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鬼卞:用時間去把一些浮誇的東西沖淡

每天最享受深夜, 尤其是下著小雨的時候。

在絕對的安靜, 絕對的黑暗中,

我會感到油然而生的愉悅。

——鬼卞

文|雲曉

很長一段時間裡,

我一直迴圈聽鬼卞的《花樣年華》。

歌裡, 有王家衛同名電影的底色。 我驚訝于鬼卞在歌中所營造的氛圍, 因為那種氛圍是屬於張曼玉的旗袍, 梁朝偉的眼神;是屬於昏黃色調裡濕漉漉的情愫。

王家衛在那個不可說的故事上撒了把曖昧的鹽, 鬼卞的歌亦不遜色。

和很多人一樣, 認識鬼卞是在2017年那檔點燃了整個夏天的節目《中國有嘻哈》裡。

他在那個最不缺個性的舞臺上, 顯得很另類。

另類的是他識別度極高的低音, 是他的紅色美瞳, 黑色指甲油的雌雄同體感, 關於生命關於生死關於世事幻相的歌詞, 也是他在舞臺上的張揚與舞臺下謙虛安靜的學習者態度形成的反差。

如果只有這些, 他只是一個獨特、有才華的嘻哈歌手。

但在聚光燈之外, 他還是重慶一所實驗小學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寫得一手好板書, 得過不少教學獎項, 是學校領導和學生眼中公認的好老師。

他和參加節目的其它選手一樣, 在極短的時間裡收穫了大量的關注, 為這個世界造了無數談資。

節目結束後, 這個世界又發生了無數事情。

有人成名又迅速跌落, 有人拿獎, 有人破產, 有人辭職, 有人焦慮, 有人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有生命誕生也有生命離開。

成了名的鬼卞, 變化無非是聽他唱歌的人多了點, 知道他名字的人多了點, 演出多了點。

在一個視頻裡, 鬼卞的學生說:“老師你對我們說過, 即便其他人不喜歡你們, 我會喜歡你們。 以前你過生日, 都是我們陪你過的, 以後就有你的歌迷們陪你過啦。 ”

鬼卞的歌迷是懂他的一些心思的, 這種懂, 是歌者與聽者之間無形而隱秘的情感印刻。

鬼卞有一首歌叫《重新》, 渾厚古遠的音樂起頭, 隨即是鬼卞的念白, 越來越多的洶湧空曠。 聽久了, 會想大哭一場, 像從暗淡的深處走到出口, 悲欣交集, 欲說還休, 最後終於放下, 也無風雨也無晴。

創作這首歌時, 鬼卞正在念大學, 教育專業, 全班五十多個女生, 只有他一個男生。

當時他身患抑鬱症, 身體裡承載著一段至交好友的離世記憶, 又到了一個想創作的高峰, 每天只能瘋狂的寫,

那是一場關於生死和自我存在的審視與追問。

這審視指向了一個原點, 對生命本質的追問, 是人所有外相下迴圈流動的血液。

鬼卞意識到這個世界上, 唯一不變的只有兩種東西:一是時間, 第二個就是靈魂。

“靈魂或許會消散, 但是靈魂可以以另一種身份一直傳遞下去。 那或許就是我們從靈魂層次提取出來的最真實的聲音。它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畫,也可以是文字等等。”

當真正明白,人永遠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歸屬時,他反而學會了享受。

我總覺得鬼卞應該年齡更大一些,臉上刻了無數條皺紋時,才能與他的智慧,他的孤高晦魅和謙遜溫潤間穩穩平衡的自我相符。

但他的當下,是92年出生的胡雪松,重慶人,真實又深刻地活在這世間。

有幸和鬼卞做了一次專訪,在他的答案裡,我看到一個藏在年輕身體裡的老靈魂。

虛度:

陳丹青在幫書畫家韋曦《照夜白》月臺時說:“我最近認識的一些80後青年,在做篆刻,做最高級的宣紙,做最精緻的茶壺,也就是所謂中國的生活方式裡最考究的、最文人化的,最沒有市場效應的,介於民俗和文人美學之間的很多類型的事情,這些年輕人狂熱地在做。

宗教方面也是這樣,年輕人會跟我談禪,談佛,談道,還有人真的去修煉,這些都是我們那個年代不能想像的事情。”

曾經失落的一切,如今80後,90後非常熱忱的在做。

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除了嘻哈,讀書外,還有其他什麼愛好?日常生活怎麼安排的?

