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歷時4年青島東方影都終開業,已不同於橫店,也遠離好萊塢

“東方影都走了一條既不同於好萊塢, 也跟橫店、懷柔等國內影視基地錯位競爭的路子。 它以電影業上下游貫穿的方式, 試圖用大手筆打通全產業鏈。 它的成功與否, 除了自身的硬體及管理, 主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繼續繁榮以及中國電影業的高速增長”

作者 | 秦泉

編輯 | 申學舟

“青島東方影都建成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里程碑, 它填補了中國重工業電影產業的空白, 必將助力中國電影的發展, 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歷時4年建設, 在今日青島東方影都的開業典禮上,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說道。

這樣的話術與四年前截然不同。

2013年影都啟動之時, 王健林邀請來的是好萊塢明星和各製片公司, 他想要將影都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攝影基地、舉辦國際電影節, 打造萬達的好萊塢影響力。 但這並不容易, 如今轉換賽道和思路, 這次東方影都想要連接的是中國電影工業。

東方影都總投資約500億, 在產業園內已建成30個室內攝影棚, 這座同時擁有影視產業園、商業和住宅的綜合體坐落在黃島西海岸。 事實上, “開業”是指萬達茂、電影樂園、酒店群的正式營業, 而室內攝影棚自2017年3月《環太平洋2》開拍就開始了運轉。

從最初因“相信王健林”而起的創業淘金潮, 到歷經萬達同融創巨額交易後的期望動盪, 王健林的三千門徒一部分已經逃離,

另一部分還在此繼續尋找機會。 他們並不關心檯面上的話術變化, 而對與之關聯的具體政策和外景地建設更加上心。

補貼率實則是減少的。 2016年年底官方公佈成立了50億的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補貼率為40%。 但在今天的官方新聞中, 補貼率降到了20%-40%。 “減少了沒有什麼不好, 說明更加務實了”, 一位本土從業者表示, 落實下去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另一方面, 早在去年11月, 青島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電影之都”的稱號。 但同這個響亮的名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這裡的影視產業基礎依然薄弱。 “沒有形成產業圈子, 聚集不到專業性的人才待在青島。 ”

《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在過去一年對東方影都展開了持續觀察。 事實上, 本地從業者之外,

越來越多的電影製片人在開始考慮東方影都是否為其項目的合適拍攝地——攝影棚、區位優勢和補貼政策都是他們需要綜合考慮的維度。

收斂的“好萊塢野心”

東方影都萬米攝影棚內景

幾年以來, 東方影都的定位一直是全球化時代的好萊塢海外攝製基地。

2014年王健林喊出了“誰來青島拍片, 我就給誰錢”的口號, 兩年之後在洛杉磯舉行的電影峰會上, 萬達同9家好萊塢企業達成協議, “未來三年, 將有11部好萊塢大片在東方影都拍攝。 ”

東方影都想要成為新的全球電影生產中心, 這也是萬達想要深入到好萊塢體系內的一條路徑:依靠中國市場的票房、合拍片, 誘人的補貼政策, 將其打造成與好萊塢的新連接點。

事情的發展並未朝向預想方向, 一系列原因導致好萊塢對東方影都的興趣逐漸減小。

隨著合拍片《長城》的失利, 傳奇影業的萎靡以及萬達在海外的某種無可言說的限制後, 萬達在好萊塢的影響力隨之下降, 而在當稅收補貼並不明朗和配套服務不健全的狀態下,

好萊塢自然願意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攝影基地繼續合作。

“除了那筆具有誘惑力的補貼之外, 訓練有素的、具備才華的當地人才對創造優質的產品而言, 很有必要。 ”2016年11月份, 在暖流電影舉行的金融研修課中, 好萊塢製片人Bowling說, 如果一個外國製片人需要在大量的專業度不夠的工作人員和主創陣容之間斡旋, 那麼補貼紅利很快就會被耗盡。

但東方影都卻同華語重工業電影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契合, 接下來要競爭的方向, 轉而成為華語電影工業化的進程速率。

在《環太平洋2》之後, 已經陸續有《英雄本色4》、《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華語影片在此拍攝, 《封神三部曲》也已經定下幾個大面積攝影棚準備做拍攝用。

在製片人張偉看來,東方影都在國內的基礎技術優勢是明顯的。首先是高標準的攝影棚,“松林有自己的標準體系,萬達在建設時又結合了一些新技術,例如室內恒溫設定23°和每30米就存在的Wi-Fi信號”。

