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悠悠小店河 盛衰古寨堡

文:冬夏

這個仲春, 自衛輝市西北入太行山, 山環水繞四十分鐘車程後, 來到一個三面臨山一面臨水的清代古寨堡——衛輝市獅豹頭鄉小店河村。 水名滄河, 河道狹窄水流輕緩。 村後小山, 低矮平緩, 像羅圈椅, 小村舒服地被它圈在懷裡。

“綠水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小店河村有山之靜, 水之動, 動靜相宜, 深具畫意。

這個古村落, 2000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 成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 進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它有複雜精巧的整體防禦體系, 在太行山區很有典型性。 它數百年的建築史背後, 是閻姓家族的發家敗家史。

其興其衰, 有濃郁地域特色及“現實合理性”。 它的發展史, 是中國農村經濟、宗法社會及倫理精神三大因素進程下農村社會發展的縮影。

◎天人合一古村落

小店河古寨堡, 始建於清中期, 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 有寨牆環繞。 寨內, 現存10座老院落, 每座院落少則三進多則五進, 共有23進四合院、399座房屋。

“小店河古寨堡能出現在獅豹頭鄉這樣偏僻的地方, 是因為它的建造, 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學者徐春燕說。

小店河, 屬於太行山基岩山丘區的蒼峪山區, 蒼峪山山體長約24公里, 呈弧形, 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於滄河兩岸。 山環水抱, 形成一塊盆地, 盆地中有個形如神龜的高坡, 坡上, 就是小店河所在了。

“小店河三面環山, 成功阻擋了風沙侵襲, 受冬季寒流影響較小。 北面臨水, 利於灌溉。 村子位於龜形高坡上, 利於排水洩洪, 又視野開闊, 景觀良好。 三面環山, 一面臨水, 易守難攻。 滄河北面是古官道, 交通便利。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者吳柳琦撰文分析。

在滄河邊眺望它, 古寨堡隱退在圓洞形石砌寨門和短短石砌寨牆後面, 這和平原古村大宅, 打老遠就撞進眼簾的張揚, 是對比。

爬上村後低山俯瞰它, 叢樹掩映中, 它與周邊融合得含蓄自然。 傍著它向南邊建的新村, 一直鋪展到山腳下。 兩者相比, 老村落更具美感。 走近老村落, 泡桐花未大盛, 梢頭綴著三五朵, 楊柳已綠如煙霧, 把灰黑魚鱗小瓦屋頂、青石夾泥牆面的黯淡大宅,

點染得有了生機。

歲月沉澱, 老院子有足夠多的故事。 它的門板褪盡顏色, 灰白木紋清晰, 上貼紅彤彤春聯。 幾處影壁牆上, 還有紅色“忠”字和“毛主席語錄”等。 絕大多數院落未住人, 有一處四合院, 大門用土泥淤塞封閉, 正房屋頂塌了三分之一, 院中樹藤皆枯。 廂房樓倒是完好, 一樓黑漆門洞開, 站門口猶豫數分鐘, 到底未敢進。

住人的院落, 不過三兩處。 院落打掃得乾乾淨淨, 院中雜樹綻出新葉。 堂屋坐落在數級高臺階上, 臺階上堆放著村民撿拾的剔透上水石。 堂屋廊柱頭有精緻雕花, 堂屋門上掛著紅色棉門簾, 擋住了初春寒氣。

老屋不隔音, 站在院子裡, 屋中人對話嗡嗡作響, 像環繞身歷聲一樣。

小村落位於衛輝市一處大景區內,

它也建了農家樂、停車場等旅遊設施。 遊人不多, 在迷宮般大宅裡, 撞來撞去, 因為宅院內說明文字過少, 遊人多半是一臉懵。

吳柳琦撰文分析, 小店河建立了一個內向耗散自活系統。 所謂內向耗散, 即不求助於外界供給和排廢條件下自行良性周轉, 進行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系統作業, 也就是自給自足。

小店河村前有河, 村邊有良田, 後山上有樹林、竹園, 竹園裡飼養雞鴨。 村裡飲用水來自滄河, 村民們上游飲水, 中游洗食物, 下游洗衣物。 水是活水, 自淨能力較強。 小店河的自給自足, 也體現在建材上。 外牆與寨牆使用了大量石頭。 屋牆“裡生外熟”, 裡面土坯, 外層以磚石包砌, 皆就地取材。

