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四條原創綜藝的創新路徑,該如何抉擇?

1號按:儘管近兩年來在政策大力推動下, 國內的原創綜藝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品質上都有較大提升, 但我們離真正在節目模式上有重要突破、在題材上有重大創新的原創節目依然有不小的距離。 追根溯源, 國內原創綜藝存在四條創新路徑, 但大多數創新路徑多是在維持原節目模式穩定的前提下, 通過對節目表現手法、題材等進行改變來“製造”。 真正的“中國原創”, 依然任重而道遠。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橫空出世, 開啟了國內引進外國節目模式的狂潮

為了限制非理性的引進模式, 鼓勵原創節目, 2016年6月, 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 《通知》規定: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19:30—22:30開播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 不得超過兩檔。 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新播出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檔。 緊接著在2017年,

廣電總局進一步對明星真人秀進行限制, 明星真人秀全面推出黃金檔。 一系列政策出臺後, 模式引進的潮流才逐漸褪去, 原創綜藝開始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不過, 雖然目前看來, 無論是央視還是省級衛視, 原創模式節目已經漸漸成為主流, 但無論是節目的收視、市場表現還是影響力, 依然很難與曾經那些引進模式中的“現象級”節目相提並論。 我們要問的是, 除了外部的政策、市場、觀眾觀看習慣等因素外, 原創模式節目本身, 存在著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冰火兩重天?原創節目模式的尷尬現狀

根據節目模式的來源, 我們大致可以把國內綜藝節目劃分為三個類型:純原創類、抄襲類以及正版引進類。

純原創節目,

往往以2017年以來總局提倡的文化、公益、科技類綜藝節目居多, 《朗讀者》、《國家寶藏》正是純原創節目的代表。 當然, 在其他領域, 如戶外真人秀, 也不乏原創制作, 如《咱們穿越吧》就是一檔口碑上佳的原創綜藝。

▲《國家寶藏》是去年下半年口碑最好的原創綜藝

根正苗紅的正版引進版權節目, 這幾年在數量上處於下降趨勢, 大多數是綜N代節目。 同時, 隨著電視頻道在引進模式受到限制後, 視頻網站逐漸成為引進版權新的重要平臺, 例如騰訊視頻剛剛推出的頭部綜藝《創造101》, 就是正版引進的韓國節目《PRODUCE 101》。

▲剛剛開播的《創作101》,

才是《PRODUCE 101》的正版

最具諷刺的一幕, 無疑是不久前發生在法國坎城電視節的一幕。 一方面, 中國模式第一次集體出海, 展現了國內綜藝在模式原創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天籟之戰》《聲臨其境》《跨界歌王》《明日之子》《功夫少年》《好久不見》等原創節目主創集體亮相MIPFormats的主舞臺。

另一方面, 國際模式版權保護協會FRAPA點名愛奇藝《偶像練習生》抄襲, 資料顯示抄襲相似度為88分(滿分100分)。 FRAPA稱這一資料刷新世界紀錄, 成為史上抄襲之最, 並對此表示震驚和惋惜。 恰恰是備受抄襲指責的《偶像練習生》, 在國內以“超級網綜”的姿態, 成為一季度節目領域中的“流量收割機”。

▲雖然有著極高的熱度,但《偶像練習生》很難在抄襲一事上洗白

目前來看,原創綜藝的處境較為尷尬,呈現出收視與口碑倒掛,官方評價與市場價值倒掛的現象。

諸如《朗讀者》之類廣受好評的原創文化類節目,收視也很難過1%。許多有著良心口碑的綜藝節目,無論是收視率還是網路播放量都與現象級節目存在很大差距。同時,許多原創節目雖然獲得了官方的較高評價,但在市場上其商業價值並沒有得到有效釋放,在招商和廣告植入上並不理想。

歸根結底,政策驅動下的節目模式原創潮流,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形成了目前政策與市場割裂的境況。

四條原創綜藝的創新路徑,該如何抉擇?

