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談談書法的學與教

談談書法的學與教

漢字作為 中國文化 傳承的載體, 蘊涵著先民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藝術思維及理性思維。 從甲骨文至今, 漢字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演變進化,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套關於書寫的學問, 而這門學問直接影響或者說構成其內在靈魂的則是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學問修養。 秦漢開創了支配中國兩千年的大一統政治格局, 在全國範圍內頒佈了一系列統一措施, 特別是統一文字、統一道德規範, 成為後來歷代政權長期統一的有效保證。 “漢字和倫理道德規範直到今天還是海內外中華民族的主要凝聚因素”,

中國多民族的國家靠文化思想和文字為聯繫紐帶。 學生書寫的技能, 關乎學生未來的發展。 作為有文化的中國人, 我們每天都在用漢字, 珍惜它。 寫好它, 才無愧於我們的祖先。

小楷《黃庭經》

小楷《黃庭經》

然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文觀念的變化、科技的進步, 尤其是電腦、影印機的應用, 中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將寫字“淡”化了。 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小學開設有大仿課, 那是小學語文老師教小學生寫毛筆字。 那個年代成為文人的, 字都寫得像樣。 如今不行了, 大不如前了, 多數學生的字寫得不規不矩, 有的甚至潦草得難以辨認,難怪學生寫不好,就看老師的字,有的也“羞”得難以上黑板見學生。漢字書寫水準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時代變了,對學生的要求也順潮流而變,例如,明清時實行“以書取士”的制度,注重字寫得好不好,讀書好,必然字寫得好;讀書不好,必然字寫得不好。今天衡量學生優秀不優秀,是“應試教育”的考試成績,所以成績好,不一定字寫得好。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大都報考北大、清華、人大、南開等名牌大學,而較差的則報考職業技術院校、藝術院校之類,字對他們的影響甚微,看來中國書法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要指望大學書法專業和書法界了。就書寫工具而言,明清時用毛筆,現在用硬筆,且硬筆寫漢字是一次書寫工具的創新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也給書寫者寫好字出了難題,要繼承傳統書法的寫法,把字寫得像古人的字那樣精美,實為難事。

王羲之《樂毅論》

或許是教育專家認知了上述現象,採取了補救措施:其一,為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培養特長,提高語文能力,把《漢字與書法》、《古代文字之辨證發展》編入選修課教材。多冊課本上顯現了諸如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的書法作品。其用意不言而喻。其二,新高考語文命題對“字”提出了要求,作文60分,其中發展等級20分,基礎等級40分(表達20分,字為表達),一等字體工整,二等字體較工整,三等字跡清楚,四等字跡潦草難以辨認。這裡把字列入表達,十分貼切,寫字是表情達意的抒情藝術。沒有從藝術上要求美,可能是考慮到考生的書寫現狀。考生在考場上不能用口表達,只能用筆寫字表達。考生要爭等級,必須寫好字,但仍然有寫不好的,歷年高招考生因字丟分的現象屢見不鮮。

怎樣練得一手好字呢?臨帖是最為便捷之路。縱觀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自魏晉以來,直至清代中葉基本上是一部以帖學為主流的發展史。從古至今,凡成為書法家的,或者在書法上有所建樹的,都是在帖學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或精雕一家,兼及諸家,或兼而學之,然後自成一家。現在的中學生的字與其說是自由體,倒不如說是野體,不是從某家某派中脫穎出來的。曹魏的鐘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的王羲之博採眾長,使楷書更加完美,他的楷書代表作《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碑》問世1600餘年了,被歷代書法家視為上品、精品、範本研習,如遺存於博物館的臨作《黃庭經》,作者有唐代無名氏,元代趙孟兆頁 ,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清代王鐸等。現代書法家們認為學楷不學《黃庭經》,將入野道。唐僧到西天取經,取得真經,楷書取經,真經就是《黃庭經》。王羲之的書作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至今仍放射著奪目的光輝,是可以照樣繼承的。他的法帖是毛筆帖,學生是可以臨的,硬筆字是從毛筆字生化出來的,寫法只能遵循毛筆字的規則,書法的流派再多,法則還是王羲之的本源,“萬變不離其宗”。古人作正書講究“永”字八法,即是現在的點,橫(勒)、豎(努)、短撇(啄)、長撇(掠)、挑(策)、捺(磔)、鉤(趯)等八種筆劃的寫法,這些都要照王羲之的法則去做。至於《蘭亭序》,那亦是習書者必臨之作。

《孝女曹娥碑》

諸葛亮《前出師表》,乃千古名篇。楷書《前出師表》作者劉小晴先生,是我國著名中年書法家和理論家,其作品端穩工整,俊逸秀美,意境深遠,雅俗共賞,他曾為克林頓先生表演書法,他極其重視傳統法度,楷書取法王羲之,于唐楷具有獨特心得,此帖尤其適合於初學楷書者,是上佳的範本。學生只要練成二三百字,楷書就能上一個臺階,做作業的字自然工整,教師看到作文格上的字會高興的。

書法界強調“書法家的文學修養”,筆者認為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國粹,書文兼備,乃成優秀的書法教師。歐陽中石教授去年在山東大學作了一次演講,他說:“譬如某一賓館裡,在門口掛了某位書法家的字‘歸去來兮',他的意思是要客人以後再來住,可這四個字,分明是說你快回家吧,我們這裡不接待。”寫字要考慮書寫的內容、服務的物件、所處的環境等,這裡邊都有文化的問題、文學修養的問題,作書者除了必須具備書法所需的技藝之外,還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寫作能力,這與書法家必須具有文字學、美學的修養是一樣的。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說過:“書畫家寫錯畫壞一點,必然被人小看三分。”又說:“畫之上有書法,書法之上有文學,文學之上有音樂,什麼是書畫家的學問?這便是。”字是“門面”,門面裝修不好,難吸引人,所以要解決“書”的問題,要提高書寫效率,要寫得科學規範,藝術境界主於美,故還要寫得美觀,讓學生能接受,樂意看,喜歡你的字,喜歡你這個人。老師的字對學生影響特大,你寫得出色,說不定學生的字就像你的,這叫潛移默化。書法不僅能體現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的藝術功力,在某種程度上亦體現其人格力量。

