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塊石頭,竟然是中國千年書法傳承的奧秘

提起中國古代的書法家, 估計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晉的書聖王羲之, 他是古代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之一, 其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不過, 王羲之的書法之路, 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書斷列傳·王羲之》裡面就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王羲之的父親叫王曠, 也是一個書法家, 王曠收藏了一本書法秘笈《筆說》, 王羲之很想看, 在家裡四處翻找, 哪兒哪兒都找不到, 最後竟然是在在父親的枕頭裡找到了這本書!

為什麼王曠要把《筆說》藏在枕頭裡呢?這是因為, 古人把寫書法時的用筆技巧, 指腕的配合等技術視作不傳之秘, 記錄了這些筆法的秘笈更是不能輕易示人。

這樣的傳承方式, 並不利於書法藝術的保存和發展。

唐代之後, 很多書法技巧都失傳了, 後世的書法也因此再沒能夠達到此前的高度, 用歐陽修的話說, “書之盛莫盛于唐, 書之廢莫廢於今”。

所以很多學書法的人都有一個共識, 那就是要學好書法, 就得去向唐代和唐代之前的書法家學習。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作為書法載體的布帛紙張都很難保存, 有句古話, 叫做“紙壽千年, 絹壽八百”, 時間拉到千年以上, 基本什麼紙張絹布都毀了, 上面的書法也就隨之消失了。

西漢帛書, 已經殘破不堪

還好, 我們的古人, 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 來保存書法, 這就是——碑刻。

通過把書法刻在碑石上, 大大延長了書法的保存年限, 今天我們能看到絕大多數唐代和之前的書法作品, 都是通過碑刻和碑帖的形式保存下來的。

我給大家推薦一套《碑林國寶名碑精粹》, 讓喜歡書法的真愛們能夠跨越千年時光, 感受古代的巔峰書法之美。

《碑林國寶名碑精粹》

這裡面收藏了十件碑帖, 都是來自西安碑林。

始建於西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 是中國最古老也是最大的碑刻收藏地之一, 歷經宋元明清四代拓展規模, 增遞碑刻, 最終形成了碑刻如林的奇觀。

《碑林國寶名碑精粹》的十件碑帖, 是從西安碑林現存的一萬多件碑刻中精選出來的, 真正千里挑一的精品, 每一件都是國寶。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 就是《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這件碑帖,這件不足兩千字的碑帖,牽涉到4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書法價值,文學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堪稱傳奇。

而這一切,要從西元628年,那個乘夜出行的僧人說起。

西元628年,是唐太宗貞觀二年,此時佛教已經在中國傳播了600多年,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系,對佛法理解不一,多有分歧。當時的一位僧人,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很迷惑,他下定決心,要去印度,去佛陀的故鄉學習。

當時唐朝初立,飽受突厥侵犯之苦,太宗皇帝為了防止國人與突厥勾結,下令禁止唐人出國,所以駁回了這位僧人西行的請求。

但是這位僧人沒有放棄,在西元628年一個夜色昏沉的晚上,他偷偷離開都城長安,向西去了。

這個趁夜出行的僧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三藏法師玄奘。

玄奘這一去,走了17年,行路5萬里,經過110個國家,在印度佛教中心那難陀寺,玄奘潛心學習,最終通曉三藏,成為一代宗師,為中國的佛教典籍翻譯學習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玄奘帶回的經書,因為寫在樹葉上,被稱為“貝葉經”

唐太宗李世民感念玄奘的虔誠,為玄奘所翻譯的經書做了一篇序文,叫做《大唐三藏聖教序》。

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碑刻上的文字。可是奇怪的是,碑上的文字卻不是唐太宗的御筆,而是王羲之的“字跡”。

原來,當時佛門之中,有一個叫做懷仁的和尚,他既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也是書法愛好者,他尤其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想把王書刻成碑保存下來。

懷仁沒有選擇直接用王羲之寫過的文章刻碑,而是決定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他要用王羲之的字,重謄一遍《大唐三藏聖教序》。