原創綜藝所處的尷尬境地,與國內原創綜藝在進行創新時的路徑選擇有著莫大關係。雖然原創綜藝的數量日漸增多,但我們依然可以清晰辨別出原創綜藝進行創新時往往沿著四條路徑展開:

第一條路徑可以稱之為“回到過去式”,其特徵是模式微調。“回到過去”,意味著現有的原創節目模式,其實只是對過去原有的節目模式進行微調。這些傳統節目模式,大多誕生在綜藝節目在國內誕生之初。以央視為例,諸如《星光大道》、《開門大吉》、《我要上春晚》等等節目,其模式來源於中國典型的晚會式綜藝,如春晚,曾經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曲苑雜壇》等等。

▲《正大綜藝》可謂是一代人的記憶

新興的某些文化類節目,節目模式同樣也是傳統的競賽模式,同時對節目某些環節融合文化元素進行流程再造,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便是典型代表。節目本身脫胎於簡單的PK,但同時加入了“飛花令”等新元素,從而實現節目模式的創新。

第二條路徑可以稱之為“政策驅動式”,其特徵是模式基本不變,製作手法改變。這類節目的誕生,往往是源於政策鼓勵某種類型節目,製作方採用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真人秀,從而實現節目模式的創新。這兩年來,尤其以公益節目為典型代表,例如東方衛視推出的《我們在行動》便是這種路徑的代表。

▲聚焦精准扶貧的《我們在行動》,是鮮明的“政策驅動式”創新的結果

第三條路徑可以稱之為“橫向擴展式”,其特徵是模式基本不變,題材改變。這類節目往往是從同一種節目模式衍生而來,只不過節目的題材不同而已,例如《歡樂喜劇人》、《演員的誕生》等分別被冠以“喜劇版我是歌手”、“演員版我是歌手”,無非是由於這兩檔原創節目的模式核心均與《我是歌手》節目讓明星進行PK的方式“本是同根生”。

由於“橫向擴展式”的實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原有模式往往是經過市場檢驗、有著高收視、高流量的特點,故而雖然更換了題材,但“橫向擴展式”節目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收視和市場效果。從《歡樂喜劇人》成為喜劇類節目“現象級”,去年《演員的誕生》每期承包熱搜便可見一斑。

▲雖然被詬病為“戲精的誕生”,但《演員的誕生》的確是去年四季度的流量之王

第四條路徑可以稱之為“顛覆創新式”,其特徵是模式再造與題材出新。不過,“顛覆創新式”在目前國內的綜藝市場極為罕見,至少最近幾年來鮮有代表。

之所以存在這四種不同的創新路徑,歸根結底是源於這些路徑背後,節目生產者在創新導向上存在的分野。

“回到過去式”與“政策驅動式”都屬於政策導向,只不過有些節目生產者對政策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些則是被動妥協。但不論那種情況,政策而非內容,是影響他們進行節目模式原創的核心因素。

“橫向擴展式”的實質是明星導向。在擁有一個成熟節目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切入不同明星所涉入的領域、行當,來切入到一個新的題材,這種方法雖然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從節目創新層面來看,實質上是裹足不前。

▲某種程度上來看,《聲臨其境》走的也是“橫向擴展式”的創新路徑

僅僅只有“顛覆創新式”才是真正的內容導向,但現實情況則是,在現有陳舊的節目生產機制下,內容導向要想實現真正的操作化,難上加難。

可見,國內原創綜藝乏力的癥結在於:

1、在創新路徑的選擇上,很少有人會選擇“顛覆創新式”路徑,節目生產者往往選擇更加貼近政策要求的“回到過去式”、“政策驅動式”以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的“橫向擴展式”。而這三條路徑,本質上都是借用已有的節目模式,僅僅做出微調。然後或是在題材、或是在節目表現手法上尋求差異。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節目雖然號稱原創,但依然有許多觀眾認為這些節目“十分眼熟”的根本原因。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些所謂的原創“並不能帶來多少新東西”。

2、在創新導向的選擇上,節目生產者的態度過於“實用主義”。他們往往採用政策導向或是明星導向的方式,以謀求政策制定者的認可以及廣告金主們對節目商業價值的認可,真正的內容導向受到嚴重的忽視。

3、節目生產者往往陷入為原創而原創,走向節目模式的陷阱。在當下,政策過於強調原創的一個非理性後果是,許多節目過於看重“原創”,甚至將原創作為節目宣推時的賣點。實際上,許多所謂的原創節目以及創新之舉往往淪為獲得主流社會以及政策制定者認可的敲門磚、一種有必要存在的表演,僅僅是一種“虛偽的創新”罷了。

1號結語:走出模式的牢籠

國內原創綜藝該如何創新,實際上就是我們該如何促使節目生產者走向“顛覆式創新”的路徑。如何走出當下的創新困境,走出節目模式的牢籠,離不開政策、市場、觀眾、節目生產者以及播出平臺等方方面面的努力。不過,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支點,是節目生產者創新思維的轉變以及播出平臺競爭策略的差異化。

