壇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有自己的名份,不得不打造自己、包裝自己,以便引人注目。書家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出各種風頭,這家那家、這派那派、這風那風,這書那書、這現象那現象,等等等等,形形色色,應有盡有。形式在不斷變化,版本一次次翻新,但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各自對自己的“鋸、錘子、剪子”進行一番打造和外包裝而已,並沒有涉及到書法品評以及書藝的提高等書壇中的實質性問題。

中國書壇的今天,評委們的出現又如何?改變的只是鋸、錘子、剪子們各自說好不算,得由評委們說好才算。評委們又怎麼樣呢?書法品評沒有評判標準讓他們怎麼樣評?只有憑感覺、憑良心、憑主觀臆斷了。評委們各自也都還有各自的喜好。有“善用鋸”的,有“慣掄錘”的,還有喜歡“使剪刀”的。“錘子”遇到了“錘子”,粘上了,就可能得獎。“錘子”遇到了“布”那你就倒楣了,一定是被驅逐出局的物件。同理,“剪子”得遇到“剪子”,“布”得遇到“布”,遇對了算你走運。否則,遇錯了,你就倒楣。我們說,這樣的評委其書品和人品是無可厚非的,應該還算是一些好的評委。不可否認還有一些書品人品比較差勁的評委,憑感覺、憑良心、憑臆斷他們遠不及唐太宗、宋高宗。但論及私心雜念和歪門邪道,他們又遠遠超過了王獻之和米芾。唐太宗、宋高宗人家是皇帝,什麼都不缺。這些評委們缺的東西很多。一缺“粉絲”,二缺名利。按說評委們已經是書法名利的博得者了,但是他們還遠遠不夠。在書法名利的驅使下,這些評委們的個人觀點和己見可以膨脹到極點,可以完全不考慮被評者書作的好壞。頭腦裡只有一個概念,只認門徒、認“粉絲” 、認賄賂。

由評委們說了算,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使得情況更為複雜。原來書家們之間的“鋸錘相較”之外又多了一層與評委們之間的“鋸、錘子、剪子”“相粘”的關係。一段時間的“錘剪相欺”後,《兵法》引入了書道,社會關係學進入了書壇,書壇蘖生了腐敗。“兵者,詭道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功夫在書外”。書家們的負擔加重了,練字習書之外,還得學習“詭道”,還得實踐“社會關係學”,還得為書名的博取去破費。

中國書協每一次大賽的評委們基本上都是公開的,一些評委們為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裁判權,有的賽前就開始自我宣傳了,就辦起了培訓班。這對於那些“聰明”的參賽者來說,無疑就是“天賜良機”,而對於那些“愚鈍”的參賽者來說只能是過眼雲煙了。有聰明的參賽者,便主動放棄自己原來的本領,改習與實力評委同類的本領,與實力評委“相粘”,結果還就真的能奏效得獎。還有更聰明的參賽者,乾脆就不在書上下功夫了,而想方去設法去賄賂有實力的評委,只要賄賂到位了,也能奏效得獎。什麼是有實力的評委呢?就是評委中的頭,他們有串通其它評委的能力,通過相互之間的打招呼能串通到某某參賽者得獎的足夠票數。

現在可以對以往的展事賽事作一番審視。作為群體書法水準的普及和提高,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意義的。作為個體書法水準的評比則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獲獎者不一定是好作品,出局者不一定就是差作品。這樣的現象我們已經經歷過了,看到過了。人們對這些已經見怪不怪了,在無奈中只好忍耐了。不管書法家們的意見有多大,罵聲有多高,統統無濟於事。只要書法的評判標準這一書法品評中最為根本的核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書法的評判將永遠就是這麼一個樣子。

古往今來,書壇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們說根本的原因在於書法的品評沒有嚴格的、客觀的、具體的評判標準,缺少一把刻度分明的品評硬尺子。每一位書法家,每一位書法評判家各自有各自的標準,使用的是一把既無刻度,又可任意延縮的橡皮筋尺子。而且還都覺得這把橡皮筋尺子好使,對自己有利。拿不到的想拿到,拿到的就不想丟手。用一把橡皮筋尺子去衡量一個書法家的書作水準,不要說得不出準確值,連近似值都得不出來,很可能得出的是相反值。書壇的諸多混亂,追根溯源,皆出於此。

