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府城人物志|張華松:濟南歷史的活字典

作者 | 韓霄鵬

濟南有兩張名片聞名於世, 一張是巧奪天工的自然泉群, 另一張就是民風淳樸的泉水人家。 從泉水申遺到泉·城申遺, 一字之差, 意味迥然。 和靜靜流淌了上千年的汩汩清泉一樣, 好客包容的濟南人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

作為泉城特色最為鮮明、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古城區, 明府城當仁不讓的成為泉·城申遺的核心區,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老濟南人, 也成為了泉城名片最好的代言人, 以及本次申遺的當然主角。 為更好的展現濟南人“言忠信, 行篤敬”的地域特質, 從2018年開始, 《明府城》官微將聯合濟南日報、大眾網、生活日報等媒體,

聯合推出泉·城申遺特別欄目----《府城人物志》, 歡迎關注。

張華松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歷史系, 在濟南教育學院任教22年, 現為濟南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研究員。 張華松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文史30餘載,

出版各種著述三十餘種;發表論文百餘篇, 多次獲省市社科優秀成果獎, 三次被評為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2012年影響濟南文化人物。

張華松生於膠東, 自稱 “齊東野人”。 他是濟南歷史的“活字典”。

拜師: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

1984年, 張華松分配到濟南教育學院任歷史教師, 一干就是二十二年。

濟南教育學院規模很小, 卻擁有徐北文、李永祥等一批著名學者, 學術氛圍濃厚。 1985年, 張華松進入徐、李兩位先生的門牆, 研習古代文史。

“兩位先生家簡直就是學術沙龍。 兩位老師循循善誘, 教導我們做學問, 要有大視野;要心無旁騖, 打好基礎;要耐得住寂寞, 不要追求時髦;孤證不立, 要靠材料說話。 老師的教誨, 在我是終身受益的。 ”張華松說, 1996年, 他搬遷新居,

徐先生用隸書手書陶淵明詩相贈, 詩曰:“平疇交遠風, 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 即事多所欣。 ”張華松說, 先生這是在勉勵自己耐住性子, 讀書做學問, 就像農人種田, 但求耕耘, 享受耕耘的快樂, 不要急於求成。

張華松與徐北文先生在一起

首創:齊長城考察和研究第一人

三十年多來, 張華松以地方歷史文化為學術主攻方向, 這一切要從齊長城說起。

齊長城西起黃河(古濟水), 東至黃海, 是中國長城的鼻祖。 1987年, 張華松開始考察齊長城。 他以文獻記載與相印證的方法入手研究齊長城, 出版了專著《齊長城》, 發表論文20多篇。

張華松是將齊長城置於齊國歷史文化和外交、軍事鬥爭的大背景下, 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意義, 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中國古建泰斗羅哲文先生曾致信, 充分肯定《齊長城》的學術價值, 信中稱:“書中許多內容和見解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參考的。 ”2015年, 張華松應邀參加世界歷史學大會, 他在會上宣讀的論文就是《濟南境內齊長城研究的幾個問題》。

2016年, 中國長城學會在《齊長城研究綜述》一文中說:“張華松是第一位系統對齊長城作實地考察的學者, 也是齊長城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野外實地考察與文獻研究相印證的方法, 使其齊長城研究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上, 皆居於學術界領先水準。 ”

孟薑女哭崩長城, 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有關這一傳說的原發地, 現有的幾種說法都與濟南無關。 然而張華松依據唐玄宗開元八年《阿劉造石浮圖銘》, 經考證確認, 這個傳說的最初發生地就在齊長城起點的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東張村。

專攻:濟南歷史與文化

為了深化齊長城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華松選定將齊國史和齊文化作為主攻方向,先後發表《古齊風尚兼論》《秦代的博士與方士》《齊國田氏家族謀略文化論略》等一系列為學術界注目的成果,這為後來他研究濟南歷史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徐北文、李永祥兩位先生開創的濟南文史研究,屬於濟南教育學院的傳統優勢學科。2002年,學院建院五十周年,成立濟南文史研究室,由時任學報主編的張華松兼任研究室主任。從此,他開始逐漸將研究重點轉移到濟南歷史文化上來。四年的時間裡,他主持編纂《濟南文史論叢初編》,整理《曆城縣誌正續合編》,出版《張爾岐詩文選注》。

