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年,華策下了盤“內外兼修”的棋

近日,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以下稱《小美好》)登陸Netflix的消息, 再次喚起了我們對去年這部“黑馬”青春劇的記憶。

去年末, 由華策影視出品的這部校園題材小製作, 憑藉一個“蠢萌少女追學霸”的清甜成長故事, 征服了年輕觀眾, 也讓一批年輕演員脫穎而出。 其實, 對於去年已經開始發力經紀業務的華策而言, 這並不是意外。

從近日華策公佈的年報來看, 2017年華策經紀業務同比增長2390%。 也是在去年, 華策新設立了經紀管理中心, 負責統籌公司藝人經紀業務, 協調各業務板塊資源, 搭建起了自有演員梯隊。

《小美好》登陸netflix

同樣, 《小美好》的成功“出海”對華策來說也並不是偶然。

“因為Netflix的平臺知名度, 《小美好》的‘出海’大家關注比較多, 但其實華策的海外業務已經連續十年全國第一, 海外發行已經覆蓋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策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說。

作為國內影視業的龍頭,

華策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2.45億元, 以超過18%的增速, 繼續穩保市占率第一之位。 對於這個兩位數的增速, 華策在劇集“出海”上的業績突破功不可沒。 去年, 華策海外發行收入破億元大關, 同比上升185.7%。

“華流出海”:從追求文化溢價到兼顧商業回收

從提出“華流出海”到如今海外發行中心的成立, 華策在內容“出海”上的努力已經堅持了十餘年。

前幾年, 華策把“出海”的重心先放在了華人聚居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向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泰國等在內的國家, 發行了超過10000小時的內容, 先做到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策劇。

近兩年, 華策又把“華流出海”的重心轉移到了歐美市場。 事實上, 在《小美好》之前, 華策已經有了不錯的歐美“出海”成績單。

去年, 華策與華納兄弟達成戰略協定, 在其旗下專注亞洲劇集的流媒體平臺Dramafever上, 先後上線了《我的奇妙男友》《親愛的翻譯官》《柒個我》等劇集, 取得了超越同期韓劇、韓綜的亮眼播放成績。

不過, 《小美好》的“出海”對於華策來說還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小美好》採用了全集“出海”的創新模式, 24集全部在Netflix上播出。 這對於國產青春劇集來說, 還是第一次。

相對于離現實生活較遠的古裝劇, 《小美好》這樣表現美好校園生活、年輕人細膩情感的時裝劇, 為歐美觀眾瞭解當下中國打開了一扇視窗。

對於電視劇這樣的文化產品, 它的文化溢價遠超內容本身。 尤其是在當下相對微妙的國際環境下, 讓世界觀眾通過《小美好》這種作品瞭解當代中國, 能很好避免他們對中國的妖魔化理解。 在華策相關業務負責人看來, 這正是重視把《小美好》賣給Netflix 的原因。

“海外管道對《小美好》這樣的小精品的認可, 也為其他能夠體現華策製作能力的精品大劇鋪好了路。 ” 華策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 當國際市場認可了我們的文化和拍攝能力之後, 電視劇“出海”的商業回收就會成倍, 甚至成十倍的增加。 這不僅是對華策有利的事, 對整個行業都有所裨益。

據瞭解, 在未來華策與Netflix的合作計畫中, 各種類型的劇集都在商談之列。

底層平臺體系:給創作團隊高起點, 為藝人成長賦能避險

對照國內其他影視企業,華策參照好萊塢框架搭建的“底層平臺體系”一直是其顯著特色。事實上,這也是華策一直以來能持續生產頭部劇集的關鍵所在。

相對於強烈依賴某一個導演、演員的工作室型公司,華策的集團體系能夠很好地規避因個人喜好和創作欲望帶來的市場風險和品控風險。

“影視創作是一種非標準的產品,對於相對固化的IP、劇本,我們通過底層的創意中心、資料中心進行統一採購、開發。這樣,交給導演、編劇和製片團隊去創作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打磨時間很長的成型專案。後續,我們還有行銷、製片管理、業務協同這些跟進的管理支持,這樣就幫助我們吸引了一批行業頂級的製作團隊。”

不過,相對於當下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態勢,只聚合業內有限的導演、編劇和藝人資源顯然是不夠的。於是,華策從去年開始發力培養自己的頭部藝人和導演、編劇團隊。這也是去年華策成立經紀中心的重要原因。

對於藝人培養,明星成長本來具有偶然性,華策所做的是規劃道路,為新人提供資源。

在堅持精品大劇戰略的同時,華策會為成長期的演員定制“小精品”,讓在大劇中只能擔任三、四番的演員成為主角。後續,隨著他們經驗的積累,再不斷提高主演劇集的層級,如此加快演員成長速度。

以在《何以笙簫默》中以“小默笙”一角為大家熟知的吳倩為例,簽約華策後,她近兩年作品不斷。《我的奇妙男友》主角,《擇天記》女二、《盛唐幻夜》女主、《我只喜歡你》女主,從大劇女配、網劇女主、大劇女主,吳倩的演藝道路穩紮穩打。

吳倩在《何以笙簫默》裡飾演“小默笙”

目前,華策已經形成了超過二十人的藝人梯隊,這其中既包括穩步發展的吳倩,還有曾出演《柒個我》的蔡文靜、以及通過參演華策劇讓觀眾逐漸認知的虞書欣、梁超等。

對於導演和編劇團隊,華策則會給予更大的創作自由,以入股、成立工作室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