張偉此前操作了一部有大量外方人員參與的電影製作,在他看來東方影都專設滿足國際化電影項目所提供的海關、金融和物流等服務競爭力巨大,“我們有整支英國團隊參與,材料和設備的海關引進工作,其實特別麻煩。”張偉表示這部影片的拍攝是在影都建成之前,“如果可以選,完全會考慮在影都做”。

不過,在爭取國內劇組上,東方影都依然處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下。最重要的是區位劣勢,北京、上海為傳統的影視資源聚集區,靠近的中影懷柔和無錫影視基地都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普通的國產片,基本上就沒有選擇東方影都的需要。”

攝影棚的“軍備競賽”似乎正在展開。作為傳統影視基地的橫店和象山影視城,其近兩年在攝影棚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在加大,2017年3月橫店影視城表示,其高科技攝影棚數量並不多,宣佈建造46個攝影棚,其中面積最大的棚為12000平米,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攝影棚,而象山影視城的攝影棚總量自稱已達到20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一。

綜合多位導演和內部人士的說法,東方影都攝影棚費用比行業普遍標準大約要高四到五成,因此,對那些選擇影都產業園的製片方來說,補貼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

另一位製片人則跟我們講述了他之於攝影棚選擇的過程。他正在籌備一部有著宏大場面的華語片,該片對攝影棚的面積要求比較高,在性價比等綜合考慮之後,其最終選擇了河北大廠和香河的兩處攝影棚作為拍攝地。

“中影懷柔影視基地需要用中影的團隊,我們影片有部分外方團隊接受不了這個選項,香河的攝影棚配套設施一般但就是面積大。”最終,他選擇將大廠影視產業園的攝影棚作為籌備處,香河國華影視基地選為棚內拍攝點。此前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和《妖貓傳》部分戲份都曾於此拍攝,“兩地就半個小時車程,離北京也比較近”。

名不副實的“電影之都”

東方影都星光大劇院

“東方影都的建設改變了青島城市地位,推動青島把影視產業作為了新興的支柱產業發展”,王健林在今日發言中這樣說到。事實上,這是青島“引進”東方影都專案時就早已確定的城市定位,向文化旅遊轉型的萬達集團同青島的城市產業升級形成了對接點。

東方影都對青島最直接的幫助,是令其拿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電影之都”稱號。這是國內第一個城市電影之都稱號,國際上有九個。第一個電影之都是英國的布拉德福德,現今仍舉辦著歐洲最多樣化的電影藝術節活動,影視氛圍較濃。

但一位本地影視公司老闆表示,這有些名不副實。

“影視之都的概念應該體現在本土公司創作豐富度和文化氣氛。”一直以來,青島籍的影視作品存在感較弱。此外,相比於橫店集團、華策影視、唐德影視等聚集的浙江省,整個山東省僅有山影集團撐門面,青島市的影視基礎同樣薄弱。

青島市的存在感似乎只位於影視劇畫面中。天然海景和多國老建築群塑造的“立體”城市讓青島成為影視劇熱門取景地,每年都有200個劇組前來拍攝,但其並沒有轉化為城市產業力,“天然攝影棚”並沒有機制將這些創作力留在本地,“他們只是過來拍一下就走了”,一位本土從業人員說。

“沒有形成產業圈子,聚集不到專業性的人才待在青島。”唐鶴影視是青島的本地影視頭部序列公司,創始人唐平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其公司每個專案都要從全國各地找不同的導演、編劇等崗位人員,這明顯增加了溝通成本。目前他正在忙於經由天下霸唱原著小說《天坑鷹獵》改編的院線電影,他又將要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崗位人才。

本地從業者曾寄希望於影都能夠改變行業及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一年前我們來到東方影都時,影視創業者呈爆發式聚集,但大多數的他們此前並不是行業內人員,“有賣海鮮的,做傢俱的,幹什麼的都有,唯一算是有點關係的,是原來開影樓的”,新峰道具創始人張新峰說。

在影都的“大生意”內尋找機會並不容易,棚拍的大片劇組需求同本地產業能力有著巨大落差,除去最基礎的群演招募和協助拍攝服務外,本地產業能力同東方影都並無其他的密集合作。

一定程度上,對接不順暢是產業新興初期的必然狀態,這需要一個時間的線性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離開了,我們此前報導的森鑫影視已經搬離了東方影都,繼續做老本行簽女主播做直播業務。

唐平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在去年年底唐鶴影視、黃海影視等五家青島影視公司被叫去同廣電局開了行業溝通會,有人在會議上表達了一個核心訴求點,政府對影視外景地的規劃,這關係著青島市能夠吸引多少能夠同本土影視業“互動”起來的劇組。

