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方翠竹創造的廣闊未來

江安縣位於長江之濱, 素有“竹海故都”的美稱, 竹資源極其發達, 竹產業欣欣向榮, 不僅吸引了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 還培養出了許許多多擅長竹工藝的能工巧匠。 他們身處不同領域, 卻同懷赤誠之心, 為江安這方水土的竹產業發展努力著、奮鬥著……

4月24日, 記者一行走進江安, 有幸感受到這一方翠竹的魅力, 看到竹產業發展的廣闊未來。

江安竹簧工藝傳承人何華一正在用心雕刻。

用心造精品

讓傳統竹簧工藝發揚光大

“江安竹簧工藝是一項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傳承人, 我們不僅要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更要通過辦學校和傳習所等方式, 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批工藝人才, 最終實現竹產業的大發展。 ”江安竹簧工藝傳承人何華一談起竹產業未來的發展, 顯得十分激動。

在江安竹簧工藝傳習所裡有很多珍貴的製品,

鳥籠、筆筒、方扇、桌椅……每一件都讓參觀者嘖嘖稱奇, 拿在手中看了又看, 捨不得放下。

在這些作品中, 最讓何華一自豪的是一件名為《長江頌》的筆筒。 細細觀察, 這件作品在不到1公分厚的竹材上精雕細琢出了十個層次, 每一絲水紋、每一片葉子、每一處欄杆都刻畫得極其細緻, 既有峽谷奔流、疊泉飛瀑, 又有棧道涼亭、帆船竹筏, 長江風貌一覽無餘。 竹雕上的一些人物, 雖只有半個米粒大小, 卻神態各異生動有趣。

“我生在萬里長江的起點, 用刻刀來讚美長江是我多年的願望。 ”何華一說, 竹簧工藝雖然精湛, 科技含量卻不高, 進不了大市場, 如果能有科研技術人才對市場進行準確定位, 提高工藝的科技含量, 那麼竹簧工藝的前途就更好了。

雖然已過古稀之年, 何華一對竹簧工藝的熱愛不曾減退半分, 他一直都在關注著竹產業的發展動態, 思考著江安竹簧工藝怎樣才能發揚光大。 他身體力行, 在江安縣兩所職校開設竹簧工藝藝術班, 讓竹簧技藝逐漸被列為職校教學大綱, 後又開設了傳習所與陳列館, 免費對外界開放並招收學徒, 為江安培養了大量的竹簧工藝人才, 讓這項傳統工藝煥發出蓬勃生機。

25歲的曹洪嚴曾在江安縣職業學校接觸過竹簧工藝, 並“一見鍾情”。 “聽說何華一大師開培訓班我就馬上報了名, 後來一直跟著老師學了兩年。 ”曹洪嚴畢業後到一家公司上班, 領導發現他會雕刻便讓他學習設計, 如今他已是公司的設計師,

前不久還專程登門謝師。

何華一認為, 藝術的傳承發揚首先需要後輩尊重並喜愛這門藝術。 在他的薰陶下, 4個兒女都學得一手好技藝, 5歲的小孫女砍竹、片竹不在話下, 就連小孫子也能在竹筒上刻出“東方明珠”。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

正在製造生產竹漿粕。

延伸產業鏈

為地方經濟發展牽線搭橋

“通過延伸產業鏈, 實現一根竹子進入生產線, 變成一套服裝出來的目標。 ”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趙建芬坦言, 只有不斷努力和進步, 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產品附加值, 實現企業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走進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轟隆隆”的機器聲不絕於耳, 竹子切片、蒸煮成漿、烘乾成型, 一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正在飛速運轉著。

“以前粘膠纖維的生產原料主要為棉漿粕和木漿粕, 棉漿粕短缺, 木漿粕大多依賴進口, 非常具有局限性。 公司自主研發的竹材生產粘膠纖維漿粕工藝被授予國家發明專利, 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 ”趙建芬說,竹漿粕的到來,對整個紡織業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已經與海瀾之家、利郎、雅戈爾等知名品牌服裝進行了合作。

車間一旁陳列了襪子、毛巾、睡衣等許多竹纖維製品,這些製品透氣吸濕、顏色亮麗、柔軟親膚、手感順滑,與普通的棉麻製品相比,更受百姓青睞。“竹纖維產品具有天然抑菌、防臭、防紫外線等功能,可紡性優良,染色純正,被譽為繼棉、麻、毛、絲之後的第五大紡織元素。”趙建芬介紹,竹纖維以竹漿粕為原料,是一種新的純天然、綠色環保的纖維,可實現“以竹代木”、“以竹代棉”,擴大了漿粕的原料資源。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不斷自主創新專利技術,經過十餘年的技術攻關,竹漿粕製造工藝日臻完善,在國內外同行業中首屈一指,產品深受業內專家重視和廣大百姓喜愛。

如今,低碳、環保、可持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竹漿粕的誕生以及其製成品的蓬勃發展,實現了在大眾消費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更加現代的手法詮釋了“衣者竹皮”的傳統文化底蘊。

6噸新鮮的竹子可以製造1噸竹漿粕,1噸竹漿粕約等於1噸竹纖維,可價值卻相差很多,如果繼續製作成紗線,印染織布,做成衣服,那這條產業鏈每一個環節的產出價值則更高……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已經瞄準了市場,繼而發力,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帶動輻射下游生產企業,為地方經濟建發展設拉線搭橋。

