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蚩尤故里,悠悠紅茶香

一場春雨綠蕪發, 一年春事粲如華。

經歷了冬季漫長的蟄伏與等待, 渠江源奉家鎮萬畝茶園裡, 一草一葉為綻放新生命積蓄著最後的力量。

看, 綿延群山的盡頭, 一片片茶園不經意間“跳入”眼簾, 整齊劃一, 青翠可人;聽, 鳥鳴山谷靜, 茶農喜滋滋地踱步於一壟壟茶樹間;聞, 春泥戲春芽的味道, 此處獨有。

4月, 一年一度的中華茶祖節如期而至。 今年, 以紅茶為名, 新化邀你赴約。

來, 赴一場尋根之約, 悠悠梅山, 赤帝蚩尤的不朽傳奇為你打開歷史大門;來, 見證一次歷史的正名, 論紅茶, 新化紅茶早于“祁紅”、“滇紅”幾十年, 楊木洲碼頭旁, 老一輩對新化船幫與茶葉的故事至今如數家珍。

夢回蚩尤故里:茶香千年皆有因

當我們試圖品味這延續千年的一葉一香時, 一部厚重的史書也就此翻開。

資水中游、雪峰山脈、蚩尤故里……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文化命脈共同譜寫了新化紅茶的基因密碼。

在新化縣大熊山茂密叢林裡, 一塊古舊石碑上, 簡單有力地篆刻了“蚩尤屋場”四個字。 以此為圓心, 蚩尤部落創造的梅山文化傳承至今。

你是否好奇該如何解讀梅山文化?

她是中華遠古文明與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 文武兼備。

文, 溫婉如玉, 最具代表的是充滿民族風情的新化山歌。 在新化, 唱山歌並不稀奇, 這裡的姑娘小夥人人都會唱。 種茶唱、採茶唱、制茶唱, 邀請客人歇歇腳喝杯茶, 亦有動人山歌相伴。

武, 有名震全國的梅山武術, 這裡的人們自古就有習武之風, 骨子裡流淌著蚩尤的尚武精神。

一面是溫柔浪漫, 一面是堅毅剛強, 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情被同時注入到新化的茶文化中, 始于唐, 興于清宋,

盛於民國, 至今茶香飄飄。

“潭邵之間有渠江, 中有茶, 其色如鐵, 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據毛文錫《茶譜》的記載, 新化產茶歷史悠久, 有史可考的產茶史可追溯到唐朝。

而《新化縣誌》裡的一段文字, 更為新化紅茶正名:咸豐四年, 廣東商人來新化採制紅茶銷往英、美、俄等國, 在民間傳授紅茶加工技術。 比祁紅(1875年)、滇紅(1946年)早了幾十年, 且品質優良, 到1880年, 年產量達4600多市擔。 鬥轉星移, 新化紅茶終有機會正式向世界介紹自己——1915年, 寶泰隆紅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

上世紀30年代, 風雲變幻, 敢為天下先的新化商人曾碩甫組織成立了西城埠茶公所, 相約茶商在楊木洲投資興建了八大茶行, 形成了楊木洲大茶市。 鼎盛時期, 茶幫往返於碼頭與茶行間,

駝鈴聲聲, 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 此情此景, 仍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新化紅茶也迎來新機遇。

1950年, 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在八大茶行基礎上組建成立中國紅茶廠, 後改名為湖南省新化茶廠;1979年, 又成立湖南省爐觀茶葉研究所, 主要從事出口紅碎茶研究, 其紅碎茶生產工藝獲外貿部三等獎;上世紀80年代, 新化持續擴大紅茶規模, 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每個鄉都有茶廠、村村有茶場, 戶戶做茶葉, 年產功夫紅茶、紅碎茶3000噸以上。

茶鄉強勢回歸, 綠水青山一片“紅”

歷史的鐘擺一刻也未停止, 社會經濟變動的浪潮接踵而至, 新化紅茶卻一度陷入迷茫。

奉家鎮退休幹部奉利求可謂是新化茶產業興衰的見證者,

“上世紀90年代末期,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市場的變化, 新化縣茶產業走向了衰落, 慢慢淡出茶產業的‘江湖’。 ”奉利求不勝唏噓, 那時因為“賣茶難”、“毀茶改種”, 新化茶葉產量和面積逐步減少。

然而, 新化產紅茶, 這不是偶然, 是“大自然”的選擇。 北緯30度, 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 尤其是高海拔群山上, 常年雲霧繚繞, 鑄就了新化茶葉獨特的優良品質。

