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宜興實施鄉村文化融合,增強農民獲得感

春風綻放, 灼灼桃花、嫋嫋海棠、綿綿菜花, 更紅了番茄, 紫了桑葚, 甜蜜在枝頭醞釀, 採摘正當時。 參加親子樂趣活動的50位家長帶著孩子追尋著春風走進“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 通過參觀最美鄉村、親子採摘、放風箏、陶藝體驗等互動性較強的活動, 讓孩子親近自然, 分享收穫的喜悅, 感受美麗鄉村新面貌新景象。

白塔村的美不止於她的整潔淳樸, 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她既是“中國革命戲劇拓荒者”、“革命電影事業奠基人”——著名劇作家于伶的家鄉, 也是星雲法師祖庭白塔寺院所在地。 “鄉村的美要由表及裡, 沒有文化內涵, 就缺少點靈氣。 ”面對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在村裡當了20多年“領頭雁”的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冥思苦想, 不斷探尋著符合本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確定了“旅遊興村、文化強村”的目標。 近年來, 白塔村不斷尋求富民強村之路,

以文化為引領, 以禪文化為特色, 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旅遊, 先後建起了于伶文化園、于伶文化廣場、白塔書院、老物件展示館、雲香喜舍咖啡館、白塔味道文創店, 建起南天竹、櫻花、特色瓜果等八大千畝農業示範基地, 複建“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古景,精心打造精品民宿“牽稼園”等鄉村旅遊示範點, 組織600多家農戶在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旅遊產業服務領域抱團創業, 將具有本土特色的旅遊產品進行策劃包裝, 形成“白塔味道”品牌, 年銷售農產品1億多元, 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創業致富2000多家, 並吸引了無錫、上海、臺灣等地的外來創業者, 使過去的經濟薄弱村轉變為年接待觀光遊客約60萬人次的“江蘇最具魅力休閒鄉村”。
最近幾年來, 白塔村共引進民間旅遊項目資金2.6億;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5萬元, 年均增幅超過25%。  

像白塔村一樣, 近年來, 在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 宜興積極引導鄉村注重深度挖掘和開發文化元素, 因地制宜, 打造富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 化文化優勢為發展優勢, 讓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探索出了不少“宜興經驗”。

每到盛夏時節, 數萬遊客就熱情十足, 不顧酷暑炎熱, 紛紛湧向一個美麗的地方——徐舍鎮美棲村。 這裡花似錦, 燈如海, 花襯燈, 燈映花, 原先150畝荒地已是花田燈海, 成了與村名相符的美麗之地。

花田燈海能成為“美麗經濟”, 正是充分挖掘優質資源、弘揚傳統文化的成果。 據美棲村黨總支書記宗華東介紹, 花田燈海的創意, 與美棲村的傳統習俗有關。 美棲村早先叫木樨裡, 木樨就是桂花, 上世紀30年代, 每年中秋節前後, 美棲村都會舉辦燈會, 吸引各地遊人前來觀賞。 而今, 把這一優良的傳統民俗挖掘出來, 並且創新發展, 將繼承傳統習俗與旅遊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的發展之舉, 堪稱美麗。

在鄉村振興中實踐中, 宜興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通過文化搭台, 促進文化產業與農業觀光、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 培育和形成了洑西村“誠敬民宿”、白塔村“茶禪休閒”、美棲村“花田燈海”等一批有推廣和消費價值的文化旅遊產品, 拓寬了農民收入管道, 增強了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5月初, 以“忠孝最芳橋, 美德傳天下”為主題的第五屆芳橋目連文化節即將上演。 目連文化節以目連戲、烏米飯、忠孝人物評選和水上運動賽事為特色, 成功吸引了大量群眾和遊客, 成為宜興“茶禪四月到宜興”旅遊品牌中的嶄新元素和重要內容。 該鎮負責人介紹, 文化節的舉辦, 促進了芳橋精神文明建設, 更是通過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推動了當地的鄉村振興。一方面,帶動了個體農業的發展,桑葚、大米等農副產品銷售火爆,帶動了旅遊產業的發展,農家樂、小吃店一座難求,普通百姓直接從文化節受益,經營好的農戶,一個文化節可以獲得將近一年的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節,讓更多的外來人體驗到芳橋“青山綠水”的魅力,有利於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有利於發揮鄉賢文化的強大力量,可以彙聚到更多更大的合力來建設芳橋,從而提升普通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更是通過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推動了當地的鄉村振興。一方面,帶動了個體農業的發展,桑葚、大米等農副產品銷售火爆,帶動了旅遊產業的發展,農家樂、小吃店一座難求,普通百姓直接從文化節受益,經營好的農戶,一個文化節可以獲得將近一年的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節,讓更多的外來人體驗到芳橋“青山綠水”的魅力,有利於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有利於發揮鄉賢文化的強大力量,可以彙聚到更多更大的合力來建設芳橋,從而提升普通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