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讀書日,帶你瞭解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

4月23日, 正值世界讀書日

你, 讀書了嗎?

閱讀, 是一個與智者對話的過程

在閱讀中, 我們會發現一個

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5000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很多時候, 是靠書籍和文字進行傳承的

但在紛繁的歷史之河中

一些書籍由於各種原因未能留存于世

成為後世之憾

還有一些典籍

因個人、國家的努力倖免於難

被後世發掘、整理、留存

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經典之作

漢天祿閣遺址就是這樣一處所在

作為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

經過漢朝幾代帝王的努力

發掘和整理了秦、漢散佚的各類圖書

以這些圖書為參考

更為後世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天祿閣

天祿閣是一座高臺殿閣建築, 原閣規模宏大, 後經兩千多年來的風雨剝蝕, 現今的天祿閣只留下了台基。 遺址位於天祿閣小學內, 臺上有一間房。 臺上有後人為紀念劉向而修建的“劉向祠”。 並且出土過鐫刻著“天祿閣”的瓦當。

歷史發展

西漢初年, 長安作為統治階級的國都開始設計修建時, 丞相蕭何就在未央宮中主持修建了天祿閣與石渠閣。 西漢初, 繼續推行秦代的“挾書之律”(規定民間不准藏書的禁令)。 漢惠帝時, 為收集和整理圖書, 廢除“挾書之律”。

漢武帝更積極地收集整理書籍, 命令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 建藏書之策, 置寫書之官”, “下及諸子傳說, 皆充秘府”。 漢成帝時又遺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並分類整理。 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 秦末散佚的圖書又被發掘和整理出來, 集中到長安的書籍共有596家、13269卷, 藏於天祿閣與石渠閣。 後來司馬遷就是參考這些書, 寫成了五十多萬字的不朽巨著《史記》。

西漢的著名學者揚雄、劉向、劉歆等都曾在天祿閣校對書籍。 漢成帝時, 曾命學者在未央宮天祿閣中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圖書整理和校勘工作。 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文詩賦,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 太史令尹鹹校數術, 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 每校成一本, 由劉向畫出篇口,

修改錯誤, 寫出提要。 劉向死後, 漢哀帝令其子劉歆子承父業, 把漢皇家藏書加以校勘、分類、編目後寫成定本。 目錄分為提略(諸書總頁)、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七部分, 共33090卷, 統稱《七略》。 《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我國目錄學之祖《別錄》, 也是劉向在天祿閣編撰的。

下次, 走進漢長安城遺址

記得去天祿閣遺址轉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