“小店河人的傳統生活, 只向自然環境索取了很少的東西,

沒超出環境調控力。 不像現代社會, 向大自然索取無度。 ”徐春燕說。

古寨堡的“大圓門”

◎固若金湯石寨堡

明代, 中原匪患嚴重, 到了清代, 中原有撚軍大範圍起義暴動。 民國, 相關資料記載, 全省各類土匪有40萬。 這導致中原“寨堡分佈廣泛, 因地制宜複雜多樣。小店河則是有代表性的一座:規模較大,以宗族、鄉黨形式聚居存在。以共同對抗外敵為基礎,寨內居民,互幫互助。有充足的糧草儲備,水源可靠,具有較好的防禦性。”吳柳琦分析。

與小店河形成橫向對照的,是豫北鶴壁肥泉村,同樣修建於明清至民國,同樣是規模很大的寨堡式建築,防禦功能突出強大。肥泉村古寨堡,數百年從未被土匪攻破過。小店河也一樣。

小店河古寨堡,大致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寨牆和寨門。環村是兩米多高石頭壘砌寨牆,現在已不完整。來到後山寨牆邊,看到寨牆頂鋪著比寨牆寬的石板,石板擺放了小碎石塊。若想翻牆,突出的石板讓你爬不上去,爬上牆頭又會碰掉碎石塊,驚擾守寨人。

寨門還剩下兩座,大寨門立于從河邊進村入口,面闊一間,磚石結構,是小店河“地標”。小寨門在後山上,如角門大小,石砌。

進了寨子,也難進第二道防線:院子。建築群共有十路大院(文物部門編號為十號),每路院落三進到五進不等,十路大院,在一進院和二進院之間,設了一條南北暗街,族人可自由穿行。暗街兩頭,設防禦措施。各路各進院落,互為整體,又各自封閉獨立。院落與院落間,是小巷,僅容一人通行,兩側是三米多高圍牆,防禦性極佳。小巷子盡頭放一個人防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進了院子,也難進第三道防線:房子。

各座房舍,築起厚高外牆,內院採光,外牆開小窗或不開窗。《衛輝文史資料》記載,當年閻家,看家護院的幾十口子人,甚至“自己會造一種歪把子土槍”。

三道防線,防備得太好,有些小土匪也不敢亂打主意,數百年間,小店河這座“村級寨堡”未遭匪患。

中原,還有另一座古寨堡——郟縣堂街鎮臨灃寨,防禦堅固如鐵桶,不但土匪不能擾,當年連侵華日軍也連攻數天攻不下。

遠近山民口口相傳,閻家有巨額財富,有藏寶地窖、銀樓院等等。還有人試圖“盜寶”。那是2007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幾個人“起開地上方石,挖了個深坑,趕上變天,電閃雷鳴的,盜寶的丟下工具,嚇跑了”,村民說。央視《走遍中國》欄目,還因此拍了一集《小店河尋寶》。

難怪大家對它有財富的想像,399間房的規模,幾乎每間臨街房外牆都有拴馬石,每塊拴馬石,可拴兩到三匹騾馬,可以想見,閻家曾有多少來往客商了。

◎尊師重教養精神

200多年前的1748年,山西窮書生閻榜和哥哥閻勇來到小店河,開荒種地,剝野生楮樹皮泡漚造紙。溫飽解決後,有“晉商精神”的閻家兄弟發現,這兒草盛水好,羊皮品質高,開始大量養羊,最盛時,“養了上萬隻羊,羊倌有一兩百人。閻家的羊,一直放到了山西”,村中老人講。

衛河是中國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呈西南東北流向流經衛輝市區,明代,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設衛輝鹽倉;清代,“車馬少於船”,漕運依然發達。清末,京漢鐵路通車後,衛河運輸大動脈地位才日漸喪失。

滄河邊有古官道,閻家糧食、紙、羊皮等貨物先經古官道陸行,到衛輝衛河上船,經衛河入海河至天津。船回程時,帶洋貨回來銷售。自清道光至民國初期,閻氏數代人累積財富,十路大院幾乎全部落成,家族成為當地“六大豪紳之首”。200余年間,閻家人善經營,富機變,又重視教育。《閻氏家譜》記載,閻家六代,出過幾十個秀才。十路大院中的3號院和4號院,都是文秀才院。還出過幾個貢生。

