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資本大潮能否催熟互聯網醫療

二姨夫/文

近期, 互聯網醫療行業捷報頻傳, 地主家個個都有進賬, 而且是大額的——即將登陸港股的平安好醫生, 在Pre-IPO階段拿到了軟銀4億美元融資;和其對標的微醫據傳近期也拿到了同等量級的美刀;稍早一點, 拿到過億美元的丁香園秘而不宣;實際到賬六千萬美金的好大夫線上, 就連春雨醫生, 據說也拿到了某企業的錢……

這一切, 讓人不禁發問: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春天到了嗎?大額資金的進入以及有企業登陸香港及美國資本市場, 能否催熟這個歷經劫難的行業?

在互聯網圈有一個很唬人的段子,

說互聯網已經改造了出行(滴滴、摩拜、ofo)、餐飲(美團、餓了麼), 那麼醫療和教育都是十萬億的產業, 互聯網進入, 該是多大的想像空間和賽道啊。

資本加持——互聯網醫療的故事該怎麼講下去?

互聯網醫療, 大致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健康教育、醫療資訊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線上健康諮詢、電子處方、遠端會診、及遠端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嗯, 來自百科)。

按照預防、就醫、康復時間順序一一拆解。 先說在預防端的健康科普教育, 本質上是個垂直的媒體行業, 商業模式極難創新, 而且規模很有限。

線上掛號, 生意都難稱得上。 從掛號網改名微醫, 戰略重心後移就可窺一斑。 這是個公共性極強的事, 不在醫療服務價值鏈之內。

除去京滬有限的幾家頂級醫院, 大部分醫院掛號不難也不值錢。

線上諮詢, 或叫線上問診, 即醫患借助互聯網直接溝通, 一般認為這是互聯網醫療的核心和最有價值部分所在。 從平安好醫生、微醫、丁香園以及阿裡健康等紛紛切入春雨醫生和好大夫線上所在的這個領域, 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思(包括建互聯網醫院, 核心還在這)。

企業想做, C端大眾是否認同?

2015年某企業大樣本的調研顯示, 如果身體不舒服了, 民眾第一選擇是去醫院, 再就是去藥店, 選擇網上諮詢、問診、檢索資訊的合計不到20%, 遠未到30%臨界點。

民眾就醫習慣難以一時改變, 指望像出行、共用單車、外賣餐飲一樣通過大規模補貼來教育用戶的,

又遇到就醫是個低頻行為這個攔路虎, 遠不是出行、餐飲這類高頻、小額行為所比。

好在中國人多, 以每年線下醫院全國80億次左右門診量來計算, 哪怕5%轉化為線上, 都足以支持一家企業成為獨角獸。 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 根據“村夫日記”趙衡的調研, 目前線上問診量遠未達到線下的5%。

達到了又能怎樣呢?

問診後面連結的是開處方、售藥, 且不說政府衛計委監管部門對這個領域嚴防死守門檻極高, 就是電子處方、網上售藥本身, 也會陷入是靠問診醫療服務賺錢還是通過售藥賺錢的悖論。

從做流水的角度, 介入醫藥電商領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在天貓、京東這樣的流量巨頭面前, 且不說醫藥物流、倉儲都特殊, 新介入者能有多久的生存視窗期,

筆者表示懷疑。

至於遠端會診, 從1997年301醫院開始, 已在中國推行了20多年, 也有幾家企業專門在做, 但以目前的會診量, 遠遠支撐不起來一個公司級的業務, 更別說獨角獸。

那麼, 對於互聯網醫療, 大額資本的作用在哪裡, 即便很多巨頭拿到了大筆融資, 如何講這個故事, 頗值得期待。 或許, 就是教育用戶, 比如平安好醫生的“步步奪金”, 用錢砸出一個流量第一, 但補貼退去, 卸載率同樣高的驚人。

回歸線下——佈局實體醫療機構是個好買賣?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 中國已經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差錢的企業比比皆是, 但佈局線下醫療, 很多卻是慎之又慎。 以騰訊為例, 企鵝醫生蝸牛般的開店速度, 還和其他企業合資,

完全是一副蜻蜓點水的試試看態度。

平安集團, 當年馬明哲大老闆可是喊出了“萬家診所”的口號, 時至今日, 平安集團旗下尚有叫平安萬家的公司, 只不過, 這麼多年過去, 一家診所沒開, 平安萬家的主業從開診所變成了診所資訊化……

為什麼?

