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逆戰冷河:決定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內戰

大多數人將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歸結於著名的亞德里亞堡之戰。 這場慘敗不僅毀滅了帝國相當數量的野戰精銳, 也嚴重削弱了羅馬的威望,

更讓日爾曼蠻族哥特人第一次鳩占鵲巢永久佔據了帝國的領地。

不過, 雖然亞德里亞堡之役羅馬人損失極為慘重, 但對西帝國而言卻影響輕微。 因為遭受滅頂之災的野戰軍, 實際上全部來自東部, 戰死的皇帝瓦倫斯同樣也是東帝國的統治者。 但西羅馬人還是沒能慶倖多久。 因為僅僅18年後, 重整旗鼓的東羅馬軍隊, 就在冷河之戰中殺向自己這邊。

偽善的皇帝

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

就和重創東羅馬帝國的亞德里亞堡類似, 冷河戰役同樣有著背景複雜的發展過程。 在那場慘敗後, 東西羅馬統治層都經歷了一番政權更迭。

西元383年, 在位不過8年的原西帝國皇帝格拉提安, 就在的內戰中被不列顛僭帝馬格努斯•馬克沁斯打敗後殺死。 此後, 整個西部帝國也被一分為二, 不列顛--高盧--西班牙成為, 被馬克沁斯控制。 義大利本土則在名義上歸屬格拉提安年僅12歲的弟弟--瓦倫提尼安二世。 這一僵持局面維持了四年, 直到馬克沁斯野心壯大, 企圖在387年入侵義大利為止。

相比之下, 東部帝國雖在亞德里亞堡戰死了皇帝瓦倫斯, 但權力真空卻被格拉提安委任的奧多西共治皇帝所攫取。 此後, 該家族在領地廣闊的東帝國, 延續了大半個世紀。

利用亂局撮取權力的 提奧多西

儘管被基督教衛道士冠以“大帝”的稱號,

歷史上真實的提奧多西卻與上述名譽相去甚遠。 前任東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曾是他父親恩主和保護者, 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也曾在其政敵的構陷下, 為他提供庇護。 瓦倫斯死後, 格拉提安更是將其提拔為東部皇帝。 但當格拉提安遭到馬克沁斯進攻時, 提奧多西卻袖手旁觀。 甚至在西帝國皇帝被殺後, 他還一度承認了不列顛僭帝的合法地位。

當然, 在面對從義大利逃往東部求助的瓦倫提尼安二世母子時, 提奧多西又會裝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 以至於當時的歷史學家認為, 在提奧多西統治時代, 美德得不到讚頌, 放蕩荒淫卻無時無刻不在滋生!

西部權力上層的內鬥 讓東部有了可乘之機

這位“大帝”的軍事才幹也並不高明。 格拉提安提拔他的本意, 是為了殲滅亞德里亞堡戰後在巴爾幹半島橫衝直撞的哥特人。 但在380年春季, 後者卻在馬其頓與哥特首領弗裡提根的一次正面對抗中, 遭遇失敗。 反過來又不得不向西部皇帝求援。 格拉提安令其悍將, 羅馬化法蘭克人保托和阿波伽斯特率領一支強軍增援東部。東帝國才將弗裡提根逐出馬其頓。

即使如此,當兩年後雙方達成最後的和約時,哥特人還是以同盟的身份。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帝國土地。就連皇帝的御用文人提米斯提烏斯也不得不承認:想要徹底消滅哥特人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提奧多西在馬其頓行省的戰鬥中 表現糟糕

有底氣的幸運兒

哥特人險些在馬其頓就將未來的“大帝”打死

但提奧多西的好運確實讓人歎為觀止。在馬其頓的戰役中,哥特人本有機會將皇帝等東帝國高級將領一網打盡,再現亞德里亞堡的輝煌。但急於收穫戰利品的他們,最終錯失良機。同樣在西元388年的內戰中,控制西部大局的馬克沁斯,居然被先發制人的提奧多西打亂了戰略部署,最後又因內部的叛變而失敗。

