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四部委發佈重要檔,100萬億產品受影響,你的錢袋子要看緊了

昨晚, 有關部門發了一份重磅文件, 那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

這份檔看上去很專業, 一般人可能覺得跟自己沒啥關係, 但其實, 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

資管新規是關係到很多金融人士的飯碗, 資管新規自從公開徵集意見後, 金融機構們就知道無力抵擋, 只求寬限幾日, 都是按照意見草案來執行業務操作, 大家都有心理準備, “靴子落地”後大家一看, 果然很多業務沒法做了。

這些沒法做的業務, 關係到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01

什麼是資管?

首先, 我們得講講什麼是資產管理?

所謂資產管理是指資產管理人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方式、條件、要求及限制, 對客戶資產進行經營運作, 為客戶提供證券、基金及其他金融產品,

並收取費用的行為。

說的簡單直白點就是:代客理財。 也就是你買了金融機構的產品, 委託金融機構幫你理財。

如果真的是“代客理財”, 那就是投資行為, 需要“賣者盡責, 買者自負”, 你得瞭解你買的是什麼產品, 如果金融機構不出現合同條款裡規定的過錯, 那麼出現虧損了, 投資者是自行承擔損失的。 也就是天下沒有無風險套利的投資。

可在過去, 由於種種原因。 資產管理被玩壞了, 出現了這幾種怪像:

▌❶ 剛性兌付

這是資管產品乃至所有金融產品最被詬病的地方, 所謂剛性兌付, 就是指無論出現任何情況, 金融機構都必須足額兌付投資者的本息, 即使產品出現了虧損, 也必須兌付。 於是, 說好的投資,

就變成了“借貸”, 本來投資是有風險的, 剛性兌付了就成“無風險”的高息借貸了。

歷來, 監管方面都三令五申不准剛性兌付, 這不是監管部門想幫著金融機構甩鍋, 而是因為:

(1)如果剛性兌付, 那麼投資者就沒有風險意識, 以為投資就是“有借有還”的;

(2)一些不法個人或組織, 就會利用投資者的這一誤區, 許諾高回報, 錢一到手就跑路;

(3)一些正規機構也會利用投資者這一誤區, 許諾高回報籌集資金, 用於配置更高回報的投資, 造成潛在風險。

▌❷ 層層嵌套、期限錯配

貓哥在過去文章裡講過什麼是嵌套:

其實, 這是最簡單的嵌套原理, 在金融投資裡多重嵌套比比皆是, 在前些年火爆的寶能-萬科之爭裡, 雙方都動用過多重嵌套, 將理財資金拿去“炒股”, 甚至還有金融大鱷通過層層交易, 把保民的保險資金拿去注資自家保險公司, 擴大資本金和股份了。

說到嵌套, 那就要說到期限錯配。 我們都知道, 在存款裡, 存的錢越少, 存的時間越短, 利率就越低, 活期存款利息很低很低, 但存長期的大額存單利息就較高。

貸款也是, 貸的時間越長, 需要支付的利率就越高。 (現金貸這種產品另算)。 資管產品的邏輯也差不多, 期限越短的, 利率就越低。

那麼就有“聰明”的機構在想的, 我們能不能用幾個月期限的資金去投高收益的長期資產呢?

▌風險是什麼?

● 首先, 這種用短期資金配置長期資產的行為, 首先就違背了“賣者盡責, 買者自負”的原則, 買者自己都不知道, 我買的明明是個理財產品, 你怎麼拿去幹的別的去了呢?

● 其次就是如果項目出現風險, 很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 最後是吹起了資產泡沫, 本來這個項目的風險比較高, 需要給到8%左右的利率, 結果人家用層層嵌套、期限錯配的方式, 用年化不到4%的資金就對接上了, 錢都被用去炒這類資產, 就造成了虛假繁榮。現在很多基建和房地產項目被包裝成銀行理財的配置資產、集合信託產品,以“期限錯配、滾動發行”的銀行理財資金池、信託資金池也隨之壯大。

截至去年6月末,我國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2.80萬億元:

在股市、債市乃至房地產市場上都比比皆是。大量房地產融資就是採取嵌套、錯配的方式搞來資金的。

明白了以上幾點,我們就知道,說好“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資產管理,在我國過去變成了:

❶ 民眾認為是無風險的高息借貸,什麼項目都敢投,問都不問投的是啥,反正都是剛性兌付嘛,利息越高越好;

❷ 部分機構採取各種方式,將投資人的錢拿去做高風險的事情。

02

再見!無風險套利的好時光

現在,這一切都是過去時了。

▌首先,資管產品的合格個人投資者的門檻變得相當相當高:“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500萬的門檻高於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100萬,也高於滬深交易所合格債券投資者300萬的門檻,與新三板的合格投資者的要求相同。

也就是說,這真是面向土豪了。

▌其次,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潛規則將要畫上句號,資管新規明確要打破剛性兌付,還設立舉報制度,相信沒有金融機構敢冒這個風險。

▌然後,過去說過無數次要打破剛性兌付,但那都只是說說,現在監管動真格了,在技術上杜絕套利,資管新規規定只允許一層嵌套,並且建立編碼制度,追蹤資金走向和產品嵌套情況,這就從技術上儘量杜絕多層嵌套,並且要求機構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使得資金無法用於產品規定外的用途。

▌最後,52.8萬億的資管規模必然會縮水,回歸本源,不再是各類投機的資金池。

03

近期不會有大風險

這會有什麼影響呢?

