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賞析趙慶泉張志剛兩件“文人盆景” 領悟文人盆景之精髓

▲張志剛盆景《青山雲岫》

賞讀兩件“文人盆景”

撰文|陳洪奎(盆景醉翁)

本文選自盆景醉翁的博客

中國盆景, 自古就是文人的玩物,

注重自然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注重藝術表現。 現代中國盆景, 雖然面向千家萬戶, 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未捨棄高標準, 講究提名和意境。 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 達到高雅寫意效果的優秀作品, 有些可稱之為“文人盆景”。 “文人盆景”一詞, 是胡運驊先生的稱謂和主張。 筆者完全贊同。 創作“文人盆景”, 很難!首先, 文人盆景像文人畫那樣, 是專門表現文人氣質、情操、理念的, 形式講究簡潔, 內容注重抒情、達意。 這就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才情, 不然, 不易成功。 筆者認為:“文人樹”是“文人盆景”中的一種形式, “文人盆景”也包括另外兩種形式:“水旱盆景”(樹石盆景)、“山水盆景”。

在此, 筆者舉兩件不同形式的“文人盆景”作品, 與朋友們共同欣賞。

▲趙慶泉盆景《臨虛》(真柏, 樹高86公分, 樹齡30年)

狂歌聲跌宕 醉草筆橫斜

——詳讀趙慶泉大師的“文人樹”盆景《臨虛》

撰文|陳洪奎(盆景醉翁)

趙慶泉大師是中國“文人樹”盆景的宣導者與主要實踐者, 一路探索、開創, 成就斐然。 他的新作《臨虛》(見《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4、10、57頁),

是對文人樹盆景的發展、變革、提高和示範。

《臨虛》的樹形如書法的大草, 線條跌宕奔放, 構圖曠達空靈, 氣韻奇妙驚人, 同時, 題名高雅、意味深邃, 可謂名副其實, 有力展現了中國文人雅士的風采。

以下從五個方面賞析:

一、高聳斜出, 跌宕起伏。

樹幹細長線條的強烈動態, 是作品的重要特色, 也是對以往文人樹造型的大膽超越。 其軌跡可分成“四部曲”:

第一部曲:樹幹首先在微微右斜中挺立, 直而不僵(有極細微波折)。 此段看似普通, 實為力量所在(後談);

第二部曲:樹幹忽然向右拐彎, 斜上長驅, 繼而匆匆上揚、高聳, 最後以幾乎垂直角度, 昂然向上;

第三部曲:樹幹在最高處突然急折垂直下跌, 猝不及防, 幅度較大, 似物從天降, 令人驚心動魄!

第四部曲:樹幹長驅下跌後, 又急彎回轉, 向上向右揚頸昂首, 同時, 分出一枝, 繼續下跌了一段。

二、方向明確, 自然統一。

盆景是自然與藝術的結合體, 自然性要求其:趨光、生長變化;藝術性要求其:方向、動態、藝術真實性。

本作品儘管有曲折、跌落, 但整體大趨勢, 是向上、向右的。 樹幹已述。 再說樹冠, 其形態、枝條、柔梢、葉簇, 大趨勢也為向上、向右, 左收而右放, 尤其左下方的那個孤獨的枝托, 是自然與藝術相融合的典型表現、細節表現。 可見, 作品在這方面“既合自然之理, 又合藝術之法”(筆者語)。

三、左顧右盼, 上下襯托。

凡藝術造型, 呼應、襯托不可少。 本作品的這種表現頗為豐富。

樹幹自身各部分在方位、動態, (包括細微彎曲、細小神枝的伸展),

多有左顧右盼、上下襯托的關係。 樹幹與樹冠在方位、動態上, 也有顧盼、襯托的關係。 舉例:1、樹幹的高聳與下跌, 樹冠主要部分的上揚與分枝的下跌, 是一連串的上下襯托、顧盼;2、右上方的樹冠, 與左下邊的孤獨枝托, 是上下左右的襯托、顧盼;3、最不可忽視的是, 左下邊的樹幹段、樹根、泥土、盆皿、木墊為一方, 而右上方的樹幹部分、樹冠部分為另一方, 它們所形成的顧盼、襯托, 既是樹木自然形態架構, 也是藝術構圖必須。

