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徐崢:我天天都會面對很多中年危機的問題

題記:談到中年危機的時候, 徐崢無奈又灑脫地笑了笑。 從“囧系列”到現在的《幕後玩家》, 為什麼他總離不開“中年危機”呢?

徐崢說自己20多歲就遇上中年危機了。

他在一次演講中大方分享了自己光頭造型的來歷, 原來是因為20多歲突發的“少年禿”。

現在把這事說出來, 是雲淡風輕, 自我調侃的。

但對20多歲, 正當年少的徐崢來說, 這事是他自卑的來源。

也許是因為這段不太光彩的經歷, 徐崢對“自卑”有著更細膩的解讀。

“有一種潛在的力量推動著你, 說你一定要獲取別人的認同, 或者是說你一定要獲取成功, 希望通過別人對你的認可, 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是一種更深層的自卑。 ”

稀鬆的頭髮被剃掉了, 徐崢的人生也被改寫了。

他在演講中說:“我好像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 一個全新的我, 我就感覺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精神過。 我似乎看到了某一種光芒, 這種光芒不是我頭皮散發出來的,

而是在我身體裡, 內在存在的, 而我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 ”

人在形容自己會發光的時候, 大多是因為自信, 即使你不自知。

徐崢補充道:“我覺得真正的自信就是可以不care這些事情, 真正認識到你自己想要什麼。 ”

告別20歲的中年危機,

考進上海戲劇學院, 徐崢以為自己開始了實現演員夢的征途。

但是根本沒人找他演戲。

他只能一邊打工, 一邊跟小夥伴組劇團, 排演舞臺劇。

“其實我作為導演也好, 演員也好, 對節奏的拿捏, 什麼時候快, 什麼時候慢, 什麼時候停頓, 全部都是來源於舞臺劇的感受。

因為在舞臺上, 你是跟觀眾面對面交流, 觀眾這個時候喜歡, 這個時候被吸引, 這個時候有點不耐煩, 其實你都可以感受到的。 ”

和所有傳達努力才能有收穫的故事一樣, 在舞臺劇上奉獻青春的徐崢, 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戲《春光燦爛豬八戒》。

徐崢因此被觀眾熟知, 也被牢牢戴上了“豬八戒”的標籤。

他意外地成了一名喜劇演員, 他很感激觀眾的認可, 卻不滿足于止步於此。

“我演了喜劇觀眾能夠接受, 我覺得已經很滿足了, 但是它並不妨礙我演其它的類型。 因為本身做演員的時候, 我並沒有說給自己定位只演喜劇。 ”

觀眾習慣性會對喜劇演員抱有執念, 尤其是那種“一看到他就想笑”的情緒。

這對很多去嘗試演正劇的喜劇演員來說, 都是一道坎。

徐崢這次突破以往的形象, 戴上假髮, 演繹《幕後玩家》中的鐘小年一角, 也要跨過這道坎。

“演員身上有幽默的成分, 觀眾看到你會笑, 其實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演員本人要學會區隔一下, 當你想嚴肅下來, 或者當你想呈現力量、呈現憤怒、呈現悲情的時候, 觀眾也能夠被你帶入, 也能夠跟你共情。 就是不要出現, 你在那裡感動了, 哭了之後,

觀眾卻在笑, 那這就是一個失敗的表演。 ”

也許就是在這種渴望突破自我、表達自我的情感驅使下, 徐崢跨界做了導演。

“一旦抓到一個自己特別想表達的題材, 這一切都是按照你的想像去規劃、去構建的時候, 就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情。 做導演成就感會高一點, 風險也更大一點。 ”

在最新一期《嚮往的生活》中,黃磊說徐崢1994年大學畢業,坐在他們旁邊的彭昱暢1994年出生。

鏡頭一轉,徐崢的特寫鏡頭旁寫了一句:歲月不饒人。

回顧徐崢最叫座的“囧系列”,還有這部《幕後玩家》,似乎每一個故事離不開中年危機。

聊到這四個聽起來很唬人的字,徐崢笑著說:“我天天都會面對很多中年危機的問題。”

他覺得這些關乎家庭、事業、人生選擇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在任何年齡段都會碰到的問題。

只是對一個處於中年的人來說,這些問題來得更猛烈一些。

“這些都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問題,所以我更關注的電影故事,都是人物在這些核心問題上,面臨一定的困境。

我飾演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在電影前存在某種問題,而在電影後面他解決了這部分問題。他會發生一些改變,比如說他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或者是他學會了放下,他釋放了自己的心結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徐崢創作角色的過程和人生軌跡是並行的。

“因為這些都是我關心的問題,所以每一個角色的創作過程,對我來說都是學習,都在促使我不斷思考。

所以我很享受工作的過程,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拿出來進行探討。我的工作和自己的生命是連接的,它不是獨立於之外的,不是為了掙錢,或者讓我變得更有名而存在的。”

名和利,不是徐崢做導演,或者做演員的訴求。

他在享受這個創作過程的同時,希望能有所表達,能獲得觀眾在情感上的認同。

“我覺得任何一個故事裡都是包含一個表達,讓我覺得它是值得被拍成電影的。按照這個角度去想,我能有感而發、言之有物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看在這個基礎上,能不能把觀眾帶入進來,能獲得多大程度的情感認同。”

但在資本盲目地加持之下,浮躁的華語電影市場上免不了有很多追名逐利的現象。

“沒有表達的故事,就變成了沒有必要拍出來的。如果要去拍這種故事的話,可能就另有目的,是想賺一筆錢,或者是想完成一個任務,或者是想泡一個女演員。就是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但這種不在我的判斷維度裡。”

