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據說開車時,90%以上的司機都會做這5個“致命動作”

五一小長假, 不少人會選擇自駕出遊。 一些日常開車不經意的小細節, 正悄悄“偷走”你的注意力。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 每年全球有超過125萬人死於交通事故,

司機使用手機造成交通事故的風險是不使用時的4倍。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 告訴你5個新老司機都該注意的“駕駛盲區”。

受訪專家

黑龍江健康管理學會委員 徐偉

山東交通學院交通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鑫

5件事奪走你的注意力

這些“小事”是奪走司機注意力的罪魁禍首, 開車時建議不要做。

1

玩手機

這些行為使司機反應速度變慢, 容易偏離車道, 無法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 打電話應把車停靠路邊, 打開雙閃, 給其他司機以警示。

有些人用藍牙接打電話, 這種方法解放了雙手, 卻並沒有解放大腦, 同樣讓司機分心。

2

吃零食

根據上述調查, 51%的女性開車時吃東西或喝飲料, 有些男性會為了省時間, 邊開車邊吃早飯。

美國保險組織經測試得出結論:能夠滴落、溢出和弄髒衣服的零食會帶來危險, 如熱飲、油炸食品、氣味較濃的食品等。

3

撿東西

食物或者車內裝飾物掉落車廂, 司機彎腰去撿時, 眼睛離開路面, 身體傾斜也會帶動握在方向盤上的手,

使車輛改變前進方向, 很容易造成事故。

一些裝飾物掉落後, 可能滾落在刹車踏板下影響刹車。 有的司機還邊開車邊去拿後排座椅上的物品。

應注意不在擋風玻璃前放容易掉落的零食、裝飾品;不把必需品放在後排;東西掉落儘量不撿, 如果掉在駕駛位下面, 及時停靠路邊再撿起來。

4

開車打鬧

與坐在副駕駛的朋友玩笑打鬧很容易造成事故。 駕駛員應把握好與乘客聊天的度, 一不打鬧, 二不發生肢體接觸和口角。 同時, 乘車人也有義務不分散司機的注意力。

5

看路邊熱鬧

看路邊熱鬧, 盯著某個人看都會分散注意力。 女司機有時邊開車邊找唇膏、從後視鏡中整理妝容、自拍等也會分散注意力, 都應避免。

有些事在出發前應提前做好。 很多司機用手機導航搜索地圖, 對周圍情況的注意力會大大下降, 最好出發前就設置好。

在發動車輛前, 應系好安全帶, 調節座椅角度和反光鏡角度, 若在行駛狀態中調節, 會分散注意力。

開車不犯困的7個技巧

相關資料顯示,

我國至少1/5的致命車禍與開車犯困有關。

車主多表現為開車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精確穩定駕駛, 有的司機甚至出現頻繁眨眼、眼球轉動慢、反應變慢等, 嚴重降低了開車時的判斷能力。

推薦7個預防和緩解開車犯困的方法, 旅途中不妨一試。

1

避開高危駕駛時間段

淩晨和下午3點左右是最易犯困的時候,容易因打瞌睡出現車禍,最好避免在這個時間段內駕駛。

2

停車打個盹

如果長途駕駛,中途可以在安全場所停車打個盹。白天控制在半小時內,夜間可以睡1個半小時,以清醒頭腦。

3

用光照驅趕睡意

光線有助調節生物鐘,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減少睡意。如果夜間駕駛,中途不妨停下車,去服務區超市買點東西,利用那裡的光亮來驅趕睡意。

4

降低車內溫度

車內過於暖和、舒適,會加重睡意。夏天可以利用車內空調來調低溫度,冬天不妨開一會兒窗吹吹冷風。

5

開車半小時前喝杯咖啡

咖啡因有刺激大腦,令人保持清醒、振作的效果,但喝後需要15~30分鐘才能生效。因此,駕駛前半小時最好喝杯咖啡。

6

吃點甜食

開車前吃些糕點或糖果,能迅速提升血糖值,給大腦補充營養,保持清醒。

7

聞香提神

薄荷、迷迭香的香氣有醒神的作用,駕駛前不妨在車廂內滴幾滴這類植物精油,有助駕駛途中保持頭腦清醒。

服藥後6小時再開車

司機都知道,開車前不能飲酒,但不少人不知道吃藥後開車也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奧地利研究發現,16%的交通事故與服藥有關。