另外, 樹木幾個部分的長度比較, 有黃金分割律的美感, 也是襯托:“第一部曲”比“第二部曲”, 長度約為2比3;向上的樹幹部分與下跌的幹、枝, 長度約為3比2;下跌的樹幹部分與回彎上昂的樹幹部分、樹冠部分, 長度約為3比2。

四、簡潔空靈,動態平衡。

樹幹細長150cm,線條的豐富動姿,利用了較大空間;同時,樹冠的簡潔又較多地通透了空間、敞亮了樹幹,從而使作品達到了曠達、空靈、奔放的目的。

表現強烈動態美的盆景,必須達到動態平衡。一般來說,文人樹的細長樹幹匹配輕靈樹冠,這就很和諧、科學,是達到平衡的起碼條件。本作品還從多方面去實現平衡;1、如前所述,樹幹、樹冠主要部分是高舉、上昂的,而右斜、下跌部分,是次要形態。2、樹幹的“第一部曲”,基本是直立,在美學、力學上很重要。3、“第二部曲”,雖然右斜角度大、幅度大,但又有近乎垂直的大幅度上舉,並形成了反向弧形,顯出向上的力量。4、左下方的孤獨枝托,像秤砣,重若千斤。5、樹根,是根本,它的下紮,右邊支撐根的細節,是樹木自身的生理力學平衡。6、泥土、盆皿、木墊,是象徵性表現,代表大地、高山,既有藝術“構圖均衡”的作用,又有自然力學平衡的作用。

五、擬人達意,超凡脫俗。

趙大師在文章中寫出了文人樹《臨虛》的主題、意境:“樹木主幹向右上方彎曲伸展,又突然以垂直線下跌,大起大落,再揚起樹頭,面向虛空,似在發出‘把酒臨虛,歎滾滾英雄誰在’的呼喚。”筆者很是贊同!大詩人陸游詩曰:“狂歌聲跌宕,醉草筆橫斜。” 這件盆景的臨虛、曠達、跌宕、狂放形態,是對古今志士仁人形象的寫照。觀其瀟灑、曠達,我好像看到了蘇東坡;觀其昂揚、奔放,我似乎見到了李太白------悠悠歷史長河,後浪接連前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詩詞)……

2014、11、25

▼趙慶泉盆景作品欣賞

▲《相依》(真柏,樹高110公分,樹齡約30年)

▲《高士圖》(五針松,樹高95公分,樹齡約30年)

▲《邀月》(真柏,樹高85公分,樹齡約30年)

自然與人文和諧 天籟與人樂交響

——解讀張志剛先生的“瑰寶獎”盆景《高山流水》

撰文|陳洪奎(盆景醉翁)

▲張志剛盆景《高山流水》

張志剛先生買來別人的幾棵閑植小樹,幾經擺弄,就創作出引人入勝的水旱盆景《高山流水》,並一舉榮獲了“中華瑰寶獎”,令人多有詫異!筆者欣賞後認為,作品確實不同凡響,內藏奧妙,詩情畫意濃厚,堪稱“文人盆景”!

一、別具意味的動態美。

作品樹木的高幹直幹造型,符合自然叢林樹木特徵,但是,卻不是絕對正直的形態,而是直中有斜,斜中有挺,且程度有別------它們是被山風吹歪斜後,又反轉挺起,相依相聯,共同抗風淩雪的寫照,尤其處於林邊溝崖的那棵,因受風吹得厲害,樹幹斜出幅度大,別具風姿。作品活靈活現地展現出風過林海起濤聲的美景!

