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麥價重心下移 制粉企業最受益

小麥市場價階段性下滑明顯

年初至今, 國內小麥市場價格在供需寬鬆和政策利空的雙重壓力下, 一直維持弱勢下行的態勢,

政策銷售底價進一步下調使得小麥市場無疑雪上加霜。 由於市場看空氛圍加劇, 4月份以來, 各地小麥價格階段性下滑更加明顯。

拍賣交易似乎沒有預期火爆

4月18日, 國家舉行了小麥銷售底價再次下調後的首期拍賣。 計畫銷售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小麥200.56萬噸,

實際成交31.28萬噸, 遠高於上期的0.93萬噸;成交率15.59%, 遠高於上期的0.45%;成交均價為2397元/噸, 較上期下跌55元/噸。

儘管此次拍賣成交量創出春節後新高, 但區域間成交狀況差異明顯, 江蘇、河南成交率較高, 山東成交率變化不大, 河北、湖北兩省則全部流拍。 整體上看, 底價再次下調後的政策性小麥拍賣交易並沒有市場預期火爆。

本次銷售底價下調對政策小麥去庫存的刺激效應低於預期, 其原因:一是此次銷售底價下調前市場就已傳言很長時間, 小麥價格不斷下跌, 政策出臺後, 制粉企業多持觀望心理;二是小麥市場供給較為充足, 而需求逐步進入季節性淡季, 市場不僅糧源供給充裕, 而且採購管道、選擇餘地較多;三是距離南方新麥上市僅剩1個月左右,

由於國家對2018年產小麥最低收購價早已進行下調, 市場對新麥價格上市預期普遍不高, 制粉企業多採取隨加工隨採購策略, 不願做高陳小麥庫存。

4月12日國家投放不完善粒小麥21.13萬噸, 成交21.13萬噸, 成交率100%。 當前, 東北2014年產臨儲玉米運至安徽、湖北的價格預計超過1600元/噸, 不完善粒超標小麥對臨儲拍賣玉米的替代優勢明顯, 預計後期不完善粒小麥拍賣仍將維持高成交率。

市場持糧主體心理擔憂增加

國家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再次下調, 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政策性糧源的流通, 但由於市場重心大幅下移, 也使得後市看空預期更加濃重, 因此, 對目前市場持糧主體來說, 其心理擔憂不斷加大。

與此同時, 對當前仍持有經營性小麥庫存的糧庫、貿易商來說, 無疑是再次澆了一盆冷水, 多數會為前期未及時出售而後悔。 鑒於後期麥價看跌預期有增無減, 持糧貿易商在新糧上市前只能忍痛割愛, 即使賠本也多會出售手中小麥, 以騰出倉容和資金備戰夏收。

據市場反應, 今年春節以後, 各地儲備小麥輪換出庫較為積極, 但進入4月份以來, 隨著國家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再次下調, 市場小麥價格下滑明顯, 各級儲備小麥輪換出庫難度也在加大。 由於小麥政策底價下調直接導致政策性小麥到廠價格下降, 部分制粉企業已由採購輪換小麥而轉向競拍市場, 對輪換安排計畫較晚、目前尚未完成輪換出庫任務的企業銷售難的擔憂日趨加重。

監測顯示, 當前華北黃淮地區制粉企業理論加工利潤為21元/噸, 較上周同期上升5元/噸, 上年同期河北、山東、河南三地平均利潤為-48元/噸。 其中, 河北石家莊制粉企業理論加工利潤為-48.4元/噸, 上年同期-74元/噸;山東濟南50.4元/噸, 上年同期-56元/噸;河南鄭州59.6元/噸, 上年同期-15元/噸。

小麥市場化改革將繼續加快

今年以來, 小麥市場傳言不斷。 近來又有市場傳言稱, 明年的小麥收購底價將繼續調整, 下調幅度為0.05~0.10元/斤。 甚至有消息稱, 明年我國有關機構將會取消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並大力推廣“生產者補貼”的機制。

新疆率先實施小麥收儲制度改革, 或為主產區小麥收儲制度改革提供經驗。 隨著國家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向深層次推進, 近來小麥的市場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繼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首次下調後,國家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也已連續兩次下調,這說明長期以來由政策決定價格漲跌的“有形之手”調節作用在逐步減弱,市場活力不斷得到激發。市場人士預計,隨著小麥市場去政策化、去庫存化的加快,不久的將來,一個由市場機制形成價格的全新的小麥市場或提前出現。

近來小麥的市場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繼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首次下調後,國家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也已連續兩次下調,這說明長期以來由政策決定價格漲跌的“有形之手”調節作用在逐步減弱,市場活力不斷得到激發。市場人士預計,隨著小麥市場去政策化、去庫存化的加快,不久的將來,一個由市場機制形成價格的全新的小麥市場或提前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