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陌生風景:近百件藝術品與當下世界的對話

展覽海報

2018年4月25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A Beautiful Elsewhere), 將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將通過展出近100件/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標誌性藝術作品, 以及眾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 呈現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具有獨創性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 以及它在成立三十多年對當代藝術及藝術家們所餞行的承諾。

雷蒙·德巴東《法國》系列, 《法國濱海塞納省, 迪耶普》,

2004-2010年, 彩色照片, 33 x 26.5 釐米,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 巴黎, 收藏於2013年。

Photo © Raymond Depardon/ Magnum Photo, Paris

雷蒙·德巴東和克洛迪娜·努加雷,《聽他們說》, 2008年。

展覽“故土:此處即彼處”現場, 2008-2009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 巴黎。 Photo © Grégoire Eloy

展覽“陌生風景”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卡地亞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與策展人費大為的相遇應運而生,

正如展覽名稱所示意, 這是一場旅行的邀約。 自1984年誕生以來, 卡地亞基金會在巴黎乃至全世界各地舉辦的歷次展覽都呈現為一次環繞世界的旅程, 一次關於疆域、文字和想像的探險。 同時這也將是一次馳騁於多元藝術地帶的遊歷, 這其間就包括森山大道、雷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on)的攝影, 謝裡·桑巴(Chéri Samba)的繪畫, 大衛·林奇(David Lynch)的創作, 馬克·紐森(Marc Newson)和亞曆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的設計, 羅恩·穆克(Ron Mueck)和薩拉·施(Sarah Sze)的雕塑。

大衛·林奇, 《山之眼》, 2009年, 石版畫、日本紙。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 巴黎。 © David Lynch

伯尼·克勞斯, 聯合視覺藝術家協會, 《動物大樂團》, 2016年。

展覽“動物大樂團”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巴黎, 2016年。

Photo © Luc Boegly

在本次展覽中, 生物聲學家伯尼·克勞斯(Bernie Krause)創作的裝置作品將呈現藝術與科學的碰撞。 同時, 讓-蜜雪兒·阿爾貝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和克利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受本次展覽的委託而創制了新作。 將呈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露臺上飄揚的逾八十面旗幟, 則是以波爾坦斯基的創意為原點, 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呈現曾與卡地亞基金會合作過的藝術家。

讓-蜜雪兒·奧托涅爾,《獨角獸》,2003年,吹制玻璃和金屬,

Photo © Patrick Gries

馬克·紐森,《開爾文40》,2003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Daniel Adric Marc

同時,“陌生風景”也旨在展示卡地亞基金會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尤其是對暫並不為人所熟知的年輕藝術家的發掘。正如早在20世紀90年代,蔡國強和黃永砯正是在卡地亞基金會的推舉下,助力他們進入了歐洲藝術圈和公眾的視野。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高山、胡柳和李永斌將特邀參展,期待他們的作品將與卡地亞基金會收藏的作品之間形成共鳴或對話。法國設計師阿德里安·加代爾(Adrien Gardère)將負責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

蔡國強,《白聲》,2016年,火藥、紙。展覽“動物大樂團”現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6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 Cai Guo-Qiang. Photo © Luc Boegly

黃永砯,《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

1991年,桌子、凳子、黑白照片和紙漿,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卡地亞基金會:致力於當代藝術創作的空間

個展與群展的結合,藝術家、思想家和各領域專家之間的相遇,以全新視角反思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都展示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獨創性。卡地亞基金會於1984年由卡地亞創立,是法國首個旨在推廣當代藝術的企業基金會。作為先驅者,卡地亞基金會開闢了一種全新模式,成為慈善事業和藝術贊助的獨特案例,不僅為其自身樹立了良好聲譽,更在法國文化景觀中獨樹一幟。

薩拉·施,《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局部),1999年,混合媒材,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Frank Oudeman

