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是時候讓孩子瞭解圖騰文化了

萬有小講堂

有人覺得《山海經》離我們很遙遠!

有人覺得《山海經》過於深奧難懂!

其實我們從小就聽過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源自《山海經》的故事。

《山海經》全書大約只有31000字, 卻記載了100多個邦國、100多個歷史人物、400多種神怪奇獸、550座山、300條水道, 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博物志, 也是一本可以演繹出許多學科和知識分類的“原典”。

萬有小講堂之山海經 神怪篇(下)

我們聽過許多來自古代的浪漫愛情故事, 《白蛇傳》是其中的經典之一。 故事中白蛇為了報恩嫁給了凡人許仙, 演繹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新白娘子傳奇》等影視作品。

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冷血、恐怖的, 在《白蛇傳》中許仙也曾被現出原形的妻子所嚇死。 既然蛇是如此恐怖的動物, 為何會成為許多神話小說、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題材呢?

關於蛇的形象我們要追溯到女媧的傳說了, 女媧採石補天的故事相信多數人都是在兒時聽說的。 女媧人身蛇尾, 是中華上古文化中的女神。

《山海經 · 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 古神女而帝者, 人面蛇身, 一日中七十變。 ”

女媧擁有一天可以變化七十種樣子的神力, 她為什麼會有蛇的身軀呢?

在女媧所在的創世神話時期, 龍還沒有出現, 在當時人們對蛇圖騰的崇拜相當於後期對龍的崇拜。 女媧被賦予了蛇的身軀, 不僅是源於神話的神秘性, 我們可以把古時人們對蛇的崇拜原因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生育能力強

蛇的繁殖能力強, 古人對女性繁殖能力非常重視。

力量的代表

蛇沒有四肢卻能快速爬行, 可以殺死比自己強大數倍的對手, 有些蛇還能適應水陸兩地的生存環境。

恐懼的代表

許多蛇擁有致命的毒液, 令人恐懼。

“起死回生”的能力

每年春天, 冬眠的蛇開始復蘇, 並且蛻皮再生, 讓受自然力脅迫、生存條件極為艱苦的原始人對蛇產生了極大的崇敬。

古代人類對蛇的恐懼和敬畏令人們產生了對蛇圖騰的崇拜, 當然那時的人類不僅崇拜某一種動物, 中華民族先民還想像出神樹、神獸、神鳥等, 創造出龍、鳳等圖騰崇拜。

那麼, 什麼是圖騰呢?

圖騰是什麼呢?它本來是一個洋名詞:印第安語的totem 的音譯, 有“親屬”和“標記”的含義。 《山海經》中的資料不少來自上古傳聞, 所以有相當多的圖騰崇拜內容。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魚圖騰

魚崇拜起源於先民在漁獵生產中為了祈求得到更多的收穫, 或者出於對以魚為代表的水產動物的一種歉意, 或者報償。

《山海經 · 海內北經》記載:“陵魚人面, 手足, 魚身, 在海中。 ”

《山海經 · 海內北經》記載大海中的陵魚, 只有身子像魚、臉像人,還有人手人腳。到後期的《搜神記》《博物志》中都有記載一種叫鮫人的生物,鮫人和陵魚形象頗為相似。

鮫人族

故事傳說

傳說鮫人生活在海中或水中,鮫人的眼淚可以化作珍珠,所以鮫人報恩時會像恩人索取一個盤子,哭上滿盤的眼淚然後贈與恩人,恩人收到的當然就會是一大盤價值連城的珍珠嘍~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蛇圖騰

前面我們提到了人類對蛇圖騰的崇拜在女媧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上古時代草木豐茂,人煙稀少,爬行類動物曾盛極一時,崇蛇成了世界各地的古文化內涵。在西方,早在大約西元前六千年至西元前一千六百年間,位於地中海的克里特島的米諾斯宗教崇的家庭女神的標誌就是一條長蛇。古希臘神話中描繪的智慧女神與勝利女神都是手拿著畫有蛇圖案的盾牌,復仇女神的頭髮則本身就像一條條的蛇,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則拄著一根長蛇盤繞的拐杖。

希臘神話中的復仇女神美杜莎

《山海經》中有大量的蛇崇拜材料,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描述蛇的巨大威力,“巴蛇食象”就是這一類的代表。