古寨堡5號院,大門洞呈圓拱形,這裡有當年的書房院,裝飾精雅,大正屋名為“攸寧所”,意為“君子心安定”。

閻家族中男兒,都在此讀書。閻家還從城裡請來名師授業。一個營商家族,滿眼裡銀錢出入,還能如此,難能可貴。

閻家敗落,始于閻玉德販毒和與劉姓打官司。上世紀20年代,閻家後裔中,出了個閻玉德,他歷時十餘年制販毒品,發運山西、山東、河北等地,1943年,他被逮捕法辦,不當獲利被清算。

閻家有劉姓傭人,因偷閻家東西被打傷身亡。“劉家要飯打官司,閻家拿錢打官司,花的銀子把騾子腿都使瘸了”,兩家纏訟數年,閻家徹底敗落。

和肥泉村一樣,小店河也是獨姓村,一個血緣家族成聚落,往往表現為以祠堂為中心,建立起以宗法制度為背景的生活秩序、空間結構。祠堂讓村落表現出明顯內聚性和向心力。

“世俗世界裡,維繫閻氏家族生活來源的是經商做生意,精神世界中,維繫家族正常運轉數百年的構成原則,它深刻的社會組織內涵,來源於祠堂。”徐春燕說。

閻家祠堂,位於古寨堡最好的位置,在最靠近主寨門處的一號院內。它始建於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後毀。民國時祠堂重建為四合院,後再毀。眼前的祠堂,院落不超過20平方米,三棟簡陋小房子,圍繞院當中的萋萋荒草,荒草中有零星新綠。

以往200餘年時光中,閻家人在祠堂裡,供奉祭祀祖先,商議族內大事,傳承家族治家理念,制定嚴格家訓,念誦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禮制。

閻氏家族老祠堂

一個血緣村落裡,曾最重要的建築現已面目全非,這成為當下語境中鄉土中國的傳統宗法社會已然消泯無蹤的注腳。隨著時代的變遷,小店河人先離開古寨堡,搬到對面建了新村子,很多人又離開村莊,遷往山下進入城市。

即便如此,閻氏家族200餘年歷史中,塑造的“進取精神”“致富理念”,作為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仍是小店河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小店河古寨堡,雖無之前雞犬相聞、炊煙四起的人氣,但仍像睿智老人,為後人堅守著歷史文化的根。馮驥才曾說:“傳統古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他還表示,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消失了九十萬個自然村,其中不乏古村落。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這種背景下,中原古村落包括小店河古寨堡,值得關注!

(繪圖:王偉賓)

《河南日報》4月27日第11版

因地制宜複雜多樣。小店河則是有代表性的一座:規模較大,以宗族、鄉黨形式聚居存在。以共同對抗外敵為基礎,寨內居民,互幫互助。有充足的糧草儲備,水源可靠,具有較好的防禦性。”吳柳琦分析。

與小店河形成橫向對照的,是豫北鶴壁肥泉村,同樣修建於明清至民國,同樣是規模很大的寨堡式建築,防禦功能突出強大。肥泉村古寨堡,數百年從未被土匪攻破過。小店河也一樣。

小店河古寨堡,大致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寨牆和寨門。環村是兩米多高石頭壘砌寨牆,現在已不完整。來到後山寨牆邊,看到寨牆頂鋪著比寨牆寬的石板,石板擺放了小碎石塊。若想翻牆,突出的石板讓你爬不上去,爬上牆頭又會碰掉碎石塊,驚擾守寨人。

寨門還剩下兩座,大寨門立于從河邊進村入口,面闊一間,磚石結構,是小店河“地標”。小寨門在後山上,如角門大小,石砌。

進了寨子,也難進第二道防線:院子。建築群共有十路大院(文物部門編號為十號),每路院落三進到五進不等,十路大院,在一進院和二進院之間,設了一條南北暗街,族人可自由穿行。暗街兩頭,設防禦措施。各路各進院落,互為整體,又各自封閉獨立。院落與院落間,是小巷,僅容一人通行,兩側是三米多高圍牆,防禦性極佳。小巷子盡頭放一個人防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進了院子,也難進第三道防線:房子。

各座房舍,築起厚高外牆,內院採光,外牆開小窗或不開窗。《衛輝文史資料》記載,當年閻家,看家護院的幾十口子人,甚至“自己會造一種歪把子土槍”。

三道防線,防備得太好,有些小土匪也不敢亂打主意,數百年間,小店河這座“村級寨堡”未遭匪患。

中原,還有另一座古寨堡——郟縣堂街鎮臨灃寨,防禦堅固如鐵桶,不但土匪不能擾,當年連侵華日軍也連攻數天攻不下。

遠近山民口口相傳,閻家有巨額財富,有藏寶地窖、銀樓院等等。還有人試圖“盜寶”。那是2007年夏天的一個深夜,幾個人“起開地上方石,挖了個深坑,趕上變天,電閃雷鳴的,盜寶的丟下工具,嚇跑了”,村民說。央視《走遍中國》欄目,還因此拍了一集《小店河尋寶》。

