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遠大前程》行將收官,陳思誠發表電視劇告別宣言

最近一段時間, 各大衛視播出的電視劇收視率很膠著。 跟以往動輒破1的資料不同, 現在1點幾乎成了天花板。 人間四月天, 52城收視率給人以“素面朝天”的感覺。 而開播以來一直表現“低調”的《遠大前程》, 在這段日子裡開始高頻次地出現在收視榜首。

在業界和觀眾大力呼籲綠色收視率的今天, 收視榜的浮浮沉沉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們不得而知。 但在觀看了這部湖南衛視正在播出, 陳思誠編劇、主演並監製, 謝澤、陳熙泰執導, 眾星雲集的電視劇後, 能感覺到其中強烈的表達欲, 不惜血本的精良製作, 以及表演上的斑駁色彩和未能盡興展開劇情的拘謹。 在《遠大前程》首輪播出行將收官之際, 我們採訪了主導這部劇創作的陳思誠。

採訪是在陳思誠的騁亞影視辦公室進行的。 樓上樓下, 到處擺放著陳思誠多年以來從各地收集的大大小小的佛像。 有的做工精細,

有的做工粗糲, 各自散發著不同地域和時空的文化訊息。 說起《遠大前程》, 陳思誠頗有些心情複雜。

陳思誠

採訪中說到了雄心萬丈、緊張過癮的創作歷程, 說到了時至今日仍對61集版本有篤定不移的自信。 說起了後期製作中種種無奈的改弦更張,

也說到了播出以來面臨的諸多議論和壓力。 千言萬語一句話:“對這部作品的創作, 我盡了全力, 沒有遺憾。 但是接下來一段時間, 我會集中精力做電影, 不碰電視劇了。 ”

(1)創作上無悔

《遠大前程》有著“久遠”的前史。

2011年, 陳思誠在做導演處女作、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的後期時, 就開始想著再做一部劇了。 而這部劇的故事發生地, 一定是上海。

陳思誠對上海這座城市有特別的感情。 他16歲離開瀋陽來到上海, 先在謝晉藝校就讀, 後來又考上上海戲劇學院。 因為一個偶發的事件, 陳思誠中斷學業, 離開上海。 再後來求學中戲, 入行做演員、編劇、導演, 對上海的牽掛和想像一直如影隨形, 驅使他創作一部相關作品。

陳思誠還對武俠世界持有一種由來已久的嚮往。

“金庸是我的文學啟蒙, 我初中第一本文學書是從金庸開始的, 《鹿鼎記》中冷熱兵器交接, 武俠時代終結, 我一直相信有一個後武俠時代。 ”

民國時期, 成了陳思誠想像中適合盛放後武俠時代的俠義精神和故事的年代。

“十裡洋場,

紙醉金迷, 包括上海灘三大亨啊, 刺客王亞樵啊, 好多風雲際會的事可以說, 特別波瀾壯闊。 ”

十裡洋場

舊日上海和武俠情結相撞, 催生了《遠大前程》。 在最早的劇本中, 三大亨的人物名直接就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 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上海當年的風雲變幻, 陳思誠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閱讀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王亞樵等人的傳記。《遠大前程》中,趙立新扮演的陸昱晟,頗有杜月笙的內斂謹慎。倪大紅扮演的霍天洪,也貼近歷史上黃金榮的老謀深算。劉奕君扮演的張萬霖,同樣神似張嘯林的暴戾兇殘。

三大亨

暴戾兇殘的張萬霖

前前後後用5年時間打磨劇本,開機之後結合片場實景和即刻靈感,進行劇本修繕。為了完成心目中的佳構,陳思誠啟動刷臉模式,邀集了大量的實力派演員加盟。趙立新就說過,“參加《遠大前程》的演出,是看陳思誠的情面,更因為它是一部好戲。”最終呈現的演員表,是一個不亞於《人民的名義》的戲骨陣容,而且其中也不乏青年人氣演員。

戲骨雲集

《遠大前程》投資超過3億,製作上的用心在畫面中顯而易見。看看三大亨的永鑫公司的沙發和燈具,看看大場面時“人山人海”的群演數量,看看流光溢彩、人頭攢動的舞場氣勢,看看車水馬龍的十裡洋場的夜景...陳思誠說,他沒有電影和電視劇的分別心,不是說電影就要精緻,電視劇就可以放水,他想的都是“還原真實”。

(2)呈現上有遺憾

然而,《遠大前程》這部聚集了倪大紅、趙立新、劉奕君、果靖霖、成泰燊等一眾戲骨,以及陳思誠、佟麗婭、郭采潔、袁弘等人氣演員,精工細作打造而成的民國傳奇劇,開播以後沒有取得收視率的一飛沖天,網路上也頗多爭議。

