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你不認識的李光潔:他是演員,也是攝影師,潛入海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一、我最後悔的事?

李光潔拍攝的劇照

“攝影對我而言, 很多時候起到記錄的作用, 它們就像是我生活的日記。 ”李光潔說, 如果採訪時有記者拿著他發過的照片問他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拍攝的,

他都能一秒就想到那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對於演員來說, 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在劇組裡, 然而就是在單調的拍攝期間, 李光潔也總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他總會手裡拿著相機, 隨時記錄下那些使人會心一笑的瞬間。

在片場的李光潔

而作為演員的李光潔, 是如何開啟攝影之路的呢?——這都要源於他表演上的“伯樂”, 同時也是攝影啟蒙導師——導演張黎。

2001 年, 20 歲的李光潔大學還沒有畢業, 正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讀大二。 他敲開一扇一扇劇組休息室的門遞資料, 靠著毛遂自薦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機會——飾演導演張黎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光緒帝。 由此, 他不僅開啟了表演之門, 也開啟了攝影之路。

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他自然非常地珍惜。 2003 年進組拍攝之後, 李光潔跟隨著劇組的前輩們學習、體會、思考, 探索著對“表演”的認知和理解, 也奠定了他對未來“演員”這個職業的想像與規劃。 尤其是與敢於信任還未畢業的李光潔去飾演一個重要角色的張黎導演,

更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拍攝《走向共和》時的李光潔

在拍攝間隙, 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張黎問李光潔:“你有照相機嗎?”

李光潔答:“沒有。 ”

張黎說:“那去買一台吧。 ”

於是李光潔就騎著車, 從攝影棚到新街口買了一台相機。

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相機, 一台奧林巴斯傻瓜相機。 這台相機不到 3000 元錢, 但在那時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膠捲也很貴。 可李光潔有了相機以後就天天拿著拍, 去哪都拍。

“經常一卷底片沖出來, 要不就是過曝, 要不就是欠曝, 或者根本沒有拍攝主體。 然後我就拿著僅有的一些覺得可以看的照片去給黎叔去看, 黎叔就告訴我要堅持拍, 同時慢慢教我比如什麼是景別, 它的概念是什麼, 為什麼要瞭解這些。 ”

隨時舉在手中的相機

張黎告訴他, 因為你是演員, 你的工作就是在鏡頭裡, 所以你要瞭解鏡頭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自己在裡面要怎樣生活。

相機和攝影, 逐漸成為李光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些年中, 他也經歷過“設備控”、“技術黨”的階段, 追求機身、鏡頭是不是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在意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是多少……但這些問題逐漸被他拋在腦後。 “我發現, 用最快的速度拍攝和記錄下那一刻, 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真實的、美好的、珍貴的東西都是短暫的, 稍縱即逝。當你調整好鏡頭的時候,也許它們已經不見了。”

對李光潔來說,人的年齡越來越大,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那些珍貴的瞬間會慢慢被遺忘。人的“記憶體”只有那麼大,照片可以填補那些或者快樂或者悲傷的心境,讓自己能夠回到自己曾經走過的每一瞬間。“在拍照中,我有一個習慣,早先我覺得特別好,結果現在非常後悔。我想勸告大家,千萬不要……”

李光潔究竟在後悔什麼?

二、如何海底脫險?

這個世界的浮躁,使人時常想要放空自己,安靜地思考和休息。於是,李光潔接觸到了潛水。“那種安靜是絕對不會受到任何打擾的安靜,沒有手機可以防水 30 米,所以沒有人可以找到你。”說起海底,李光潔的眼中仿佛閃爍著海水的波紋。

在水下,李光潔體會到了一種在陸地中找不到的、近似于“自由飛翔”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無比欣喜和眷戀,於是他成為了一名狂熱的潛水愛好者。在潛水時,海底種種奇妙而神秘的景象常常使他產生記錄的欲望,他想將在水底看到的一切都分享給那些沒辦法下到水中的人,卻常常囿於語言表達的局限,無法將那些瑰麗的場景說出萬分之一。

