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國時期大善人王鳳儀先生格言警句錄之一,為人處世有智慧

1、人能守住身, 不令老人分心, 正是盡孝。 在外邊作事的人, 常掛念老人, 以為是盡孝, 錯了, 那為思親, 不是孝親, 必將職分內的事作得完善, 那才算盡孝。 因思親而不能盡道盡職, 怎能算孝呢!

2、人常問我孝道怎樣盡呢?我說盡孝的地方, 是要由漏處入手, 如哪方面困難, 那便是父母的憂心處, 你要不管, 就不能盡孝。

按:孝身、孝心、孝性, 是先生講孝道的重點。 能使老人放心, 正是孝心。

3、想盡孝, 要從性、心、身三界入手。 性不化, 不能孝性, 心不誠不能孝心, 身不修不能孝身。 想要盡孝, 必須清三界。

按:人能遵道而行, 就是盡孝。 所以先生說“人能守住己身, 就算孝子。 ”

4、兒女盡孝, 老人有錯必須補上, 這才叫真盡孝呢。 我母親在世的時候, 因為怕家庭欺負, 不敢奉養老人, 恐怕兒子們受累。 我後來知道這是一步錯處, 後來便將我祖父請過來, 不但不要他的養老地, 並且還負擔他的債累,

我也一定請, 這才能被老人的過失呢。

按:先生這樣作, 不僅養老人的身, 並使老人安心, 無憂無慮, 度過晚年, 性得其養。 這樣, 是孝身、孝心、孝性都做到了。 更為重要的是把母親所虧的孝道給補上了。

5、倫常中的人, 互相愛, 互相敬, 各盡其道, 全是屬於自動的。 簡單說, 道是盡的, 不是要的。 父母盡慈, 子女盡孝, 兄弟姊妹盡悌, 這叫作盡道。 要反過來, 互相要, 就大錯了。 自動而知盡道的方是善, 若是互相要, 便成惡了。 今日家庭, 所以不和, 因為要道的人多, 盡道的人少, 如同討債的人多, 還債的人少, 哪能不爭吵呢。

按:要求對方盡道, 即強求而得之, 絕非真心實意;況且求而不得, 必然出現許多苦惱。

6、我少時在離家百余裡外, 為人傭工, 無論何時, 不敢妄言,

不敢打仗。 有人問我你怎那樣老實呢?我說, 我離家太遠, 安心做活, 不生是非, 父母還掛念我呢。 如再和人打罵, 豈不更擔心了嗎。 某人聞此言垂頭而去, 因那時某人正和他兄弟為分家產不均, 而打著官司呢。

7、人子事奉老人, 必得能得著老人的道, 斷老人的家私之累, 化老人的稟性, 才算作真盡孝。

按:得著老人的道, 是孝老人的心(命);斷老人的家私之累, 是孝老人的身;化老人的性, 正是孝性。

8、動性是不孝父親, 也就是不敬天;生嗔恨心就是不孝母親, 也就是不敬地。

9、人的大本就是一個孝字, 盡孝的不必常侍庭闈才算是孝。 若能立身行道, 雖然離家萬里也是盡孝。 孝子行事是純粹是本乎天良, 違天良就不是孝子。

10、兒女是世上的, 有了能力應給世上服務。 要是因為父母, 把子女累在家裡, 在子女方面是小孝, 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按:小孝孝於庭闈, 大孝孝於天下。 總之, 不論在家在外, 立身行道才是真孝子。

11、為子的事父, 必知父親是有功, 是有過, 是有德, 然後才能真盡孝。 作一事須知力量大小,

作一事有百人服, 就有百人的德, 有萬人服就有萬人的德, 有萬人怨就有萬人的罪。

12、老人怕子女受罪, 廣積財產, 多置物業, 預備下輩人生活的財產, 這樣人不是慈愛子孫, 正是欺侮子孫。 怎麼說呢?他以為子孫將來無力吃飯, 不能謀生, 所以大事預備。 對外人刻薄慳吝, 專為子孫積蓄, 子孫任何經驗也沒有, 就知道吃喝玩樂, 後來真落到沒有飯吃, 不能謀生了, 可笑的老人, 可憐的子孫。

13、從前我國的家庭, 是互相依賴的, 男依賴女, 女依賴男, 父依賴子, 子依賴父, 到依賴得不耐煩了, 便互相嫌怨, 互相爭吵, 甚至互相殘殺。 若不改造家庭, 人哪能有幸福呢!