“將主攻方向完全轉移到濟南歷史文化,是從2006年開始的。”張華松說,這一年,市委、市政府為充實濟南社科院的科研力量,保持和發展濟南文史學科優勢,將他調到社科院,擔任副院長,並具體組織和主持多卷本《濟南通史》的編纂工作。

從此,張華松以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濟南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十二年來,出版了《齊地歷史與濟南文化》等多部專著,主持編纂出版了《濟南通史先秦秦漢卷》《濟南文化通覽》《濟南史話》《華不注歷史文化變遷研究》等著作。由他主編的《濟南文化論叢》,至今已出版五輯,成為濟南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交流和展示的最重要平臺。此外,他還完成了有關濟南歷史文化的各類課題10 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

溯源: 濟水是開啟塵封的

濟南上古史的鑰匙

張華松主編的《濟南通史先秦秦漢卷》,構築起濟南上古史的理論框架和發展脈絡,將濟南地方史研究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準。《濟南文化通覽》對八千多年的濟南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梳理,是濟南文化的傳世之作,它的問世對提升濟南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促進濟南文化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濟南上古史和上古文化,我有一個獨特的視角,那就是古濟水。”張華松說,濟南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在古濟水上展開的,由古濟水入手,許多學術疑難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張華松在這一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濟水與濟南》(專著)、《濟水中下游為有虞氏龍興之地考》、《大禹治水與夏族東遷》、《殷末十年征夷方取道濟水考》、《齊桓公伐譚及對濟南地區的經略》、《章丘考》等。通過這些成果,確立了古濟水在濟南歷史文化發生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對於當下濟南城市攜河發展,發掘和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專注:濟南三大文化

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大舜文化是濟南城市的根脈,泉水文化是濟南城市的靈魂,名士文化則決定了濟南城市的人文氣質。

在泉水文化研究方面,張華松主持完成了《濟南北郊生態之變的歷史考察》、《古代濟南泉水景觀園林的發展》、《濟南泉水的人文傳承價值》、《濟南泉水與佛寺道觀》等課題,發表了《古代趵突泉的噴湧與斷流》、《古代濟南泉水探源史述略》、《曾鞏與濟南泉水的時空溯源》等多篇論文。這些成果,開拓泉水文化的研究領域,為濟南泉水的保護和申遺,提供學術支援。

在大舜文化研究方面,張華松也取得很大進展。他編纂《子書所見舜資料》,完成課題《濟南大舜文化發展史研究》,發表《濟南舜井舜祠考》、《濟南,自古雅號是“舜城”》、《弘揚濟南大舜文化,建設現代文明高地》、《關於恢復舉行祭舜大典的建議》等,這些成果對凸顯濟南舜文化的底蘊,擦亮舜文化的品牌,有重要作用。

名士文化研究方面,他有《濟南上古名人故事》一書問世。濟南本地名士從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漢代經師鼻祖伏生到清代經學大師張爾岐,流寓濟南名士從濟南國相曹操,到《老殘遊記》作者劉鶚,他都有獨到的研究。比如,他的《扁鵲裡籍盧邑說新證》一文,通過“渤海”和“鄭”兩個重要地名的考證,落實扁鵲故里就在長清,基本了結了千百年來有關扁鵲裡籍之爭的一段公案;《黃崖山案與〈老殘遊記〉》一篇長文,則為劉鶚與濟南關係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提升到了全新的水準。

致用:服務社會

濟南歷史文化是濟南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性資源。多年來,張華松應邀參與濟南名泉保護和申遺、城市景觀建設、文化建設、旅遊規劃等工作,積極建言獻策,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研究濟南歷史文化,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我願意為繼承和弘揚濟南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張華松說。目前,為配合濟南市中心工作,張華松正與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濟南城市軟實力提升、濟南城垣變遷和功能佈局、濟南黃河文化的研究。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濟南,她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我們期待張華松有更多成果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我們這座可愛的城市。

專攻:濟南歷史與文化

為了深化齊長城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華松選定將齊國史和齊文化作為主攻方向,先後發表《古齊風尚兼論》《秦代的博士與方士》《齊國田氏家族謀略文化論略》等一系列為學術界注目的成果,這為後來他研究濟南歷史文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徐北文、李永祥兩位先生開創的濟南文史研究,屬於濟南教育學院的傳統優勢學科。2002年,學院建院五十周年,成立濟南文史研究室,由時任學報主編的張華松兼任研究室主任。從此,他開始逐漸將研究重點轉移到濟南歷史文化上來。四年的時間裡,他主持編纂《濟南文史論叢初編》,整理《曆城縣誌正續合編》,出版《張爾岐詩文選注》。