第二類是蛇或者蛇的一部分直接當作神祇,如《海內經》記載“延維神”身子是蛇,頭卻是人,並且左右兩邊都有頭,還穿著紫衣,頭上戴著暗紅色的帽子。

第三類是蛇作為神的座駕,或者說神的裝飾物,如騎著蛇、踏著蛇、耳邊掛著蛇、雙手握著蛇,等等。

關於巴蛇吞象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 · 海內南經》。

巴蛇吞象 [清] 蕭雲從《離騷圖·天問》

《山海經 · 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相當於一棟80層的樓房那麼高)。這樣的大蛇吞到一頭大象也要三年才能消化完,把象骨吐出,吃了這樣的象骨可以治療腹內疾病。即便是傳說中的巴蛇吞食了大象也難以消化,要是一般的蛇恐怕就要撐死了。這個故事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形容哪些貪得無厭的傢伙。

故事傳說

關於巴蛇吞象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夫救了一條即將凍死的小蛇並將它送去一個山洞,這條小蛇長大後為了感謝農夫將山洞中珍貴的靈芝送給了農夫,農夫用靈芝換取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金銀財寶。過了不久,皇帝得了眼病,昭告天下說,誰能取得巴蛇的眼睛為皇帝治病即可成為當朝宰相。農夫被利益誘惑竟跑去與曾經救過的巴蛇討要眼睛,巴蛇念及恩情忍痛挖了自己的一隻眼睛給農夫,於是農夫就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宰相。有了權利和財富,農夫又開始擔心死後的萬貫家財無法享用,他開始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聽說吃了巴蛇的心可以不老不死,他就厚著臉皮去找巴蛇,要求巴蛇把心給它。巴蛇一怒之下就一口吞下了這名宰相。後來,這個故事就流傳成了巴蛇吞象的故事啦。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野獸圖騰

虎、豹等大型猛獸出沒于山林,這些林中猛獸是生活在這種地理環境的古先民所崇拜的動物。《山海經》中所記述的猛獸圖騰材料很多,如《西次三經》所記載的神英招“虎紋而鳥翼”,神陸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神長乘“如人而豹尾”,等等。

英招 [清]吳任堂康熙圖本

《山海經 · 西山經》記載:“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狀屬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英招是負責巡視四海為天帝傳達指令的神獸,其身體滿布虎紋,面貌和人一樣,身體像馬卻有鳥的翅膀,聲音像用轆轤抽水一般。英招負責管理天帝的花園並看管一些吃肉的神獸和神鳥,不准他們吃人和傷害小動物,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保護神之一。

故事傳說

傳說英招幫天帝管理類似於避暑山莊之類的神殿,並不受重用,是個比較閒散的神,後來因為在大禹誅殺九頭惡怪相柳時立下了奇功才獲得重視。據說英招協助圍剿了相柳,而相柳死後千丈長的屍身(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大的動物是藍鯨33.5米,相柳比藍鯨要大上約1000倍)迅速腐壞並發出惡臭,險些引發瘟疫,英招與雪神等商議降雪將其屍體冰封,以緩解燃眉之急,之後用盡神力將相柳移至昆侖山以北埋葬,並用幾個神台鎮壓,之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英招也被百姓銘記。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鳥圖騰

《山海經》中有許多鳥圖騰材料,這些材料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見於《五藏山經》記載的山神。如《南山經》首經記載總計鵲山山系的首尾,從招搖山起,直到箕尾山止,這十座山的山神形狀,都是有著鳥的身軀。另一類見於某一神祇的形象,如《海外北經》記載禺強神人面鳥身,《海外東經》記載句芒神鳥身人面,等等。

禺強 [明] 蔣應鎬圖本

《山海經 · 海外東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在《山海經》中,句芒有鳥的身體和人的面孔,騎著兩條龍。唐代詩人李商隱還為其作過詩。

《贈句芒神》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閼興諮嗟。

願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損年華。

故事傳說

句芒為春神,掌管植物和穀物的生長、在古代非常被重視,立春前人們迎句芒神和春牛到家裡,並搭建蘆棚供奉,到了立春時人們將春牛打碎,也叫“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可如今,句芒神似乎已經被我們遺忘了,不過我們仍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龍鳳圖騰

龍和鳳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古人崇拜物件。龍兼有獸、魚、蛇、鳥等各種脊椎動物於一身的形象。當時已形成原始農業,人們以種植業為主,並結合漁獵、養殖。龍形象的四個主要部位頭(豬首羊角)、爪( 禽爪)、身( 蛇鱷)、尾(魚)代表了原始經濟的各個主要部分。

