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看哭的人不是蠢就是壞,還有幾個一心想作怪

劉若英首部導演作品《後來的我們》註定雄霸五一檔期。

預售票房接近一個億, 首日票房破兩億, 在接下來的五一假期中, 我相信這部現象級的俗套“前任”片將席捲朋友圈和行銷圈。

這是一部專門為在KTV嘶吼過劉若英《後來》那首歌的幾代人準備的一杯內地奶茶。

是大量化學成分勾兌之後, 幾乎無奶也無茶的即溶飲品, 味道猛烈, 卻沒有回味。

《後來的我們》企圖靠劉若英幾十年的個人魅力穿越時間和空間,

讓觀眾回到歌曲《後來》的那個定格時刻和爛漫場景, 那是我們在淤泥中掙扎的過往, 是根部還未完全和污穢融合的天真曾經。

當螢幕上出現張導演和張作家兩位精明的商人時, 我就嗅出了《後來的我們》中拼命企圖用空氣清新劑去掩蓋福馬林味道的心思和算計。

果然, 影片精彩了第一幕之後, 就開始拼命墜落。

《後來的我們》是那種你無法狠烈去批判, 同樣也無法死命去讚美的電影, 它不溫不火, 不真不假, 不驕不畏, 不好不壞的立在那裡, 仿佛一面多角度反射出觀眾自己的哈哈鏡, 讓你關照到自己, 那個被拉伸、扭曲、放大或者縮小的自己。

為此, 經過大資料計算過後, 《後來的我們》安排了兩位異鄉人的故事。

見清(井柏然 飾)和小曉(周冬雨 飾)10年前在回家的綠皮火車上相識, 在象徵著團聚的春節時分, 他們一個夢想著落戶北京, 一個夢想著打造一款屬於自己的電子遊戲。

小曉通過一次又一次和北京土著戀愛, 企圖換來安穩的有房生活;

另一邊是見清死磕現實, 在電腦城裡艱難培育著自己脆弱的夢想。

小曉一開始是現實的代表, 見清是夢想的表徵;

可當兩人戳破那層欲望的薄紙後, 夢想和現實糾纏在一起, 相互碰撞融化, 最終夢想被現實改造, 愛情在裡面窒息, 親情在裡面溺亡。

兩人只能在十年後於飛機上的意外相遇後,用“如果”去假設,用“後來”去想像。

失去了她,我的世界就變成了黑白色。

《後來的我們》用兩條敘事線勾搭著過往與現在,一面是十年後兩人在飛機上的相遇,時間因為天氣按下暫停鍵,兩人在臨死安排的酒店房間裡借酒聊起了過往。

大段的回憶性敘事紛繁而至,十年前的第一次相遇,兩人在北京的相互取暖,以及最後莫名其妙的分道揚鑣。

故事在黑白的現在,與彩色的過去裡來回穿插,拉扯,大量建構現實的產物悄然聲息的湧入眼球,刺激著情緒,敲打著回憶。

北漂生活裡的出租房,地下室的一扇窗,地下通道的盜版碟,壓抑的工作,隨時可能投降的誘惑肆擾。

互聯網與房地產是影片的兩大中心,那些漂浮的情感總是圍繞這兩個現實中心,離心加速,最後被甩到九霄雲外。

《後來的我們》展現了註定錯過的相遇,最好的愛情是“後來”的我們,因為分離,所以短暫的擁吻才被銘記。

前任總是無敵的,這是《後來的我們》,以劉若英自我的現實故事互文之後所提煉出來的中心思想。

它告訴我們,去懷念,去原諒,去和解,去放下。

黑白與彩色的對照是《春光乍泄》和《甜蜜蜜》裡的經典一瞬。

可《春光乍泄》裡那句,“黎耀輝,不如我們從頭來過”,有著不問後來的篤定;

《甜蜜蜜》你那句,“你來香港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我來這裡也不是因為你”有著不追問過去的大度和透明,

在時間性上,《後來的我們》是模棱兩可的,它即貪戀過去,又奢望未來,唯獨看不到當下,少了堅持。

影片的道德前提問題不大,可訴說的方式令很多觀眾誤解,最終變成一次再度企圖回味自我欲望的集體狂歡。

去找前任,讓現任變前任,然後等待下部“前任”再去斯磨,讓一位又一位前任為自己所謂的愛情樹立起炫耀性的豐碑。

在漆黑的電影院,在《後來的我們》的螢幕前看哭的,不是蠢就是壞,還有的大概等待著後來再作怪。

蠢是因為誤解了愛情的欲望,喜歡和責任,佔有和擁有;