於是,他開始了潛水攝影。

潛水攝影中的李光潔

有時候他背著好幾台潛水攝影設備下水,一些用來拍照片,一些用來拍攝視頻,最後把它們剪輯到一起,或者把一些照片放大,“當我用這些在水底記錄下來的視覺影像給大家分享海底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們瞬間就能夠體會到我用語言表達不出的海底世界的魅力,甚至好像也能懂得在水下飛翔到底是什麼感覺。”李光潔不無自豪地說。

然而在潛水攝影中,安全是第一位,也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為專注於觀看與拍攝,李光潔曾在海底遭遇險境。

李光潔的潛水攝影作品

一次,正在潛水拍攝中的李光潔看到了一條非常漂亮的魚,他立刻被吸引住了,朝著那條魚追去。當時的李光潔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深度又是幾何,只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海底的流就像陸地上的風,直到水流讓李光潔無法再往前遊進的時候,他才一下子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已經和導潛員失散了。他眼看四周,自己游到了一個寬闊的峽谷中,離水面已經很遠。再看看潛水表,氧氣所剩無幾,只夠支撐五分鐘——而這五分鐘,根本不夠遊上岸。

沒有人救援,沒有足夠的氧氣,還不能加速遊動——因為在水下時,越劇烈的運動耗氧量就越大,氧氣能夠支撐人呼吸的時間也就越短。那一瞬間,他深深地體會到了絕望。

李光潔的潛水攝影作品

李光潔說,那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他究竟是怎麼脫離險境的?

三、Emma來了嗎?

自那次海底遇險後,李光潔在潛水和潛水攝影時更加注重人身安全,同時,他也注重海底其他生物的安全。他曾應邀參加了一項海洋動物保護活動,在沒有潛水服、沒有氧氣面罩等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在水底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公益廣告的拍攝,演繹了一場在水底的“飯局”,意在告訴人們:“如果你的飯局中有鯊魚,那麼你應該在海裡,而不是它們在碗裡。”

拍攝公益廣告(右二為李光潔)

在這次拍攝中,李光潔隨著拍攝團隊一起深入到了巴哈馬群島,在真實的海底進行拍攝。與他們隨行的船長 Jim,是一位與鯊魚打了 30 年交道的美國鯊魚專家,在這片海域也研究了多年。Jim 告訴李光潔,這裡有一條虎鯊,他常常見到它,跟它成為了朋友,還為它取了個名字叫 Emma。“如果你見到它,也會喜歡它的。” Jim 說。

李光潔還是有些擔心和害怕,Emma 畢竟是一條虎鯊,身長大概會有七、八米,如果它願意的話,可以瞬間把一個人撕碎。可 Jim 船長強調說,Emma 是朋友,不會攻擊你。李光潔相信 Jim 船長,放下心來,開始安心等待與 Emma 的見面。

李光潔拍攝的鯊魚

在等待 Emma 的期間,他還見到了一條嘴上戴著“一朵黃花”的鯊魚。那條鯊魚很害羞,不是經常遊到人周邊,只是好像很好奇一般遠遠地看著忙著拍攝的人類。一個拍攝的間隙,李光潔在水裡潛行遊走時突然遇見了這只害羞的鯊魚,近距離一看,他發現鯊魚嘴上的“黃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魚鉤,就那麼鉤在它的嘴上。李光潔問船上的工作人員,為什麼不把它嘴上的魚鉤取掉?工作人員解釋說,魚鉤會自然脫落的。

但李光潔心裡還是有了一結:如果是人類,如果是自己,嘴上一直掛著一個鉤子去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鯊魚與人類“海中共舞”

隨著拍攝的進程,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他們一邊拍攝,一邊等待著 Emma 的到來。

在巴哈馬,李光潔究竟是否等來了 Emma?

想知道這些故事的結局?