《聖教序》局部

懷仁恐怕沒有想到,這是一趟比玄奘西行更加漫長的旅程,懷仁四處收集王羲之的墨蹟,很多王羲之沒有寫過的字,他就從現存的字中抽出筆劃,按照自己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組合成字,歷時二十多年,終於完成了絕無僅有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這篇碑文雖然是集字而成,但是懷仁本人書法造詣頗高,又極為謹慎,最後的成品深得書聖法意,更是成為後世學習王字的一個寶庫,形成了“學行書必學《聖教序》的說法。

《聖教序》局部

這是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書法交流,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書法和文化傳承,玄奘的經歷,唐太宗的文采,王羲之的書法,懷仁的心血,共同灌注在這件碑刻上,成就了一段書法傳奇。

在《碑林國寶名碑精粹》中,每一篇碑文,都有不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藝術價值,

比如相傳為大秦丞相李斯所寫的《嶧山刻石》,是中華文字統一的開始;

嶧山刻石

漢隸中的極品,翩翩逸致,清秀婉麗《曹全碑》;

曹全碑

”顏體“大成之作,顏真卿書法成就最高的碑刻《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

等等等等……

十件碑帖,囊括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把中國書法最好的東西,都收在裡頭了。

所以,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熱愛書法的你,願你沿著前人的足跡,走入書法的藝術殿堂。

就是《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這件碑帖,這件不足兩千字的碑帖,牽涉到4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書法價值,文學價值還是歷史價值,都堪稱傳奇。

而這一切,要從西元628年,那個乘夜出行的僧人說起。

西元628年,是唐太宗貞觀二年,此時佛教已經在中國傳播了600多年,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系,對佛法理解不一,多有分歧。當時的一位僧人,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很迷惑,他下定決心,要去印度,去佛陀的故鄉學習。

當時唐朝初立,飽受突厥侵犯之苦,太宗皇帝為了防止國人與突厥勾結,下令禁止唐人出國,所以駁回了這位僧人西行的請求。

但是這位僧人沒有放棄,在西元628年一個夜色昏沉的晚上,他偷偷離開都城長安,向西去了。

這個趁夜出行的僧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三藏法師玄奘。

玄奘這一去,走了17年,行路5萬里,經過110個國家,在印度佛教中心那難陀寺,玄奘潛心學習,最終通曉三藏,成為一代宗師,為中國的佛教典籍翻譯學習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玄奘帶回的經書,因為寫在樹葉上,被稱為“貝葉經”

唐太宗李世民感念玄奘的虔誠,為玄奘所翻譯的經書做了一篇序文,叫做《大唐三藏聖教序》。

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碑刻上的文字。可是奇怪的是,碑上的文字卻不是唐太宗的御筆,而是王羲之的“字跡”。

原來,當時佛門之中,有一個叫做懷仁的和尚,他既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也是書法愛好者,他尤其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想把王書刻成碑保存下來。

懷仁沒有選擇直接用王羲之寫過的文章刻碑,而是決定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他要用王羲之的字,重謄一遍《大唐三藏聖教序》。

《聖教序》局部

懷仁恐怕沒有想到,這是一趟比玄奘西行更加漫長的旅程,懷仁四處收集王羲之的墨蹟,很多王羲之沒有寫過的字,他就從現存的字中抽出筆劃,按照自己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組合成字,歷時二十多年,終於完成了絕無僅有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這篇碑文雖然是集字而成,但是懷仁本人書法造詣頗高,又極為謹慎,最後的成品深得書聖法意,更是成為後世學習王字的一個寶庫,形成了“學行書必學《聖教序》的說法。

《聖教序》局部

這是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書法交流,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書法和文化傳承,玄奘的經歷,唐太宗的文采,王羲之的書法,懷仁的心血,共同灌注在這件碑刻上,成就了一段書法傳奇。

在《碑林國寶名碑精粹》中,每一篇碑文,都有不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藝術價值,

比如相傳為大秦丞相李斯所寫的《嶧山刻石》,是中華文字統一的開始;

嶧山刻石

漢隸中的極品,翩翩逸致,清秀婉麗《曹全碑》;

曹全碑

”顏體“大成之作,顏真卿書法成就最高的碑刻《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

等等等等……

十件碑帖,囊括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把中國書法最好的東西,都收在裡頭了。

所以,我願意把這套書推薦給熱愛書法的你,願你沿著前人的足跡,走入書法的藝術殿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