壞是因為明明當了懦夫卻又標榜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那掉下的眼淚不是為愛情或者其他,不過是悔恨當時決定放棄的自己。

眼淚是面具,只有偽裝的功能,所以,為《後來的我們》流淚的人,大多哭的是自己,投射的是自己。

至於其他人,大概借此可以為速食的速食式愛情標榜道德,他們忘了影片中十年的經歷,而憑藉兩個小時的幻覺拉長自我記憶中的一個夜晚,或者加起來不過幾百小時的曾經,重要的不是後來的我們,而是下一個TA,或者後來的我。

我開始擔心,後來的年輕人或者老人將再也無從知曉一些東西原本的味道。

食物原本的味道和顏色在化學手段的威脅下,被一種妖豔和刺激說替代。缺少了時間的眷顧,食物野蠻生長,味道強硬又傲慢。

它摧枯拉朽得毀滅著我們對味覺的記憶,重新排列組合著食物味道的基因序列。

隨後,一些味道消失,一些記憶開始走樣,不再珍貴,變成矯揉造作的廉價眼淚。

愛情也如食物一般,失去了最初的色澤,並經常性地散發出刺激性的味道。

天長地久的不是長相廝守,而是那刻短暫停留。

愛情最稀缺的元素往往是等待一封信件或者一個人在路上輾轉的時間裡,引發的焦慮、猜想、羞澀和忐忑。而當一條短信或者微信就可以喚回一個前任或勾搭一個現任,相思的病被治療妥當後,愛情中最美好的部分就被溺斃於欲望的池塘裡。

太容易獲得,就更容易放棄。

愛情在口頭上被極大值的豐富和美化,卻在現實裡被最大可能地簡約為一晚的炮,或者觀影后的淚。

其實只有被丟掉擦拭了鼻涕和眼淚的紙,才是其中唯一的真實。

黑暗裡,那些迂回的感受,在燈光亮起的一刻,就開始冷卻,並最終凝固為某種不約而同的共識。

夢醒了,該幹啥就幹啥。

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後來才明白,其實難得的是重逢,這是文藝的退讓,也是無能的追憶,更是漂白失敗的偽裝。

《後來的我們》中的愛情描述是不夠坦誠的,但對於親情的藕斷絲連卻是令人回味的。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只是沒有了我們。

這是影片眾多金句中的兩句,大多人只看見裡面的愛情和時間,其實說的是親情和空間。

很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來自劉若英的小說《過年,回家》,她那位來自高雄的同事,回家找她借車的經歷觸發了她的靈感。

借車回家,是為了塑造衣錦還鄉,而這份裝點也許只是為了告訴惦記著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我過的很好,你們不用擔心”。

《後來的我們》先後出現了火車,自行車,汽車,飛機等多種交通工具,然後是北京和家鄉兩個座標,那是故鄉和異鄉的空間距離,鄉愁和夢想有著天然的衝突,他們對應著逃避和奮鬥。

田壯壯飾演的父親才是《後來的我們》中唯一堅實的底色。他一瓢一瓢為兒子裝滿即將帶走的豆瓣醬時和小曉的對話、

他一次又一次為兒子蒸好的粘豆糕、

始終學不會的電視遙控器、

周圍越來越少的朋友、

老化的眼睛、走不動的雙腿,

守候了幾十年的老餐館才是影片中少有的生活氣息。

他們構成了我們懷念的,家鄉的天然泥土中釋放出的生命氣息,有著未經過漂洗的蘋果從書包中拿出時片刻的芳香,這些東西讓電影穿透了螢幕引發了現實的共鳴。

見清和自己的兒子視頻電話時,在狹小的屋子裡,小曉為了躲避四處奔逃並不能引起多少人的感歎,

反而是當上父親的見清在春節時學著父親的模樣,為家人蒸粘豆糕時,教會自己的兒子使用電視遙控器時,我才有了如鯁在喉的刺痛感。

不需要特定的春節時間,不需要春運的刻意空間,那份親情的流動和傳承就能打中觀眾情緒的七寸。

而父親最後那封給小曉的信更是影片難得的真情流露,奪淚殺器,那裡面沒有走樣的愛情,而是厚實溫暖的親情。

見清的父親早已把這個父親早早去世,母親遠在國外的小曉當做了自己的女兒來看待,他希望在異鄉瓢泊他們有家可以回,

他守候的小餐館是他們最後的棲息地,是可以累了,暫時休憩的安穩地;是獨腳鳥于大海中飛翔時一直跟隨漂浮著的堅硬樹枝;是永遠可供他們回歸的機場或月臺。

所以,片中父親的角色,那個寂寥但堅固的家才是影片的底色,是後來的他們依然可以坦然生活下去的根本,是他們找回初心的最後通道。

房子並不等於家,裡面住著的人才真正構成了家的內涵和外延。

電影裡的夢想是提純蒸餾過的剩餘,電影裡的現實,被一代代導演和演員們所把持,他們對現實的角度性理解,構成了一代人的精神浮世。

可惜,拉伸現實的電影常常被追捧為才華或者風格,而關照現實的電影,常常被忽略或者是輕視。

侯孝賢說,

我喜歡的是時間與空間在當下的痕跡,而人在這個痕跡裡活動,我花非常多的氣力在追索這個痕跡,捕捉人的姿態和神采,對我而言,這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

