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靠這些“獨門武器”,振華重工拿下全球80%集裝箱機械市場

在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 上海振華重工公司如何力挫群雄, 在大型集裝箱機械市場佔據80%的市場份額?

本文圖均為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 圖

近日, 在上海海事大學MBA“商科+X”第五場專家講座上, 上海振華重工公司前總裁管彤賢作“上海振華重工是怎麼力挫群雄崛起屹立於世界舞臺”的演講。 管彤賢提到, 企業的成功需要“天人合一”, 振華重工抓住了大環境大氣候, 尤其是在外貿大發展的時候瞄準了“集裝箱裝卸機械設備”的機會, 上海振華一馬當先, 走在最前面, 並且由於能短週期準時交貨, 振華贏得了港口用戶信任。

從自身來看, 振華重工也有很多“獨門武器”, 包括建造了世界首創的側裝式整機運輸船、強大的設計研發隊伍、職工分享公司成果等。

大環境的造就和自身“絕活兒”的修煉, 使得振華重工實現了成立時提出的口號:“世界上凡是有集裝箱作業的碼頭,

都應有上海振華重工生產的集裝箱機在作業”。

以下為講稿全文, 有刪減。

上海振華重工公司成立於1992年, 開始是一個沒有廠房, 沒有資金, 沒有業績, 沒有辦公室, 沒有管理人員、科學技術人員和工人等等的“五無企業”。 它是怎麼用十年左右光景, 由零開始走向世界市場, 成為國內外業內公認的“領頭羊”?迄今為止, 在中國眾多重型製造企業中, 只有振華重工一家走進了全世界一百個國家的市場, 實現了成立時提出的口號:“世界上凡是有集裝箱作業的碼頭, 都應有上海振華重工生產的集裝箱機在作業”。 這段歷史講起來是一個個為爭先而冒風險的故事。 總結起來, 我講一個道理: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

它必然是兩方面因素的組合, 一個是“天”, 一個是 “人”。

“天”:大環境大氣候的造就

“天”, 是講大環境大氣候, 任何一個成功, 都存在大環境大氣候的造就。 振華所謂的“傳奇”解剖來看更是“天人合一”。 “天”是什麼?我暫列四個方面:第一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各級領導的支持,

排憂解難。 例如:在長江口長興島, 上海市給振華先後劃出五公里深水岸線, 使我們陸續添置的近三十條整機運輸巨輪有岸可停泊, 可以將製造好的鋼鐵巨人以整機形態發運往世界各地等。 其二是外貿大發展。 若沒有外貿的大發展提供的市場, 就沒有振華的乘勢崛起。 其三是集裝箱船舶大型化, 促使碼頭裝卸設備加速更新換代, 有巨大持續的市場需求。 其四是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 他指示:“誰不搞生產, 就回家去”, “不要再討論弄不清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他還說:“不許討論是我的一大發明”等。 那時, 本人已經59歲了, 他的講話為我創造了一個繼續工作的大氣候, 振華1992年初成立, 我一氣幹了18年。

得益于鄧公南巡講話的開導, 在創業初期, 這個公司任用幹部不講年齡大小;不講學歷高低;不講資歷厚薄;不講專業對口(實情是不如此則找不到幹活兒的人);只要你肯幹能幹, 我們都吸收, 我們借用的口號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以解決人才缺乏。 在資金方面, 不乏碰上好心人。 傳奇故事就這樣展開, 沒有車間就向兄弟單位暫借, 沒有錢買新加工設備就去買二手貨(1996年以前, 振華沒有買過一台新機床), 買不起轎車, 就借一輛來接送賓客。 會議室也是暫借, 辦公室狹小就把資料櫃釘在牆上(不落地)。 總之, 天無絕人之路, 大小難題均有辦法化解。

外貿大發展

“小平南巡講話”是一個開端,更重要的是“世貿組織”,就是WTO。集中起來就一個目的,“在貿易上誰都不要搞保護主義,特別是不允許用關稅搞保護主義”,這就造成世界外貿大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韜光養晦”不聲不響埋頭發展外貿,建設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以外貿為主的貿易區,促成我國外貿飛速發展。外貿為振華提供了巨大的集裝箱機械市場。集裝箱改變著世界運輸的面目,誰要是不搞集裝箱,誰就沒辦法搞外貿。集裝箱具有十大優點:包括裝卸效率高、24小時作業、不怕風雨等。所以集裝箱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改變著世界的運輸面貌。同時由於船舶大型化,出現了超巴拿馬型起重機。

