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康平老故事」寶塔寺

寶塔寺

□張少青

寶塔寺遺址,位於郝官屯鄉小塔子村東古塔前後。 《東三省古跡遺聞續》中記載有三:其一,寶塔寺:“康平縣四十裡,有寶塔寺,其正殿塑有娘娘像。

院內之塔,相傳唐王征服高麗時建此塔,以留紀念。 但年久失修,磚瓦已多下墜矣。 ”其二,古塔:“康平縣東南五十華里,有村日小塔子,村旁有古塔在焉。 高三丈六尺,垠寬丈余,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駐兵於此。 後命尉遲敬德監修此塔、形如亭式,嵯峨雄壯。 其今數百年,並未塌,唯塔稍歪耳。 ”其三,包塔:“康平縣五十五裡,小塔子村東之古院內,有一塔,高十三丈,共八層,中節周圍皆羅漢像,旁有碑碣,已斷為三,置諸地,視之為咸豐八年,昌圖祥知府見此塔中節殘壞,令村人集資,已亦舍金十兩,興工補修,名曰包塔。 今矣,磚瓦零落矣。 ”這三條記載的說法不相一致,但均記今小塔子古塔及已往寺院。 筆者對該地曾多次調查,並徵集“寶塔寺”照兩幅。
今將調查採訪隨錄記下,以飧讀者。

小塔子村東有座古塔,塔東有座古城遺跡。 考古界認定這座古城址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921-926年間所建棋州城址。 古塔亦為遼代遺構。 小塔子村因古塔故名,“寶塔寺”建於清代。

據調查,在清咸豐年前,古塔西原有座方八尺古刹,還有三間禪堂。 何時建築,無稽可考。 咸豐年間,有主持僧法號同寶,薑姓。 收弟子心悟,姓趙。 師徒二人以擺渡為生,先以小船載送容人,日漸興旺。 後購置五丈五尺長,寬容三套馬車的大船載運來往車輛,行人客商,日進渡金不可數記。 師徒聚集錢財,意在擴建廟宇。 從法庫門請來姓何的和尚.法號空傑。 于成豐年間動工擴建廟宇,占地兩坰,南道,北至溝,東接城牆,兩連村,修建四層大殿。

現存偽康得八年(1934年)“寶塔”照,可觀其全貌。

臨道是二馬殿三間:中間過廳,通往寺內。 過廳門楣扁額楷書“寶塔寺”。 左間室內泥塑黃馬,右間室內為紅馬,是關雲長坐騎。 粉刷牆壁,彩繪《三國演義》故事。 馬殿前有兩尊石獅,一對石制旗杆是薑化東施捨,原為木制旗杆。 然後用石廊杆圈圍,無山門。 馬殿兩側連接青磚修築院牆,左右留有側門。 寶塔寺建築別具一格,顯得雅而壯觀。

從馬殿過廳步入寺內,迎面影壁牆聳立,青磚磨縫修築,,又稱過壁,也叫排樓。 兩側券門,中修神龕,龕上磚雕匾額,陰刻楷書“玉浪恒清”,左豎款“歲次王戍桂月彀旦”,“右豎款”住持僧劉源海敬立”。 按左豎款,過壁修築于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晚於寺院建築。

過壁偏前方右修鐘樓,左建鼓樓,均木結構,青瓦頂,建築穩固,形式新穎。 據調查,現法庫文化館院內鐘鼓樓即仿此而建。 過壁後立兩通石碑,現無存。

過壁後即古塔,為青磚修築,實心八面十三級密簷,頂頹圓,不見塔刹,是遼代建築遺構。 小塔子村、寺院均由塔而名。 由於古塔的存在,便產生了二個美麗而動聽的傳說。 其一是《金馬駒的故事》(《康平民間故事資料本》)。 其二是這裡要出世真龍天子,修塔給壓住了。 說小塔子這地方是九龍會口之地、指修城的土丘,其北有老山頭、虎眼山、青龍山、王八廟山,其南有南大山、土城山、神樹山、還有一山在法庫境內,不知其名。 這九座山均在遼河西岸,故人們稱謂九龍,小塔子山丘居其中,便有九龍會口之說。

這是自然地理的形勝,與出皇帝而修塔毫無關係。

塔後即老爺殿,三間方八尺。 正殿修龕,內泥塑金關老爺像,身高五尺餘,龕外有兩根木柱,雕刻龍紋貼金。 左右殿內泥塑周倉、關平、雷公、電母、風婆、雨司、五王四神、土地站像。 像前泥塑小鬼、判官等。 泥塑形像逼真,栩栩如生。 粉刷牆壁,彩繪《三國演義》故事壁畫。