藥物影響駕駛安全,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引起嗜睡,如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安眠藥、止痛藥等;

引起眩暈,如某些鎮咳藥、解熱鎮痛藥、抗病毒藥;

引起視物模糊(看不清路)或辨色困難(看不清路標和紅綠燈),如解除胃痙攣藥、擴張血管藥、抗心絞痛藥、抗癲癇藥等;

引起定向力障礙(分不清方向),如某些抑酸藥、避孕藥等。

服用含抗過敏成分的感冒藥後4~6個小時內不建議開車。抗過敏藥物應遵醫囑睡前服用,以減少嗜睡等副作用的影響。

服降壓藥在換藥調整劑量期間,容易出現意外。

曾有一位高血壓患者在開車途中突感不適,出現短暫的頭暈、眼前發黑,出了車禍。詢問家人後得知,患者近期剛換了降壓藥,出現了短暫的低血壓,又沒有注意休息,因此引發事故。

降糖藥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一些外用貼膏為了預防過敏,添加了苯海拉明等成分,如果長期大面積用,可能造成此成分在體內蓄積,引發嗜睡、倦乏等症狀。建議常開車者諮詢醫生後再用這類藥。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淩晨和下午3點左右是最易犯困的時候,容易因打瞌睡出現車禍,最好避免在這個時間段內駕駛。

2

停車打個盹

如果長途駕駛,中途可以在安全場所停車打個盹。白天控制在半小時內,夜間可以睡1個半小時,以清醒頭腦。

3

用光照驅趕睡意

光線有助調節生物鐘,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減少睡意。如果夜間駕駛,中途不妨停下車,去服務區超市買點東西,利用那裡的光亮來驅趕睡意。

4

降低車內溫度

車內過於暖和、舒適,會加重睡意。夏天可以利用車內空調來調低溫度,冬天不妨開一會兒窗吹吹冷風。

5

開車半小時前喝杯咖啡

咖啡因有刺激大腦,令人保持清醒、振作的效果,但喝後需要15~30分鐘才能生效。因此,駕駛前半小時最好喝杯咖啡。

6

吃點甜食

開車前吃些糕點或糖果,能迅速提升血糖值,給大腦補充營養,保持清醒。

7

聞香提神

薄荷、迷迭香的香氣有醒神的作用,駕駛前不妨在車廂內滴幾滴這類植物精油,有助駕駛途中保持頭腦清醒。

服藥後6小時再開車

司機都知道,開車前不能飲酒,但不少人不知道吃藥後開車也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奧地利研究發現,16%的交通事故與服藥有關。

藥物影響駕駛安全,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引起嗜睡,如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安眠藥、止痛藥等;

引起眩暈,如某些鎮咳藥、解熱鎮痛藥、抗病毒藥;

引起視物模糊(看不清路)或辨色困難(看不清路標和紅綠燈),如解除胃痙攣藥、擴張血管藥、抗心絞痛藥、抗癲癇藥等;

引起定向力障礙(分不清方向),如某些抑酸藥、避孕藥等。

服用含抗過敏成分的感冒藥後4~6個小時內不建議開車。抗過敏藥物應遵醫囑睡前服用,以減少嗜睡等副作用的影響。

服降壓藥在換藥調整劑量期間,容易出現意外。

曾有一位高血壓患者在開車途中突感不適,出現短暫的頭暈、眼前發黑,出了車禍。詢問家人後得知,患者近期剛換了降壓藥,出現了短暫的低血壓,又沒有注意休息,因此引發事故。

降糖藥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一些外用貼膏為了預防過敏,添加了苯海拉明等成分,如果長期大面積用,可能造成此成分在體內蓄積,引發嗜睡、倦乏等症狀。建議常開車者諮詢醫生後再用這類藥。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