鬼卞:

我覺得挺好啊,其實還有一個普遍現象是,年輕這一代人,連同社會生活,變得比較浮躁。其實人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過的問題就是,尋找自己嘛。

生活在社會裡,是人的一種狀態,本真自我應該是與他人與關係無關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禪也好,儒家道家也罷,更多是一種哲學論,我們用這種方式探知自我,去自我修煉,瞭解心境瞭解靈魂。用時間去把一些浮誇的東西沖淡。我個人是這麼認為。

總覺得人需要的是一種自我環境,去和靈魂對話,這是一個蠻好的方式。

我們去不了未來,但是我們可以看得見過去。我有時候啊,常常做一件事情,就是去冥想,去感知以前發生過的事,慢慢的會覺得自己離自己越來越近。

除了嘻哈,讀書外,特別喜歡在深夜的時候去沒人的地方散步,目的也是為了去感知自我。

你在沒有其他生命的地方,只有你一個生命的時候,你才會感知到你的呼吸和大自然的呼吸,你的心跳和地球的心跳,你的思想和宇宙的思想。

那個時候是很清晰的,無論發生什麼去到哪裡,最終都會回來成為你自己。

除了工作之外,儘量回歸到自己的空間,在沒有人的地方。

剖析自我嘛,我就是很喜歡東想西想,有時候雖然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可能年齡的限制,心智的限制,我們可能會陷入迷茫當中,找不到出口。

但是結果並不重要,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的生活挺無趣的,但是也感謝這樣的無趣,可以感知到自己一絲一毫的情緒波動,可以感知到存在的感覺。

虛度:

無論做老師,還是創作,都需要功底,也需要一個自我的認知系統。一個人最大的秘密,也就是你歌詞那般寫的“思想是最大的武器”。

思想的構建一方面來自經歷,一方面來自讀書,當然也有一些天性的緣故。

單從讀書來講,你從小就是一個愛讀書、成績很好的孩子嗎?父母對你的教育持怎樣的態度?

鬼卞:

從小還挺愛讀書的,喜歡聽音樂,喜歡看書,喜歡畫畫,喜歡做一些不被別人打擾的事情,一些能讓自己獨處下來,讓時間變慢,讓靈魂變慢的事情。

當時並不是說為了修煉自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這種感覺,不想融入到人群裡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被別人打擾,不用被別人評價。

成績嘛,我一直覺得成績和個人是兩碼事,成績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過程,而個人是發現和挖掘的過程。

虛度:

什麼階段的閱讀量比較大?有具體影響到你的書籍,或者哲學嗎?

鬼卞:

閱讀量最大的時候,是大學。具體影響到的書籍或者哲學思考,其實不多。

雖然很喜歡看書,但看書應該有個觀點就是,看書只是一個對話,更多的是要去反省和發現自己。

我很多時候看書,不是要去成為那樣的人,或者說靠近那樣的人,而是說看完書之後,你接觸到很多靈魂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思考之後,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看書變成了被左右,那就本末倒置了。

虛度:

你說在讀書中和前人的靈魂進行對話,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時空的話,你會想見誰?聊什麼?

鬼卞:

如果可以對話,希望是和克裡希那穆提。

總覺得他說出來的東西和我們所預料的往往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是指他的生澀、難得,而是他總是以一種很客觀,很具體,很一針見血的說法。

也許和他見面什麼也聊不出來,但只是這一段經歷就已經很獨特了。

為了翻山越嶺

在地平盡頭

看到更多風景

為了尋找幻境

在夢的岸邊

走走停停

為了走出桎梏

為了胸有成竹

腹有詩書

為了抹平無知的恐懼感侵入

每個空洞的虛無

不知足

是走向知足的第一步

——鬼卞《讀不完的熱愛》

虛度:

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木心的?最喜歡他哪些詩?

鬼卞:

讀木心也是在大學的時候,沒有特別喜歡的某一首詩,儘管會被某一首詩中的某一兩句話觸動到,但是我不喜歡把一個系列分出123來。

因為他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以不想去選擇,不想去排序。只要是他的,一定有他思考的價值在裡面。

遇見一本好的書,會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也許彼此並不認識,但總有能夠觸動的地方,就像隔了千山萬水,隔了時空交到一位好友。

虛度:

你說你從小就想當老師,中間那麼多年都沒有產生過其他的理由嗎?

鬼卞:

從小想當老師,可能某一瞬間想過其他的理想,想過去畫畫,去當配音演員,去唱歌之類的,但那只是瞬間的想法,更多的是當老師這個念頭已經根深蒂固了,沒有實質性動搖過。

虛度:

從想做老師到真正成為老師,對這個職業的感受有何不同?教學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鼓勵孩子會用怎樣的方式?

