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畫清風雅集:張大千 作品六幀賞析

張大千 黃山雲海 卡紙

張大千從1927年起, 就開始遨遊國內名山大川, 從“搜盡奇峰打草稿”中尋找創作靈感, 追求“集傳統精英和生活靈秀於一爐”。

中國畫壇中的“四高僧”之一的石濤對其影響頗深, 而石濤對安徽徽州的黃山勝境尤其有深刻獨到的觀察和體驗。 在黃山的啟發下, 他有著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蓬勃的創作熱情, 使其山水構圖新穎而千變萬化, 和黃山一樣具備了“變幻神奇懵懂間”的真趣。 於是張大千就步其後來到了舉世聞名的黃山。

張大千一共三次來到徽州的黃山。 第一次來黃山是1928年, 第二次是1931年, 第三次是1937年, 這次他作了一首詩:“三作作黃山絕頂行, 廿年煙霧暗清明。 平湖幾度秋風屐, 塵臘苔痕夢裡情。 ”就是這次, 徽州也有一些名畫家隨從, 如當代唯一畫工筆山水的著名畫家洪百里先生便是。 關於張大千來黃山的傳說很多, 比如張大千從杭州來到徽州府途中有一古村叫葉村,

由於路途遙遠, 頗感饑餓, 葉村一村民就拿出最好的香椿米餜給大師充饑, 大師感激之余, 竟畫四尺荷花答謝等等。

張大千 春山瑞雪圖

款識:

〈書〉

灊霍峨眉自有真, 白頭相對兩嶙峋。

收京複國看看近, 地老天荒不屈身。

目寒二弟小扵予一歲, 頃亦六十有八矣。 遠寄此圖為壽, 並媵二十八字。 丁未四月初吉, 三巴八德園。 兄爰。

〈畫〉 寒弟六十八歲初度。 兄爰。

鈐印:

「 大風堂」、「自詡名山足此生」、「三千」、「大千父」、「長共天難老」、「大千唯印大年」、「丁未」、「八德園長年」、「大千世界」。

張大千 事事如意

張大千的花鳥畫, 刻意揚棄清末明初那種狂狷不羈的超逸風氣, 寧願在優雅中求清逸, 既不失院體的工整凝練, 又有粗筆寫意的畫風。 “含蓄的筆勢, 絕棄風華, 溫靜的墨意, 精煉于骨, 淡雅而質樸”, 展現出凝氣聚古的典雅特色。 無論前期的內斂、優雅, 還是後期一空依傍的灑脫豪邁, 張大千的花鳥畫始終立基於傳統, 竭力在步步為營中走出自己的方向, 就這麼一小步, 形成傳統的一大步。 他筆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幹柔中蘊剛, 用墨華滋多變, 敷色清嫩鮮活, 意境閒逸。

張大千 山居圖

本幅畫于金箋之上, 從畫面來看, 是一幅融潑墨潑彩與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于一體的創新之作。 畫面上方全以大千獨有的潑墨潑彩法為之, 不見傳統中國山水畫之筆墨意象, 幾乎接近西方的抽象畫。 筆至畫幅中部, 畫家巧妙的以少許筆墨收拾, 以暈散的朦朧墨色過渡, 畫出下方山石之肌理, 樹木之形狀, 並引導出山澗小溪款款流動, 再加上峰頂頗具中國畫筆韻的點景屋宇, 使抽象的畫面又回到具象的山水意境之中。 深山中濃郁深邃,氣勢磅礴的翠綠色質沁人心脾。畫家于宇宙大觀有深刻的情感與觀察,下筆為圖,宏偉之氣象自然出於筆端。

張大千 拜石圖

大千《拜石圖》取材于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喜好奇石,如癡如醉,見石而拜的故事。米芾拜石的故事如米芾書法一樣流芳千古,更成為了無數丹青高手競相表現的繪畫題材。

這幅《拜石圖》作於1974年,為張大千盛年時期的佳作,畫面中嶒崚玲瓏不可名狀的奇石下,米芾神色端莊,正恭敬虔誠地對石拜揖。表現手法上,由於受到了明代浙派畫家的影響,畫中人物衣紋線條爽健流暢,轉角處略有頓筆,存有“釘頭鼠尾貓”的遺韻,輕重提按,蘊藉和雅。相比於張大千之前的人物創作,在這幅作品中畫家一改往日人物多病態之美的舊風,內化為變小巧為精密,變小乘為雄偉,寓革新於復古創作之中。以此襯托出“米顛”狂放、戲謔精神世界,更體現出一種脫俗磊落的格局和氣質。

張大千不僅在人物表現方面獨具一格,對奇石的描繪,更展現出他在用筆用墨中對虛實掌控的深厚功力。畫家以清淡輕靈之筆,輕描淡寫描頑石,實為一奇,畫石一大塊卻施之于白,計白當黑,以實為虛,墨色自近而遠,由濃至淡,濃淡相間,虛實結合而臻於化境。畫中的石頭為畫家好友相贈,文人們以石會友,施于丹青與相交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思想內涵。

款識:蜀郡張大千爰。

鈐印:環蓽盦(朱)、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三千大千(朱)

釋文:錫我山堂小洞天,仇池未許老坡專。喚兄呼丈從人笑,自詡張顛勝半顛。六十三年甲寅元月自美西歸國,與二三友好往遊花蓮,遍謁愛石同好。昆峰仁兄獨攜 奇石逕往臺北相贈,既到臺北乃知予已去花蓮,遂抱石遄歸,相見如平生歡。此石玲瓏透漏,奇峭特異,愧而受之,無以言報。頃還敝居,適有韓國老友遠以鏡面箋相餉,急命小兒葆蘿研乾隆禦制"歸昌葉瑞"墨寫拜石圖寄呈。予畫不足觀,用記此一段因緣耳。