二、變化統一的佈局美。

僅四棵樹組成的叢林,是以一當十的簡潔寫意式藝術表現。

1、儘量變化對比。樹木一高三低,一粗三細,一雙兩單,三聚一散,三直一斜;方位上也有左、右、前、後、近、遠之分。樹木枝葉的分佈,既符合生理狀況,又複合藝術需要,顧盼、填空、平衡重心。

2、應用黃金分割律。“開合式”山水地貌加以“偏重式”比例;人物擺件處於黃金分割點上;樹木三聚一散的栽種位置,三直一斜形態;右邊樹木的傾斜角度------都有黃金美感!

三、天人相合的音畫美。

山野景觀是“高山流水”,人物吟唱、彈奏的也是“高山流水”,真是天人相合!右側那棵樹的傾斜,探枝的下伸,親近流水,關顧彈琴人物,又氣貫空曠遠方,是典型擬人化細節描寫,可稱神來之筆!作品有色有聲:山高、水低、晴空、霞輝、樹搖、人演------動態豐富;風嘯、水響、琴音、鳥鳴------交響共鳴。

四、志存高遠的意境美。

古語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品“高山流水”的題名,一語雙關,點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點出了志士仁人的抱負與“知音”相惜的情誼。作品中山高水低的狀況,東方空間的開放,樹木的動態傾向,人物的朝向------皆有顯明統一方向性,這既是形式的,也是內容的,還是寓意的:學習自然,仰慕高山,聆聽江河,襟懷光明,伴隨著天籟之音彈唱出動人心曲,抒發著宏大志向與高尚情操------

張志剛先生是較年輕的盆景藝術家。我們初見時,他30歲,正擔任黃山市鮑家花園盆景園主任。常言道:“三十而立”,而他二十多歲時,其風吹式樹木盆景就獲得過金獎!他發展比較全面,理論和實踐都有建樹,樹木盆景、水旱盆景(樹石盆景)、山水盆景皆可為之,屢屢獲獎。此次的“中華瑰寶獎”,是對其“不惑之年”的獻禮!

2014、11、25

▼張志剛盆景欣賞

▲張志剛盆景《水木清華》

▲張志剛盆景《春潮澎拜》

▲張志剛盆景《蒼松迎客》

▲張志剛盆景《赤壁懷古》

▲張志剛盆景《嘯傲風雲》

▲張志剛盆景《雲壑松風》

▲張志剛盆景《碧雲天》(真柏)

四、簡潔空靈,動態平衡。

樹幹細長150cm,線條的豐富動姿,利用了較大空間;同時,樹冠的簡潔又較多地通透了空間、敞亮了樹幹,從而使作品達到了曠達、空靈、奔放的目的。

表現強烈動態美的盆景,必須達到動態平衡。一般來說,文人樹的細長樹幹匹配輕靈樹冠,這就很和諧、科學,是達到平衡的起碼條件。本作品還從多方面去實現平衡;1、如前所述,樹幹、樹冠主要部分是高舉、上昂的,而右斜、下跌部分,是次要形態。2、樹幹的“第一部曲”,基本是直立,在美學、力學上很重要。3、“第二部曲”,雖然右斜角度大、幅度大,但又有近乎垂直的大幅度上舉,並形成了反向弧形,顯出向上的力量。4、左下方的孤獨枝托,像秤砣,重若千斤。5、樹根,是根本,它的下紮,右邊支撐根的細節,是樹木自身的生理力學平衡。6、泥土、盆皿、木墊,是象徵性表現,代表大地、高山,既有藝術“構圖均衡”的作用,又有自然力學平衡的作用。

五、擬人達意,超凡脫俗。

趙大師在文章中寫出了文人樹《臨虛》的主題、意境:“樹木主幹向右上方彎曲伸展,又突然以垂直線下跌,大起大落,再揚起樹頭,面向虛空,似在發出‘把酒臨虛,歎滾滾英雄誰在’的呼喚。”筆者很是贊同!大詩人陸游詩曰:“狂歌聲跌宕,醉草筆橫斜。” 這件盆景的臨虛、曠達、跌宕、狂放形態,是對古今志士仁人形象的寫照。觀其瀟灑、曠達,我好像看到了蘇東坡;觀其昂揚、奔放,我似乎見到了李太白------悠悠歷史長河,後浪接連前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詩詞)……