鬼卞:

真正成為老師的感受不同點在於,我們往往把教育看得太過於理想化。

教育其實最大的挑戰是,我們能夠好好地對待一個人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你作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好好對待40顆心,50顆心,其實是非常大的挑戰。

我不太擅長鼓勵,我更希望學生自己去鼓勵自己,讓他自己發現身上的閃光點,萌生克服困難的意識。

外界的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我更希望他的這種情感是自己生髮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激發出來的。

虛度:

你說過,“一個好老師,可以把走歪的學生帶回來,我希望成為那個老師。覺得能夠用教育改變、幫助一個人是件很偉大的事。”

看到你現在的狀態,以及對很多rapper行為舉止的評判態度,例如那首《聽老師的話》。很好奇曾經那個走歪的學生,是否是你本人?

鬼卞:

那首歌比較偷換概念,不是指學生,也不是指本人,針對的是,這個社會裡很多還沒有醒悟,還很混沌的年輕人,如果這樣去代入的話,內涵就很明顯了。

我教你琴棋書畫

勸你聽清楚

在我辦公室裡不要一副誰tm都惹不起的態度

以為自己太酷 其實沒人在乎

沒人帶路 全是敗物 都在看著你的狐狸尾巴敗露

你媽不是公主 你爸也不是財主

社會是個絞肉機它只會把你壓成排骨

一切物競天擇 上帝不會開路

蒼天饒過誰 老老實實回去看書

——鬼卞《聽老師的話》

虛度:

你有講到小學時候遇見的那位啟蒙老師,代表了你心中老師的形象,直到你成為一名老師後,那位老師依舊在當初的小學任職。

那位老師,是否代表了你內心的價值標準?在你看來,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鬼卞:

我小學那位啟蒙老師,差不多就代表了我心中對於老師的評價標準。我一直覺得一件事情,把它做到底,就是成功。

而且這種成功,應該是不為所動的成功,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背離了原始的出發點,原始的欲望,那就已經等於失敗了。

無所謂你走的是斜線還是上坡路,只要被改變就是一種失敗。

具體的那件事也不用去找,有人覺得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叫成功,如果你非得去界定這件事情,那就已經本末倒置了。

做一件事情其實很多,看一本書,做一餐飯,畫一幅畫,都在做一件事情。成功無所謂大與小,任何事情你都把它做到底了,都是一種成功。

就打個比方說,一個人想活著,他活了下去,那他就是成功,如果一個想死的人選擇了死,那他也是成功。

虛度:

說一下你的孩子們吧。他們現在的年齡,對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有被他們刷新過認知嗎?

鬼卞:

現在孩子們對於新興的事物,對資訊,對科技很感興趣。

沒有被刷新過認知,人的成長經歷,人的智慧,心理,人的靈魂的發展過程,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不一樣,方式不一樣。

但是在那個年齡段的人,還是那個年齡段,也許他會生髮很多想法,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一個10歲的人,終究還是一個10歲的人。

虛度:

高中時,嘻哈出現在你生命中。

我很好奇,高中時期你用嘻哈表達的內容更傾向於哪方面呢?

那時,你如何分配學習和玩嘻哈的時間?從高中到現在,自身的音樂創作在每個時期有什麼不同?

鬼卞:

高中時候表達的內容,其實比較散,有關於自己的,有關於世界的,其實現在也沒有辦法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概念。感覺就像在寫隨筆,情緒到了哪裡,就寫到哪裡。

那個時候的喜歡是一種,漫無目的的喜歡。

在整個人狀態不佳的時候,更多的是進行自我批判,其實這是一種反向的自我宣洩,總覺得自我批判,會讓人更加清醒一點。

現在創作更多是總結,把自己看到的人事物,用極其客觀,理性,世界的視角表達。不過最近又比較傾向於自我的表達,我覺得創作歸根結底還是屬於自我的。

有時候需要一點鎮定劑

才能保持更穩的生命力

在這紛繁混亂不堪的人群裡醞釀自己的存在欲

只給自己製造困難

降低那些不好玩的勝算

只有踏過千難萬險還有千山萬水才能把最貴的自我生產

——鬼卞《Solo》

虛度:

你有提到國外的Eminem,他早期的音樂有很多炫技的成分,但後期的音樂更傾向于“樸素”的表達。

你說嘻哈音樂也需要大道至簡,和許多文學藝術創作一樣,甚至有點“長途跋涉之後的歸真返璞”的意思。

你有經歷過追求技巧而後又放下的過程嗎?