這樣的好運,在6年後的冷河之戰中,再次出現。對手內部的分化,再次提供給這位“大帝”以轉敗為勝的關鍵契機。不得不說,提奧多西之所以能在當時危機四伏的環境下統治長久,時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支撐這種時運的關鍵,是君士坦丁堡的資源汲取能力與羅馬地方省份的經濟破敗。

坐擁君士坦丁堡的東帝國有著巨大的資源汲取能力

四世紀初期,君士坦丁大帝在內戰中脫穎而出,將首都從羅馬搬遷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君士坦丁堡。這座毗鄰地中海與黑海,連接歐洲與亞洲的要塞城市,瞬間提高了帝國中央的汲取能力。羅馬皇帝也隨即加強了對富庶的東方省份的控制,甚至不惜在必要時,將帝國一分為二,甩開經濟疲軟的西部。這樣無論是分化瓦解地方勢力,還是給蠻族繳納歲幣,皇帝都不會覺得囊紅羞澀。

正是利用多餘周圍所有勢力的資金,東帝國皇帝經常能使一手腹黑的政治手腕。在馬克沁斯敗亡後,提奧多西名義上把瓦倫提尼安二世扶上西部帝座,但卻以後者年幼的藉口,將實權下降于法蘭克將領阿波伽斯特手中。後者曾是格拉提安派遣至東部援助提奧多西抗擊哥特人的大將,此後一直留在東部,與皇帝相交甚篤。通過阿波伽斯特,提奧多西等於間接控制了西帝國的方方面面。

抓住一名哥特戰俘的羅馬士兵

儘管如此,間接控制仍然不是掌控西部的最好途徑。我們可以想像,提奧多西一定如君士坦丁那樣渴望讓自己的意志直接行使於整個羅馬世界,只不過礙於名譽而無法下手。幸運的是,西帝國此後發生的動亂給了他實現夢想的契機。

由於權臣阿波伽斯特把控了西部所有朝政大權,日漸成長的小皇帝無疑越來越無法容忍以上安排。瓦倫提尼安二世在西元392年,下旨剝奪法蘭克人的軍權,但後者卻以撕碎旨意的粗暴行為表示了他對小皇帝的蔑視。

當時的教會史學家曾提到瓦倫提尼安二世與阿波伽斯特之間爆發過劇烈衝突。在一次例行爭吵之後,皇帝無法克制自己的脾氣,直接拿起一把劍刺向將軍,最後才被制止。這些舉動迅速加快了兩者之間的對立,就在事發生不久後的5月15日,瓦倫提尼安被發現吊死於自己位於維納的寓所內。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自殺還是被人謀害,但可以肯定此事成為東部干預西部的最好藉口。

駐守在邊境的西帝國軍團士兵

開啟聖戰

霍諾利烏斯發行的銀幣 其中混入了不少銅 顯示其經濟狀況不佳

提奧多西在聽聞瓦倫提尼安死亡的消息後,立即做出反應。但阿波伽斯特依然在393年1月23日,立自己的次子霍諾利烏斯為西部皇帝。

毫無疑問,阿波伽斯特也絕非無能之輩。由於東帝國宮廷一直以基督正統的地位自詡,這位蠻族將領就選中了歐根尼烏斯異教修辭學者身份的優點,企圖通過拉攏多神教和基督異端來抵抗提奧多西的進攻。這就賦予即將而來的冷河之戰濃重的宗教色彩。

西元394年的5月底,裝備齊全的東部大軍,踏上了西討叛逆和異教暴君的征途。來自色雷斯、馬其頓、小亞細亞等地的30000野戰軍團,是這支大軍的主力。提奧多西還徵調了20000以同盟者身份參戰的哥特人。著名的哥特首領阿拉裡克,也在這種軍隊當中。東帝國皇帝在開戰前,還專門邀請來自埃及的修行者約翰來預測勝負。約翰給出答覆:你將會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獲勝!