難怪大家對它有財富的想像,399間房的規模,幾乎每間臨街房外牆都有拴馬石,每塊拴馬石,可拴兩到三匹騾馬,可以想見,閻家曾有多少來往客商了。

◎尊師重教養精神

200多年前的1748年,山西窮書生閻榜和哥哥閻勇來到小店河,開荒種地,剝野生楮樹皮泡漚造紙。溫飽解決後,有“晉商精神”的閻家兄弟發現,這兒草盛水好,羊皮品質高,開始大量養羊,最盛時,“養了上萬隻羊,羊倌有一兩百人。閻家的羊,一直放到了山西”,村中老人講。

衛河是中國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呈西南東北流向流經衛輝市區,明代,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設衛輝鹽倉;清代,“車馬少於船”,漕運依然發達。清末,京漢鐵路通車後,衛河運輸大動脈地位才日漸喪失。

滄河邊有古官道,閻家糧食、紙、羊皮等貨物先經古官道陸行,到衛輝衛河上船,經衛河入海河至天津。船回程時,帶洋貨回來銷售。自清道光至民國初期,閻氏數代人累積財富,十路大院幾乎全部落成,家族成為當地“六大豪紳之首”。200余年間,閻家人善經營,富機變,又重視教育。《閻氏家譜》記載,閻家六代,出過幾十個秀才。十路大院中的3號院和4號院,都是文秀才院。還出過幾個貢生。

古寨堡5號院,大門洞呈圓拱形,這裡有當年的書房院,裝飾精雅,大正屋名為“攸寧所”,意為“君子心安定”。

閻家族中男兒,都在此讀書。閻家還從城裡請來名師授業。一個營商家族,滿眼裡銀錢出入,還能如此,難能可貴。

閻家敗落,始于閻玉德販毒和與劉姓打官司。上世紀20年代,閻家後裔中,出了個閻玉德,他歷時十餘年制販毒品,發運山西、山東、河北等地,1943年,他被逮捕法辦,不當獲利被清算。

閻家有劉姓傭人,因偷閻家東西被打傷身亡。“劉家要飯打官司,閻家拿錢打官司,花的銀子把騾子腿都使瘸了”,兩家纏訟數年,閻家徹底敗落。

和肥泉村一樣,小店河也是獨姓村,一個血緣家族成聚落,往往表現為以祠堂為中心,建立起以宗法制度為背景的生活秩序、空間結構。祠堂讓村落表現出明顯內聚性和向心力。

“世俗世界裡,維繫閻氏家族生活來源的是經商做生意,精神世界中,維繫家族正常運轉數百年的構成原則,它深刻的社會組織內涵,來源於祠堂。”徐春燕說。

閻家祠堂,位於古寨堡最好的位置,在最靠近主寨門處的一號院內。它始建於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後毀。民國時祠堂重建為四合院,後再毀。眼前的祠堂,院落不超過20平方米,三棟簡陋小房子,圍繞院當中的萋萋荒草,荒草中有零星新綠。

以往200餘年時光中,閻家人在祠堂裡,供奉祭祀祖先,商議族內大事,傳承家族治家理念,制定嚴格家訓,念誦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禮制。

閻氏家族老祠堂

一個血緣村落裡,曾最重要的建築現已面目全非,這成為當下語境中鄉土中國的傳統宗法社會已然消泯無蹤的注腳。隨著時代的變遷,小店河人先離開古寨堡,搬到對面建了新村子,很多人又離開村莊,遷往山下進入城市。

即便如此,閻氏家族200餘年歷史中,塑造的“進取精神”“致富理念”,作為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仍是小店河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小店河古寨堡,雖無之前雞犬相聞、炊煙四起的人氣,但仍像睿智老人,為後人堅守著歷史文化的根。馮驥才曾說:“傳統古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他還表示,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消失了九十萬個自然村,其中不乏古村落。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這種背景下,中原古村落包括小店河古寨堡,值得關注!

(繪圖:王偉賓)

《河南日報》4月27日第11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