鬼卞:

早期很多人醉心於技巧的表達,醉心於複雜的技巧,我一直都很在意於一首歌的歌詞寫得怎麼樣。

因為我覺得不管是音樂,還是文學作品,帶給人的應該是思考,是感受,而不是欣賞和玩味。我們是把他當作一種藝術品,還是當做一種商品和玩具。

我以前也會去練習技巧,回過頭還是覺得歌詞最重要。

虛度:

你去參加《中國有嘻哈》的比賽時,裡面很多選手你都不認識,還開玩笑說別比賽結束之後,粉絲又掉回300個就行。

你玩嘻哈那麼多年,都是處於居於幽暗之處獨自努力、獨自欣賞的狀態嗎?

鬼卞:

參加比賽之前,就是自己一個人獨自努力,獨立思考,獨自欣賞,也不管做出來的好壞,反正我自己欣賞就行了。

很簡單,從來沒有考慮過其他人的感受,所以最忠實的歌迷,就是我自己。我聽自己的歌,聽了那麼久還沒有把自己放棄,我覺得特別忠實。

我一直都處於地下,所以很多人所經歷過的起起伏伏,我都沒有經歷過,因為我根本沒有到達那個階段。一個孤芳自賞的人,沒有進入社會的時候,是感知不到社會的。

虛度:

你的歌詞裡存在著許多解構,也可以說是一種探索,就是把許多美好的幻想戳破。

例如永恆的愛情,例如富貴,得失等。有一種如夢幻泡影的感覺。

這樣的表達和抑鬱症那段經歷有關係嗎?

鬼卞:

其實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因為再美好的東西,總會有消失的時候,總會有改變的時候,世間美好,人卻難以招架。

活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畫一個圈嘛,從起點回到終點,所經歷的一切都僅僅是經歷而已。

我祈禱一場大雨瓢潑

洗淨這世間百態紛紛擾擾潮起潮落

命運安排好的故事就像一部小說

再怎麼逃避也逃不過的天災人禍

生和死全不在我

善與惡也不在我

時間的洪流滾滾向前把人一筆給帶過

——鬼卞《淨土》

虛度:

陷在抑鬱症裡持續了多久?後來如何走出來?

鬼卞:

可能有的人生來就悲觀一些。

抑鬱症持續多久,不太清楚,因為沒有辦法做到很冷靜客觀的觀察自己,什麼表現也沒有辦法冷靜客觀的觀察自己。但就是常常陷入自我思考的狀態,越陷越深,至於走到哪,就聽天由命咯。

早已習慣了獨立思考,這種思考會因為這種症狀的原因,而愈發變得不可操控。

怎麼走出去,當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並沒有選擇逃避,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讓它發生。如果我還可以做我的事情,我就盡可能的去完成,去做。

走出去這個事情啊,對人來說是最難的一件事情。

虛度:

那段時期,有對你幫助非常大的人或事嗎?

鬼卞:

沒有對我幫助或者影響非常大的人或事,只有一個地方對我的幫助特別大,我在大學時深更半夜去到一個空無一人的廢棄工地,躺在那裡攤開自己的四肢。

那個地方對我來說,感覺就像家一樣,會在一個人最需要空間的時候,給到我包容,給到我思考,讓人不那麼害怕。

虛度:

抑鬱症教會了你什麼?

鬼卞:

教會感知孤獨與痛苦,感知痛覺。

快樂感覺更虛幻,人歸根到底,還是孤獨,如果你能感知到那種孤獨和痛苦,其實那才是活著。

瞭解到這個,感覺痛苦是生命的存在,那就不再害怕痛苦了。

雖然每個人被那上帝所創造的時候

只配擁有一顆心臟

但上帝他永遠都不懂

人類的靈魂承載著雙倍的重量

——鬼卞《人格分裂症》

虛度:

如果可以選擇人之外的一種生命存活於世,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鬼卞:

選擇虛無吧,選擇無。沒有開心,沒有快樂,沒有痛覺,也沒有任何的靈魂和思考。

或者說,選擇一雙眼睛,僅僅是一雙眼睛,可以看到世間萬物,可以看到宇宙,可以看到光年之外,看到四季更替,僅僅是看到,而什麼都感知不了的,那種無的眼睛。

因為情緒感覺,總是會左右到生或者是死的選擇,如果拋開這些的話,純粹的只剩一雙眼睛的話,會更坦然一些。僅僅是無,會更好一些。

▲鬼卞現場,攝影:WWwwcc

虛度:

每天最享受哪個時間段?或者說什麼場景下,你會感到油然而生的愉悅?

