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我有兩萬,怎麼既保本又快速地掙到100萬?”

文/臨公子

前陣子, 房地產的一位大佬發了篇diss年輕人理財的文章, 那篇文章的觀點, 我大致整理了下:

1、市面的理財課, 沒啥意義。

2、不管怎麼複利, 利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始終是個小量。

3、年輕人不要任何理財, 應該把每一分錢花在自己身上。

4、理財應該從你賺滿500W開始。

問:對or錯?

可金錢世界中哪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每個觀念背後都是錯綜複雜的叢林。 所謂糖衣炮彈, 一半一半。

這麼說吧, 文章雖論調比較偏激, 但裡面有些觀點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01

在社群看到一篇說自己靠理財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帖子,

每年僅理財的收益, 可達25萬, 秒殺眾苦逼白領。 留言區拍手叫好羡慕流口水的一片。

咳, 可他的本金是300多萬好嘛!

按收益率算, 8+%, 不算驚人。 假如本金只有30萬, 一年下來兩三萬, 瞬間就平平無奇了;假如本金只有3萬, 收益連半個iphone都買不到。 實際上, 那不叫“靠理財實現財富自由”, 是靠300萬的利息實現財富自由~

理財從來只是輔助。 純粹靠它改命的幾率, 萬中無一。

真正決定你財富的, 是源源不斷、形形色色的收入。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認為應該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開源上, 而非掰著手指頭算誰家的金融產品更多0.1%。

還有人問:我有兩萬, 怎麼既保本又快速地掙到100萬?除了把這錢放餘額寶、用每天的收益買一注彩票, 我實在想不出第二種路子。

資本也好, 複利也罷, 本金夠多是前提(要不就乖乖看老天賞不賞給你運氣~)。

用同樣的方式、買同樣的投資品, 有的人吃大盤雞, 有的人只能啃雞爪, 這其中, 本金充沛帶來的資本力量是決定因素。

02

But, 佇立於2.0版的物質世界, 瞭解金錢法則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它不是單純地記個賬、買金融產品, 寬泛些說, 指駕馭金錢的能力。 不然就算買彩票中了500萬, 你也hold不住(中巨獎破產的實例我之前說過幾次,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我們需要知道:

-通貨膨脹會讓攥在手裡的鈔票縮水;

-年薪的漲幅, 大概率跑不贏通脹, 更跑不過房價。

-被嫌棄的“死工資”, 是絕大部分普通人的第一桶金;

-但越往後, 工資能幫上忙的地方越少。

看似矛盾的種種, 卻皆是水泥森林中合理的存在。

如今全民理財的時代, 很多人對此賦予了美好願景, 渴望“財富自由 ”的門票會通過這個載體獲得。 可你忽視了, 助攻型的手段, 它終究只是助攻。 錦上添花抑或如虎添翼, 你自己首先得成為“錦”、成為“虎”。

別折騰過頭。

03

那麼, 如何讓收入up up?

思路其實非常簡單, 火力同步集中上述兩大方向:

1、“人生錢”2、“錢生錢”

二者不僅不衝突, 更是兩條腿走路, 瘸了哪條都不行。

對多數人來說, “人生錢”主要來自付出時間、精力、勞動的主動收入。

但工資有個bug啊:它遵循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內部的利益分配機制, 你很難打破它實現光速跳躍。

舉個例子。

同公司有分初、中、高級程式師, 高級開發的能力和效率往往比中級強很多, 甚至能獨立扛起技術總監or專案經理的擔子,

但其工資很難是normal的兩倍。

以上是與他人相比的縱向, 與自己對比的橫向亦是如此。

你一進公司當碼農的工資是3K, 一兩年讓工資翻番變成6K不是啥難事。 可再往上爬, 想變成9K、12K, 很可能需要3-5年。

主動收入的重點, 除了立足本職工作, 同時在於“廣撒網”拓展多樣化的收入源。

再看“錢生錢”。

掏心窩子說句:只要不瞎理財, 至少就贏了一半的人。

啥叫瞎理財?

第一、如前面所說, 對理財二字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啥時你找到“兩萬元, 既保本又快速地掙到100萬”的方法, 記得告訴我)。

第二、隨心所欲地投資不靠譜的金融產品。

反之, 你一邊提高主動收入, 一邊不斷投入到靠譜的金融品, 兩頭不耽誤。 別不把小錢當錢, 錢再多也經不起揮金如土,

錢再少也可聚沙成塔, 不難懂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