外景地才是目前快速“盤活”本地產業鏈的通道,只有外景地搭建起來才能吸引劇組,並帶動群演、服化道等的產業鏈生意。

《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的連續報導物件,張新峰已經自己開展了場景地業務。其在離影都不遠的地方花了幾十萬將一棟樓改建成了公安局室內場景,“接下來我還會再建一個‘醫院’,靠場景地吸引劇組過來拍戲”。

創業者李宗虎這兩天也正忙著幫外地劇組在黃島區域找拍攝場景,“對方在煙臺和我們這都看了景,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我們這個地方”,李宗虎表示一部分堅守者早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接影視劇,尤其是電視劇項目。

“相比於影都攝影棚的劇組,這樣更實際些。”

從未消失的“新傳說”

東方影都萬達茂商業體

李宗虎這兩天會時不時地從星光島開車前往《封神三部曲》外景地拍攝地看看。3月22日,封神劇組宣佈在青島開始搭建朝歌城場景,位置就在離影都五分鐘車程的海邊,“這原本是海洋夢工廠建造的地方”,在李宗虎看來,這或許意味著朝歌城外景地不會永久保留。

外景地是這裡的“新傳說”。有人表示西發集團將“引進”外部力量在靈山灣區域建設十個外景地,影視教育將會帶入到其中,“6月份在青島的一個重要會議結束後可能就有動靜”。

當我們向多家本地影視公司求證時,並沒有人明確表示消息的準確性,“這樣的傳說挺多的”。

更多人認為配套設施會不斷完善起來。“為什麼政府要提供補貼,前面吸引人來慢慢整個產業就會形成良性迴圈”,青島文創集團創始人劉曉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青島文創由本土幾家影視公司合併而成,其先前參與制作了《少年巴比倫》,“這部影片是山東省唯一兩次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的作品”。

“新傳說”或許已經在落實當中。4月27日,萬達影視攝製產業園專案合作協定簽訂,計畫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實景外景地,該計畫指出將以春秋戰國、唐宋古城、明清北京、民國上海、歐美風情等主題為內容,建設一個既能體現文化傳承,又具有廣泛使用功能的大型影視拍攝實景外景地。

青島的影視發展和氛圍建造仍在持續發展當中,今年六月份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將在黃島舉辦,將有60部來自上合國家的影片參加展映和評獎,評委會主席由電影人韓三平擔任,將舉辦開幕式、電影論壇等30餘場活動。

影視政策補貼依然是東方影都最受關注的話題,或許也是最模糊的一個內容。

在公開報導中,拿到補貼的僅僅只有美國傳奇影業的《長城》劇組,《光明日報》的一篇報導中稱,這筆製作補貼為1600萬。2017年11月,靈山灣文化區首批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撥付,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等13家影視企業獲得2042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在接觸過程中,本地影視從業者對此感到頗為不滿,“說到底五洲發行並不是一家青島公司,它只是在這邊註冊了而已”,按照一部分人的說法,補貼應該落實到本土影視企業的創作上。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聽到了不同版本關於補貼政策的消息。唐平說從去年開始,補貼已經發給了一些片方。一位去年五月份從東方影都離職的前商務員工則表示,想要補貼的片方需要和青島市做具體洽談,“這個其實就相當於不需要萬達了”,這或許意味著政策落實的門檻將更高。

在今日東方影都的開業慶典中,王健林並未如想像中那樣高調提出新補貼政策,新補貼政策僅以新聞稿的形式公佈: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和萬達、融創各出資50%設立總額50億元的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入駐東方影都拍攝的影視作品給予製作費用20%-40%的補貼;青島市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在東方影都註冊經營的影視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營業收入10%的補貼。”

20%-40%的補貼即意味著補貼率的減少,有人表示減少了並沒有什麼不好,或許是這次的政策更加務實了。普遍上而言在經歷了一年多影都產業“緩慢”發展後,大家對新政策的討論熱度並不高,沒人確定這是新起點還是又一次政策無法落實的輪回。

可以肯定的是,東方影都已經同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綁定”到了一起,其對中國電影工業化將產生積極意義。

“東方影都走了一條既不同於好萊塢,也跟橫店、懷柔等國內影視基地錯位競爭的路子。它以電影業上下游貫穿的方式,試圖用大手筆打通全產業鏈。它的成功與否,除了自身的硬體及管理,主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繼續繁榮以及中國電影業的高速增長”,電影觀察人士周黎明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在製片人張偉看來,東方影都在國內的基礎技術優勢是明顯的。首先是高標準的攝影棚,“松林有自己的標準體系,萬達在建設時又結合了一些新技術,例如室內恒溫設定23°和每30米就存在的Wi-Fi信號”。