鬼卞:

每天最享受深夜,尤其是下著小雨的時候。

在絕對的安靜,絕對的黑暗場景中,會感覺到油然而生的愉悅。

虛度:

你會期待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生活,或自己的樣子嗎?

鬼卞:

92年生,也算要步入中年了。

十年二十年後,有想過去參禪,去擺脫紅塵,做個出家人,留著長鬍子,穿著長衫,清粥小菜不亦樂乎。

虛度:

世間很多人要承擔許多責任,為此要壓抑自我,那麼存在的意義或價值是什麼?你怎麼看?

鬼卞:

其實人都在思考,尤其是哲學家,從何而來,到哪兒去。一輩子活完,在咽氣的那一下,不也在思考這個事情嘛,無非是提前感受死亡罷了。

其實感受自我,發現自我,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就是很想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發現自己的時候,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自己做的事,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像的那種過程,可能才叫活著。只有自我才是存在的證明吧,不然根本感覺不到存在的意義。

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很外在的,根本感受不到自我,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吧。

就像你說的,身負枷鎖,可能會痛苦。

但就像我之前說過,能夠感知到痛苦,才是感知到活著。

快樂是泡沫嘛。

本期作者:雲曉,好好虛度時光簽約作者。呼吸著,活著的生命。

圖片部分來源網路,主圖攝影:WWwwcc

-END-

推薦閱讀:

在北京郊區他們建成了一座真正的桃花源

人活於世,當如花在野

我不斷上路看別處,開始懂了為何我們總焦慮

那或許就是我們從靈魂層次提取出來的最真實的聲音。它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畫,也可以是文字等等。”

當真正明白,人永遠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歸屬時,他反而學會了享受。

我總覺得鬼卞應該年齡更大一些,臉上刻了無數條皺紋時,才能與他的智慧,他的孤高晦魅和謙遜溫潤間穩穩平衡的自我相符。

但他的當下,是92年出生的胡雪松,重慶人,真實又深刻地活在這世間。

有幸和鬼卞做了一次專訪,在他的答案裡,我看到一個藏在年輕身體裡的老靈魂。

虛度:

陳丹青在幫書畫家韋曦《照夜白》月臺時說:“我最近認識的一些80後青年,在做篆刻,做最高級的宣紙,做最精緻的茶壺,也就是所謂中國的生活方式裡最考究的、最文人化的,最沒有市場效應的,介於民俗和文人美學之間的很多類型的事情,這些年輕人狂熱地在做。

宗教方面也是這樣,年輕人會跟我談禪,談佛,談道,還有人真的去修煉,這些都是我們那個年代不能想像的事情。”

曾經失落的一切,如今80後,90後非常熱忱的在做。

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除了嘻哈,讀書外,還有其他什麼愛好?日常生活怎麼安排的?

鬼卞:

我覺得挺好啊,其實還有一個普遍現象是,年輕這一代人,連同社會生活,變得比較浮躁。其實人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過的問題就是,尋找自己嘛。

生活在社會裡,是人的一種狀態,本真自我應該是與他人與關係無關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禪也好,儒家道家也罷,更多是一種哲學論,我們用這種方式探知自我,去自我修煉,瞭解心境瞭解靈魂。用時間去把一些浮誇的東西沖淡。我個人是這麼認為。

總覺得人需要的是一種自我環境,去和靈魂對話,這是一個蠻好的方式。

我們去不了未來,但是我們可以看得見過去。我有時候啊,常常做一件事情,就是去冥想,去感知以前發生過的事,慢慢的會覺得自己離自己越來越近。

除了嘻哈,讀書外,特別喜歡在深夜的時候去沒人的地方散步,目的也是為了去感知自我。

你在沒有其他生命的地方,只有你一個生命的時候,你才會感知到你的呼吸和大自然的呼吸,你的心跳和地球的心跳,你的思想和宇宙的思想。

那個時候是很清晰的,無論發生什麼去到哪裡,最終都會回來成為你自己。

除了工作之外,儘量回歸到自己的空間,在沒有人的地方。

剖析自我嘛,我就是很喜歡東想西想,有時候雖然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可能年齡的限制,心智的限制,我們可能會陷入迷茫當中,找不到出口。

但是結果並不重要,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我的生活挺無趣的,但是也感謝這樣的無趣,可以感知到自己一絲一毫的情緒波動,可以感知到存在的感覺。

虛度:

無論做老師,還是創作,都需要功底,也需要一個自我的認知系統。一個人最大的秘密,也就是你歌詞那般寫的“思想是最大的武器”。

思想的構建一方面來自經歷,一方面來自讀書,當然也有一些天性的緣故。

單從讀書來講,你從小就是一個愛讀書、成績很好的孩子嗎?父母對你的教育持怎樣的態度?