在“2018新醫療新診所高端論壇”上, 各種診所頭面人物傳遞出來的消息是, 作為傳統行業, 診所辦起來不難, 面積100m²左右的小型單體診所代價也是可控的, 難的是怎麼建立品牌, 如何獲客、招募醫生以及怎麼提高客單價, 減少管道費用。

獨角獸工作室在調研了大量診所創辦者、醫生後發現:風再大, 負重也飛不起來, 很多時候算完付給醫生、管道的費用, 老闆還沒有員工賺得多。

換言之,互聯網加持下的診所依然是診所,不是一個暴利行業,資本必須要有足夠耐心,否則,按照診所3-5年打平,5年以後方才逐漸回本的規律,回報遙遙無期。

即便有錢了,依然不能任性,政策是緊箍咒。前不久,康寧醫院上市被否,給行業整體敲了一記警鐘。營利性的醫療機構如何在非營利性三甲醫院主導的格局中存活發展依然是個問題。

那些指望線上向線下導流量導客人的,完全是在講故事——春雨醫生當年號稱要開300家診所,後來一家未開;丁香診所客人大都來自于線下周邊;號稱共用的杏仁診所,尚未有相關資料出現。

拿了大額融資的互聯網醫療小巨頭們,會持續線上下醫療機構投入嗎?

未必。

一是資本和股民的耐心有限。再就是,即便進入,如何讓連鎖化的診所盈利可能都是巨大的挑戰。君不見,時至今日,偌大的中國尚未有一家連鎖過百的全科或者專科診所出現(眼科、齒科不算)。

照貓畫虎——保險的出路又在哪裡?

保險,尤其是健康險,幾乎是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要講的故事。大致敘事是這樣,尋找自己的優勢,然後開始和美國的凱撒集團類比,和眾多國內手機廠商碰瓷蘋果如出一轍。

另一個常被用來類比的資料是,我國健康險在總保費中占比僅為8%(2015年資料),美國健康險保費收入高達8500億美元,占保險業保費收入的40%。中美一對比,不就是另一藍海嘛。

現實是,中國的健康險增長速度已經大幅降低——2017年保監會的數據:健康險收入4389.46億元,增長8.58%,占中國人所有保費的比重已經接近12%。

中美兩國在醫保制度方面也大不相同,中國已經基本實現醫保全覆蓋,雖然保障水準較低,但勝在覆蓋面廣,而美國則是不存在這個,全是個人或者企業埋單。

最最關鍵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講保險的故事,存在兩大資本無法彌補的硬傷,一是保險牌照或者保險經紀牌照;再就是大量的線下醫療機構布點。兩者缺一不可。

就拿保險牌照來說,在原保險會主席項俊波落馬,一行三會即將收歸金融委的背景下,以互聯網醫療公司這個體量的資本尚無力獨自獲取牌照。充其量是相對容易的保險經紀牌照。

再就是線下實體醫療機構,沒有一定數量,無法吸引足夠多的投保人。要想醫療機構數量多,意味著資金規模必然龐大,即便平安、泰康、陽光這樣的保險公司,都不敢輕易收購或者自建醫院。

即便投入幾十上百億的資金(嗯,一家三甲醫院就花完了,想連鎖,繼續乘吧),管理能力跟不上,依然達不到控費的目的。這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

那健康險的故事如何講下去呢?