祝融 [明] 蔣應鎬圖本

《山海經》中記載的龍圖騰材料主要見於神祇。如龍身人面、龍首馬身的山神等。龍還作為神祇的禦者,也可認為是龍崇拜的象徵,如祝融“乘兩龍”(《海外南經》)。

《山海經 · 南山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見則天下安寧。”

鳳集合了許多鳥的形象。《山海經》中記載的鳳崇拜材料主要在經文中。如《南次三經》“丹穴之山”條記載這座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雞,身上有五種色彩的紋路,名字叫鳳凰。

故事傳說

傳說中,鳳凰吃自然界普通的食物,一面唱歌一面跳舞,人們見到它,天下就安寧啦。《海外西經》記載得更加具體:諸沃之野,鳳凰自在地唱歌,自在地跳舞。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吃著鳳凰生的蛋,喝著甘露,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更多圖騰傳說 家畜圖騰

豕(彘,豬)、羊、馬、牛是與古先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家畜,《山海經》中也有反映家畜圖騰的材料。如人面馬身、人面牛身和彘身的山神。

人身羊角神,汪本中人身羊角神頭上左右各生一羊角,一身武士打扮,雙手作拱。《神異典》本的此山神造型和汪本相似,也是武士打扮。雖是山神,但身後都不見祥雲。

本文參考文獻:

《山海經(少兒彩繪版)》張步天 著 接力出版社出版

《白話彩圖山海經》徐客 著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

《山海經校注》袁珂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古本山海經圖說》馬昌儀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美麗的歷程》李澤厚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山海經(少兒彩繪版)》,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只有身子像魚、臉像人,還有人手人腳。到後期的《搜神記》《博物志》中都有記載一種叫鮫人的生物,鮫人和陵魚形象頗為相似。

鮫人族

故事傳說

傳說鮫人生活在海中或水中,鮫人的眼淚可以化作珍珠,所以鮫人報恩時會像恩人索取一個盤子,哭上滿盤的眼淚然後贈與恩人,恩人收到的當然就會是一大盤價值連城的珍珠嘍~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蛇圖騰

前面我們提到了人類對蛇圖騰的崇拜在女媧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上古時代草木豐茂,人煙稀少,爬行類動物曾盛極一時,崇蛇成了世界各地的古文化內涵。在西方,早在大約西元前六千年至西元前一千六百年間,位於地中海的克里特島的米諾斯宗教崇的家庭女神的標誌就是一條長蛇。古希臘神話中描繪的智慧女神與勝利女神都是手拿著畫有蛇圖案的盾牌,復仇女神的頭髮則本身就像一條條的蛇,醫藥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則拄著一根長蛇盤繞的拐杖。

希臘神話中的復仇女神美杜莎

《山海經》中有大量的蛇崇拜材料,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描述蛇的巨大威力,“巴蛇食象”就是這一類的代表。

第二類是蛇或者蛇的一部分直接當作神祇,如《海內經》記載“延維神”身子是蛇,頭卻是人,並且左右兩邊都有頭,還穿著紫衣,頭上戴著暗紅色的帽子。

第三類是蛇作為神的座駕,或者說神的裝飾物,如騎著蛇、踏著蛇、耳邊掛著蛇、雙手握著蛇,等等。

關於巴蛇吞象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 · 海內南經》。

巴蛇吞象 [清] 蕭雲從《離騷圖·天問》

《山海經 · 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相當於一棟80層的樓房那麼高)。這樣的大蛇吞到一頭大象也要三年才能消化完,把象骨吐出,吃了這樣的象骨可以治療腹內疾病。即便是傳說中的巴蛇吞食了大象也難以消化,要是一般的蛇恐怕就要撐死了。這個故事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形容哪些貪得無厭的傢伙。

故事傳說

關於巴蛇吞象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農夫救了一條即將凍死的小蛇並將它送去一個山洞,這條小蛇長大後為了感謝農夫將山洞中珍貴的靈芝送給了農夫,農夫用靈芝換取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金銀財寶。過了不久,皇帝得了眼病,昭告天下說,誰能取得巴蛇的眼睛為皇帝治病即可成為當朝宰相。農夫被利益誘惑竟跑去與曾經救過的巴蛇討要眼睛,巴蛇念及恩情忍痛挖了自己的一隻眼睛給農夫,於是農夫就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宰相。有了權利和財富,農夫又開始擔心死後的萬貫家財無法享用,他開始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聽說吃了巴蛇的心可以不老不死,他就厚著臉皮去找巴蛇,要求巴蛇把心給它。巴蛇一怒之下就一口吞下了這名宰相。後來,這個故事就流傳成了巴蛇吞象的故事啦。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野獸圖騰