有的甚至潦草得難以辨認,難怪學生寫不好,就看老師的字,有的也“羞”得難以上黑板見學生。漢字書寫水準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時代變了,對學生的要求也順潮流而變,例如,明清時實行“以書取士”的制度,注重字寫得好不好,讀書好,必然字寫得好;讀書不好,必然字寫得不好。今天衡量學生優秀不優秀,是“應試教育”的考試成績,所以成績好,不一定字寫得好。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大都報考北大、清華、人大、南開等名牌大學,而較差的則報考職業技術院校、藝術院校之類,字對他們的影響甚微,看來中國書法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要指望大學書法專業和書法界了。就書寫工具而言,明清時用毛筆,現在用硬筆,且硬筆寫漢字是一次書寫工具的創新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也給書寫者寫好字出了難題,要繼承傳統書法的寫法,把字寫得像古人的字那樣精美,實為難事。

王羲之《樂毅論》

或許是教育專家認知了上述現象,採取了補救措施:其一,為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培養特長,提高語文能力,把《漢字與書法》、《古代文字之辨證發展》編入選修課教材。多冊課本上顯現了諸如王羲之、文徵明等名家的書法作品。其用意不言而喻。其二,新高考語文命題對“字”提出了要求,作文60分,其中發展等級20分,基礎等級40分(表達20分,字為表達),一等字體工整,二等字體較工整,三等字跡清楚,四等字跡潦草難以辨認。這裡把字列入表達,十分貼切,寫字是表情達意的抒情藝術。沒有從藝術上要求美,可能是考慮到考生的書寫現狀。考生在考場上不能用口表達,只能用筆寫字表達。考生要爭等級,必須寫好字,但仍然有寫不好的,歷年高招考生因字丟分的現象屢見不鮮。

怎樣練得一手好字呢?臨帖是最為便捷之路。縱觀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自魏晉以來,直至清代中葉基本上是一部以帖學為主流的發展史。從古至今,凡成為書法家的,或者在書法上有所建樹的,都是在帖學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或精雕一家,兼及諸家,或兼而學之,然後自成一家。現在的中學生的字與其說是自由體,倒不如說是野體,不是從某家某派中脫穎出來的。曹魏的鐘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東晉的王羲之博採眾長,使楷書更加完美,他的楷書代表作《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碑》問世1600餘年了,被歷代書法家視為上品、精品、範本研習,如遺存於博物館的臨作《黃庭經》,作者有唐代無名氏,元代趙孟兆頁 ,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清代王鐸等。現代書法家們認為學楷不學《黃庭經》,將入野道。唐僧到西天取經,取得真經,楷書取經,真經就是《黃庭經》。王羲之的書作是中國優秀文化遺產,至今仍放射著奪目的光輝,是可以照樣繼承的。他的法帖是毛筆帖,學生是可以臨的,硬筆字是從毛筆字生化出來的,寫法只能遵循毛筆字的規則,書法的流派再多,法則還是王羲之的本源,“萬變不離其宗”。古人作正書講究“永”字八法,即是現在的點,橫(勒)、豎(努)、短撇(啄)、長撇(掠)、挑(策)、捺(磔)、鉤(趯)等八種筆劃的寫法,這些都要照王羲之的法則去做。至於《蘭亭序》,那亦是習書者必臨之作。

《孝女曹娥碑》

諸葛亮《前出師表》,乃千古名篇。楷書《前出師表》作者劉小晴先生,是我國著名中年書法家和理論家,其作品端穩工整,俊逸秀美,意境深遠,雅俗共賞,他曾為克林頓先生表演書法,他極其重視傳統法度,楷書取法王羲之,于唐楷具有獨特心得,此帖尤其適合於初學楷書者,是上佳的範本。學生只要練成二三百字,楷書就能上一個臺階,做作業的字自然工整,教師看到作文格上的字會高興的。

書法界強調“書法家的文學修養”,筆者認為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國粹,書文兼備,乃成優秀的書法教師。歐陽中石教授去年在山東大學作了一次演講,他說:“譬如某一賓館裡,在門口掛了某位書法家的字‘歸去來兮',他的意思是要客人以後再來住,可這四個字,分明是說你快回家吧,我們這裡不接待。”寫字要考慮書寫的內容、服務的物件、所處的環境等,這裡邊都有文化的問題、文學修養的問題,作書者除了必須具備書法所需的技藝之外,還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寫作能力,這與書法家必須具有文字學、美學的修養是一樣的。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說過:“書畫家寫錯畫壞一點,必然被人小看三分。”又說:“畫之上有書法,書法之上有文學,文學之上有音樂,什麼是書畫家的學問?這便是。”字是“門面”,門面裝修不好,難吸引人,所以要解決“書”的問題,要提高書寫效率,要寫得科學規範,藝術境界主於美,故還要寫得美觀,讓學生能接受,樂意看,喜歡你的字,喜歡你這個人。老師的字對學生影響特大,你寫得出色,說不定學生的字就像你的,這叫潛移默化。書法不僅能體現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的藝術功力,在某種程度上亦體現其人格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