西帝國的精銳騎兵部隊

雖然提奧多西的軍隊,被自帶基督教光環。但擁有50000野戰軍團的阿波伽斯特,在戰略部署方面,依然要比其老上級高明許多。他提前在作為義大利門戶的阿奎利亞附近,設置了一支伏兵。這支部隊由將軍阿比提奧指揮,專門潛伏在阿爾卑斯山麓東段,等東部大軍趕到後,切斷對方的歸路。主力軍隊則安排在位於伊摩納和阿奎利亞之間的冷河平原紮營。

埋伏的西帝國軍隊

相比之下,提奧多西在5月底才率軍從君士坦丁堡出發。一路拖拖拉拉,走到9月初才抵達阿爾卑斯山麓。如此長的行軍時間,足以讓對手做好萬全準備。由此可見這位基督教徒口中吹噓的大帝,水準非常堪憂。

9月5日,雙方之間的激烈戰鬥,正式打響。西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弗拉維安努斯,在戰場以東的阿爾卑斯山上樹立起一尊巨大的朱庇特神像,以此激勵己方士兵擊敗基督敵人。他對勝利充滿信心,親自來到一處高地上觀戰,並下令在戰鬥結束後不得私自殺死提奧多西。

阿波伽斯特的西部 充滿了異教特色

西帝國皇帝的自信是有其依據的。自羅馬有了東西方內戰以來,西部的士兵戰鬥力就一直強於東部的同僚。更何況他們的數量也要超過對方,因此沒有理由畏懼敵人。第一天的戰鬥經過,也證明了上述經驗之談的正確性。

提奧多西首先讓擔任騎兵軍官的哥特人蓋納斯,發起騎兵衝鋒。阿拉裡克等人指揮的其他哥特同盟軍,則緊隨其後。這些士兵都是東部大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部分,提奧多西顯然是想乘軍隊士氣正旺時,依靠己方騎兵精銳去撕開對方的陣線。餘下的東部野戰軍團,則伴隨騎兵與哥特的步伐,依次前進。

東帝國的哥特騎兵與西帝國的騎兵交戰

然而,戰場形勢卻遠比他預想得要糟糕。儘管哥特人奮力搏殺,也不乏與西羅馬士兵同歸於盡的英勇事蹟,但他們卻還是被嚴陣以待的西部軍隊擊敗。潰兵的後撤導致己方戰線的脫節。西部的軍團就從這一側的斷裂處,蜂擁而入。當時的情況萬分危急,以至於來自伊庇利亞將軍巴庫裡烏斯,奮不顧身地率本部人馬前往堵住缺口。一直到他最後戰死,才終於頂住敵人的反撲勢頭。雙方之間的慘烈廝殺,一直持續到黃昏才告一段落。顯然朱庇特的神力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壓倒了十字架的光輝。

東帝國發起的騎兵衝鋒 最終被對手的步兵陣線所遏制

雙方軍隊在當天的戰鬥中均傷亡慘重,僅參戰的哥特同盟就有超過10000人戰死沙場。西部軍隊不僅損失較小,本身也人多勢眾,尚有足夠實力繼續戰鬥。相反,東部軍隊不僅數量相對較少,精銳也已經損失大半,似乎很難在第二天逆轉戰局。更為糟糕的是,當東方士兵得知己方後路被敵人的伏兵切斷後,軍心頓時陷入恐慌之中。在正常情況下,想要憑藉這樣一支幾近崩潰的殘軍獲得勝利,無異於癡人說夢。

順勢發起反撲的西帝國步兵

然而,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提奧多西的運氣確實無可匹敵。因為就在他無計可施、痛哭流涕跪倒在地向上帝祈禱救贖之際,轉捩點降臨了。那支負責截斷他們後路的伏兵指揮官阿比提奧,竟然連夜派使節前來與他協商。聲稱只要皇帝賜予自己及其部屬足夠顯赫的職務,他們就反水站到東部一方作戰。這無疑是疲軟的西部經濟,在向東部巨額黑金的主動低頭。

如此重要的利好消息足以讓提奧多西欣喜若狂。他的回復如此急切,以至於因一時找不到墨水和紙張,就把獎勵給變節者的職位名稱刻在了桌子上,讓使者帶回軍營。當然,在諸多教會史學家的撰述中,這一功勞自然又都記在了上帝的頭上。

在第一天戰鬥中損失過半的哥特同盟軍

災難性的反敗為勝

西帝國步兵在第二天的逆風中 慘遭重擊

雖然得益于對方陣營內部的分化,東部大軍免於立即失敗的結局,但他們依然需要經歷艱難的考驗。因為歐根尼烏斯的主力軍隊實力猶存。對東帝國皇帝而言,他的極佳運道還不止於此。