“我們公司準備新建一條年產8萬噸的竹材特種纖維生產線,形成一條從竹漿粕到竹纖維的產業鏈,建成全球唯一的天竹纖維漿纖一體化生產基地,以不可複製的專利工藝技術特徵和產品差別化競爭優勢,立足於竹漿粕、竹纖維生產源頭。”趙建芬說,對於未來的發展,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已經繪製好了藍圖。

江安竹簧工藝傳習所裡展示的作品。

做好“竹”文章

以江安特色打響產業之戰

據2018年森林資源資料顯示,江安現有林業用地32677公頃,森林覆蓋率40.2%。竹林面積50萬畝,其中成片竹林45.2萬餘畝,竹材儲備量可達70萬噸,年採伐竹材40萬噸。

隨著竹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大,江安縣竹類加工業不斷發展,已從竹簧、竹雕、竹編、竹刻等傳統加工領域,發展到造紙、建築、輕工、食品、包裝等行業,形成以竹漿粕、竹纖維、竹傢俱、竹香板、竹工藝、竹食品等竹加工綜合開發利用體系,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良好局面。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展示竹纖維、竹紗線等製品。

2017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21.62億元,其中竹產業產值達7.6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35.1%,農民人均從竹產業中獲得收入1583元,竹生態旅遊達到70萬餘人次,產值2.6億元。竹產業已成為江安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和林農脫貧致富新的增長點。

“江安縣要搶抓竹產業發展大好機遇,明大勢、知優勢、順形勢,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按照各項具體目標任務,抓好竹基地、竹精深加工、竹文化等發展,最大限度彰顯江安優勢、拿出江安方案、打響江安品牌。”江安縣委書記張明明說。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下一步,江安縣將立足現有竹資源優勢,做大竹基地壯肌體、做強竹加工提效益、做優竹生態興旅遊、做響竹文化塑名片,找到本土優勢和市場需求的連接點,真正實現竹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宜賓日報記者 羅雯心 陳玉霞 文/圖

”趙建芬說,竹漿粕的到來,對整個紡織業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已經與海瀾之家、利郎、雅戈爾等知名品牌服裝進行了合作。

車間一旁陳列了襪子、毛巾、睡衣等許多竹纖維製品,這些製品透氣吸濕、顏色亮麗、柔軟親膚、手感順滑,與普通的棉麻製品相比,更受百姓青睞。“竹纖維產品具有天然抑菌、防臭、防紫外線等功能,可紡性優良,染色純正,被譽為繼棉、麻、毛、絲之後的第五大紡織元素。”趙建芬介紹,竹纖維以竹漿粕為原料,是一種新的純天然、綠色環保的纖維,可實現“以竹代木”、“以竹代棉”,擴大了漿粕的原料資源。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不斷自主創新專利技術,經過十餘年的技術攻關,竹漿粕製造工藝日臻完善,在國內外同行業中首屈一指,產品深受業內專家重視和廣大百姓喜愛。

如今,低碳、環保、可持續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竹漿粕的誕生以及其製成品的蓬勃發展,實現了在大眾消費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更加現代的手法詮釋了“衣者竹皮”的傳統文化底蘊。

6噸新鮮的竹子可以製造1噸竹漿粕,1噸竹漿粕約等於1噸竹纖維,可價值卻相差很多,如果繼續製作成紗線,印染織布,做成衣服,那這條產業鏈每一個環節的產出價值則更高……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已經瞄準了市場,繼而發力,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帶動輻射下游生產企業,為地方經濟建發展設拉線搭橋。

“我們公司準備新建一條年產8萬噸的竹材特種纖維生產線,形成一條從竹漿粕到竹纖維的產業鏈,建成全球唯一的天竹纖維漿纖一體化生產基地,以不可複製的專利工藝技術特徵和產品差別化競爭優勢,立足於竹漿粕、竹纖維生產源頭。”趙建芬說,對於未來的發展,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已經繪製好了藍圖。

江安竹簧工藝傳習所裡展示的作品。

做好“竹”文章

以江安特色打響產業之戰

據2018年森林資源資料顯示,江安現有林業用地32677公頃,森林覆蓋率40.2%。竹林面積50萬畝,其中成片竹林45.2萬餘畝,竹材儲備量可達70萬噸,年採伐竹材40萬噸。

隨著竹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大,江安縣竹類加工業不斷發展,已從竹簧、竹雕、竹編、竹刻等傳統加工領域,發展到造紙、建築、輕工、食品、包裝等行業,形成以竹漿粕、竹纖維、竹傢俱、竹香板、竹工藝、竹食品等竹加工綜合開發利用體系,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良好局面。

四川天竹竹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展示竹纖維、竹紗線等製品。

2017年全縣實現林業總產值21.62億元,其中竹產業產值達7.6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35.1%,農民人均從竹產業中獲得收入1583元,竹生態旅遊達到70萬餘人次,產值2.6億元。竹產業已成為江安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和林農脫貧致富新的增長點。

“江安縣要搶抓竹產業發展大好機遇,明大勢、知優勢、順形勢,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按照各項具體目標任務,抓好竹基地、竹精深加工、竹文化等發展,最大限度彰顯江安優勢、拿出江安方案、打響江安品牌。”江安縣委書記張明明說。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下一步,江安縣將立足現有竹資源優勢,做大竹基地壯肌體、做強竹加工提效益、做優竹生態興旅遊、做響竹文化塑名片,找到本土優勢和市場需求的連接點,真正實現竹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宜賓日報記者 羅雯心 陳玉霞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