虎、豹等大型猛獸出沒于山林,這些林中猛獸是生活在這種地理環境的古先民所崇拜的動物。《山海經》中所記述的猛獸圖騰材料很多,如《西次三經》所記載的神英招“虎紋而鳥翼”,神陸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神長乘“如人而豹尾”,等等。

英招 [清]吳任堂康熙圖本

《山海經 · 西山經》記載:“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狀屬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英招是負責巡視四海為天帝傳達指令的神獸,其身體滿布虎紋,面貌和人一樣,身體像馬卻有鳥的翅膀,聲音像用轆轤抽水一般。英招負責管理天帝的花園並看管一些吃肉的神獸和神鳥,不准他們吃人和傷害小動物,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保護神之一。

故事傳說

傳說英招幫天帝管理類似於避暑山莊之類的神殿,並不受重用,是個比較閒散的神,後來因為在大禹誅殺九頭惡怪相柳時立下了奇功才獲得重視。據說英招協助圍剿了相柳,而相柳死後千丈長的屍身(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大的動物是藍鯨33.5米,相柳比藍鯨要大上約1000倍)迅速腐壞並發出惡臭,險些引發瘟疫,英招與雪神等商議降雪將其屍體冰封,以緩解燃眉之急,之後用盡神力將相柳移至昆侖山以北埋葬,並用幾個神台鎮壓,之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英招也被百姓銘記。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鳥圖騰

《山海經》中有許多鳥圖騰材料,這些材料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見於《五藏山經》記載的山神。如《南山經》首經記載總計鵲山山系的首尾,從招搖山起,直到箕尾山止,這十座山的山神形狀,都是有著鳥的身軀。另一類見於某一神祇的形象,如《海外北經》記載禺強神人面鳥身,《海外東經》記載句芒神鳥身人面,等等。

禺強 [明] 蔣應鎬圖本

《山海經 · 海外東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在《山海經》中,句芒有鳥的身體和人的面孔,騎著兩條龍。唐代詩人李商隱還為其作過詩。

《贈句芒神》

佳期不定春期賒,春物夭閼興諮嗟。

願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損年華。

故事傳說

句芒為春神,掌管植物和穀物的生長、在古代非常被重視,立春前人們迎句芒神和春牛到家裡,並搭建蘆棚供奉,到了立春時人們將春牛打碎,也叫“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可如今,句芒神似乎已經被我們遺忘了,不過我們仍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山海經》裡的圖騰傳說之龍鳳圖騰

龍和鳳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古人崇拜物件。龍兼有獸、魚、蛇、鳥等各種脊椎動物於一身的形象。當時已形成原始農業,人們以種植業為主,並結合漁獵、養殖。龍形象的四個主要部位頭(豬首羊角)、爪( 禽爪)、身( 蛇鱷)、尾(魚)代表了原始經濟的各個主要部分。

祝融 [明] 蔣應鎬圖本

《山海經》中記載的龍圖騰材料主要見於神祇。如龍身人面、龍首馬身的山神等。龍還作為神祇的禦者,也可認為是龍崇拜的象徵,如祝融“乘兩龍”(《海外南經》)。

《山海經 · 南山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見則天下安寧。”

鳳集合了許多鳥的形象。《山海經》中記載的鳳崇拜材料主要在經文中。如《南次三經》“丹穴之山”條記載這座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雞,身上有五種色彩的紋路,名字叫鳳凰。

故事傳說

傳說中,鳳凰吃自然界普通的食物,一面唱歌一面跳舞,人們見到它,天下就安寧啦。《海外西經》記載得更加具體:諸沃之野,鳳凰自在地唱歌,自在地跳舞。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吃著鳳凰生的蛋,喝著甘露,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更多圖騰傳說 家畜圖騰

豕(彘,豬)、羊、馬、牛是與古先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家畜,《山海經》中也有反映家畜圖騰的材料。如人面馬身、人面牛身和彘身的山神。

人身羊角神,汪本中人身羊角神頭上左右各生一羊角,一身武士打扮,雙手作拱。《神異典》本的此山神造型和汪本相似,也是武士打扮。雖是山神,但身後都不見祥雲。

本文參考文獻:

《山海經(少兒彩繪版)》張步天 著 接力出版社出版

《白話彩圖山海經》徐客 著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出版

《山海經校注》袁珂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古本山海經圖說》馬昌儀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美麗的歷程》李澤厚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山海經(少兒彩繪版)》,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