“將主攻方向完全轉移到濟南歷史文化,是從2006年開始的。”張華松說,這一年,市委、市政府為充實濟南社科院的科研力量,保持和發展濟南文史學科優勢,將他調到社科院,擔任副院長,並具體組織和主持多卷本《濟南通史》的編纂工作。

從此,張華松以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濟南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十二年來,出版了《齊地歷史與濟南文化》等多部專著,主持編纂出版了《濟南通史先秦秦漢卷》《濟南文化通覽》《濟南史話》《華不注歷史文化變遷研究》等著作。由他主編的《濟南文化論叢》,至今已出版五輯,成為濟南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交流和展示的最重要平臺。此外,他還完成了有關濟南歷史文化的各類課題10 多項,發表論文30餘篇。

溯源: 濟水是開啟塵封的

濟南上古史的鑰匙

張華松主編的《濟南通史先秦秦漢卷》,構築起濟南上古史的理論框架和發展脈絡,將濟南地方史研究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準。《濟南文化通覽》對八千多年的濟南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梳理,是濟南文化的傳世之作,它的問世對提升濟南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促進濟南文化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濟南上古史和上古文化,我有一個獨特的視角,那就是古濟水。”張華松說,濟南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在古濟水上展開的,由古濟水入手,許多學術疑難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張華松在這一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濟水與濟南》(專著)、《濟水中下游為有虞氏龍興之地考》、《大禹治水與夏族東遷》、《殷末十年征夷方取道濟水考》、《齊桓公伐譚及對濟南地區的經略》、《章丘考》等。通過這些成果,確立了古濟水在濟南歷史文化發生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對於當下濟南城市攜河發展,發掘和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專注:濟南三大文化

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大舜文化是濟南城市的根脈,泉水文化是濟南城市的靈魂,名士文化則決定了濟南城市的人文氣質。

在泉水文化研究方面,張華松主持完成了《濟南北郊生態之變的歷史考察》、《古代濟南泉水景觀園林的發展》、《濟南泉水的人文傳承價值》、《濟南泉水與佛寺道觀》等課題,發表了《古代趵突泉的噴湧與斷流》、《古代濟南泉水探源史述略》、《曾鞏與濟南泉水的時空溯源》等多篇論文。這些成果,開拓泉水文化的研究領域,為濟南泉水的保護和申遺,提供學術支援。

在大舜文化研究方面,張華松也取得很大進展。他編纂《子書所見舜資料》,完成課題《濟南大舜文化發展史研究》,發表《濟南舜井舜祠考》、《濟南,自古雅號是“舜城”》、《弘揚濟南大舜文化,建設現代文明高地》、《關於恢復舉行祭舜大典的建議》等,這些成果對凸顯濟南舜文化的底蘊,擦亮舜文化的品牌,有重要作用。

名士文化研究方面,他有《濟南上古名人故事》一書問世。濟南本地名士從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漢代經師鼻祖伏生到清代經學大師張爾岐,流寓濟南名士從濟南國相曹操,到《老殘遊記》作者劉鶚,他都有獨到的研究。比如,他的《扁鵲裡籍盧邑說新證》一文,通過“渤海”和“鄭”兩個重要地名的考證,落實扁鵲故里就在長清,基本了結了千百年來有關扁鵲裡籍之爭的一段公案;《黃崖山案與〈老殘遊記〉》一篇長文,則為劉鶚與濟南關係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提升到了全新的水準。

致用:服務社會

濟南歷史文化是濟南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性資源。多年來,張華松應邀參與濟南名泉保護和申遺、城市景觀建設、文化建設、旅遊規劃等工作,積極建言獻策,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研究濟南歷史文化,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我願意為繼承和弘揚濟南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張華松說。目前,為配合濟南市中心工作,張華松正與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濟南城市軟實力提升、濟南城垣變遷和功能佈局、濟南黃河文化的研究。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濟南,她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我們期待張華松有更多成果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我們這座可愛的城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