▌最直接的影響當然是:3個月期的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沒了。

因為根據資管新規,“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一些新理財產品的期限要麼放更長,要麼就減少規模。因為銀行理財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內,而非標資產往往週期較長,短的期限為3、5年,長則10年。很可能將來銀行理財經理會向你推銷5年期的產品,對接的是一個地產項目,要不要瞭解下?

▌其次是:一些理財產品到期就不能發新產品了,因為“金融機構不得違反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通過為單一融資專案設立多隻資產管理產品的方式,變相突破投資人數限制或者其他監管要求。”

而相當多對接房地產融資的資管產品就是分拆成多個產品,面向投資者的。

▌接著是:“金融機構不得以受託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杠杆”,也就是整個市場的規模面臨縮水。

有人說,這會不會造成機構惡意不兌付,或者一些房地產公司資金斷裂呢?

為了保障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資管新規給出了足夠長的過渡期,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後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過去的產品會平穩推出,不再續期。

其實,正如前文所說,整個市場都有預期,早就在做準備了,現在靴子落地,一看,給出了2年過渡期,還真算是利好了呢。

04

投資邏輯變了

話雖說如此,但整個投資邏輯還是變了。

未來,機構拼的不再是通道業務,而是“主動管理”,也就是管理資金的能力,有著優秀管理能力的機構將獲得優勢,他們的產品也將更搶手,打破剛性兌付後,投資者再也不能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人家““賣者盡責”,你就要“買者自負”,需要多學習點金融知識了。

從閉著眼睛買買買,到考驗機構和你的投資知識和眼光。

往後是想要多高的預期回報率就要承擔相應多高的風險,收益與風險對等,既然看上去“低風險”的保本保息的產品沒了,想要高一些的收益,就只有股票等投資產品。反正過去人家從你手裡買到錢也是暗地裡去炒房炒股,不如以後你投資偏股型產品。

總之,你的錢,要自己負責了,多學習,才能保住財富。

就造成了虛假繁榮。現在很多基建和房地產項目被包裝成銀行理財的配置資產、集合信託產品,以“期限錯配、滾動發行”的銀行理財資金池、信託資金池也隨之壯大。

截至去年6月末,我國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2.80萬億元:

在股市、債市乃至房地產市場上都比比皆是。大量房地產融資就是採取嵌套、錯配的方式搞來資金的。

明白了以上幾點,我們就知道,說好“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資產管理,在我國過去變成了:

❶ 民眾認為是無風險的高息借貸,什麼項目都敢投,問都不問投的是啥,反正都是剛性兌付嘛,利息越高越好;

❷ 部分機構採取各種方式,將投資人的錢拿去做高風險的事情。

02

再見!無風險套利的好時光

現在,這一切都是過去時了。

▌首先,資管產品的合格個人投資者的門檻變得相當相當高:“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500萬的門檻高於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100萬,也高於滬深交易所合格債券投資者300萬的門檻,與新三板的合格投資者的要求相同。

也就是說,這真是面向土豪了。

▌其次,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潛規則將要畫上句號,資管新規明確要打破剛性兌付,還設立舉報制度,相信沒有金融機構敢冒這個風險。

▌然後,過去說過無數次要打破剛性兌付,但那都只是說說,現在監管動真格了,在技術上杜絕套利,資管新規規定只允許一層嵌套,並且建立編碼制度,追蹤資金走向和產品嵌套情況,這就從技術上儘量杜絕多層嵌套,並且要求機構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使得資金無法用於產品規定外的用途。

▌最後,52.8萬億的資管規模必然會縮水,回歸本源,不再是各類投機的資金池。

03

近期不會有大風險

這會有什麼影響呢?

▌最直接的影響當然是:3個月期的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沒了。

因為根據資管新規,“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一些新理財產品的期限要麼放更長,要麼就減少規模。因為銀行理財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內,而非標資產往往週期較長,短的期限為3、5年,長則10年。很可能將來銀行理財經理會向你推銷5年期的產品,對接的是一個地產項目,要不要瞭解下?

▌其次是:一些理財產品到期就不能發新產品了,因為“金融機構不得違反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通過為單一融資專案設立多隻資產管理產品的方式,變相突破投資人數限制或者其他監管要求。”

而相當多對接房地產融資的資管產品就是分拆成多個產品,面向投資者的。

▌接著是:“金融機構不得以受託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杠杆”,也就是整個市場的規模面臨縮水。

有人說,這會不會造成機構惡意不兌付,或者一些房地產公司資金斷裂呢?

為了保障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資管新規給出了足夠長的過渡期,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後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過去的產品會平穩推出,不再續期。

其實,正如前文所說,整個市場都有預期,早就在做準備了,現在靴子落地,一看,給出了2年過渡期,還真算是利好了呢。

04

投資邏輯變了

話雖說如此,但整個投資邏輯還是變了。

未來,機構拼的不再是通道業務,而是“主動管理”,也就是管理資金的能力,有著優秀管理能力的機構將獲得優勢,他們的產品也將更搶手,打破剛性兌付後,投資者再也不能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人家““賣者盡責”,你就要“買者自負”,需要多學習點金融知識了。

從閉著眼睛買買買,到考驗機構和你的投資知識和眼光。

往後是想要多高的預期回報率就要承擔相應多高的風險,收益與風險對等,既然看上去“低風險”的保本保息的產品沒了,想要高一些的收益,就只有股票等投資產品。反正過去人家從你手裡買到錢也是暗地裡去炒房炒股,不如以後你投資偏股型產品。

總之,你的錢,要自己負責了,多學習,才能保住財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