陳思誠說,在《遠大前程》最初的版本中,也就是他親自定剪輯的版本共有61集。從陳思誠近作兩部《唐人街探案》電影也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很注重敘事節奏的導演。但由於種種原因,在最終的播出版中,開頭的七集被刪減成了四集。

“非常跳躍,我的人物都沒建立起來,就已經進入情節了”,陳思誠說,“這個劇整個敘事風格是金庸取向,按照一個人物的命運娓娓道來,這種節奏一旦破壞了,整個故事就容易顯得稀裡糊塗。我到現在都沒看電視版。”

至於觀眾說劇中洪三元“油膩”、“浮誇”、“做作”,陳思誠表示那就是洪三元的性格,也是為了展現人物成長軌跡的需要。“在波詭雲譎的上海灘,洪三元無依無靠,一介草根,能夠打拼出一片天地,性格上必須在任何場合都遊刃有餘,在刀尖上自如行走。”

在開場的“亂世篇”中,洪三元顯得咋咋呼呼,油嘴滑舌。到了後來的“浮生篇”中,他儼然換了一個人,沉穩老辣起來。只有“先抑”在前,“後揚”才能奏效,陳思誠用這樣的方法來建立成長軌跡,塑造人物。

洪三元表情“浮誇”

這還不是全部。在陳思誠的構想中,洪三元同時也是一個導遊型人物,色彩人物,通過他帶領觀眾進入上海灘的大亨世界,映照那些攪動黃浦江風雲的傳奇人物。洪三元固然有一條個人行動線,而他身後的一群人組成的全景式油畫才更有氣勢和質感。

“不止包括三大亨,還包括王亞樵等很多很多人。不同的人物,做出的不同的抉擇,走向不同的命運,呈現一段特定時期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現在我們無法想像61集的版本是何樣貌,但它至少是能夠還原主創人員的初衷,表達上更為酣暢的作品。在表達了“無須反思”的態度後,陳思誠說,“我不是一個向後看的人,不管得到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都不會太上心。我放在心上的,永遠是自己的下一部作品。”

說到收視率,儘管有所克制,他仍然表達了對這一衡量標準的憂慮:“我是離開電視劇行業一段時間了,沒想到現在問題這麼嚴重。什麼都是假的了,還怎麼玩?”

陳思誠可以抽身而去,因為他還有電影。電影《唐人街探案2》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檔中,一舉收穫將近34億元票房,勇奪歷史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然而眾多仍然需要奮戰在電視劇領域的從業者們,什麼時候才能迎來收視率的明朗天空呢?這是個問題。

(3)電影溫暖心房

觀眾對於陳思誠的《遠大前程》抱著的高期望,某種程度上也是來自于陳思誠“唐探”系列電影的成功。他糅合不同電影類型元素的駕輕就熟,在電影中兼顧商業和藝術的平衡能力,在中國現有導演群體中獨樹一幟。

兩年多前的賀歲檔,《唐人街探案》橫空出世。半是推理懸疑,半是喜劇搞笑,兩種類型雜糅後產生了極大的市場吸附力,最終收穫8億+的票房收入,陳思誠也就此進入賣座導演的行列。

《唐人街探案2》在2018年農曆大年初一上映,觀眾發現:一是打造“唐探”宇宙的用心明顯,二是搞笑和探案的配比發生了重要變化。儘管票房漲勢兇猛,但有些觀眾還是批評說:過度商業化,橋段庸俗,推理不夠精彩。

《唐探》裡的街頭追逐

陳思誠說,《唐探1》相對於推理迷,或者資深的影迷而言,比《唐探2》更見功夫,更見誠意,思想價值更高,更“電影”,所以《唐探1》在文藝青年、資深影迷佔領的豆瓣上,評分達到7.6分,而《唐探2》只是7.0分。反觀在貓眼上,評分的更多是普通的觀眾,他們對電影的期待基本就是圖一樂,不會去思考哲學層面,思想主題上的事情,所以貓眼上《唐探2》比《唐探1》評分高。

“雅俗共賞,要達到這個太難了,你可能取悅了大部分觀眾時,就有少部分觀眾是不滿足的”,陳思誠說,“這件事讓我明白,未來的創作,我到底是做給誰看。”

關於《唐探2》的爭議中,還有一個是其與另外一些作品,包括《雙瞳》在內,是“抄襲”還是“借鑒”的關係。陳思誠斷然否定了“抄襲”的說法,但他不否認對前人作品有潛移默化的吸收和運用。