從節目生產者的角度看,回歸社會生活、回歸本土性文化是激發創新靈感之源。目前,許多電視臺的節目研發部,往往只是單純的情報部門,其主要任務就是搜集國外模式,每年坎城的模式會便是國內觀摩國外新模式的重要場所。然而,通過搜集國外最新模式的方式,從根本上無法解決國內綜藝對節目模式的饑渴症。只有真正將創新思維的來源回歸於生活本身,才能真正貼近觀眾對一檔綜藝節目的內心訴求。

▲只要持續不斷的創新,中國的綜藝節目模式也能走向世界舞臺

從播出平臺來看,無論是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都應該致力於實現差異化,而不是遇到一個大熱的題材便一擁而上,之前的親子節目、戶外真人秀、音樂節目,去年的慢綜藝以及今年的街舞、機器人題材,都存在內容較為雷同的問題。

其實,很多頻道,只要堅持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往往就能讓觀眾回歸。譬如最近的週末綜藝市場,“跑男”在去掉炒作CP後,依然是國民綜藝;馬上播出得《我想和你唱》第三季凸顯了湖南衛視在音樂類節目上的優勢;江蘇衛視回歸自己最擅長的情感領域,《新相親時代》霸屏周日。這種多元並存、百花齊放才是觀眾最想看到的綜藝格局。

或許中國原創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依然對它們的誕生抱有無限的期待。

▲雖然有著極高的熱度,但《偶像練習生》很難在抄襲一事上洗白

目前來看,原創綜藝的處境較為尷尬,呈現出收視與口碑倒掛,官方評價與市場價值倒掛的現象。

諸如《朗讀者》之類廣受好評的原創文化類節目,收視也很難過1%。許多有著良心口碑的綜藝節目,無論是收視率還是網路播放量都與現象級節目存在很大差距。同時,許多原創節目雖然獲得了官方的較高評價,但在市場上其商業價值並沒有得到有效釋放,在招商和廣告植入上並不理想。

歸根結底,政策驅動下的節目模式原創潮流,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形成了目前政策與市場割裂的境況。

四條原創綜藝的創新路徑,該如何抉擇?

原創綜藝所處的尷尬境地,與國內原創綜藝在進行創新時的路徑選擇有著莫大關係。雖然原創綜藝的數量日漸增多,但我們依然可以清晰辨別出原創綜藝進行創新時往往沿著四條路徑展開:

第一條路徑可以稱之為“回到過去式”,其特徵是模式微調。“回到過去”,意味著現有的原創節目模式,其實只是對過去原有的節目模式進行微調。這些傳統節目模式,大多誕生在綜藝節目在國內誕生之初。以央視為例,諸如《星光大道》、《開門大吉》、《我要上春晚》等等節目,其模式來源於中國典型的晚會式綜藝,如春晚,曾經的《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曲苑雜壇》等等。

▲《正大綜藝》可謂是一代人的記憶

新興的某些文化類節目,節目模式同樣也是傳統的競賽模式,同時對節目某些環節融合文化元素進行流程再造,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便是典型代表。節目本身脫胎於簡單的PK,但同時加入了“飛花令”等新元素,從而實現節目模式的創新。

第二條路徑可以稱之為“政策驅動式”,其特徵是模式基本不變,製作手法改變。這類節目的誕生,往往是源於政策鼓勵某種類型節目,製作方採用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真人秀,從而實現節目模式的創新。這兩年來,尤其以公益節目為典型代表,例如東方衛視推出的《我們在行動》便是這種路徑的代表。

▲聚焦精准扶貧的《我們在行動》,是鮮明的“政策驅動式”創新的結果

第三條路徑可以稱之為“橫向擴展式”,其特徵是模式基本不變,題材改變。這類節目往往是從同一種節目模式衍生而來,只不過節目的題材不同而已,例如《歡樂喜劇人》、《演員的誕生》等分別被冠以“喜劇版我是歌手”、“演員版我是歌手”,無非是由於這兩檔原創節目的模式核心均與《我是歌手》節目讓明星進行PK的方式“本是同根生”。