按: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 家庭不和睦, 不安定, 不能人人自立, 社會又怎能好呢?所以鳳儀先生一開始, 就從改造家庭入手,專門講求家道倫理,從而改變兒孫後代的素質,以使社會安康,人人幸福,這是鳳儀先生花費畢生的精力,孜孜以求的。

14、現在家庭的夫婦,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責求,互相攪擾,真成個地獄家了,我提倡男女自立互助,不相管束,就是要化地獄為天堂呢!

按:家庭問題,看似簡單,實則相當複雜。一個大人物,可以率領千軍萬馬,但一個小小的家庭不一定治理得好。一位山鄉出身的農夫,竟立志要把所有的家庭“化地獄為天堂“,這是何等宏偉遠大的胸懷啊!

15、子女之能盡孝悌者,是由德上來的;能敗財者,是由孽上來的。要知子女之成敗,且看自身的行為,是德是孽,便可以了。

按:古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吉凶禍福,利害得失,無不是自招,所以兒女的好壞,也必須從自身的行為上找根源。

16、為兒子的,老人有德得給扶起來,老人無德得給助起來。

17、自欺的,好像自己按著自己的頭不得起來,正是不孝。

按:自欺的人,即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沒有志向,不可能有所作為。白白浪費了父母給的身軀,所以是大不孝。

18、知道的是理,行過來的才是道。

王鳳儀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陰曆十月初三日)子時,出生於熱河省(現遼寧省)朝陽縣雲蒙山前王家營子村樹林子屯。其祖籍在河北省密雲縣石匣鎮;九世祖遷朝陽定居。祖父王德澤、父親王清和世代務農。王鳳儀在兄弟中行二,原名樹桐,鳳儀為其字。王鳳儀因家貧不曾讀書,自幼便給人家放牛,稍長就為人家扛活做工。三十五歲那年,聽楊柏宣講善書,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沉痛後悔自己的過錯,然後立志勸化世人。王鳳儀於1937年去世。

就從改造家庭入手,專門講求家道倫理,從而改變兒孫後代的素質,以使社會安康,人人幸福,這是鳳儀先生花費畢生的精力,孜孜以求的。

14、現在家庭的夫婦,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責求,互相攪擾,真成個地獄家了,我提倡男女自立互助,不相管束,就是要化地獄為天堂呢!

按:家庭問題,看似簡單,實則相當複雜。一個大人物,可以率領千軍萬馬,但一個小小的家庭不一定治理得好。一位山鄉出身的農夫,竟立志要把所有的家庭“化地獄為天堂“,這是何等宏偉遠大的胸懷啊!

15、子女之能盡孝悌者,是由德上來的;能敗財者,是由孽上來的。要知子女之成敗,且看自身的行為,是德是孽,便可以了。

按:古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吉凶禍福,利害得失,無不是自招,所以兒女的好壞,也必須從自身的行為上找根源。

16、為兒子的,老人有德得給扶起來,老人無德得給助起來。

17、自欺的,好像自己按著自己的頭不得起來,正是不孝。

按:自欺的人,即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沒有志向,不可能有所作為。白白浪費了父母給的身軀,所以是大不孝。

18、知道的是理,行過來的才是道。

王鳳儀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陰曆十月初三日)子時,出生於熱河省(現遼寧省)朝陽縣雲蒙山前王家營子村樹林子屯。其祖籍在河北省密雲縣石匣鎮;九世祖遷朝陽定居。祖父王德澤、父親王清和世代務農。王鳳儀在兄弟中行二,原名樹桐,鳳儀為其字。王鳳儀因家貧不曾讀書,自幼便給人家放牛,稍長就為人家扛活做工。三十五歲那年,聽楊柏宣講善書,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沉痛後悔自己的過錯,然後立志勸化世人。王鳳儀於1937年去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