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溫州市圖書館藏士紳私人日記出版:從地方視野看近代中國

近年以來, 各地各人收藏的私人日記資料大量公開出版, 極大推進了文學研究、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去年一月, 溫州市圖書館編《溫州市圖書館藏日記稿鈔本叢刊》由中華書局出版。 該叢刊以溫圖館藏為基礎, 將其中可以辨識、釋讀的日記文獻全部搜羅, 收錄了二十九家上百種日記, 時間跨度從清道光年間到新中國成立之初, 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教育、文化各方面。

難得可貴的是, 叢刊收錄的日記九成以上為稿本, 少數鈔本亦系孤本。 叢刊不僅將日記文獻之原本原貌黑白影印,

更著意保留其中的眉批、夾批、簽條、照片等, 這使得此套日記的出版更有價值。

據叢刊主編、溫州市圖書館研究館員盧禮陽介紹, 此次出版系對館藏日記首次系統全面整理出版, 是繼溫州文獻叢書、溫州文獻叢刊之後溫州歷史文獻整理的又一重大收穫,

不僅有助於梳理地方歷史的脈絡, 即對研究近現代中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社會變遷, 也有積極意義。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仲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新近影印出版的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的稿本、鈔本日記, “日記作者雖然多數為溫州地方的士紳, 但他們的活動足跡及見聞卻遠遠超出溫州乃至浙江的範圍, 日記中有諸多關於個人和家庭生活、親友交誼的私密記載, 還有許多關於浙江地方社會、上海和北京等地風土人情、政治、經濟、文化及讀書、消費、科考等情況的詳細描述, 內中又不乏關於 ‘國之大事’和政情內幕的細節深描與記錄者本人的深度思考, 且其中多種日記作者有師友或親朋關係,

相互間的記載可參照比對, 洵足為豐富生動的私人生活史資料, 這一切均使得整套日記叢書的學術價值更大, 目之為珍貴的中國近代史實錄並不為過。 ”

張仲民稱, 十幾年前先行節錄出版的《張棡日記》、《劉紹寬專輯》等書的價值早為學術界公認, 可惜學界長期未能睹其全貌。 如今影印版《溫州市圖書館藏日記稿鈔本叢刊》一套六十冊中即包含有現存張棡日記、劉紹寬日記的全部內容, 兩種日記的完整影印出版, 無疑將會大大有利於學術研究。 他自己本人在研究中即利用了兩種日記中的關於觀聽改良新戲、閱讀新書及科舉考試的記載, 同時也利用了符璋日記中關於其私人購閱圖書情況的記載。 而上海史學界的其他一些學者如馮筱才、瞿駿、徐佳貴等人早已使用部分日記(如張棡日記、林駿日記等)進行了專題研究。

不止于此, 澎湃新聞瞭解到溫州市圖書館也組織當地學人選擇館藏日記中若干家較為完整的手稿整理點校, 由中華書局納入著名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系列一體刊行, 以更方便讀者, 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 其中《劉紹寬日記》《符璋日記》《林駿日記》《趙鈞日記》新近已由中華書局出版。

在出版者和整理者看來, 這些整理本日記的史料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以溫州為代表的近代沿海城市的農業生產、天災及相關的社會運轉有具體而微的記述, 包括災情、穀價、賑糶以及災害導致的社會動盪如遊民、搶糧等;二是對近代溫州地區社會矛盾的真實詳盡的記述,

主要體現在官與民紳之矛盾, 貧、富戶之矛盾, 以及上層士紳與中下層紳士富戶的矛盾。 特別是對士紳階層在近代社會、經濟運行和法律運行中的作用, 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三可以更好從地方視野看近代中國先後發生的“大事件”如鴉片戰爭、金錢會、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及抗日戰爭造成的社會波動, 即其具體影響何在, 所謂“地方的近代史”與國家層面的“近代史”有多大差異和一致性。

據悉, 其中篇幅最大也可能最為研究者所關注的張棡日記, 其點校整理本共十冊, 已經審校完畢, 預計年內中華書局即可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