第二天的戰鬥如期爆發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徹底逆轉了東部依然危如累卵的困局。強勁的狂風從東部大軍的背後向西部軍隊吹過去,直接將他們發射或投擲的弓箭短矛吹折了方向,反過來刺向發射者自己。天空籠罩的烏雲和塵土也被大風吹向西部士兵的臉龐,不僅讓他們無法睜開眼睛,還將戰馬驚嚇得不聽使喚。由於風力是從東部大軍的背後吹來的,等於是將力量加諸在後者的遠射武器上,輕鬆射殺那些已經無法好好睜開眼睛的敵人。

依靠順風優勢 東帝國步兵終於擊破了數量佔有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西部軍隊終於再無力抵抗對方隨後發起的近身攻勢。位於兩軍接觸正面的前排士兵,幾乎立即就被殺死。殿后者也因轉頭潰逃而遭到己方和敵方雙重的衝撞和踐踏。阿爾卑斯的山雪被殺戮染紅,冷河的冰面甚至因鮮血的熱量而冒出蒸氣。

整個西部大軍幾乎全軍盡沒,少數倖存者也因意識到自己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拋下武器向征服者投降。甚至有部分頭腦靈活的見風使舵之徒,調頭向西部僭帝所在的山上跑來。他們用最初準備抓獲提奧多西的枷鎖,反過來套在弗拉維安努斯身上。這位原本信心滿滿的西部統帥,就這樣被當做投名狀,押解到東部皇帝面前。

儘管被俘的歐根尼烏斯跪倒在提奧多西腳下祈求寬恕,但他幾乎立刻就被士兵斬首。首級則插在長矛上向其支持者示威。至於此戰的始作俑者阿波伽斯特,戰鬥結束時就逃往山區躲藏了三天。意識到再無逃生希望後,選擇了伏劍自刎。慘烈的冷河之戰就以如此方式降下了帷幕。

西帝國的殘軍在拘捕了自己的領袖後 大量向東帝國投降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冷河之戰都是一次極具災難性後果的內戰。按照現代學者的評估,這場慘烈的戰鬥毀滅了西部幾乎一半的野戰精銳,剩餘的野戰軍編制也實力大減,它的惡劣影響甚至影響到十數年後。

此後,日爾曼蠻族大規模突破帝國邊境,引發更為可怕的邊境危機。深陷內戰泥潭的西帝國卻無力阻止,最終一步步走上分崩瓦解的深淵。作為東帝國同盟者參戰的哥特首領阿拉裡克,在2年後橫掃希臘腹地。著名的雅典和斯巴達都落入哥特蠻族之手。又過了5年,這位駐地為帝國掘墓的蠻族大王,帶兵進入了義大利。

兩年後 阿拉裡克的哥特人就攻入了雅典

文化方面,冷河之戰也標誌著羅馬傳統異教文明的徹底失勢。異教祭壇和儀式自此之後被完全禁止。“正統”的基督文化,全面佔據了西帝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內戰的獲勝者和統一東西兩個羅馬的英雄,提奧多西皇帝也並未從中得到更多好處。這位大帝的好運似乎隨著此戰結束而徹底消失了。不到半年,他就因病駕崩。他的後代則被迫連本帶利地償還為其先祖透支的運道。再過半個世紀,整個家族就因遭遇到絕嗣而失勢。毋庸置疑,這就是道貌岸然者,玩弄權術後必然遭致的後果。(完)

羅馬化法蘭克人保托和阿波伽斯特率領一支強軍增援東部。東帝國才將弗裡提根逐出馬其頓。

即使如此,當兩年後雙方達成最後的和約時,哥特人還是以同盟的身份。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帝國土地。就連皇帝的御用文人提米斯提烏斯也不得不承認:想要徹底消滅哥特人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提奧多西在馬其頓行省的戰鬥中 表現糟糕