還好現在醫療AI和醫療雲,新概念當然應該有新故事。

小結:

囉囉嗦嗦一大堆,首先就是恭喜各地主家拿到巨額融資,畢竟行業走到這一步非常不易,從春秋時代進入到戰國七雄,各家之間都還隔著太平洋,遠非你死我活之爭。

再就是,互聯網醫療,本質上依然是醫療,有資本的加持固然好,但醫療行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需厚積薄發,遠不是簡單的有錢進行資本堆砌就能改變。

而且,進入此行業的資本一是要耐心,再就是要懂行業,急功近利的資本不要踏入,二級市場想賺一票就走的小散們,想炒作也要擔心別被死死套牢了。

嗯,對了,誰誰號稱上市第一股也沒啥意思,阿裡健康早就是個上市公司,看看他們的財報和股價,一切都會明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換言之,互聯網加持下的診所依然是診所,不是一個暴利行業,資本必須要有足夠耐心,否則,按照診所3-5年打平,5年以後方才逐漸回本的規律,回報遙遙無期。

即便有錢了,依然不能任性,政策是緊箍咒。前不久,康寧醫院上市被否,給行業整體敲了一記警鐘。營利性的醫療機構如何在非營利性三甲醫院主導的格局中存活發展依然是個問題。

那些指望線上向線下導流量導客人的,完全是在講故事——春雨醫生當年號稱要開300家診所,後來一家未開;丁香診所客人大都來自于線下周邊;號稱共用的杏仁診所,尚未有相關資料出現。

拿了大額融資的互聯網醫療小巨頭們,會持續線上下醫療機構投入嗎?

未必。

一是資本和股民的耐心有限。再就是,即便進入,如何讓連鎖化的診所盈利可能都是巨大的挑戰。君不見,時至今日,偌大的中國尚未有一家連鎖過百的全科或者專科診所出現(眼科、齒科不算)。

照貓畫虎——保險的出路又在哪裡?

保險,尤其是健康險,幾乎是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要講的故事。大致敘事是這樣,尋找自己的優勢,然後開始和美國的凱撒集團類比,和眾多國內手機廠商碰瓷蘋果如出一轍。

另一個常被用來類比的資料是,我國健康險在總保費中占比僅為8%(2015年資料),美國健康險保費收入高達8500億美元,占保險業保費收入的40%。中美一對比,不就是另一藍海嘛。

現實是,中國的健康險增長速度已經大幅降低——2017年保監會的數據:健康險收入4389.46億元,增長8.58%,占中國人所有保費的比重已經接近12%。

中美兩國在醫保制度方面也大不相同,中國已經基本實現醫保全覆蓋,雖然保障水準較低,但勝在覆蓋面廣,而美國則是不存在這個,全是個人或者企業埋單。

最最關鍵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講保險的故事,存在兩大資本無法彌補的硬傷,一是保險牌照或者保險經紀牌照;再就是大量的線下醫療機構布點。兩者缺一不可。

就拿保險牌照來說,在原保險會主席項俊波落馬,一行三會即將收歸金融委的背景下,以互聯網醫療公司這個體量的資本尚無力獨自獲取牌照。充其量是相對容易的保險經紀牌照。

再就是線下實體醫療機構,沒有一定數量,無法吸引足夠多的投保人。要想醫療機構數量多,意味著資金規模必然龐大,即便平安、泰康、陽光這樣的保險公司,都不敢輕易收購或者自建醫院。

即便投入幾十上百億的資金(嗯,一家三甲醫院就花完了,想連鎖,繼續乘吧),管理能力跟不上,依然達不到控費的目的。這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

那健康險的故事如何講下去呢?

還好現在醫療AI和醫療雲,新概念當然應該有新故事。

小結:

囉囉嗦嗦一大堆,首先就是恭喜各地主家拿到巨額融資,畢竟行業走到這一步非常不易,從春秋時代進入到戰國七雄,各家之間都還隔著太平洋,遠非你死我活之爭。

再就是,互聯網醫療,本質上依然是醫療,有資本的加持固然好,但醫療行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需厚積薄發,遠不是簡單的有錢進行資本堆砌就能改變。

而且,進入此行業的資本一是要耐心,再就是要懂行業,急功近利的資本不要踏入,二級市場想賺一票就走的小散們,想炒作也要擔心別被死死套牢了。

嗯,對了,誰誰號稱上市第一股也沒啥意思,阿裡健康早就是個上市公司,看看他們的財報和股價,一切都會明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