張偉此前操作了一部有大量外方人員參與的電影製作,在他看來東方影都專設滿足國際化電影項目所提供的海關、金融和物流等服務競爭力巨大,“我們有整支英國團隊參與,材料和設備的海關引進工作,其實特別麻煩。”張偉表示這部影片的拍攝是在影都建成之前,“如果可以選,完全會考慮在影都做”。

不過,在爭取國內劇組上,東方影都依然處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下。最重要的是區位劣勢,北京、上海為傳統的影視資源聚集區,靠近的中影懷柔和無錫影視基地都是不錯的選擇,“對於普通的國產片,基本上就沒有選擇東方影都的需要。”

攝影棚的“軍備競賽”似乎正在展開。作為傳統影視基地的橫店和象山影視城,其近兩年在攝影棚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在加大,2017年3月橫店影視城表示,其高科技攝影棚數量並不多,宣佈建造46個攝影棚,其中面積最大的棚為12000平米,為全球面積最大的攝影棚,而象山影視城的攝影棚總量自稱已達到20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一。

綜合多位導演和內部人士的說法,東方影都攝影棚費用比行業普遍標準大約要高四到五成,因此,對那些選擇影都產業園的製片方來說,補貼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

另一位製片人則跟我們講述了他之於攝影棚選擇的過程。他正在籌備一部有著宏大場面的華語片,該片對攝影棚的面積要求比較高,在性價比等綜合考慮之後,其最終選擇了河北大廠和香河的兩處攝影棚作為拍攝地。

“中影懷柔影視基地需要用中影的團隊,我們影片有部分外方團隊接受不了這個選項,香河的攝影棚配套設施一般但就是面積大。”最終,他選擇將大廠影視產業園的攝影棚作為籌備處,香河國華影視基地選為棚內拍攝點。此前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和《妖貓傳》部分戲份都曾於此拍攝,“兩地就半個小時車程,離北京也比較近”。

名不副實的“電影之都”

東方影都星光大劇院

“東方影都的建設改變了青島城市地位,推動青島把影視產業作為了新興的支柱產業發展”,王健林在今日發言中這樣說到。事實上,這是青島“引進”東方影都專案時就早已確定的城市定位,向文化旅遊轉型的萬達集團同青島的城市產業升級形成了對接點。

東方影都對青島最直接的幫助,是令其拿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電影之都”稱號。這是國內第一個城市電影之都稱號,國際上有九個。第一個電影之都是英國的布拉德福德,現今仍舉辦著歐洲最多樣化的電影藝術節活動,影視氛圍較濃。

但一位本地影視公司老闆表示,這有些名不副實。

“影視之都的概念應該體現在本土公司創作豐富度和文化氣氛。”一直以來,青島籍的影視作品存在感較弱。此外,相比於橫店集團、華策影視、唐德影視等聚集的浙江省,整個山東省僅有山影集團撐門面,青島市的影視基礎同樣薄弱。

青島市的存在感似乎只位於影視劇畫面中。天然海景和多國老建築群塑造的“立體”城市讓青島成為影視劇熱門取景地,每年都有200個劇組前來拍攝,但其並沒有轉化為城市產業力,“天然攝影棚”並沒有機制將這些創作力留在本地,“他們只是過來拍一下就走了”,一位本土從業人員說。

“沒有形成產業圈子,聚集不到專業性的人才待在青島。”唐鶴影視是青島的本地影視頭部序列公司,創始人唐平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其公司每個專案都要從全國各地找不同的導演、編劇等崗位人員,這明顯增加了溝通成本。目前他正在忙於經由天下霸唱原著小說《天坑鷹獵》改編的院線電影,他又將要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崗位人才。

本地從業者曾寄希望於影都能夠改變行業及產業基礎薄弱的現狀。一年前我們來到東方影都時,影視創業者呈爆發式聚集,但大多數的他們此前並不是行業內人員,“有賣海鮮的,做傢俱的,幹什麼的都有,唯一算是有點關係的,是原來開影樓的”,新峰道具創始人張新峰說。

在影都的“大生意”內尋找機會並不容易,棚拍的大片劇組需求同本地產業能力有著巨大落差,除去最基礎的群演招募和協助拍攝服務外,本地產業能力同東方影都並無其他的密集合作。

一定程度上,對接不順暢是產業新興初期的必然狀態,這需要一個時間的線性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離開了,我們此前報導的森鑫影視已經搬離了東方影都,繼續做老本行簽女主播做直播業務。