有底氣的幸運兒

哥特人險些在馬其頓就將未來的“大帝”打死

但提奧多西的好運確實讓人歎為觀止。在馬其頓的戰役中,哥特人本有機會將皇帝等東帝國高級將領一網打盡,再現亞德里亞堡的輝煌。但急於收穫戰利品的他們,最終錯失良機。同樣在西元388年的內戰中,控制西部大局的馬克沁斯,居然被先發制人的提奧多西打亂了戰略部署,最後又因內部的叛變而失敗。

這樣的好運,在6年後的冷河之戰中,再次出現。對手內部的分化,再次提供給這位“大帝”以轉敗為勝的關鍵契機。不得不說,提奧多西之所以能在當時危機四伏的環境下統治長久,時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支撐這種時運的關鍵,是君士坦丁堡的資源汲取能力與羅馬地方省份的經濟破敗。

坐擁君士坦丁堡的東帝國有著巨大的資源汲取能力

四世紀初期,君士坦丁大帝在內戰中脫穎而出,將首都從羅馬搬遷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君士坦丁堡。這座毗鄰地中海與黑海,連接歐洲與亞洲的要塞城市,瞬間提高了帝國中央的汲取能力。羅馬皇帝也隨即加強了對富庶的東方省份的控制,甚至不惜在必要時,將帝國一分為二,甩開經濟疲軟的西部。這樣無論是分化瓦解地方勢力,還是給蠻族繳納歲幣,皇帝都不會覺得囊紅羞澀。

正是利用多餘周圍所有勢力的資金,東帝國皇帝經常能使一手腹黑的政治手腕。在馬克沁斯敗亡後,提奧多西名義上把瓦倫提尼安二世扶上西部帝座,但卻以後者年幼的藉口,將實權下降于法蘭克將領阿波伽斯特手中。後者曾是格拉提安派遣至東部援助提奧多西抗擊哥特人的大將,此後一直留在東部,與皇帝相交甚篤。通過阿波伽斯特,提奧多西等於間接控制了西帝國的方方面面。

抓住一名哥特戰俘的羅馬士兵

儘管如此,間接控制仍然不是掌控西部的最好途徑。我們可以想像,提奧多西一定如君士坦丁那樣渴望讓自己的意志直接行使於整個羅馬世界,只不過礙於名譽而無法下手。幸運的是,西帝國此後發生的動亂給了他實現夢想的契機。

由於權臣阿波伽斯特把控了西部所有朝政大權,日漸成長的小皇帝無疑越來越無法容忍以上安排。瓦倫提尼安二世在西元392年,下旨剝奪法蘭克人的軍權,但後者卻以撕碎旨意的粗暴行為表示了他對小皇帝的蔑視。

當時的教會史學家曾提到瓦倫提尼安二世與阿波伽斯特之間爆發過劇烈衝突。在一次例行爭吵之後,皇帝無法克制自己的脾氣,直接拿起一把劍刺向將軍,最後才被制止。這些舉動迅速加快了兩者之間的對立,就在事發生不久後的5月15日,瓦倫提尼安被發現吊死於自己位於維納的寓所內。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自殺還是被人謀害,但可以肯定此事成為東部干預西部的最好藉口。

駐守在邊境的西帝國軍團士兵

開啟聖戰

霍諾利烏斯發行的銀幣 其中混入了不少銅 顯示其經濟狀況不佳

提奧多西在聽聞瓦倫提尼安死亡的消息後,立即做出反應。但阿波伽斯特依然在393年1月23日,立自己的次子霍諾利烏斯為西部皇帝。

毫無疑問,阿波伽斯特也絕非無能之輩。由於東帝國宮廷一直以基督正統的地位自詡,這位蠻族將領就選中了歐根尼烏斯異教修辭學者身份的優點,企圖通過拉攏多神教和基督異端來抵抗提奧多西的進攻。這就賦予即將而來的冷河之戰濃重的宗教色彩。

西元394年的5月底,裝備齊全的東部大軍,踏上了西討叛逆和異教暴君的征途。來自色雷斯、馬其頓、小亞細亞等地的30000野戰軍團,是這支大軍的主力。提奧多西還徵調了20000以同盟者身份參戰的哥特人。著名的哥特首領阿拉裡克,也在這種軍隊當中。東帝國皇帝在開戰前,還專門邀請來自埃及的修行者約翰來預測勝負。約翰給出答覆:你將會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獲勝!