這些都是在世界大外貿環境裡邊運行,跟振華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向市場提出,需要集裝箱裝卸機械設備。上海振華一馬當先,走在最前面。由於它能短週期準時交貨,贏得港口用戶信任,定單如雪片一樣湧來。有時訂單來得太多,逼得我們擴建再擴建,幾乎有做不過來之勢。但也促使我們高舉創新大旗,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舉措。實現了,一年最多可以做300台集裝箱岸橋(日本製造業巨擘三菱重工一年只做十台,其它各家也差不多)、六百台場橋。

歸根到底一句話:外貿促進了振華重工的崛起。開拓市場是企業的第一要義,有了市場,市場會幫你招攬人才、幫助你得到資金、幫助你獲得技術、幫助你進行改革。“市場”就是企業的“天”,當年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艱苦奮鬥,巧計出牌,使這個“五無企業”,力挫群雄,成為國內外機械製造業公認的一個龍頭。

振華重工的“獨門武器”

那麼,同樣的條件為什麼別家企業沒大發展?只有上海振華一枝獨秀,甚至佔據了80%的世界市場份額?這不得不提上海振華自己近三十項“獨門武器”:有自己的“絕活兒”,有不勝利不甘休的“倔強性格”。

這些“離經叛道”之舉有不少已不合今天時宜,但也有不少建設和舉措屬“獨門武囂”,使上海振華走向世界,現舉例分述如下:

其一:我們建造了世界首創的側裝式整機運輸船。

擁有自己的整機運輸船隊是振華重工大幅度縮短交貨期、保證準時交貨重要手段,這是振華成立伊始力排重議自主決定的首件大事,也是有別于世界所有同行的一項創舉(至今世界無第二家重機企業建設自己的船隊)。振華起步的時候,世界集裝箱機械市場主要被日本三菱、三井、德國克魯伯、韓國三星等企業壟斷。要想戰勝強大的競爭對手,從產品品質方面超越非常困難,上海振華想到了從另個方面突破。當時市場上可以提供集裝箱起重機整機運輸的只有荷蘭Dockwise一家公司。由於振華是新企業,必然被只此一家的Dockwise“卡脖子”:價格貴,運輸期得不到保證,整機到達後還被要求兩天內必須卸完貨。上海振華意識到:要進入世界市場,必需有自己的整機運輸船,否則只能“關門大吉”。上級公司個別人由於種種原因對此並不支持,甚至不怕落下歷史笑話,竟下紅頭文件質疑:“起重機只有幾千噸,你們為何需要買6萬噸級的大船。”儘管岸橋的自重只有2000噸,但岸橋的結構非常大,而且要實現整機運輸。經過再三爭取,上級勉強同意,但條件是振華需要自己解決買船的外匯資金。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我們建成了自己的整機運輸船隊,最多時共有六萬噸~十萬噸級整機運輸船29艘,它高效、安全、穩妥的將我們的產品以整機形式運向世界各港口,由於在離岸前均已調試好,產品登岸後,通電即可作業。

其二:我們有個強大的設計研發隊伍2800人。

至今為止,世界的製造業多是有製造能力、缺研發能力。所謂“產能過剩”,剩的是製造能力,而不是研發能力。這個隊伍專業性很強,有機械、電氣、液壓方面的專家。集裝箱機械是一門新興技術,它涉及材料、機加工、焊接、鋼結構、塗裝、電氣驅動、照明、液壓、環保、節能、海上運輸等多學科多專業,社會上任一大學均沒有設立這個專業,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生,更是不肯“屈就”,因而也無現成人才。為此,我們培養自己的專家。在人才方面,公司提出的口號是要學歷但不唯學歷。實踐證明,企業是個大學校,出產品也必然出人才。我們還別出心裁的招收中專生,先後近200人,作為工程師助手,他們最安心最穩定,熱愛分配給他們的助手工作,使工程師由不少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實際是解放了生產力。依靠我們自己的專家,依靠已積累下來施過工的上千套極其寶貴的圖紙資料,我們可以短週期(1~3個月)完成新產品設計施工圖紙,為短週期交貨創造了重要條件。此外,不是有高學歷的人,有組織機構,有充沛資金等就可以有成果,重要的是要有領軍人。

