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趙衛星:銀行唯一的紅利方向是科技

本報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導

今年, 正值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 伴隨著改革和轉型向縱深處推進, 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各方的共識認為:當前中國金融業普惠程度有待提升的原因在於信用服務的缺失。

與此同時, 以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在改變著信用的表達、測量維度和評估手段, 也在推動普惠金融觸達更廣泛的人群。

“銀行唯一的紅利方向, 不是政策、不是人口因素, 而是科技。 ”4月28日, 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在“2018第二屆中國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論壇”上表示, 平常的一些小額、短期的貸款, 銀行往往不願意做, 因為征信資料不全, 成本高, 效率低等因素影響了經營上的可持續性, 所以很難做到普惠。

不過, 有了技術就不一樣。 趙衛星表示, 技術的發展給銀行帶來了底氣、信心和勇氣, 讓銀行可以提供非常碎片化的普惠金融的服務。

中國有7億農民, 如果讓他們都到銀行網點來, 銀行需要造幾百個足球場大的網點, 這是綠色金融不能容忍的。 但是, 如今銀行的入口已經完全的線上化, 客戶可以通過所有線上的入口來進行銀行申貸, 這是一個技術的變化趨勢。

“同時, 技術在解決安全性問題的路徑上發展的相當好。 舉一個實際案例, 新網銀行去年發放上千億貸款量, 遭受到將近80萬次的網路攻擊, 但是我們通過技術安全的升級, 它們沒有成功, 安全地提供了全部普惠金融的服務, 同時不良率非常低, 整體不良率大約為0.1%。 ”趙衛星表示。

除此之外, 其他與會專家同樣認為, 普惠金融要在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基礎上, 實現金融服務對更廣泛人群的覆蓋。

在這當中, 信用科技創新既能夠以數位化、線上化提高金融服務可獲性——推動“普”, 也能夠通過大資料、智慧風控來反欺詐、降風險, 提高金融企業的收益——實現“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