西帝國的精銳騎兵部隊

雖然提奧多西的軍隊,被自帶基督教光環。但擁有50000野戰軍團的阿波伽斯特,在戰略部署方面,依然要比其老上級高明許多。他提前在作為義大利門戶的阿奎利亞附近,設置了一支伏兵。這支部隊由將軍阿比提奧指揮,專門潛伏在阿爾卑斯山麓東段,等東部大軍趕到後,切斷對方的歸路。主力軍隊則安排在位於伊摩納和阿奎利亞之間的冷河平原紮營。

埋伏的西帝國軍隊

相比之下,提奧多西在5月底才率軍從君士坦丁堡出發。一路拖拖拉拉,走到9月初才抵達阿爾卑斯山麓。如此長的行軍時間,足以讓對手做好萬全準備。由此可見這位基督教徒口中吹噓的大帝,水準非常堪憂。

9月5日,雙方之間的激烈戰鬥,正式打響。西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弗拉維安努斯,在戰場以東的阿爾卑斯山上樹立起一尊巨大的朱庇特神像,以此激勵己方士兵擊敗基督敵人。他對勝利充滿信心,親自來到一處高地上觀戰,並下令在戰鬥結束後不得私自殺死提奧多西。

阿波伽斯特的西部 充滿了異教特色

西帝國皇帝的自信是有其依據的。自羅馬有了東西方內戰以來,西部的士兵戰鬥力就一直強於東部的同僚。更何況他們的數量也要超過對方,因此沒有理由畏懼敵人。第一天的戰鬥經過,也證明了上述經驗之談的正確性。

提奧多西首先讓擔任騎兵軍官的哥特人蓋納斯,發起騎兵衝鋒。阿拉裡克等人指揮的其他哥特同盟軍,則緊隨其後。這些士兵都是東部大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部分,提奧多西顯然是想乘軍隊士氣正旺時,依靠己方騎兵精銳去撕開對方的陣線。餘下的東部野戰軍團,則伴隨騎兵與哥特的步伐,依次前進。

東帝國的哥特騎兵與西帝國的騎兵交戰

然而,戰場形勢卻遠比他預想得要糟糕。儘管哥特人奮力搏殺,也不乏與西羅馬士兵同歸於盡的英勇事蹟,但他們卻還是被嚴陣以待的西部軍隊擊敗。潰兵的後撤導致己方戰線的脫節。西部的軍團就從這一側的斷裂處,蜂擁而入。當時的情況萬分危急,以至於來自伊庇利亞將軍巴庫裡烏斯,奮不顧身地率本部人馬前往堵住缺口。一直到他最後戰死,才終於頂住敵人的反撲勢頭。雙方之間的慘烈廝殺,一直持續到黃昏才告一段落。顯然朱庇特的神力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壓倒了十字架的光輝。

東帝國發起的騎兵衝鋒 最終被對手的步兵陣線所遏制

雙方軍隊在當天的戰鬥中均傷亡慘重,僅參戰的哥特同盟就有超過10000人戰死沙場。西部軍隊不僅損失較小,本身也人多勢眾,尚有足夠實力繼續戰鬥。相反,東部軍隊不僅數量相對較少,精銳也已經損失大半,似乎很難在第二天逆轉戰局。更為糟糕的是,當東方士兵得知己方後路被敵人的伏兵切斷後,軍心頓時陷入恐慌之中。在正常情況下,想要憑藉這樣一支幾近崩潰的殘軍獲得勝利,無異於癡人說夢。

順勢發起反撲的西帝國步兵

然而,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提奧多西的運氣確實無可匹敵。因為就在他無計可施、痛哭流涕跪倒在地向上帝祈禱救贖之際,轉捩點降臨了。那支負責截斷他們後路的伏兵指揮官阿比提奧,竟然連夜派使節前來與他協商。聲稱只要皇帝賜予自己及其部屬足夠顯赫的職務,他們就反水站到東部一方作戰。這無疑是疲軟的西部經濟,在向東部巨額黑金的主動低頭。