他說,“小時候就愛看電影,有時一天看七八部電影。我絕對是迷影型的導演,在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和雜糅文化中長大,看過的電影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影響。不是說這部電影拍出來了那個東西,我們後面就沒法再做這個東西了。”

細細辨析《唐探2》和《雙瞳》,會發現兩者的指向完全不同,《雙瞳》著眼點在於怪力亂神,而《唐探2》則是連環殺人案及其背後的社會思考。任何一部電影只要涉及道家文化,陰陽五行、祭壇這些事物都是無法避開的。這屬於基本的概念,不會被哪部影片據為己有。

說到世界電影,陳思誠喜歡的導演是庫布裡克和大衛·芬奇,還有早期那個拍《碧海藍天》《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呂克·貝松。但要說最想成為的導演,陳思誠提到了斯皮爾伯格。“前兩天剛看完《頭號玩家》,太厲害了,做出這樣的東西,完全不像70多歲的人”。

陳思誠的辦公桌上,擺著《唐人街探案3》(東京篇)的策劃書。這部還沒有開拍的電影,已經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可以想見,在這樣一個闔家歡的檔期出場,這部電影仍然會選擇求取最大公約數的思路來創作。

《遠大前程》如果按原版播出,會是什麼市場反應?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假設。但《唐探》系列會源源不斷地走向大銀幕。希望陳思誠能走向斯皮爾伯格的雅俗共賞,也希望他早日回到電視劇領域再展雄圖。

【文/李星文 何時志】

陳思誠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閱讀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王亞樵等人的傳記。《遠大前程》中,趙立新扮演的陸昱晟,頗有杜月笙的內斂謹慎。倪大紅扮演的霍天洪,也貼近歷史上黃金榮的老謀深算。劉奕君扮演的張萬霖,同樣神似張嘯林的暴戾兇殘。

三大亨

暴戾兇殘的張萬霖

前前後後用5年時間打磨劇本,開機之後結合片場實景和即刻靈感,進行劇本修繕。為了完成心目中的佳構,陳思誠啟動刷臉模式,邀集了大量的實力派演員加盟。趙立新就說過,“參加《遠大前程》的演出,是看陳思誠的情面,更因為它是一部好戲。”最終呈現的演員表,是一個不亞於《人民的名義》的戲骨陣容,而且其中也不乏青年人氣演員。

戲骨雲集

《遠大前程》投資超過3億,製作上的用心在畫面中顯而易見。看看三大亨的永鑫公司的沙發和燈具,看看大場面時“人山人海”的群演數量,看看流光溢彩、人頭攢動的舞場氣勢,看看車水馬龍的十裡洋場的夜景...陳思誠說,他沒有電影和電視劇的分別心,不是說電影就要精緻,電視劇就可以放水,他想的都是“還原真實”。

(2)呈現上有遺憾

然而,《遠大前程》這部聚集了倪大紅、趙立新、劉奕君、果靖霖、成泰燊等一眾戲骨,以及陳思誠、佟麗婭、郭采潔、袁弘等人氣演員,精工細作打造而成的民國傳奇劇,開播以後沒有取得收視率的一飛沖天,網路上也頗多爭議。

陳思誠說,在《遠大前程》最初的版本中,也就是他親自定剪輯的版本共有61集。從陳思誠近作兩部《唐人街探案》電影也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很注重敘事節奏的導演。但由於種種原因,在最終的播出版中,開頭的七集被刪減成了四集。

“非常跳躍,我的人物都沒建立起來,就已經進入情節了”,陳思誠說,“這個劇整個敘事風格是金庸取向,按照一個人物的命運娓娓道來,這種節奏一旦破壞了,整個故事就容易顯得稀裡糊塗。我到現在都沒看電視版。”

至於觀眾說劇中洪三元“油膩”、“浮誇”、“做作”,陳思誠表示那就是洪三元的性格,也是為了展現人物成長軌跡的需要。“在波詭雲譎的上海灘,洪三元無依無靠,一介草根,能夠打拼出一片天地,性格上必須在任何場合都遊刃有餘,在刀尖上自如行走。”

在開場的“亂世篇”中,洪三元顯得咋咋呼呼,油嘴滑舌。到了後來的“浮生篇”中,他儼然換了一個人,沉穩老辣起來。只有“先抑”在前,“後揚”才能奏效,陳思誠用這樣的方法來建立成長軌跡,塑造人物。

洪三元表情“浮誇”