卡地亞基金會以開放的姿態面對無論是年輕的新興藝術家,抑或是已有所名望的成熟藝術家。它真誠地頌揚好奇心和創新精神,推崇不同聲音和觀點的融合。卡地亞基金會旨在成為普世的時代之鏡,著力於探索那些具有當下性意義,卻鮮少在美術館中被討論和呈現的主題。比如,其曾經舉辦展覽“故鄉:此處即彼處”(Native Land,Stop Eject, 2008)表達了對移民概念的思考,“動物大樂團”(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2016)呈現對環保話題的關切,而 “數學:陌生風景”(Mathematics,A beautiful elsewhere,2011)則以全新維度探討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北野武,《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獅子》,2010年,

陶瓷花瓶和人造花。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 Office Kitano Inc. Photo © André Morin

展覽“北野武:畫家的孩子”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2010年,Photo © Olivier Ouadah

1994年,卡地亞基金會遷址到巴黎蒙帕納斯地區的拉斯帕伊大道(Boulevard Raspail)上,這一座以玻璃和燈光為主結構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操刀設計。讓·努維爾當時還只是一位建築圈的新起之秀,卡地亞基金會與他的合作以及這一建築本身,都進一步驗證了卡地亞對於藝術新勢力的獨到眼光以及以向全世界開放的願景。

亞曆山德羅·門迪尼,《丟勒的騎士》,

2011年,木雕、碧莎馬賽克和白金,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Lorenzo Ceretta

展覽同期,卡地亞基金會還舉辦各類藝術活動,涵蓋講座、藝術家圓桌、音樂會和表演藝術等多元形式。如特別專案“遊牧之夜”(Nomadic Nights)和“不確定之夜”(Nights of Uncertainty)經常邀請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集聚一堂。

羅恩·穆克,《在床上》,2005年,混合媒材。

展覽“精彩時刻: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作品展”現場,

首爾市立美術館,首爾,2017年。

©Ron Mueck. Photo © Lumento

卡地亞基金會館藏:藝術家共同體

卡地亞基金會的收藏彙集了歷次展覽所呈現的藝術作品,並以這種方式反映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發展歷史及其與藝術家的親密關係。自創立以來,委託藝術家為展覽創作已成為卡地亞基金會運作模式和慈善政策的重要部分,其收藏中的大量作品是專門為卡地亞基金會所創作。這一體量龐大的收藏也展現了卡地亞對藝術一貫的傾力支持。

克勞迪婭·安杜哈爾,《身份:瓦卡塔塢村》,

1976-1977年,黑白照片。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Claudia Andujar

同時,卡地亞基金會鼓勵藝術家自由發揮想像力,創作出能夠與讓·努維爾的建築結構產生共鳴的藝術品。對委任創作的重視,自1984年起一直持續到今天,這也使卡地亞基金會的收藏量每年得以穩步增加。卡地亞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內同數百位藝術家所建立的深度合作和廣泛聯繫,也彰顯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獨創精神。卡地亞基金會與藝術家之間不曾間斷的合作以及卡地亞基金會與當下世界的對話,也都將是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意欲呈現和深入探討的話題。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29日。

展覽“數字:陌生風景”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2011-2012Photo© OlivierOuadah

展覽策展人

埃爾維·尚戴斯(Hervé Chandès)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館長, 本次展覽策展人

格拉齊婭·誇羅尼(Grazia Quaroni)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部主任, 本次展覽策展人

費大為

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本次展覽策展人

讓-蜜雪兒·奧托涅爾,《獨角獸》,2003年,吹制玻璃和金屬,

Photo © Patrick Gries

馬克·紐森,《開爾文40》,2003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Daniel Adric Marc

同時,“陌生風景”也旨在展示卡地亞基金會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尤其是對暫並不為人所熟知的年輕藝術家的發掘。正如早在20世紀90年代,蔡國強和黃永砯正是在卡地亞基金會的推舉下,助力他們進入了歐洲藝術圈和公眾的視野。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高山、胡柳和李永斌將特邀參展,期待他們的作品將與卡地亞基金會收藏的作品之間形成共鳴或對話。法國設計師阿德里安·加代爾(Adrien Gardère)將負責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

蔡國強,《白聲》,2016年,火藥、紙。展覽“動物大樂團”現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2016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 Cai Guo-Qiang. Photo © Luc Boegly

黃永砯,《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

1991年,桌子、凳子、黑白照片和紙漿,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Florian Kleinefenn