如此重要的利好消息足以讓提奧多西欣喜若狂。他的回復如此急切,以至於因一時找不到墨水和紙張,就把獎勵給變節者的職位名稱刻在了桌子上,讓使者帶回軍營。當然,在諸多教會史學家的撰述中,這一功勞自然又都記在了上帝的頭上。

在第一天戰鬥中損失過半的哥特同盟軍

災難性的反敗為勝

西帝國步兵在第二天的逆風中 慘遭重擊

雖然得益于對方陣營內部的分化,東部大軍免於立即失敗的結局,但他們依然需要經歷艱難的考驗。因為歐根尼烏斯的主力軍隊實力猶存。對東帝國皇帝而言,他的極佳運道還不止於此。

第二天的戰鬥如期爆發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徹底逆轉了東部依然危如累卵的困局。強勁的狂風從東部大軍的背後向西部軍隊吹過去,直接將他們發射或投擲的弓箭短矛吹折了方向,反過來刺向發射者自己。天空籠罩的烏雲和塵土也被大風吹向西部士兵的臉龐,不僅讓他們無法睜開眼睛,還將戰馬驚嚇得不聽使喚。由於風力是從東部大軍的背後吹來的,等於是將力量加諸在後者的遠射武器上,輕鬆射殺那些已經無法好好睜開眼睛的敵人。

依靠順風優勢 東帝國步兵終於擊破了數量佔有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西部軍隊終於再無力抵抗對方隨後發起的近身攻勢。位於兩軍接觸正面的前排士兵,幾乎立即就被殺死。殿后者也因轉頭潰逃而遭到己方和敵方雙重的衝撞和踐踏。阿爾卑斯的山雪被殺戮染紅,冷河的冰面甚至因鮮血的熱量而冒出蒸氣。

整個西部大軍幾乎全軍盡沒,少數倖存者也因意識到自己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拋下武器向征服者投降。甚至有部分頭腦靈活的見風使舵之徒,調頭向西部僭帝所在的山上跑來。他們用最初準備抓獲提奧多西的枷鎖,反過來套在弗拉維安努斯身上。這位原本信心滿滿的西部統帥,就這樣被當做投名狀,押解到東部皇帝面前。

儘管被俘的歐根尼烏斯跪倒在提奧多西腳下祈求寬恕,但他幾乎立刻就被士兵斬首。首級則插在長矛上向其支持者示威。至於此戰的始作俑者阿波伽斯特,戰鬥結束時就逃往山區躲藏了三天。意識到再無逃生希望後,選擇了伏劍自刎。慘烈的冷河之戰就以如此方式降下了帷幕。

西帝國的殘軍在拘捕了自己的領袖後 大量向東帝國投降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冷河之戰都是一次極具災難性後果的內戰。按照現代學者的評估,這場慘烈的戰鬥毀滅了西部幾乎一半的野戰精銳,剩餘的野戰軍編制也實力大減,它的惡劣影響甚至影響到十數年後。

此後,日爾曼蠻族大規模突破帝國邊境,引發更為可怕的邊境危機。深陷內戰泥潭的西帝國卻無力阻止,最終一步步走上分崩瓦解的深淵。作為東帝國同盟者參戰的哥特首領阿拉裡克,在2年後橫掃希臘腹地。著名的雅典和斯巴達都落入哥特蠻族之手。又過了5年,這位駐地為帝國掘墓的蠻族大王,帶兵進入了義大利。

兩年後 阿拉裡克的哥特人就攻入了雅典

文化方面,冷河之戰也標誌著羅馬傳統異教文明的徹底失勢。異教祭壇和儀式自此之後被完全禁止。“正統”的基督文化,全面佔據了西帝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內戰的獲勝者和統一東西兩個羅馬的英雄,提奧多西皇帝也並未從中得到更多好處。這位大帝的好運似乎隨著此戰結束而徹底消失了。不到半年,他就因病駕崩。他的後代則被迫連本帶利地償還為其先祖透支的運道。再過半個世紀,整個家族就因遭遇到絕嗣而失勢。毋庸置疑,這就是道貌岸然者,玩弄權術後必然遭致的後果。(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