《後來的我們》分別用兩種姿勢呈現了愛情和親情,令人無奈的是,誤解的愛情被放大,用來行銷,

而人們常常忽視冷落的親情始終缺席。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說的是孤獨在家,盼望你回來看看的父親和母親;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只是沒有了我們。說的也是你成功之後才想起少了陪伴的家人,

換句話說,愛情如果不能進化成親情,後來的我們能夠回憶起的,不過只剩下幾次抽動、痙攣後的空洞和乏味而已。

兩人只能在十年後於飛機上的意外相遇後,用“如果”去假設,用“後來”去想像。

失去了她,我的世界就變成了黑白色。

《後來的我們》用兩條敘事線勾搭著過往與現在,一面是十年後兩人在飛機上的相遇,時間因為天氣按下暫停鍵,兩人在臨死安排的酒店房間裡借酒聊起了過往。

大段的回憶性敘事紛繁而至,十年前的第一次相遇,兩人在北京的相互取暖,以及最後莫名其妙的分道揚鑣。

故事在黑白的現在,與彩色的過去裡來回穿插,拉扯,大量建構現實的產物悄然聲息的湧入眼球,刺激著情緒,敲打著回憶。

北漂生活裡的出租房,地下室的一扇窗,地下通道的盜版碟,壓抑的工作,隨時可能投降的誘惑肆擾。

互聯網與房地產是影片的兩大中心,那些漂浮的情感總是圍繞這兩個現實中心,離心加速,最後被甩到九霄雲外。

《後來的我們》展現了註定錯過的相遇,最好的愛情是“後來”的我們,因為分離,所以短暫的擁吻才被銘記。

前任總是無敵的,這是《後來的我們》,以劉若英自我的現實故事互文之後所提煉出來的中心思想。

它告訴我們,去懷念,去原諒,去和解,去放下。

黑白與彩色的對照是《春光乍泄》和《甜蜜蜜》裡的經典一瞬。

可《春光乍泄》裡那句,“黎耀輝,不如我們從頭來過”,有著不問後來的篤定;

《甜蜜蜜》你那句,“你來香港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我來這裡也不是因為你”有著不追問過去的大度和透明,

在時間性上,《後來的我們》是模棱兩可的,它即貪戀過去,又奢望未來,唯獨看不到當下,少了堅持。

影片的道德前提問題不大,可訴說的方式令很多觀眾誤解,最終變成一次再度企圖回味自我欲望的集體狂歡。

去找前任,讓現任變前任,然後等待下部“前任”再去斯磨,讓一位又一位前任為自己所謂的愛情樹立起炫耀性的豐碑。

在漆黑的電影院,在《後來的我們》的螢幕前看哭的,不是蠢就是壞,還有的大概等待著後來再作怪。

蠢是因為誤解了愛情的欲望,喜歡和責任,佔有和擁有;

壞是因為明明當了懦夫卻又標榜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那掉下的眼淚不是為愛情或者其他,不過是悔恨當時決定放棄的自己。

眼淚是面具,只有偽裝的功能,所以,為《後來的我們》流淚的人,大多哭的是自己,投射的是自己。

至於其他人,大概借此可以為速食的速食式愛情標榜道德,他們忘了影片中十年的經歷,而憑藉兩個小時的幻覺拉長自我記憶中的一個夜晚,或者加起來不過幾百小時的曾經,重要的不是後來的我們,而是下一個TA,或者後來的我。

我開始擔心,後來的年輕人或者老人將再也無從知曉一些東西原本的味道。

食物原本的味道和顏色在化學手段的威脅下,被一種妖豔和刺激說替代。缺少了時間的眷顧,食物野蠻生長,味道強硬又傲慢。

它摧枯拉朽得毀滅著我們對味覺的記憶,重新排列組合著食物味道的基因序列。

隨後,一些味道消失,一些記憶開始走樣,不再珍貴,變成矯揉造作的廉價眼淚。

愛情也如食物一般,失去了最初的色澤,並經常性地散發出刺激性的味道。

天長地久的不是長相廝守,而是那刻短暫停留。

愛情最稀缺的元素往往是等待一封信件或者一個人在路上輾轉的時間裡,引發的焦慮、猜想、羞澀和忐忑。而當一條短信或者微信就可以喚回一個前任或勾搭一個現任,相思的病被治療妥當後,愛情中最美好的部分就被溺斃於欲望的池塘裡。