來中讀,聽聽《李光潔的潛水攝影私家課》

注:中讀VIP會員可以免費解鎖哦

李光潔廣為大家所知的身份是一名演員,但他其實還是一位潛水攝影愛好者。

他在巴哈馬的海域中與鯊魚暢遊,也在海底和石斑魚嬉戲,拍攝它們和曼妙的海底世界,是他在閒暇時的期待和享受。基於這個愛好,李光潔發起和策劃了一個潛水攝影展《光之海洋——李光潔眼中的生命系列公益攝影展》。這個展覽是從他自己的視角出發,用影像記錄下生命的瞬間,以影展的方式呈現對生命的尊重與解讀。

本節小課是李光潔專為中讀用戶準備的一堂潛水攝影私家課。在小課中,李光潔不僅為大家分享了他的私家攝影故事,還暢談了潛水攝影與攝影的關係,以及參與鯊魚與海洋保護的感受。

是什麼開啟了李光潔的攝影之路?

他憑藉哪些作品獲得了《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華夏典藏獎?

潛水攝影對他來講為什麼像是“瑜伽”?

在水下他曾經因為什麼差點遇險?

他曾等待了一條叫 Emma 的虎鯊三天,它是否來了?

作為愛好者,如何開始觸碰潛水攝影?

……

快讓李光潔用他磁性的聲音和你聊聊他與潛水攝影那些事兒吧!

(部分圖片由李光潔提供)

"中讀"現已全面上線,請在各大應用商店下載

下載中讀寫讀感

OR識別圖中二維碼,下載『中讀』APP

溫馨提示:

中讀APP(安卓版)已升級至5.5.4版本

請各位用戶及時更新

關注中讀微信號:lifeweekerclub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李光潔的潛水攝影私家課》

稍縱即逝。當你調整好鏡頭的時候,也許它們已經不見了。”

對李光潔來說,人的年齡越來越大,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那些珍貴的瞬間會慢慢被遺忘。人的“記憶體”只有那麼大,照片可以填補那些或者快樂或者悲傷的心境,讓自己能夠回到自己曾經走過的每一瞬間。“在拍照中,我有一個習慣,早先我覺得特別好,結果現在非常後悔。我想勸告大家,千萬不要……”

李光潔究竟在後悔什麼?

二、如何海底脫險?

這個世界的浮躁,使人時常想要放空自己,安靜地思考和休息。於是,李光潔接觸到了潛水。“那種安靜是絕對不會受到任何打擾的安靜,沒有手機可以防水 30 米,所以沒有人可以找到你。”說起海底,李光潔的眼中仿佛閃爍著海水的波紋。

在水下,李光潔體會到了一種在陸地中找不到的、近似于“自由飛翔”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無比欣喜和眷戀,於是他成為了一名狂熱的潛水愛好者。在潛水時,海底種種奇妙而神秘的景象常常使他產生記錄的欲望,他想將在水底看到的一切都分享給那些沒辦法下到水中的人,卻常常囿於語言表達的局限,無法將那些瑰麗的場景說出萬分之一。

於是,他開始了潛水攝影。

潛水攝影中的李光潔

有時候他背著好幾台潛水攝影設備下水,一些用來拍照片,一些用來拍攝視頻,最後把它們剪輯到一起,或者把一些照片放大,“當我用這些在水底記錄下來的視覺影像給大家分享海底是什麼樣的時候,他們瞬間就能夠體會到我用語言表達不出的海底世界的魅力,甚至好像也能懂得在水下飛翔到底是什麼感覺。”李光潔不無自豪地說。

然而在潛水攝影中,安全是第一位,也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為專注於觀看與拍攝,李光潔曾在海底遭遇險境。

李光潔的潛水攝影作品

一次,正在潛水拍攝中的李光潔看到了一條非常漂亮的魚,他立刻被吸引住了,朝著那條魚追去。當時的李光潔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深度又是幾何,只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海底的流就像陸地上的風,直到水流讓李光潔無法再往前遊進的時候,他才一下子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已經和導潛員失散了。他眼看四周,自己游到了一個寬闊的峽谷中,離水面已經很遠。再看看潛水表,氧氣所剩無幾,只夠支撐五分鐘——而這五分鐘,根本不夠遊上岸。

沒有人救援,沒有足夠的氧氣,還不能加速遊動——因為在水下時,越劇烈的運動耗氧量就越大,氧氣能夠支撐人呼吸的時間也就越短。那一瞬間,他深深地體會到了絕望。

李光潔的潛水攝影作品

李光潔說,那是他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他究竟是怎麼脫離險境的?