老爺殿后築娘娘殿,三間、高大寬敞。 每間室內修一佛龕,龕內泥塑雲霄、碧霄、瓊宵坐像,赤金貼身,俗稱三霄娘娘。 大殿兩側泥塑站像有:助生、催生、送生、竇奶奶、子孫爺爺,還有驅魔避邪的王靈官、趙靈官等神像。 據講最受人們赤誠禮拜的是送生娘娘,懷抱一男孩,形態生動傳神,遊人香客癡迷難移,心內祈禱求得此子。

最後大殿是三佛堂,一間方八尺。殿內正面泥塑貼金三尊佛像,名三世佛。兩側泥塑十八羅漢站像,神態各一。粉刷牆壁上彩繪十八藏地獄圖像。三佛堂東側有觀音閣,構造式樣別于其它殿堂,高於三佛堂。殿內寬大,泥塑倒坐觀音像。據說觀音閣一棟19間,觀音閣居中。當早于寶塔寺其它建築群體,系何時建築,無從考證。

寺院西北角修建群仙堂,青磚花牆獨成一院、築有影壁。殿堂內供有胡仙之類的群仙牌位。

在寺院東側修建門房五間,為主持僧禪房,有東西廂房各十間,是僧人水手的住室。寺內和尚十余人,有五條大船,五十餘坰地。寺院除供佛念經外,還雇傭人搖船擺渡與耕地。

寶塔寺歷經七世僧:開山和尚姓姜,法號同寶;二世和尚心悟,姓趙,住持僧劉源海;三世和尚名緒亭,姓氏法號不清;四世和尚姓李,法號廣禪;五世和尚是廣禪弟子,姓名法號不清。他過不了廟宇的清靜生活,逃之天天;六世和尚姓劉,法號不清。是官府從法庫曹家寺廟派來的主持僧;七世和尚姓劉,法號真香。是偽滿官府從前舊門廟宇內派來管理寶塔寺的和尚。“八一五”光復以後,真香和尚溜走,寶塔寺便陸續被拆毀破壞,現存古塔、石獅和旗杆。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廣禪死後,廟宇漸自蕭條,歸康平縣財務局管理。但每逢舊曆四月十八日廟會,進香遊客不絕,男女老少比肩而進,香煙繚繞,供品成山,舍施錢鈔,不可數記。民國時如此,可想清朝時寶塔寺的興旺景象了。

寶塔寺雖不復存在,但文物依然生華。古跡記述了小塔子地方,在遼、清兩個朝代時,是交通孔道、政治、經濟與文化繁榮的集鎮。

(1979年12月28日採訪稿,高雲樓、孫玉廷講述)

最後大殿是三佛堂,一間方八尺。殿內正面泥塑貼金三尊佛像,名三世佛。兩側泥塑十八羅漢站像,神態各一。粉刷牆壁上彩繪十八藏地獄圖像。三佛堂東側有觀音閣,構造式樣別于其它殿堂,高於三佛堂。殿內寬大,泥塑倒坐觀音像。據說觀音閣一棟19間,觀音閣居中。當早于寶塔寺其它建築群體,系何時建築,無從考證。

寺院西北角修建群仙堂,青磚花牆獨成一院、築有影壁。殿堂內供有胡仙之類的群仙牌位。

在寺院東側修建門房五間,為主持僧禪房,有東西廂房各十間,是僧人水手的住室。寺內和尚十余人,有五條大船,五十餘坰地。寺院除供佛念經外,還雇傭人搖船擺渡與耕地。

寶塔寺歷經七世僧:開山和尚姓姜,法號同寶;二世和尚心悟,姓趙,住持僧劉源海;三世和尚名緒亭,姓氏法號不清;四世和尚姓李,法號廣禪;五世和尚是廣禪弟子,姓名法號不清。他過不了廟宇的清靜生活,逃之天天;六世和尚姓劉,法號不清。是官府從法庫曹家寺廟派來的主持僧;七世和尚姓劉,法號真香。是偽滿官府從前舊門廟宇內派來管理寶塔寺的和尚。“八一五”光復以後,真香和尚溜走,寶塔寺便陸續被拆毀破壞,現存古塔、石獅和旗杆。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廣禪死後,廟宇漸自蕭條,歸康平縣財務局管理。但每逢舊曆四月十八日廟會,進香遊客不絕,男女老少比肩而進,香煙繚繞,供品成山,舍施錢鈔,不可數記。民國時如此,可想清朝時寶塔寺的興旺景象了。

寶塔寺雖不復存在,但文物依然生華。古跡記述了小塔子地方,在遼、清兩個朝代時,是交通孔道、政治、經濟與文化繁榮的集鎮。

(1979年12月28日採訪稿,高雲樓、孫玉廷講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