其三:既重軟實力,又重硬實力。

(1)我們有強大的製造隊伍。最多時有45000人,僅焊工7500人以上,全世界沒有一家重型製造企業有這樣龐大的焊工隊伍,一年可以完成100萬噸鋼構。需要提到:中國的焊工由於吃得起苦,操作實踐經驗豐富,是全世界最好的焊工。依靠我們強大的製造隊伍,特別是焊工,我們被美國選中承接做三藩市新海灣大橋,這個橋是世界橋樑設計製造業公認難度最高的一座鋼橋。這項超級工程用到的鋼結構高達4.5萬噸,需動用的電焊工先後多達1000餘名。而根據美國法律,電焊工只有通過美國焊接協會的技術認證,才能有施工資質。這個對技術和語言的雙重考驗,幾乎難倒了所有競標方,卻讓上海振華一舉脫穎而出。橋已於2014年投產,情況良好,僅200多萬隻高強螺栓孔無一差錯就令業內專家驚歎讚賞不已。這個“活廣告”,使得挪威、丹麥、蘇格蘭、荷蘭等的鋼橋、中國港珠澳大橋等專案紛至遝來。

(2)車間建在碼頭邊,即在水邊安營紮寨。生產這種大型集裝箱岸橋每個部件均在百噸以上,這種大傢伙,不只是製造有麻煩,即是廠內運輸也不容易,把車間建在碼頭邊,縮短了廠內運輸距離,簡化了這道工序;運距短,也較容易搬動;同時大大縮短生產總週期。

(3)建設重型碼頭重型車間。上海振華重工成立伊始,就非常明確知曉自己的主產品集裝箱機械將來要佇立在碼頭岸邊,因而自己也必須有承重碼頭對口實現整機運輸。上海振華有行車起重能力達1600噸,鉤頭高達25米,跨距40米,地面均打了承重樁可承重2000噸的超重型車間。

(4)用大型浮吊進行安裝作業。用浮吊在承重碼頭上安裝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是振華生產的一大特色, 實現高空作業低空做, 比陸上機械安裝快幾倍,而且更加安全,這使振華的產能空前高漲,2008年達到生產300台岸橋、600台場橋,全世界同行無法企及的世界紀錄。

其四:違反常規的出牌,經常“離經叛道”。

一個4.5萬人的企業,年產值達300億,怎麼管理,怎麼完成任務?

(1)職工分白領藍領。前者4000餘人,一律聘用制,後者承包制。公司的大多福利向白領傾斜,實行月工薪和年獎金制。藍領則按付出計酬,多幹多得,積極性極高。

(2)全面實行承包制。上海振華根據企業產品的性質,成立伊始就廢掉:“工藝定額管理”,而是鑒於大型鋼構的特點,實行以“噸”為基礎的承包制,(其它也各有承包指標)向帶有若干工人(數百人)的老闆們進行承包。不管投入多少勞力,只按產出的“噸”付酬。公司(買方)重點抓品質檢查和數量核查。大大簡化了生產程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3)七事一貫制的宏觀管理。一台大型集裝箱起重機,由接定單簽合同到交貨共有七個環節,上海振華自成立之始是由一個司令部指揮下進行,群策群力為一個共同目標奮戰,避免了互相扯皮,特別是運輸船隊在自己手中可以靈活調遣,從而提高了效率,並提出“不欠債離岸”等口號,保證兌現合同的各項要求,準時交貨。

(4)先敲哪扇門?先找難的進。中國企業推進國際化進程,首要的戰略選擇是先去容易進的小國家小碼頭,容易打開局面。普遍是先進入亞非拉第三世界市場,再考慮歐美日韓等第一世界市場。

當時國內普遍對中國產品不信任,特別是港口裝卸機械要求很高,買進口產品已成“天經地義”,國內都不要你,還想出口?豈不知國際市場有個“公平”原則,只要你“好”,就有人要,振華就是這樣先去敲第一世界港口的大門。在溫哥華港的成功試水,振華展現了敢為世界先的商業敏銳與霸氣,接著把目標瞄準全球外貿最發達、最大的集裝箱機械市場: 美國。美國市場對技術與法規有著嚴苛的標準,世界重工企業視為畏途。德國,日韓的巨頭玩家紛紛避讓,不肯輕率出手。而振華初生牛犢不怕虎。剛成立兩年,羽翼未豐,振華在美國的邁阿密合到合同,產品就是活廣告,之後新老客戶紛至遝來。

