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大眾稱正在華尋第二家電池供應商 預計超2000億電池採購空缺

“是的, 我們正在做這件事(尋找新的電池合作夥伴), 目前看來, 至少需要一家新的合作夥伴”。 4月24日,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向經濟觀察網確認, 大眾正在中國尋找第二家電池合作商。

海茲曼表示, “大眾汽車第一筆電池訂單已經下給了寧德時代, 但未來一旦電動車在華正式量產, 規模上來後, 需求量會很大。 所以, 至少需要在本土再尋找一家新的電池供應商進行合作”。 而至於電池缺口會有多少, 則要等電動車規模化生產之後才能有準確評估。

在海茲曼確認此事之前, 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在當日首次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也提到,

大眾目前正在為可能面臨的電池產量不足的問題而尋找解決方案。 “在電池方面, 最大的挑戰可能是需要達到足夠規模的挑戰。 在今天(4月24日)上午的業務討論當中, 我們已經討論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選項, 也可能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 ”迪斯稱, 這個挑戰不僅在中國存在, 大眾在全球市場都面臨這個問題。

至於電池技術的開發, 他表示, “目前我們自己的研發團隊中有非常強大的一支隊伍專注於研究電池, 包括電池化學方面的研究。 同時, 我們和中國本土的供應商也在圍繞著下一代電池開展合作。 ”

從2017年年底開始, 大眾已經啟動了面向全球市場的電池採購招標,

招標額高達500億歐元。 在2018年3月13日的大眾集團年會上, 時任大眾集團CEO穆倫表示, 大眾集團在歐洲與中國這兩大市場上已達成合作的電池採購訂單金額已達200億歐元。

而據海茲曼透露, 大眾在中國的第一家電池合作夥伴為甯德時代, 第一批訂單是針對即將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電動汽車產品。 不過, 據悉, 大眾與寧德時代的合作並非“排他性”的, 這也預示著大眾將在中國尋找更多的電池供應商, 以緩解所有訂單都來自同一家供應商所帶來的風險。

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中, 大眾目前並沒有宣佈在全球範圍內與任何一家電池廠達成了採購協定, 這意味著在原本500億歐元的大採購計畫中, 仍還有超過一半的市場空缺,

該訂單金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目前, 來自中國的天津力神正試圖通過在歐洲建立工廠進入該採購體系。 有歐洲媒體報導稱, 天津力神已經向大眾方面提供了產品以供測試。

大眾集團在2017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提出了全面電動化戰略“RoadmapE”, 目標是到2025年, 大眾集團將每年生產300萬輛電動汽車, 旗下各品牌將推出共計80款全新電動車型, 包括50款純電動車型及3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最晚到2030年, 大眾集團旗下300餘款車型均將推出至少一款電動版本。 這意味著, 到2025年, 滿足集團每年的電動汽車車隊運營將需要超過150千兆瓦小時的電池容量, 相當於至少四個超級電池工廠的年產量。

而至於中國, 大眾汽車集團RoadmapE的目標是,

未來七到八年在中國推出40款國產新能源車。 按照計畫, 2018年大眾集團除了現有的8款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陣容外, 還將推出包括3款純電動車型在內的9款全新車型。 而隨著江淮大眾產品即將首先落地, 如何保證本土化電池的供應穩定性成為最重要的產業鏈保證。 “到2021年, 我們至少將在中國的6家工廠啟動電動汽車的本土化生產”, 迪斯在4月25日的大眾集團媒體溝通會上表示。

而大眾汽車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即將迎來批量供應, 4月24日, 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集團組建的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推出來全新自有品牌——思皓, 以及該品牌下首款A0級SUV電動車, 該車預計今年9月上市銷售, 並且已經拿到首份數千輛的大訂單。

根據思皓主攻經濟性新能源車型的品牌定位來看, 電池成本的控制將是很重要的一環。 海茲曼在此前曾表示, 大眾新能源汽車的目標是實現微利, 且強調任何一款電動車都應該盈利。 “我們和江淮已經談及盈利問題, 肯定是要盈利的”, 而對於產品上市後的首個自然年度2019年能否實現盈利的問題, 海茲曼表示這要等產品真正上市後再說, “但我很樂觀, ”海茲曼笑著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