這還不是全部。在陳思誠的構想中,洪三元同時也是一個導遊型人物,色彩人物,通過他帶領觀眾進入上海灘的大亨世界,映照那些攪動黃浦江風雲的傳奇人物。洪三元固然有一條個人行動線,而他身後的一群人組成的全景式油畫才更有氣勢和質感。

“不止包括三大亨,還包括王亞樵等很多很多人。不同的人物,做出的不同的抉擇,走向不同的命運,呈現一段特定時期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現在我們無法想像61集的版本是何樣貌,但它至少是能夠還原主創人員的初衷,表達上更為酣暢的作品。在表達了“無須反思”的態度後,陳思誠說,“我不是一個向後看的人,不管得到好消息,還是壞消息,都不會太上心。我放在心上的,永遠是自己的下一部作品。”

說到收視率,儘管有所克制,他仍然表達了對這一衡量標準的憂慮:“我是離開電視劇行業一段時間了,沒想到現在問題這麼嚴重。什麼都是假的了,還怎麼玩?”

陳思誠可以抽身而去,因為他還有電影。電影《唐人街探案2》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檔中,一舉收穫將近34億元票房,勇奪歷史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然而眾多仍然需要奮戰在電視劇領域的從業者們,什麼時候才能迎來收視率的明朗天空呢?這是個問題。

(3)電影溫暖心房

觀眾對於陳思誠的《遠大前程》抱著的高期望,某種程度上也是來自于陳思誠“唐探”系列電影的成功。他糅合不同電影類型元素的駕輕就熟,在電影中兼顧商業和藝術的平衡能力,在中國現有導演群體中獨樹一幟。

兩年多前的賀歲檔,《唐人街探案》橫空出世。半是推理懸疑,半是喜劇搞笑,兩種類型雜糅後產生了極大的市場吸附力,最終收穫8億+的票房收入,陳思誠也就此進入賣座導演的行列。

《唐人街探案2》在2018年農曆大年初一上映,觀眾發現:一是打造“唐探”宇宙的用心明顯,二是搞笑和探案的配比發生了重要變化。儘管票房漲勢兇猛,但有些觀眾還是批評說:過度商業化,橋段庸俗,推理不夠精彩。

《唐探》裡的街頭追逐

陳思誠說,《唐探1》相對於推理迷,或者資深的影迷而言,比《唐探2》更見功夫,更見誠意,思想價值更高,更“電影”,所以《唐探1》在文藝青年、資深影迷佔領的豆瓣上,評分達到7.6分,而《唐探2》只是7.0分。反觀在貓眼上,評分的更多是普通的觀眾,他們對電影的期待基本就是圖一樂,不會去思考哲學層面,思想主題上的事情,所以貓眼上《唐探2》比《唐探1》評分高。

“雅俗共賞,要達到這個太難了,你可能取悅了大部分觀眾時,就有少部分觀眾是不滿足的”,陳思誠說,“這件事讓我明白,未來的創作,我到底是做給誰看。”

關於《唐探2》的爭議中,還有一個是其與另外一些作品,包括《雙瞳》在內,是“抄襲”還是“借鑒”的關係。陳思誠斷然否定了“抄襲”的說法,但他不否認對前人作品有潛移默化的吸收和運用。

他說,“小時候就愛看電影,有時一天看七八部電影。我絕對是迷影型的導演,在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和雜糅文化中長大,看過的電影總會產生或深或淺的影響。不是說這部電影拍出來了那個東西,我們後面就沒法再做這個東西了。”

細細辨析《唐探2》和《雙瞳》,會發現兩者的指向完全不同,《雙瞳》著眼點在於怪力亂神,而《唐探2》則是連環殺人案及其背後的社會思考。任何一部電影只要涉及道家文化,陰陽五行、祭壇這些事物都是無法避開的。這屬於基本的概念,不會被哪部影片據為己有。

說到世界電影,陳思誠喜歡的導演是庫布裡克和大衛·芬奇,還有早期那個拍《碧海藍天》《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呂克·貝松。但要說最想成為的導演,陳思誠提到了斯皮爾伯格。“前兩天剛看完《頭號玩家》,太厲害了,做出這樣的東西,完全不像70多歲的人”。

陳思誠的辦公桌上,擺著《唐人街探案3》(東京篇)的策劃書。這部還沒有開拍的電影,已經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可以想見,在這樣一個闔家歡的檔期出場,這部電影仍然會選擇求取最大公約數的思路來創作。

《遠大前程》如果按原版播出,會是什麼市場反應?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假設。但《唐探》系列會源源不斷地走向大銀幕。希望陳思誠能走向斯皮爾伯格的雅俗共賞,也希望他早日回到電視劇領域再展雄圖。

【文/李星文 何時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