2014、11、25

▼趙慶泉盆景作品欣賞

▲《相依》(真柏,樹高110公分,樹齡約30年)

▲《高士圖》(五針松,樹高95公分,樹齡約30年)

▲《邀月》(真柏,樹高85公分,樹齡約30年)

自然與人文和諧 天籟與人樂交響

——解讀張志剛先生的“瑰寶獎”盆景《高山流水》

撰文|陳洪奎(盆景醉翁)

▲張志剛盆景《高山流水》

張志剛先生買來別人的幾棵閑植小樹,幾經擺弄,就創作出引人入勝的水旱盆景《高山流水》,並一舉榮獲了“中華瑰寶獎”,令人多有詫異!筆者欣賞後認為,作品確實不同凡響,內藏奧妙,詩情畫意濃厚,堪稱“文人盆景”!

一、別具意味的動態美。

作品樹木的高幹直幹造型,符合自然叢林樹木特徵,但是,卻不是絕對正直的形態,而是直中有斜,斜中有挺,且程度有別------它們是被山風吹歪斜後,又反轉挺起,相依相聯,共同抗風淩雪的寫照,尤其處於林邊溝崖的那棵,因受風吹得厲害,樹幹斜出幅度大,別具風姿。作品活靈活現地展現出風過林海起濤聲的美景!

二、變化統一的佈局美。

僅四棵樹組成的叢林,是以一當十的簡潔寫意式藝術表現。

1、儘量變化對比。樹木一高三低,一粗三細,一雙兩單,三聚一散,三直一斜;方位上也有左、右、前、後、近、遠之分。樹木枝葉的分佈,既符合生理狀況,又複合藝術需要,顧盼、填空、平衡重心。

2、應用黃金分割律。“開合式”山水地貌加以“偏重式”比例;人物擺件處於黃金分割點上;樹木三聚一散的栽種位置,三直一斜形態;右邊樹木的傾斜角度------都有黃金美感!

三、天人相合的音畫美。

山野景觀是“高山流水”,人物吟唱、彈奏的也是“高山流水”,真是天人相合!右側那棵樹的傾斜,探枝的下伸,親近流水,關顧彈琴人物,又氣貫空曠遠方,是典型擬人化細節描寫,可稱神來之筆!作品有色有聲:山高、水低、晴空、霞輝、樹搖、人演------動態豐富;風嘯、水響、琴音、鳥鳴------交響共鳴。

四、志存高遠的意境美。

古語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作品“高山流水”的題名,一語雙關,點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點出了志士仁人的抱負與“知音”相惜的情誼。作品中山高水低的狀況,東方空間的開放,樹木的動態傾向,人物的朝向------皆有顯明統一方向性,這既是形式的,也是內容的,還是寓意的:學習自然,仰慕高山,聆聽江河,襟懷光明,伴隨著天籟之音彈唱出動人心曲,抒發著宏大志向與高尚情操------

張志剛先生是較年輕的盆景藝術家。我們初見時,他30歲,正擔任黃山市鮑家花園盆景園主任。常言道:“三十而立”,而他二十多歲時,其風吹式樹木盆景就獲得過金獎!他發展比較全面,理論和實踐都有建樹,樹木盆景、水旱盆景(樹石盆景)、山水盆景皆可為之,屢屢獲獎。此次的“中華瑰寶獎”,是對其“不惑之年”的獻禮!

2014、11、25

▼張志剛盆景欣賞

▲張志剛盆景《水木清華》

▲張志剛盆景《春潮澎拜》

▲張志剛盆景《蒼松迎客》

▲張志剛盆景《赤壁懷古》

▲張志剛盆景《嘯傲風雲》

▲張志剛盆景《雲壑松風》

▲張志剛盆景《碧雲天》(真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