中國書法的品評能不能找到一把具有刻度分明的硬尺子?我們說完全可以。我們的話頭是從“鋸、錘子、剪子比本領”說起的,現在再接著這個話頭往下說。小學的時候我們學習語文,知道鋸、錘子、剪子的本領都大都不大,各有各的用處。中學的時候我們學習數學,知道它們之間沒有可比性。大學的時候,學了高等數學,知道通過“換元法”它們可以比較。什麼是“換元法”呢?就是兩個不能直接比較的量要進行比較,可以找一個同時能和這兩個量相比較的量,分別進行等價替換讓其變為相同的量,這時候便可以比較。如果我們將高等數學中的這一思路和方法引入到書法的品評中,制定出中國書法的評判標準,並將其應用到中國書法的品評中,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現實中已有許多這類問題得到圓滿成功解決的實例。比如商品的交換。最初的“以物易物”就很不公平,後來出現了“通貨”,情況就好了許多,到了“貨幣”的出現和使用後問題徹底解決了。毫無疑問,這裡的“通貨”和“貨幣”就是“換元法”中的那“中間元”。商品交換過程起初不一定是從數學的思想出發的,但最終結果卻歸到了數學的概念。現在回過頭來再用數學的概念解釋當初的商品交換,問題就簡單多了。如果商品交接之初就引入數學的概念,用數學中的這一方法去解決問題,那麼商品的交換中,“貨幣”的出現不知道要提前多少年,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又不知道早在多少年以前就是今天的現狀了。

今天的高考,就是因為掌握著一把刻度分明的“金鋼尺”才使得考試有了信度,才確保了高考的順利進行。一年數百萬人考試,不看你是不是來自名校,也不看你是不是出於名師,只用分數說話。無論是高考的“狀元”還是“孫山”,沒有互相之間不服氣之說,各個中學也沒有相互詆毀之意。大家看到的高考往往只是一張試卷,其實在這張試卷的後面隱含著的就是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在這張試卷形成之前,首先和必須解決的就是標準問題。試想,高考如果沒有標準,脫離了標準,同樣是沒有信度可言的,數百萬考生和家長就不是爭吵的問題了,社會就要大亂了。

中國書法發展了幾千年,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和瑰寶,在習字作書上有這法有那度,有這規有那則,單單就是在書法的品評上無法無度,無規無則。這難道不是中國書法的最大悲哀嗎?外國的體操能成為國際體育比賽的項目,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遲遲不能進入國際賽事。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而今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沒有標準,缺少信度,評出的結果無法讓大家信服,社會不予認可,書畫市場予以排斥,這些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嗎?我們的書法家大可不必再在各種賽事中爭名次上下功夫了,爭到和爭不到意義都不是很大。我們的評委也不必再在名次的排列上動腦筋了。高考的標準比起書法的標準,應該說要複雜的多,操作起來難度也要大的多。高考的標準問題解決的如此之好,解決書法的標準難道還難嗎?我們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和書法工作者,應該冷靜地思考一下,如何解決中國書法品評的標準問題。只有這一問題的徹底解決,中國書法才有望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才能走出長此以往書法品評這一歷史怪圈,中國書壇長此以往的書法品評的混亂局面才可告之結束,才能迎來中國書壇理想的明天。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過程的。發展總是有規律可循的。儘管今天的書壇,書法的品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弊端。不過話又說回來,今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較之昨天的中國書壇書法的品評仍然是大大地朝前邁進了許多。首先是多方情願,其次是有裁判,再次就是有權威性。這些都是書法品評所需要的。我們說距離理想的書法品評僅僅只差了關鍵的一步:客觀的品評標準。只要向前再邁上這麼一步,今天的書壇書法的品評中的諸多問題連同弊端均能得以解決,中國書法史上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局面。

我們希望中國書壇的今天能儘快結束,書壇的明天能早日到來。現在相鄰學科發展很快,解決書法品評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可以說已不成問題。只要我們的書法活動家、理論家以及廣大書法同仁共同去努力,迎來中國書法的明天,應該說為期不遠。

中國書壇的明天,我們說它應該是一個理想的書法品評時代。稱其為理想那是因為書法的品評有一個客觀的、具體的、可行的評判標準,有一套科學規範的評判規則和方法,有權威性和可信度做保證,能夠得出一個公正公平的評判結果。那時書法的評判標準將不再是一把沒有刻度可以任意 延縮的橡皮筋尺子,而是一把刻度分明的金鋼尺。有了這把金鋼尺,以往中國書壇的混亂就能得以扼制和糾正,各種歪風邪氣以及書壇中的腐敗就能被有效打擊。中國書法這一藝術國粹就有望濟身於世界藝術之林,步入世界藝術殿堂。

(2007年11月1日)

注釋:

①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第一三一頁,孫過庭《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②同上,第三六○頁,米芾《海岳名言》。

③同上,第一二二頁,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④同上,第三六七頁,趙構《翰墨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