鬼卞:

從小還挺愛讀書的,喜歡聽音樂,喜歡看書,喜歡畫畫,喜歡做一些不被別人打擾的事情,一些能讓自己獨處下來,讓時間變慢,讓靈魂變慢的事情。

當時並不是說為了修煉自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這種感覺,不想融入到人群裡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被別人打擾,不用被別人評價。

成績嘛,我一直覺得成績和個人是兩碼事,成績是一個學習知識的過程,而個人是發現和挖掘的過程。

虛度:

什麼階段的閱讀量比較大?有具體影響到你的書籍,或者哲學嗎?

鬼卞:

閱讀量最大的時候,是大學。具體影響到的書籍或者哲學思考,其實不多。

雖然很喜歡看書,但看書應該有個觀點就是,看書只是一個對話,更多的是要去反省和發現自己。

我很多時候看書,不是要去成為那樣的人,或者說靠近那樣的人,而是說看完書之後,你接觸到很多靈魂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思考之後,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看書變成了被左右,那就本末倒置了。

虛度:

你說在讀書中和前人的靈魂進行對話,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時空的話,你會想見誰?聊什麼?

鬼卞:

如果可以對話,希望是和克裡希那穆提。

總覺得他說出來的東西和我們所預料的往往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是指他的生澀、難得,而是他總是以一種很客觀,很具體,很一針見血的說法。

也許和他見面什麼也聊不出來,但只是這一段經歷就已經很獨特了。

為了翻山越嶺

在地平盡頭

看到更多風景

為了尋找幻境

在夢的岸邊

走走停停

為了走出桎梏

為了胸有成竹

腹有詩書

為了抹平無知的恐懼感侵入

每個空洞的虛無

不知足

是走向知足的第一步

——鬼卞《讀不完的熱愛》

虛度:

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木心的?最喜歡他哪些詩?

鬼卞:

讀木心也是在大學的時候,沒有特別喜歡的某一首詩,儘管會被某一首詩中的某一兩句話觸動到,但是我不喜歡把一個系列分出123來。

因為他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以不想去選擇,不想去排序。只要是他的,一定有他思考的價值在裡面。

遇見一本好的書,會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也許彼此並不認識,但總有能夠觸動的地方,就像隔了千山萬水,隔了時空交到一位好友。

虛度:

你說你從小就想當老師,中間那麼多年都沒有產生過其他的理由嗎?

鬼卞:

從小想當老師,可能某一瞬間想過其他的理想,想過去畫畫,去當配音演員,去唱歌之類的,但那只是瞬間的想法,更多的是當老師這個念頭已經根深蒂固了,沒有實質性動搖過。

虛度:

從想做老師到真正成為老師,對這個職業的感受有何不同?教學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鼓勵孩子會用怎樣的方式?

鬼卞:

真正成為老師的感受不同點在於,我們往往把教育看得太過於理想化。

教育其實最大的挑戰是,我們能夠好好地對待一個人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你作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好好對待40顆心,50顆心,其實是非常大的挑戰。

我不太擅長鼓勵,我更希望學生自己去鼓勵自己,讓他自己發現身上的閃光點,萌生克服困難的意識。

外界的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我更希望他的這種情感是自己生髮出來的,而不是別人激發出來的。

虛度:

你說過,“一個好老師,可以把走歪的學生帶回來,我希望成為那個老師。覺得能夠用教育改變、幫助一個人是件很偉大的事。”

看到你現在的狀態,以及對很多rapper行為舉止的評判態度,例如那首《聽老師的話》。很好奇曾經那個走歪的學生,是否是你本人?

鬼卞:

那首歌比較偷換概念,不是指學生,也不是指本人,針對的是,這個社會裡很多還沒有醒悟,還很混沌的年輕人,如果這樣去代入的話,內涵就很明顯了。

我教你琴棋書畫

勸你聽清楚

在我辦公室裡不要一副誰tm都惹不起的態度

以為自己太酷 其實沒人在乎

沒人帶路 全是敗物 都在看著你的狐狸尾巴敗露

你媽不是公主 你爸也不是財主

社會是個絞肉機它只會把你壓成排骨

一切物競天擇 上帝不會開路

蒼天饒過誰 老老實實回去看書

——鬼卞《聽老師的話》

虛度:

你有講到小學時候遇見的那位啟蒙老師,代表了你心中老師的形象,直到你成為一名老師後,那位老師依舊在當初的小學任職。

那位老師,是否代表了你內心的價值標準?在你看來,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鬼卞:

我小學那位啟蒙老師,差不多就代表了我心中對於老師的評價標準。我一直覺得一件事情,把它做到底,就是成功。

而且這種成功,應該是不為所動的成功,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背離了原始的出發點,原始的欲望,那就已經等於失敗了。

無所謂你走的是斜線還是上坡路,只要被改變就是一種失敗。

具體的那件事也不用去找,有人覺得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就叫成功,如果你非得去界定這件事情,那就已經本末倒置了。

做一件事情其實很多,看一本書,做一餐飯,畫一幅畫,都在做一件事情。成功無所謂大與小,任何事情你都把它做到底了,都是一種成功。

就打個比方說,一個人想活著,他活了下去,那他就是成功,如果一個想死的人選擇了死,那他也是成功。

虛度:

說一下你的孩子們吧。他們現在的年齡,對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有被他們刷新過認知嗎?

鬼卞:

現在孩子們對於新興的事物,對資訊,對科技很感興趣。

沒有被刷新過認知,人的成長經歷,人的智慧,心理,人的靈魂的發展過程,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不一樣,方式不一樣。

但是在那個年齡段的人,還是那個年齡段,也許他會生髮很多想法,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一個10歲的人,終究還是一個10歲的人。

虛度:

高中時,嘻哈出現在你生命中。

我很好奇,高中時期你用嘻哈表達的內容更傾向於哪方面呢?

那時,你如何分配學習和玩嘻哈的時間?從高中到現在,自身的音樂創作在每個時期有什麼不同?

鬼卞:

高中時候表達的內容,其實比較散,有關於自己的,有關於世界的,其實現在也沒有辦法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概念。感覺就像在寫隨筆,情緒到了哪裡,就寫到哪裡。

那個時候的喜歡是一種,漫無目的的喜歡。

在整個人狀態不佳的時候,更多的是進行自我批判,其實這是一種反向的自我宣洩,總覺得自我批判,會讓人更加清醒一點。

現在創作更多是總結,把自己看到的人事物,用極其客觀,理性,世界的視角表達。不過最近又比較傾向於自我的表達,我覺得創作歸根結底還是屬於自我的。

有時候需要一點鎮定劑

才能保持更穩的生命力

在這紛繁混亂不堪的人群裡醞釀自己的存在欲

只給自己製造困難

降低那些不好玩的勝算

只有踏過千難萬險還有千山萬水才能把最貴的自我生產

——鬼卞《Solo》

虛度:

你有提到國外的Eminem,他早期的音樂有很多炫技的成分,但後期的音樂更傾向于“樸素”的表達。

你說嘻哈音樂也需要大道至簡,和許多文學藝術創作一樣,甚至有點“長途跋涉之後的歸真返璞”的意思。

你有經歷過追求技巧而後又放下的過程嗎?

鬼卞:

早期很多人醉心於技巧的表達,醉心於複雜的技巧,我一直都很在意於一首歌的歌詞寫得怎麼樣。

因為我覺得不管是音樂,還是文學作品,帶給人的應該是思考,是感受,而不是欣賞和玩味。我們是把他當作一種藝術品,還是當做一種商品和玩具。

我以前也會去練習技巧,回過頭還是覺得歌詞最重要。

虛度:

你去參加《中國有嘻哈》的比賽時,裡面很多選手你都不認識,還開玩笑說別比賽結束之後,粉絲又掉回300個就行。

你玩嘻哈那麼多年,都是處於居於幽暗之處獨自努力、獨自欣賞的狀態嗎?

鬼卞:

參加比賽之前,就是自己一個人獨自努力,獨立思考,獨自欣賞,也不管做出來的好壞,反正我自己欣賞就行了。

很簡單,從來沒有考慮過其他人的感受,所以最忠實的歌迷,就是我自己。我聽自己的歌,聽了那麼久還沒有把自己放棄,我覺得特別忠實。

我一直都處於地下,所以很多人所經歷過的起起伏伏,我都沒有經歷過,因為我根本沒有到達那個階段。一個孤芳自賞的人,沒有進入社會的時候,是感知不到社會的。

虛度:

你的歌詞裡存在著許多解構,也可以說是一種探索,就是把許多美好的幻想戳破。

例如永恆的愛情,例如富貴,得失等。有一種如夢幻泡影的感覺。

這樣的表達和抑鬱症那段經歷有關係嗎?