2016年,華策入股了以路陽導演為核心的自由酷鯨,簽下了未來8年16部影視作品的合作計畫。後續,又投資了以《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為核心的蕩麥影業。而且畢贛的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由湯唯、黃覺主演,已經入圍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相對于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華策能為導演、編劇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機會和系統的平臺支撐,顯然為創作人才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持續發展的路徑。

由集團到學院,從源頭重視人才培養

去年年中,華策集團在影視行業內首提的“全球合夥人機制”,在業內引起了一輪討論。

這套人才激勵機制,通過發放股權的形式,將優秀員工升級為事業合夥人,既在公司內部實現了共擔、共創、共用,也能夠激勵現有合夥人能力的提升,助其成為行業頂尖人才,緩解人才壓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華策第一次進行人才機制創新。長期以來,華策以製片人為中心的工作室制度,為華策培養了三十多個高忠誠度的創意團隊。對於給集團提供過特別優異回報的團隊,華策還以成立子公司、獨立擁有一部分股權的模式進行激勵。劇酷傳播、辛迪加影視、劇芯文化、好劇影視……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都是這一模式的產物。

近年,華策將上游人才的培養又向前探進了一步。2017年,華策集團與浙江傳媒學院達成合作,成立了華策電影學院。

“過去幾年,影視內容行業頂尖人物的良好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讓更多學生願意進入到這個行業裡來,但是目前並沒有對接市場的體系。華策電影學院就是一個探索。我們可以順延培養1000個學生,包括導演、編劇、藝人各個方面,增加行業的人才供給。”

據華策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華策還在進一步討論,要將這個模式在全國再做幾個試點,如果能夠成功,未來華策在上游人才的掌握上將會佔有更大的主動權。

【文/鐵皮小鼓】

為藝人成長賦能避險

對照國內其他影視企業,華策參照好萊塢框架搭建的“底層平臺體系”一直是其顯著特色。事實上,這也是華策一直以來能持續生產頭部劇集的關鍵所在。

相對於強烈依賴某一個導演、演員的工作室型公司,華策的集團體系能夠很好地規避因個人喜好和創作欲望帶來的市場風險和品控風險。

“影視創作是一種非標準的產品,對於相對固化的IP、劇本,我們通過底層的創意中心、資料中心進行統一採購、開發。這樣,交給導演、編劇和製片團隊去創作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打磨時間很長的成型專案。後續,我們還有行銷、製片管理、業務協同這些跟進的管理支持,這樣就幫助我們吸引了一批行業頂級的製作團隊。”

不過,相對於當下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態勢,只聚合業內有限的導演、編劇和藝人資源顯然是不夠的。於是,華策從去年開始發力培養自己的頭部藝人和導演、編劇團隊。這也是去年華策成立經紀中心的重要原因。

對於藝人培養,明星成長本來具有偶然性,華策所做的是規劃道路,為新人提供資源。

在堅持精品大劇戰略的同時,華策會為成長期的演員定制“小精品”,讓在大劇中只能擔任三、四番的演員成為主角。後續,隨著他們經驗的積累,再不斷提高主演劇集的層級,如此加快演員成長速度。

以在《何以笙簫默》中以“小默笙”一角為大家熟知的吳倩為例,簽約華策後,她近兩年作品不斷。《我的奇妙男友》主角,《擇天記》女二、《盛唐幻夜》女主、《我只喜歡你》女主,從大劇女配、網劇女主、大劇女主,吳倩的演藝道路穩紮穩打。

吳倩在《何以笙簫默》裡飾演“小默笙”

目前,華策已經形成了超過二十人的藝人梯隊,這其中既包括穩步發展的吳倩,還有曾出演《柒個我》的蔡文靜、以及通過參演華策劇讓觀眾逐漸認知的虞書欣、梁超等。

對於導演和編劇團隊,華策則會給予更大的創作自由,以入股、成立工作室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

2016年,華策入股了以路陽導演為核心的自由酷鯨,簽下了未來8年16部影視作品的合作計畫。後續,又投資了以《路邊野餐》導演畢贛為核心的蕩麥影業。而且畢贛的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由湯唯、黃覺主演,已經入圍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相對于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華策能為導演、編劇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機會和系統的平臺支撐,顯然為創作人才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持續發展的路徑。

由集團到學院,從源頭重視人才培養

去年年中,華策集團在影視行業內首提的“全球合夥人機制”,在業內引起了一輪討論。

這套人才激勵機制,通過發放股權的形式,將優秀員工升級為事業合夥人,既在公司內部實現了共擔、共創、共用,也能夠激勵現有合夥人能力的提升,助其成為行業頂尖人才,緩解人才壓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華策第一次進行人才機制創新。長期以來,華策以製片人為中心的工作室制度,為華策培養了三十多個高忠誠度的創意團隊。對於給集團提供過特別優異回報的團隊,華策還以成立子公司、獨立擁有一部分股權的模式進行激勵。劇酷傳播、辛迪加影視、劇芯文化、好劇影視……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都是這一模式的產物。

近年,華策將上游人才的培養又向前探進了一步。2017年,華策集團與浙江傳媒學院達成合作,成立了華策電影學院。

“過去幾年,影視內容行業頂尖人物的良好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讓更多學生願意進入到這個行業裡來,但是目前並沒有對接市場的體系。華策電影學院就是一個探索。我們可以順延培養1000個學生,包括導演、編劇、藝人各個方面,增加行業的人才供給。”

據華策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華策還在進一步討論,要將這個模式在全國再做幾個試點,如果能夠成功,未來華策在上游人才的掌握上將會佔有更大的主動權。

【文/鐵皮小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