卡地亞基金會:致力於當代藝術創作的空間

個展與群展的結合,藝術家、思想家和各領域專家之間的相遇,以全新視角反思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都展示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獨創性。卡地亞基金會於1984年由卡地亞創立,是法國首個旨在推廣當代藝術的企業基金會。作為先驅者,卡地亞基金會開闢了一種全新模式,成為慈善事業和藝術贊助的獨特案例,不僅為其自身樹立了良好聲譽,更在法國文化景觀中獨樹一幟。

薩拉·施,《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局部),1999年,混合媒材,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Frank Oudeman

卡地亞基金會以開放的姿態面對無論是年輕的新興藝術家,抑或是已有所名望的成熟藝術家。它真誠地頌揚好奇心和創新精神,推崇不同聲音和觀點的融合。卡地亞基金會旨在成為普世的時代之鏡,著力於探索那些具有當下性意義,卻鮮少在美術館中被討論和呈現的主題。比如,其曾經舉辦展覽“故鄉:此處即彼處”(Native Land,Stop Eject, 2008)表達了對移民概念的思考,“動物大樂團”(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2016)呈現對環保話題的關切,而 “數學:陌生風景”(Mathematics,A beautiful elsewhere,2011)則以全新維度探討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北野武,《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獅子》,2010年,

陶瓷花瓶和人造花。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 Office Kitano Inc. Photo © André Morin

展覽“北野武:畫家的孩子”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2010年,Photo © Olivier Ouadah

1994年,卡地亞基金會遷址到巴黎蒙帕納斯地區的拉斯帕伊大道(Boulevard Raspail)上,這一座以玻璃和燈光為主結構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操刀設計。讓·努維爾當時還只是一位建築圈的新起之秀,卡地亞基金會與他的合作以及這一建築本身,都進一步驗證了卡地亞對於藝術新勢力的獨到眼光以及以向全世界開放的願景。

亞曆山德羅·門迪尼,《丟勒的騎士》,

2011年,木雕、碧莎馬賽克和白金,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Photo © Lorenzo Ceretta

展覽同期,卡地亞基金會還舉辦各類藝術活動,涵蓋講座、藝術家圓桌、音樂會和表演藝術等多元形式。如特別專案“遊牧之夜”(Nomadic Nights)和“不確定之夜”(Nights of Uncertainty)經常邀請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集聚一堂。

羅恩·穆克,《在床上》,2005年,混合媒材。

展覽“精彩時刻: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作品展”現場,

首爾市立美術館,首爾,2017年。

©Ron Mueck. Photo © Lumento

卡地亞基金會館藏:藝術家共同體

卡地亞基金會的收藏彙集了歷次展覽所呈現的藝術作品,並以這種方式反映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發展歷史及其與藝術家的親密關係。自創立以來,委託藝術家為展覽創作已成為卡地亞基金會運作模式和慈善政策的重要部分,其收藏中的大量作品是專門為卡地亞基金會所創作。這一體量龐大的收藏也展現了卡地亞對藝術一貫的傾力支持。

克勞迪婭·安杜哈爾,《身份:瓦卡塔塢村》,

1976-1977年,黑白照片。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藏品,巴黎。© Claudia Andujar

同時,卡地亞基金會鼓勵藝術家自由發揮想像力,創作出能夠與讓·努維爾的建築結構產生共鳴的藝術品。對委任創作的重視,自1984年起一直持續到今天,這也使卡地亞基金會的收藏量每年得以穩步增加。卡地亞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內同數百位藝術家所建立的深度合作和廣泛聯繫,也彰顯了卡地亞基金會的獨創精神。卡地亞基金會與藝術家之間不曾間斷的合作以及卡地亞基金會與當下世界的對話,也都將是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意欲呈現和深入探討的話題。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29日。

展覽“數字:陌生風景”現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巴黎,

2011-2012Photo© OlivierOuadah

展覽策展人

埃爾維·尚戴斯(Hervé Chandès)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館長, 本次展覽策展人

格拉齊婭·誇羅尼(Grazia Quaroni)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部主任, 本次展覽策展人

費大為

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本次展覽策展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