由於“橫向擴展式”的實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原有模式往往是經過市場檢驗、有著高收視、高流量的特點,故而雖然更換了題材,但“橫向擴展式”節目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收視和市場效果。從《歡樂喜劇人》成為喜劇類節目“現象級”,去年《演員的誕生》每期承包熱搜便可見一斑。

▲雖然被詬病為“戲精的誕生”,但《演員的誕生》的確是去年四季度的流量之王

第四條路徑可以稱之為“顛覆創新式”,其特徵是模式再造與題材出新。不過,“顛覆創新式”在目前國內的綜藝市場極為罕見,至少最近幾年來鮮有代表。

之所以存在這四種不同的創新路徑,歸根結底是源於這些路徑背後,節目生產者在創新導向上存在的分野。

“回到過去式”與“政策驅動式”都屬於政策導向,只不過有些節目生產者對政策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些則是被動妥協。但不論那種情況,政策而非內容,是影響他們進行節目模式原創的核心因素。

“橫向擴展式”的實質是明星導向。在擁有一個成熟節目模式的基礎上,通過切入不同明星所涉入的領域、行當,來切入到一個新的題材,這種方法雖然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從節目創新層面來看,實質上是裹足不前。

▲某種程度上來看,《聲臨其境》走的也是“橫向擴展式”的創新路徑

僅僅只有“顛覆創新式”才是真正的內容導向,但現實情況則是,在現有陳舊的節目生產機制下,內容導向要想實現真正的操作化,難上加難。

可見,國內原創綜藝乏力的癥結在於:

1、在創新路徑的選擇上,很少有人會選擇“顛覆創新式”路徑,節目生產者往往選擇更加貼近政策要求的“回到過去式”、“政策驅動式”以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的“橫向擴展式”。而這三條路徑,本質上都是借用已有的節目模式,僅僅做出微調。然後或是在題材、或是在節目表現手法上尋求差異。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節目雖然號稱原創,但依然有許多觀眾認為這些節目“十分眼熟”的根本原因。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些所謂的原創“並不能帶來多少新東西”。

2、在創新導向的選擇上,節目生產者的態度過於“實用主義”。他們往往採用政策導向或是明星導向的方式,以謀求政策制定者的認可以及廣告金主們對節目商業價值的認可,真正的內容導向受到嚴重的忽視。

3、節目生產者往往陷入為原創而原創,走向節目模式的陷阱。在當下,政策過於強調原創的一個非理性後果是,許多節目過於看重“原創”,甚至將原創作為節目宣推時的賣點。實際上,許多所謂的原創節目以及創新之舉往往淪為獲得主流社會以及政策制定者認可的敲門磚、一種有必要存在的表演,僅僅是一種“虛偽的創新”罷了。

1號結語:走出模式的牢籠

國內原創綜藝該如何創新,實際上就是我們該如何促使節目生產者走向“顛覆式創新”的路徑。如何走出當下的創新困境,走出節目模式的牢籠,離不開政策、市場、觀眾、節目生產者以及播出平臺等方方面面的努力。不過,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支點,是節目生產者創新思維的轉變以及播出平臺競爭策略的差異化。

從節目生產者的角度看,回歸社會生活、回歸本土性文化是激發創新靈感之源。目前,許多電視臺的節目研發部,往往只是單純的情報部門,其主要任務就是搜集國外模式,每年坎城的模式會便是國內觀摩國外新模式的重要場所。然而,通過搜集國外最新模式的方式,從根本上無法解決國內綜藝對節目模式的饑渴症。只有真正將創新思維的來源回歸於生活本身,才能真正貼近觀眾對一檔綜藝節目的內心訴求。

▲只要持續不斷的創新,中國的綜藝節目模式也能走向世界舞臺

從播出平臺來看,無論是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都應該致力於實現差異化,而不是遇到一個大熱的題材便一擁而上,之前的親子節目、戶外真人秀、音樂節目,去年的慢綜藝以及今年的街舞、機器人題材,都存在內容較為雷同的問題。

其實,很多頻道,只要堅持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往往就能讓觀眾回歸。譬如最近的週末綜藝市場,“跑男”在去掉炒作CP後,依然是國民綜藝;馬上播出得《我想和你唱》第三季凸顯了湖南衛視在音樂類節目上的優勢;江蘇衛視回歸自己最擅長的情感領域,《新相親時代》霸屏周日。這種多元並存、百花齊放才是觀眾最想看到的綜藝格局。

或許中國原創綜藝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依然對它們的誕生抱有無限的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