三、Emma來了嗎?

自那次海底遇險後,李光潔在潛水和潛水攝影時更加注重人身安全,同時,他也注重海底其他生物的安全。他曾應邀參加了一項海洋動物保護活動,在沒有潛水服、沒有氧氣面罩等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在水底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公益廣告的拍攝,演繹了一場在水底的“飯局”,意在告訴人們:“如果你的飯局中有鯊魚,那麼你應該在海裡,而不是它們在碗裡。”

拍攝公益廣告(右二為李光潔)

在這次拍攝中,李光潔隨著拍攝團隊一起深入到了巴哈馬群島,在真實的海底進行拍攝。與他們隨行的船長 Jim,是一位與鯊魚打了 30 年交道的美國鯊魚專家,在這片海域也研究了多年。Jim 告訴李光潔,這裡有一條虎鯊,他常常見到它,跟它成為了朋友,還為它取了個名字叫 Emma。“如果你見到它,也會喜歡它的。” Jim 說。

李光潔還是有些擔心和害怕,Emma 畢竟是一條虎鯊,身長大概會有七、八米,如果它願意的話,可以瞬間把一個人撕碎。可 Jim 船長強調說,Emma 是朋友,不會攻擊你。李光潔相信 Jim 船長,放下心來,開始安心等待與 Emma 的見面。

李光潔拍攝的鯊魚

在等待 Emma 的期間,他還見到了一條嘴上戴著“一朵黃花”的鯊魚。那條鯊魚很害羞,不是經常遊到人周邊,只是好像很好奇一般遠遠地看著忙著拍攝的人類。一個拍攝的間隙,李光潔在水裡潛行遊走時突然遇見了這只害羞的鯊魚,近距離一看,他發現鯊魚嘴上的“黃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魚鉤,就那麼鉤在它的嘴上。李光潔問船上的工作人員,為什麼不把它嘴上的魚鉤取掉?工作人員解釋說,魚鉤會自然脫落的。

但李光潔心裡還是有了一結:如果是人類,如果是自己,嘴上一直掛著一個鉤子去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鯊魚與人類“海中共舞”

隨著拍攝的進程,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他們一邊拍攝,一邊等待著 Emma 的到來。

在巴哈馬,李光潔究竟是否等來了 Emma?

想知道這些故事的結局?

來中讀,聽聽《李光潔的潛水攝影私家課》

注:中讀VIP會員可以免費解鎖哦

李光潔廣為大家所知的身份是一名演員,但他其實還是一位潛水攝影愛好者。

他在巴哈馬的海域中與鯊魚暢遊,也在海底和石斑魚嬉戲,拍攝它們和曼妙的海底世界,是他在閒暇時的期待和享受。基於這個愛好,李光潔發起和策劃了一個潛水攝影展《光之海洋——李光潔眼中的生命系列公益攝影展》。這個展覽是從他自己的視角出發,用影像記錄下生命的瞬間,以影展的方式呈現對生命的尊重與解讀。

本節小課是李光潔專為中讀用戶準備的一堂潛水攝影私家課。在小課中,李光潔不僅為大家分享了他的私家攝影故事,還暢談了潛水攝影與攝影的關係,以及參與鯊魚與海洋保護的感受。

是什麼開啟了李光潔的攝影之路?

他憑藉哪些作品獲得了《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華夏典藏獎?

潛水攝影對他來講為什麼像是“瑜伽”?

在水下他曾經因為什麼差點遇險?

他曾等待了一條叫 Emma 的虎鯊三天,它是否來了?

作為愛好者,如何開始觸碰潛水攝影?

……

快讓李光潔用他磁性的聲音和你聊聊他與潛水攝影那些事兒吧!

(部分圖片由李光潔提供)

"中讀"現已全面上線,請在各大應用商店下載

下載中讀寫讀感

OR識別圖中二維碼,下載『中讀』APP

溫馨提示:

中讀APP(安卓版)已升級至5.5.4版本

請各位用戶及時更新

關注中讀微信號:lifeweekerclub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李光潔的潛水攝影私家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