(5)市場和基建誰先行。按國企的傳統,常常是先搞基建,再安排生產,由於是兩套班子,搞基建的人,未必熟悉生產經營,常常“建非所用”,加之市場也在變化。建成後,難完全對口,某些部份因“過剩”閒置曬太陽並非鮮見。而上海振華則是一手抓市場,另一手抓企業物質建設,當然,基建常常滯後,這時依靠向兄弟企業求援,即專業化協作生產產品(所謂“皮包公司”),之後賺了錢再逐步建設自己的實力。

(6)厲行事事有人拍板負責。上海振華當年按公司法實行總經理負責決策企業的一切大事,包括幹部任免、升遷、獎勵。所有合同的簽訂、組織履約、承擔違約責任等。經理負責貫徹党的大政方針,反腐倡廉和履行社會責任。

其五:職工分享改革開放、公司蓬勃發展的成果,勞動熱情空前高漲。

其六:狠抓市場。上海振華就是先拿到加拿大溫哥華合同,然後“招兵買馬”“告幫借貸”逐步發展起來的。怎麼獲得市場呢?振華研究了面臨的嚴峻競爭形勢,總結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受到的挫折教訓,提出要針對對手們的弱點展開比拼。必須強調指出:在今天的貿易交往中,由於技術公開,只要花錢,集裝箱起重機的技術都可以買到手。因而各家產品的技術水準差不多。巨大的差距是能否“準時交貨”,到期交不了貨,這是眾多對手的共同弱點。上海振華重工審時度勢,綜合運用自己的各項實力在準時交貨上狠下工夫,二十多年來,沒有延誤過一個項目,基本也沒有發生過延誤罰款。

(本文首發於“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原文有刪減。)

外貿大發展

“小平南巡講話”是一個開端,更重要的是“世貿組織”,就是WTO。集中起來就一個目的,“在貿易上誰都不要搞保護主義,特別是不允許用關稅搞保護主義”,這就造成世界外貿大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韜光養晦”不聲不響埋頭發展外貿,建設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以外貿為主的貿易區,促成我國外貿飛速發展。外貿為振華提供了巨大的集裝箱機械市場。集裝箱改變著世界運輸的面目,誰要是不搞集裝箱,誰就沒辦法搞外貿。集裝箱具有十大優點:包括裝卸效率高、24小時作業、不怕風雨等。所以集裝箱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改變著世界的運輸面貌。同時由於船舶大型化,出現了超巴拿馬型起重機。

這些都是在世界大外貿環境裡邊運行,跟振華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向市場提出,需要集裝箱裝卸機械設備。上海振華一馬當先,走在最前面。由於它能短週期準時交貨,贏得港口用戶信任,定單如雪片一樣湧來。有時訂單來得太多,逼得我們擴建再擴建,幾乎有做不過來之勢。但也促使我們高舉創新大旗,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舉措。實現了,一年最多可以做300台集裝箱岸橋(日本製造業巨擘三菱重工一年只做十台,其它各家也差不多)、六百台場橋。

歸根到底一句話:外貿促進了振華重工的崛起。開拓市場是企業的第一要義,有了市場,市場會幫你招攬人才、幫助你得到資金、幫助你獲得技術、幫助你進行改革。“市場”就是企業的“天”,當年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艱苦奮鬥,巧計出牌,使這個“五無企業”,力挫群雄,成為國內外機械製造業公認的一個龍頭。

振華重工的“獨門武器”

那麼,同樣的條件為什麼別家企業沒大發展?只有上海振華一枝獨秀,甚至佔據了80%的世界市場份額?這不得不提上海振華自己近三十項“獨門武器”:有自己的“絕活兒”,有不勝利不甘休的“倔強性格”。

這些“離經叛道”之舉有不少已不合今天時宜,但也有不少建設和舉措屬“獨門武囂”,使上海振華走向世界,現舉例分述如下:

其一:我們建造了世界首創的側裝式整機運輸船。

擁有自己的整機運輸船隊是振華重工大幅度縮短交貨期、保證準時交貨重要手段,這是振華成立伊始力排重議自主決定的首件大事,也是有別于世界所有同行的一項創舉(至今世界無第二家重機企業建設自己的船隊)。振華起步的時候,世界集裝箱機械市場主要被日本三菱、三井、德國克魯伯、韓國三星等企業壟斷。要想戰勝強大的競爭對手,從產品品質方面超越非常困難,上海振華想到了從另個方面突破。當時市場上可以提供集裝箱起重機整機運輸的只有荷蘭Dockwise一家公司。由於振華是新企業,必然被只此一家的Dockwise“卡脖子”:價格貴,運輸期得不到保證,整機到達後還被要求兩天內必須卸完貨。上海振華意識到:要進入世界市場,必需有自己的整機運輸船,否則只能“關門大吉”。上級公司個別人由於種種原因對此並不支持,甚至不怕落下歷史笑話,竟下紅頭文件質疑:“起重機只有幾千噸,你們為何需要買6萬噸級的大船。”儘管岸橋的自重只有2000噸,但岸橋的結構非常大,而且要實現整機運輸。經過再三爭取,上級勉強同意,但條件是振華需要自己解決買船的外匯資金。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我們建成了自己的整機運輸船隊,最多時共有六萬噸~十萬噸級整機運輸船29艘,它高效、安全、穩妥的將我們的產品以整機形式運向世界各港口,由於在離岸前均已調試好,產品登岸後,通電即可作業。

其二:我們有個強大的設計研發隊伍2800人。

至今為止,世界的製造業多是有製造能力、缺研發能力。所謂“產能過剩”,剩的是製造能力,而不是研發能力。這個隊伍專業性很強,有機械、電氣、液壓方面的專家。集裝箱機械是一門新興技術,它涉及材料、機加工、焊接、鋼結構、塗裝、電氣驅動、照明、液壓、環保、節能、海上運輸等多學科多專業,社會上任一大學均沒有設立這個專業,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生,更是不肯“屈就”,因而也無現成人才。為此,我們培養自己的專家。在人才方面,公司提出的口號是要學歷但不唯學歷。實踐證明,企業是個大學校,出產品也必然出人才。我們還別出心裁的招收中專生,先後近200人,作為工程師助手,他們最安心最穩定,熱愛分配給他們的助手工作,使工程師由不少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實際是解放了生產力。依靠我們自己的專家,依靠已積累下來施過工的上千套極其寶貴的圖紙資料,我們可以短週期(1~3個月)完成新產品設計施工圖紙,為短週期交貨創造了重要條件。此外,不是有高學歷的人,有組織機構,有充沛資金等就可以有成果,重要的是要有領軍人。

其三:既重軟實力,又重硬實力。

(1)我們有強大的製造隊伍。最多時有45000人,僅焊工7500人以上,全世界沒有一家重型製造企業有這樣龐大的焊工隊伍,一年可以完成100萬噸鋼構。需要提到:中國的焊工由於吃得起苦,操作實踐經驗豐富,是全世界最好的焊工。依靠我們強大的製造隊伍,特別是焊工,我們被美國選中承接做三藩市新海灣大橋,這個橋是世界橋樑設計製造業公認難度最高的一座鋼橋。這項超級工程用到的鋼結構高達4.5萬噸,需動用的電焊工先後多達1000餘名。而根據美國法律,電焊工只有通過美國焊接協會的技術認證,才能有施工資質。這個對技術和語言的雙重考驗,幾乎難倒了所有競標方,卻讓上海振華一舉脫穎而出。橋已於2014年投產,情況良好,僅200多萬隻高強螺栓孔無一差錯就令業內專家驚歎讚賞不已。這個“活廣告”,使得挪威、丹麥、蘇格蘭、荷蘭等的鋼橋、中國港珠澳大橋等專案紛至遝來。

(2)車間建在碼頭邊,即在水邊安營紮寨。生產這種大型集裝箱岸橋每個部件均在百噸以上,這種大傢伙,不只是製造有麻煩,即是廠內運輸也不容易,把車間建在碼頭邊,縮短了廠內運輸距離,簡化了這道工序;運距短,也較容易搬動;同時大大縮短生產總週期。

(3)建設重型碼頭重型車間。上海振華重工成立伊始,就非常明確知曉自己的主產品集裝箱機械將來要佇立在碼頭岸邊,因而自己也必須有承重碼頭對口實現整機運輸。上海振華有行車起重能力達1600噸,鉤頭高達25米,跨距40米,地面均打了承重樁可承重2000噸的超重型車間。

(4)用大型浮吊進行安裝作業。用浮吊在承重碼頭上安裝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是振華生產的一大特色, 實現高空作業低空做, 比陸上機械安裝快幾倍,而且更加安全,這使振華的產能空前高漲,2008年達到生產300台岸橋、600台場橋,全世界同行無法企及的世界紀錄。

其四:違反常規的出牌,經常“離經叛道”。

一個4.5萬人的企業,年產值達300億,怎麼管理,怎麼完成任務?