看著徐崢自顧自地談起拍電影的初衷和訴求,很難想像面前這個人曾經創造過華語電影票房的奇跡。

2012年,《泰囧》憑藉12.68億的成績,成為中國第一部打破10億票房大關的電影。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當時在《泰囧》那時候,大家都把這件事情看成一個奇跡。但是我覺得自己當時還挺牛的,我在很多媒介上都說,我只按照正常的邏輯,拍了一部正常的電影。

那放到現在來看,大家就知道我說的正常是什麼樣了,也不會有人認為它多麼奇葩,也不認為它不公平,電影的體量本身存在潛力,只是當時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

自《泰囧》之後,喜劇愈發成了華語院線爆款行列中的必備。

在華語電影市場擴充,和觀眾年齡層擴充的雙重助推之下,華語電影票房的紀錄幾乎每年都在被改寫。

“現在都有50億體量的電影,我甚至可以想像會有更高票房的電影。我覺得電影的整體發展,觀影人數,螢幕數,每年的電影品質,到最後都會有一個比較科學和合理的配比。”

想達到這種“合理的配比”,有增就要與減。

徐崢停頓了一下,說道:“可能每年的電影也不需要那麼多,因為有些人隨著資本也好,自己創業也好,或者說他要實現夢想也好,就是大家都來做導演。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的,有些人失敗了,他過完這個癮了,他的夢想實現了,他可能就去做別的東西,做他真正覺得他OK的那個事情。

我是希望這種情況能夠降低下來,大家可以更加集中產能,讓觀眾在做選擇的時候更明確,能儘快瞭解他們要看什麼樣的電影。”

也許照目前的形式發展下去,華語市場會出現更多像《泰囧》一樣的爆款。

但是過了不斷爆發的“開荒期”,電影市場還是應該像徐崢說的那樣,達到一個“合理的配比”。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在最新一期《嚮往的生活》中,黃磊說徐崢1994年大學畢業,坐在他們旁邊的彭昱暢1994年出生。

鏡頭一轉,徐崢的特寫鏡頭旁寫了一句:歲月不饒人。

回顧徐崢最叫座的“囧系列”,還有這部《幕後玩家》,似乎每一個故事離不開中年危機。

聊到這四個聽起來很唬人的字,徐崢笑著說:“我天天都會面對很多中年危機的問題。”

他覺得這些關乎家庭、事業、人生選擇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在任何年齡段都會碰到的問題。

只是對一個處於中年的人來說,這些問題來得更猛烈一些。

“這些都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問題,所以我更關注的電影故事,都是人物在這些核心問題上,面臨一定的困境。

我飾演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在電影前存在某種問題,而在電影後面他解決了這部分問題。他會發生一些改變,比如說他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或者是他學會了放下,他釋放了自己的心結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徐崢創作角色的過程和人生軌跡是並行的。

“因為這些都是我關心的問題,所以每一個角色的創作過程,對我來說都是學習,都在促使我不斷思考。

所以我很享受工作的過程,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拿出來進行探討。我的工作和自己的生命是連接的,它不是獨立於之外的,不是為了掙錢,或者讓我變得更有名而存在的。”

名和利,不是徐崢做導演,或者做演員的訴求。

他在享受這個創作過程的同時,希望能有所表達,能獲得觀眾在情感上的認同。

“我覺得任何一個故事裡都是包含一個表達,讓我覺得它是值得被拍成電影的。按照這個角度去想,我能有感而發、言之有物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看在這個基礎上,能不能把觀眾帶入進來,能獲得多大程度的情感認同。”

但在資本盲目地加持之下,浮躁的華語電影市場上免不了有很多追名逐利的現象。

“沒有表達的故事,就變成了沒有必要拍出來的。如果要去拍這種故事的話,可能就另有目的,是想賺一筆錢,或者是想完成一個任務,或者是想泡一個女演員。就是有這樣的現象存在,但這種不在我的判斷維度裡。”

看著徐崢自顧自地談起拍電影的初衷和訴求,很難想像面前這個人曾經創造過華語電影票房的奇跡。

2012年,《泰囧》憑藉12.68億的成績,成為中國第一部打破10億票房大關的電影。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當時在《泰囧》那時候,大家都把這件事情看成一個奇跡。但是我覺得自己當時還挺牛的,我在很多媒介上都說,我只按照正常的邏輯,拍了一部正常的電影。

那放到現在來看,大家就知道我說的正常是什麼樣了,也不會有人認為它多麼奇葩,也不認為它不公平,電影的體量本身存在潛力,只是當時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

自《泰囧》之後,喜劇愈發成了華語院線爆款行列中的必備。

在華語電影市場擴充,和觀眾年齡層擴充的雙重助推之下,華語電影票房的紀錄幾乎每年都在被改寫。

“現在都有50億體量的電影,我甚至可以想像會有更高票房的電影。我覺得電影的整體發展,觀影人數,螢幕數,每年的電影品質,到最後都會有一個比較科學和合理的配比。”

想達到這種“合理的配比”,有增就要與減。

徐崢停頓了一下,說道:“可能每年的電影也不需要那麼多,因為有些人隨著資本也好,自己創業也好,或者說他要實現夢想也好,就是大家都來做導演。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的,有些人失敗了,他過完這個癮了,他的夢想實現了,他可能就去做別的東西,做他真正覺得他OK的那個事情。

我是希望這種情況能夠降低下來,大家可以更加集中產能,讓觀眾在做選擇的時候更明確,能儘快瞭解他們要看什麼樣的電影。”

也許照目前的形式發展下去,華語市場會出現更多像《泰囧》一樣的爆款。

但是過了不斷爆發的“開荒期”,電影市場還是應該像徐崢說的那樣,達到一個“合理的配比”。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