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融科技逐鹿東南亞

近兩年來, 東南亞已不單單是旅遊寶地, 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們紮根發芽的沃土。

文|《中國經濟資訊》記者 錢玉娟

4月16日, 我國的智慧金融服務集團品鈦有限公司於2015年11月獲得新加坡註冊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後, 後發展至2016年5月又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預測, 到2022年,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這五個東盟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超過5%。 而據普華永道的預測報告指出, 從現在到2020年, 全球年均經濟增長率可達3.5%, 但到2020年將放緩至2.7%、2030年2.5%及2040年2.5%。 而在2050年後, 關注點將會是新興市場的後來者。

毋庸置疑,

在擁有5億多人口的東南亞這一波浪潮的主要戰場上, 如何憑藉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優勢, 佔據更多有利且穩固的市場空間, 成為各個金融科技企業及互聯網巨頭的角力關鍵。

在魏偉看來, 立足監管套利不是長遠之道。 去到海外的金融科技企業, 更應該結合當地市場的實際, 去解決、去滿足市場的需求, 創造長期的價值。 “國內的金融科技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 此時成熟的企業向周邊的海外市場擴張, 可以確保自己的行業地位, 也能在海外藍海市場上站住腳跟。 ”

另外面對這一前景廣闊的市場, 各金融科技企業在進入前, 還需理性地分析當地的金融環境及金融基礎設施, 究竟能否支撐大規模的新型業務模式、技術、理念紮堆湧入?

“這裡機會很多, 但基礎尚淺。 ”某投資人士對《中國經濟資訊》記者表示, 首要難題是電商仍處發展初期。 儘管資本和資源持續強勢進駐東南亞地區, 但作為電商業務基礎的物流、支付等軟硬體在此地卻仍較落後。

此外, 境內外的差異化監管還潛藏風險。 “印尼監管層對引入新技術較為積極。 ”前述業內人士稱, “但絕非全盤接受。 ”例如, 印尼央行(BRI)、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OJK)于2016年底聯合發佈P2P監管規定, 強調外國公民或合法企業直接或間接佔有P2P平臺所有權占比不得超過85%, 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監管的可操作性。

另外,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局長Ravi Menon也曾表示, 從數碼和移動支付方式, 到智慧和生物認證方式、虛擬貨幣、雲計算、大資料等,

科技進步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業。 為建設“智慧金融中心”, 未來新加坡將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但又不會忽略監管的適宜環境。

“出於對國內政策的規避、對利潤新增長點的需求, 一部分互金企業選擇了出海。 ”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強調, “但這並不意味著誰都能分一杯羹。 ”

無論是網貸、支付等領域的中國商業模式注入, 還是中國技術、中國能力的標準化輸出, 外來企業從初期落地到培育成熟的市場, 都需要時間、資金的大量持續投入。

儘管大幕已經開啟, 東南亞市場未來也或因此日新月異。 但鄭毓棟也表示, “中國企業須立足當地需求, 同時提升防範市場風險和境外政策風險的能力,

勿盲目跟風。 ”

因為, 走出國門, 意味著要適應世界的規則。 面對陌生並極具挑戰力的市場, 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時刻準備應對可能的“水土不服”現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