唐平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在去年年底唐鶴影視、黃海影視等五家青島影視公司被叫去同廣電局開了行業溝通會,有人在會議上表達了一個核心訴求點,政府對影視外景地的規劃,這關係著青島市能夠吸引多少能夠同本土影視業“互動”起來的劇組。

外景地才是目前快速“盤活”本地產業鏈的通道,只有外景地搭建起來才能吸引劇組,並帶動群演、服化道等的產業鏈生意。

《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的連續報導物件,張新峰已經自己開展了場景地業務。其在離影都不遠的地方花了幾十萬將一棟樓改建成了公安局室內場景,“接下來我還會再建一個‘醫院’,靠場景地吸引劇組過來拍戲”。

創業者李宗虎這兩天也正忙著幫外地劇組在黃島區域找拍攝場景,“對方在煙臺和我們這都看了景,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我們這個地方”,李宗虎表示一部分堅守者早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接影視劇,尤其是電視劇項目。

“相比於影都攝影棚的劇組,這樣更實際些。”

從未消失的“新傳說”

東方影都萬達茂商業體

李宗虎這兩天會時不時地從星光島開車前往《封神三部曲》外景地拍攝地看看。3月22日,封神劇組宣佈在青島開始搭建朝歌城場景,位置就在離影都五分鐘車程的海邊,“這原本是海洋夢工廠建造的地方”,在李宗虎看來,這或許意味著朝歌城外景地不會永久保留。

外景地是這裡的“新傳說”。有人表示西發集團將“引進”外部力量在靈山灣區域建設十個外景地,影視教育將會帶入到其中,“6月份在青島的一個重要會議結束後可能就有動靜”。

當我們向多家本地影視公司求證時,並沒有人明確表示消息的準確性,“這樣的傳說挺多的”。

更多人認為配套設施會不斷完善起來。“為什麼政府要提供補貼,前面吸引人來慢慢整個產業就會形成良性迴圈”,青島文創集團創始人劉曉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青島文創由本土幾家影視公司合併而成,其先前參與制作了《少年巴比倫》,“這部影片是山東省唯一兩次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的作品”。

“新傳說”或許已經在落實當中。4月27日,萬達影視攝製產業園專案合作協定簽訂,計畫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實景外景地,該計畫指出將以春秋戰國、唐宋古城、明清北京、民國上海、歐美風情等主題為內容,建設一個既能體現文化傳承,又具有廣泛使用功能的大型影視拍攝實景外景地。

青島的影視發展和氛圍建造仍在持續發展當中,今年六月份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將在黃島舉辦,將有60部來自上合國家的影片參加展映和評獎,評委會主席由電影人韓三平擔任,將舉辦開幕式、電影論壇等30餘場活動。

影視政策補貼依然是東方影都最受關注的話題,或許也是最模糊的一個內容。

在公開報導中,拿到補貼的僅僅只有美國傳奇影業的《長城》劇組,《光明日報》的一篇報導中稱,這筆製作補貼為1600萬。2017年11月,靈山灣文化區首批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撥付,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等13家影視企業獲得2042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在接觸過程中,本地影視從業者對此感到頗為不滿,“說到底五洲發行並不是一家青島公司,它只是在這邊註冊了而已”,按照一部分人的說法,補貼應該落實到本土影視企業的創作上。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聽到了不同版本關於補貼政策的消息。唐平說從去年開始,補貼已經發給了一些片方。一位去年五月份從東方影都離職的前商務員工則表示,想要補貼的片方需要和青島市做具體洽談,“這個其實就相當於不需要萬達了”,這或許意味著政策落實的門檻將更高。

在今日東方影都的開業慶典中,王健林並未如想像中那樣高調提出新補貼政策,新補貼政策僅以新聞稿的形式公佈: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和萬達、融創各出資50%設立總額50億元的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入駐東方影都拍攝的影視作品給予製作費用20%-40%的補貼;青島市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在東方影都註冊經營的影視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營業收入10%的補貼。”

20%-40%的補貼即意味著補貼率的減少,有人表示減少了並沒有什麼不好,或許是這次的政策更加務實了。普遍上而言在經歷了一年多影都產業“緩慢”發展後,大家對新政策的討論熱度並不高,沒人確定這是新起點還是又一次政策無法落實的輪回。

可以肯定的是,東方影都已經同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綁定”到了一起,其對中國電影工業化將產生積極意義。

“東方影都走了一條既不同於好萊塢,也跟橫店、懷柔等國內影視基地錯位競爭的路子。它以電影業上下游貫穿的方式,試圖用大手筆打通全產業鏈。它的成功與否,除了自身的硬體及管理,主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繼續繁榮以及中國電影業的高速增長”,電影觀察人士周黎明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表示。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