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白沙一號”宋墓文物67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28日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的《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上, 1951年發掘出土的“白沙一號”宋墓磚第123箱,

67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白沙一號”宋墓是已故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宿白先生的著名考古成果。 它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趙大翁及其家屬的墓葬, 是北宋末期流行於中原和北方地區的仿木建築雕磚壁畫墓中保存最好、結構最為複雜、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

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 宿白先生主持了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庫區三座宋墓的發掘工作。 1957年, 宿白執筆的發掘報告《白沙宋墓》出爐, 成為新中國考古報告的奠基之作。

“這本田野發掘報告至今被考古學界奉為圭臬。 ”宿白先生的學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說, 回顧白沙宋墓, 亦是回顧中國考古學人近百年來不懈尋找並復原一個真實古代中國的歷程。

1952年, “白沙一號”宋墓的墓室壁畫與墓磚整體切割, 裝了148箱。 其中箱面注有“特”字的19箱, 裡面裝的是繪有故事畫的墓室立牆磚塊;箱面未注“特”字的普通箱129箱, 內裝有彩繪的墓室斗拱藻井磚。 根據裝箱單, 第123箱裡裝的是“前室東壁帳飾、東壁抱柱和南壁前斜線”。

出於對文物的保護, 在此次展覽上, 第123箱並未打開, 觀眾無緣得見磚石和其上的雕紋、壁畫。 但安置它的展櫃後, 是一幅巨大的白沙宋墓出土的“夫妻對坐圖”復原圖。 這幅圖被繪製在墓室的西壁, 與東壁相對, 每一處細節都堪稱宋人日常生活的“現場”。 因此, “懂門道”的專家學者們總是在此駐足良久。

一直以來, 圍繞考古學和文獻史學描述的“中國”, 常常令人疑惑兩者有何不同。

在杭侃看來, 從宿白先生發掘的白沙宋墓起, 考古學各個分支、考古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隔閡”就已打通。

他說, 考古學通過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 和利用文獻研究歷史的傳統史學構成史學研究之雙翼, 不可偏廢, 卻各有側重, 比如在白沙宋墓的發掘報告中, 宿白先生就“嚴格區分報告主體正文和編寫者研究的界限”:客觀、詳細的考古資訊是正文;大量研究性的注釋則涉及具體歷史與社會問題的分析, 如宋代歷史、地理、建築、傢俱、繪畫、器用制度與墓葬選址、營建過程等。

出借“白沙一號”宋墓磚的是故宮博物館。 其院長單霽翔曾撰文回憶宿白和他的《白沙宋墓》, 指出當時歷史考古學尚處於草創時期,

考古學家在撰寫發掘報告時大都限於對墓葬形制、出土遺物進行記錄, 卻很少深入討論相關的重要歷史現象、歷史問題, 但宿白開了先河。

在《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上, 還有金牛山人化石、陝西華縣鴞面、山西博物院“鎮院之寶”西周晉侯鳥尊等眾多珍貴文物亮相。

北京大學5月4日將迎來120周年校慶, 此展意在回顧、反思和總結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科發展歷程。

杭侃說, 這一展覽可謂濃縮了“半部中國考古學史”, “考古學長期被視為冷門學科, 但小學科事關大事業, 考古材料保存著一個國家發展歷程的物質文化基因, 在不同的時間斷面上記錄著古代社會的複雜面貌。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