張大千 玉女戲蓮圖

大約在1930年代的中期,大千往上追溯人物畫史,發現了明人唐寅、仇英,同時也接觸到了浙派的吳偉、郭詡、以及兩派間的杜堇,於是改走“減筆仕女”的路線,從此大千的人物線條,從清代的柔媚型式漸漸趨向勁爽有力。到30年代末期,元代的趙孟俯和錢選都成為大千學習的對象,衣紋取向接近鐵線和春蠶吐絲,服裝上的紋飾也益工細講究。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人物畫很美,雅俗共賞,仕女人物也是他最受歡迎的繪畫題材之一。他在“求精中學”時期就常畫美人,早有“張美人”之譽。成年後的仕女畫則兼攻寫意與工筆、時裝與古裝,寫真對像更是不分國內、國外。不但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之感,也為中國傳統仕女畫再創高峰。張大千早年仕女畫是學清人改琦、華嵒,約三十年代中期力學明人唐寅、仇英、吳偉等人,此時,他畫人物的線條已一洗前期之柔媚而趨爽利,到三十年代末期,又上追元人趙孟頫、錢選,以春蠶吐絲的描繪法配合精謹工致的服裝紋樣,力求畫中人高華的氣質,此時已完全脫去明人職業畫風。

款識:玉女戲蓮圖。戊子十月歐湘館中作似子劍仁兄法家正之,張大千爰。

鈐印:法匠(朱)、張爰大千父(白)、大千居士(朱)

(陰山工作室)

深山中濃郁深邃,氣勢磅礴的翠綠色質沁人心脾。畫家于宇宙大觀有深刻的情感與觀察,下筆為圖,宏偉之氣象自然出於筆端。

張大千 拜石圖

大千《拜石圖》取材于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喜好奇石,如癡如醉,見石而拜的故事。米芾拜石的故事如米芾書法一樣流芳千古,更成為了無數丹青高手競相表現的繪畫題材。

這幅《拜石圖》作於1974年,為張大千盛年時期的佳作,畫面中嶒崚玲瓏不可名狀的奇石下,米芾神色端莊,正恭敬虔誠地對石拜揖。表現手法上,由於受到了明代浙派畫家的影響,畫中人物衣紋線條爽健流暢,轉角處略有頓筆,存有“釘頭鼠尾貓”的遺韻,輕重提按,蘊藉和雅。相比於張大千之前的人物創作,在這幅作品中畫家一改往日人物多病態之美的舊風,內化為變小巧為精密,變小乘為雄偉,寓革新於復古創作之中。以此襯托出“米顛”狂放、戲謔精神世界,更體現出一種脫俗磊落的格局和氣質。

張大千不僅在人物表現方面獨具一格,對奇石的描繪,更展現出他在用筆用墨中對虛實掌控的深厚功力。畫家以清淡輕靈之筆,輕描淡寫描頑石,實為一奇,畫石一大塊卻施之于白,計白當黑,以實為虛,墨色自近而遠,由濃至淡,濃淡相間,虛實結合而臻於化境。畫中的石頭為畫家好友相贈,文人們以石會友,施于丹青與相交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思想內涵。

款識:蜀郡張大千爰。

鈐印:環蓽盦(朱)、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三千大千(朱)

釋文:錫我山堂小洞天,仇池未許老坡專。喚兄呼丈從人笑,自詡張顛勝半顛。六十三年甲寅元月自美西歸國,與二三友好往遊花蓮,遍謁愛石同好。昆峰仁兄獨攜 奇石逕往臺北相贈,既到臺北乃知予已去花蓮,遂抱石遄歸,相見如平生歡。此石玲瓏透漏,奇峭特異,愧而受之,無以言報。頃還敝居,適有韓國老友遠以鏡面箋相餉,急命小兒葆蘿研乾隆禦制"歸昌葉瑞"墨寫拜石圖寄呈。予畫不足觀,用記此一段因緣耳。

張大千 玉女戲蓮圖

大約在1930年代的中期,大千往上追溯人物畫史,發現了明人唐寅、仇英,同時也接觸到了浙派的吳偉、郭詡、以及兩派間的杜堇,於是改走“減筆仕女”的路線,從此大千的人物線條,從清代的柔媚型式漸漸趨向勁爽有力。到30年代末期,元代的趙孟俯和錢選都成為大千學習的對象,衣紋取向接近鐵線和春蠶吐絲,服裝上的紋飾也益工細講究。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人物畫很美,雅俗共賞,仕女人物也是他最受歡迎的繪畫題材之一。他在“求精中學”時期就常畫美人,早有“張美人”之譽。成年後的仕女畫則兼攻寫意與工筆、時裝與古裝,寫真對像更是不分國內、國外。不但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之感,也為中國傳統仕女畫再創高峰。張大千早年仕女畫是學清人改琦、華嵒,約三十年代中期力學明人唐寅、仇英、吳偉等人,此時,他畫人物的線條已一洗前期之柔媚而趨爽利,到三十年代末期,又上追元人趙孟頫、錢選,以春蠶吐絲的描繪法配合精謹工致的服裝紋樣,力求畫中人高華的氣質,此時已完全脫去明人職業畫風。

款識:玉女戲蓮圖。戊子十月歐湘館中作似子劍仁兄法家正之,張大千爰。

鈐印:法匠(朱)、張爰大千父(白)、大千居士(朱)

(陰山工作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