太容易獲得,就更容易放棄。

愛情在口頭上被極大值的豐富和美化,卻在現實裡被最大可能地簡約為一晚的炮,或者觀影后的淚。

其實只有被丟掉擦拭了鼻涕和眼淚的紙,才是其中唯一的真實。

黑暗裡,那些迂回的感受,在燈光亮起的一刻,就開始冷卻,並最終凝固為某種不約而同的共識。

夢醒了,該幹啥就幹啥。

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後來才明白,其實難得的是重逢,這是文藝的退讓,也是無能的追憶,更是漂白失敗的偽裝。

《後來的我們》中的愛情描述是不夠坦誠的,但對於親情的藕斷絲連卻是令人回味的。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只是沒有了我們。

這是影片眾多金句中的兩句,大多人只看見裡面的愛情和時間,其實說的是親情和空間。

很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來自劉若英的小說《過年,回家》,她那位來自高雄的同事,回家找她借車的經歷觸發了她的靈感。

借車回家,是為了塑造衣錦還鄉,而這份裝點也許只是為了告訴惦記著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我過的很好,你們不用擔心”。

《後來的我們》先後出現了火車,自行車,汽車,飛機等多種交通工具,然後是北京和家鄉兩個座標,那是故鄉和異鄉的空間距離,鄉愁和夢想有著天然的衝突,他們對應著逃避和奮鬥。

田壯壯飾演的父親才是《後來的我們》中唯一堅實的底色。他一瓢一瓢為兒子裝滿即將帶走的豆瓣醬時和小曉的對話、

他一次又一次為兒子蒸好的粘豆糕、

始終學不會的電視遙控器、

周圍越來越少的朋友、

老化的眼睛、走不動的雙腿,

守候了幾十年的老餐館才是影片中少有的生活氣息。

他們構成了我們懷念的,家鄉的天然泥土中釋放出的生命氣息,有著未經過漂洗的蘋果從書包中拿出時片刻的芳香,這些東西讓電影穿透了螢幕引發了現實的共鳴。

見清和自己的兒子視頻電話時,在狹小的屋子裡,小曉為了躲避四處奔逃並不能引起多少人的感歎,

反而是當上父親的見清在春節時學著父親的模樣,為家人蒸粘豆糕時,教會自己的兒子使用電視遙控器時,我才有了如鯁在喉的刺痛感。

不需要特定的春節時間,不需要春運的刻意空間,那份親情的流動和傳承就能打中觀眾情緒的七寸。

而父親最後那封給小曉的信更是影片難得的真情流露,奪淚殺器,那裡面沒有走樣的愛情,而是厚實溫暖的親情。

見清的父親早已把這個父親早早去世,母親遠在國外的小曉當做了自己的女兒來看待,他希望在異鄉瓢泊他們有家可以回,

他守候的小餐館是他們最後的棲息地,是可以累了,暫時休憩的安穩地;是獨腳鳥于大海中飛翔時一直跟隨漂浮著的堅硬樹枝;是永遠可供他們回歸的機場或月臺。

所以,片中父親的角色,那個寂寥但堅固的家才是影片的底色,是後來的他們依然可以坦然生活下去的根本,是他們找回初心的最後通道。

房子並不等於家,裡面住著的人才真正構成了家的內涵和外延。

電影裡的夢想是提純蒸餾過的剩餘,電影裡的現實,被一代代導演和演員們所把持,他們對現實的角度性理解,構成了一代人的精神浮世。

可惜,拉伸現實的電影常常被追捧為才華或者風格,而關照現實的電影,常常被忽略或者是輕視。

侯孝賢說,

我喜歡的是時間與空間在當下的痕跡,而人在這個痕跡裡活動,我花非常多的氣力在追索這個痕跡,捕捉人的姿態和神采,對我而言,這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

《後來的我們》分別用兩種姿勢呈現了愛情和親情,令人無奈的是,誤解的愛情被放大,用來行銷,

而人們常常忽視冷落的親情始終缺席。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說的是孤獨在家,盼望你回來看看的父親和母親;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只是沒有了我們。說的也是你成功之後才想起少了陪伴的家人,

換句話說,愛情如果不能進化成親情,後來的我們能夠回憶起的,不過只剩下幾次抽動、痙攣後的空洞和乏味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