鬼卞:

其實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因為再美好的東西,總會有消失的時候,總會有改變的時候,世間美好,人卻難以招架。

活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畫一個圈嘛,從起點回到終點,所經歷的一切都僅僅是經歷而已。

我祈禱一場大雨瓢潑

洗淨這世間百態紛紛擾擾潮起潮落

命運安排好的故事就像一部小說

再怎麼逃避也逃不過的天災人禍

生和死全不在我

善與惡也不在我

時間的洪流滾滾向前把人一筆給帶過

——鬼卞《淨土》

虛度:

陷在抑鬱症裡持續了多久?後來如何走出來?

鬼卞:

可能有的人生來就悲觀一些。

抑鬱症持續多久,不太清楚,因為沒有辦法做到很冷靜客觀的觀察自己,什麼表現也沒有辦法冷靜客觀的觀察自己。但就是常常陷入自我思考的狀態,越陷越深,至於走到哪,就聽天由命咯。

早已習慣了獨立思考,這種思考會因為這種症狀的原因,而愈發變得不可操控。

怎麼走出去,當我意識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並沒有選擇逃避,既然已經發生了,那就讓它發生。如果我還可以做我的事情,我就盡可能的去完成,去做。

走出去這個事情啊,對人來說是最難的一件事情。

虛度:

那段時期,有對你幫助非常大的人或事嗎?

鬼卞:

沒有對我幫助或者影響非常大的人或事,只有一個地方對我的幫助特別大,我在大學時深更半夜去到一個空無一人的廢棄工地,躺在那裡攤開自己的四肢。

那個地方對我來說,感覺就像家一樣,會在一個人最需要空間的時候,給到我包容,給到我思考,讓人不那麼害怕。

虛度:

抑鬱症教會了你什麼?

鬼卞:

教會感知孤獨與痛苦,感知痛覺。

快樂感覺更虛幻,人歸根到底,還是孤獨,如果你能感知到那種孤獨和痛苦,其實那才是活著。

瞭解到這個,感覺痛苦是生命的存在,那就不再害怕痛苦了。

雖然每個人被那上帝所創造的時候

只配擁有一顆心臟

但上帝他永遠都不懂

人類的靈魂承載著雙倍的重量

——鬼卞《人格分裂症》

虛度:

如果可以選擇人之外的一種生命存活於世,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鬼卞:

選擇虛無吧,選擇無。沒有開心,沒有快樂,沒有痛覺,也沒有任何的靈魂和思考。

或者說,選擇一雙眼睛,僅僅是一雙眼睛,可以看到世間萬物,可以看到宇宙,可以看到光年之外,看到四季更替,僅僅是看到,而什麼都感知不了的,那種無的眼睛。

因為情緒感覺,總是會左右到生或者是死的選擇,如果拋開這些的話,純粹的只剩一雙眼睛的話,會更坦然一些。僅僅是無,會更好一些。

▲鬼卞現場,攝影:WWwwcc

虛度:

每天最享受哪個時間段?或者說什麼場景下,你會感到油然而生的愉悅?

鬼卞:

每天最享受深夜,尤其是下著小雨的時候。

在絕對的安靜,絕對的黑暗場景中,會感覺到油然而生的愉悅。

虛度:

你會期待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生活,或自己的樣子嗎?

鬼卞:

92年生,也算要步入中年了。

十年二十年後,有想過去參禪,去擺脫紅塵,做個出家人,留著長鬍子,穿著長衫,清粥小菜不亦樂乎。

虛度:

世間很多人要承擔許多責任,為此要壓抑自我,那麼存在的意義或價值是什麼?你怎麼看?

鬼卞:

其實人都在思考,尤其是哲學家,從何而來,到哪兒去。一輩子活完,在咽氣的那一下,不也在思考這個事情嘛,無非是提前感受死亡罷了。

其實感受自我,發現自我,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就是很想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發現自己的時候,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自己做的事,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像的那種過程,可能才叫活著。只有自我才是存在的證明吧,不然根本感覺不到存在的意義。

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很外在的,根本感受不到自我,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吧。

就像你說的,身負枷鎖,可能會痛苦。

但就像我之前說過,能夠感知到痛苦,才是感知到活著。

快樂是泡沫嘛。

本期作者:雲曉,好好虛度時光簽約作者。呼吸著,活著的生命。

圖片部分來源網路,主圖攝影:WWwwcc

-END-

推薦閱讀:

在北京郊區他們建成了一座真正的桃花源

人活於世,當如花在野

我不斷上路看別處,開始懂了為何我們總焦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