(1)職工分白領藍領。前者4000餘人,一律聘用制,後者承包制。公司的大多福利向白領傾斜,實行月工薪和年獎金制。藍領則按付出計酬,多幹多得,積極性極高。

(2)全面實行承包制。上海振華根據企業產品的性質,成立伊始就廢掉:“工藝定額管理”,而是鑒於大型鋼構的特點,實行以“噸”為基礎的承包制,(其它也各有承包指標)向帶有若干工人(數百人)的老闆們進行承包。不管投入多少勞力,只按產出的“噸”付酬。公司(買方)重點抓品質檢查和數量核查。大大簡化了生產程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3)七事一貫制的宏觀管理。一台大型集裝箱起重機,由接定單簽合同到交貨共有七個環節,上海振華自成立之始是由一個司令部指揮下進行,群策群力為一個共同目標奮戰,避免了互相扯皮,特別是運輸船隊在自己手中可以靈活調遣,從而提高了效率,並提出“不欠債離岸”等口號,保證兌現合同的各項要求,準時交貨。

(4)先敲哪扇門?先找難的進。中國企業推進國際化進程,首要的戰略選擇是先去容易進的小國家小碼頭,容易打開局面。普遍是先進入亞非拉第三世界市場,再考慮歐美日韓等第一世界市場。

當時國內普遍對中國產品不信任,特別是港口裝卸機械要求很高,買進口產品已成“天經地義”,國內都不要你,還想出口?豈不知國際市場有個“公平”原則,只要你“好”,就有人要,振華就是這樣先去敲第一世界港口的大門。在溫哥華港的成功試水,振華展現了敢為世界先的商業敏銳與霸氣,接著把目標瞄準全球外貿最發達、最大的集裝箱機械市場: 美國。美國市場對技術與法規有著嚴苛的標準,世界重工企業視為畏途。德國,日韓的巨頭玩家紛紛避讓,不肯輕率出手。而振華初生牛犢不怕虎。剛成立兩年,羽翼未豐,振華在美國的邁阿密合到合同,產品就是活廣告,之後新老客戶紛至遝來。

(5)市場和基建誰先行。按國企的傳統,常常是先搞基建,再安排生產,由於是兩套班子,搞基建的人,未必熟悉生產經營,常常“建非所用”,加之市場也在變化。建成後,難完全對口,某些部份因“過剩”閒置曬太陽並非鮮見。而上海振華則是一手抓市場,另一手抓企業物質建設,當然,基建常常滯後,這時依靠向兄弟企業求援,即專業化協作生產產品(所謂“皮包公司”),之後賺了錢再逐步建設自己的實力。

(6)厲行事事有人拍板負責。上海振華當年按公司法實行總經理負責決策企業的一切大事,包括幹部任免、升遷、獎勵。所有合同的簽訂、組織履約、承擔違約責任等。經理負責貫徹党的大政方針,反腐倡廉和履行社會責任。

其五:職工分享改革開放、公司蓬勃發展的成果,勞動熱情空前高漲。

其六:狠抓市場。上海振華就是先拿到加拿大溫哥華合同,然後“招兵買馬”“告幫借貸”逐步發展起來的。怎麼獲得市場呢?振華研究了面臨的嚴峻競爭形勢,總結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受到的挫折教訓,提出要針對對手們的弱點展開比拼。必須強調指出:在今天的貿易交往中,由於技術公開,只要花錢,集裝箱起重機的技術都可以買到手。因而各家產品的技術水準差不多。巨大的差距是能否“準時交貨”,到期交不了貨,這是眾多對手的共同弱點。上海振華重工審時度勢,綜合運用自己的各項實力在準時交貨上狠下工夫,二十多年來,沒有延誤過一個項目,基本也沒有發生過延誤罰款。

(本文首發於“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原文有刪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