不服輸的新化人如何捨得浪費了寶貴的自然饋贈。

近年來, 隨著國內、國際紅茶消費的升溫, 新化縣委、縣政府把茶葉產業作為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支柱產業精心培育, 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茶葉龍頭企業增長迅速, 茶葉生產輻射廣大鄉村。

2013年,新化縣被列入湖南省新一輪茶葉產業重點佈局縣,享受全省茶葉主產縣待遇,新化茶葉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新化紅茶已被確立為新化公共品牌,我們主推新化紅茶,並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署合作協定,與“科技派”結成戰略聯盟,新化茶葉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新化縣委書記朱前明自信滿滿地表示。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發揮湖南科教優勢,創新精准扶貧模式,讓瓶頸和“智囊”完美對接,幾年來,由張曙光所長掛帥,帶領科技特派員黃靜和來自栽培、育種、加工等方面的年輕科技人員,在新化的土地上貢獻才智、砥礪人生,他們的青春,染上了泥土的芬芳,浸潤了茶葉的甘醇。“新化縣的茶葉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我相信通過我們的科技支撐與服務,新化紅茶不久將會成為茶區老百姓口袋裡的紅票子”,張曙光所長堅定地說。

茶園面積快速增長。據悉,目前全縣有茶園面積6.7萬畝,除原有群體品種茶園2.3萬畝外,新增高產優質茶園4.4萬畝。

“天子山巍峨挺拔,每年穀雨前夕,數百畝茶園競相吐綠,芬芳四溢;作為‘新生代’代表,天鵬有機生態園聘請省茶葉研究所、省農科院的專家常年進行技術指導,亮出了科技創新與生態有機的招牌;渠江源,雲端上的茶園和古老的梯田相互守望,男耕女織的原始農耕與現代文明不斷碰撞……”說到今年新化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的茶園,新化縣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永忠顯得滔滔不絕。

其實,具有代表性的茶園還包括吉慶白茶、川坳白茶、天門有機茶園、金鳳有機茶園等,新化茶葉種植已實現了從間種或套種到集中成片、高產、優質、良種的改變和升級。

新化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背後默默付出與堅守的茶人、茶企。

3月,春寒料峭之日,我們從新化縣城出發,在一座又一座青山的注視下,盤旋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奉家鎮渠江源村。

此時,機器轟鳴聲打破了山中寧靜。一位中年漢子在施工的廠房前來回踱步,不時與工人細細商討。

“這是新投建的一條紅茶自動化生產線,今年清明前能完成建設安裝。有了新廠房,今年預計每天可加工春茶2000-3000斤。”熱情的中年漢子名叫羅新亮,是新化縣紫金茶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初次見面,沒有多餘的客套,倒是興奮地向我們介紹起茶廠今年的“大計畫”。

“我們已投入15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和合作社的形式,發展了3500畝茶園。到2019年,預計奉家鎮範圍內還將輻射1萬畝茶園。”在羅新亮的指引下,我們來到茶園最高處,目光所及無不被綠油油的茶田充盈。

事實上,紫金茶業公司僅僅是新化茶葉企業成長壯大,民間投資快速增長的一個縮影。

截止到2017年,新化茶葉企業發展到16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8家,茶館26家,茶店21家。民間對茶葉領域的總投資達到3億元以上。民間投資資本的進入,促進了新化茶葉產業的快速成長。

茶旅融合模式方興未艾。以渠江源為典型的茶旅基地初具規模,包括渠江薄片產業園、天門雅天茶文化園、天鵬茶葉產業生態園,吉慶茶旅特色園。結合新化縣的茶文化歷史,茶葉製作工藝展示,新化特色的茶文化景觀以及新化旅遊資源,以“茶旅融合,以旅興茶,以茶助旅”為目標,打造新化特色的茶葉旅遊示範基地,已經初見成效。

茶旅精准扶貧,小茶葉的大作為

一壺新化茶,幾許思鄉情。

新化不僅有楊木洲八大茶行的榮耀歷史,而且傳承千年貢茶血脈的生態有機茶園正在崇山峻嶺間悄然顯現。

從奉家到天門,從桑梓、吉慶到大熊山,昔日駝鈴聲聲的山間小村落如今重新熱鬧起來:漂泊遠方的遊子回鄉種茶制茶,聞香而來的茶客絡繹不絕。

紫鵲界千年梯田的背後,一處精美絕倫的高山溪谷曾與世隔絕,2015年,紫鵲界渠江源茶文化園正式開園,品茗、尋古、修心,渠江源茶文化園成為都市人詩意回歸的絕好去處。

“依託渠江源茶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我們這裡如今也成為了茶旅休閒旅遊勝地,去年先後獲得了湖南十大最美茶葉村和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稱號。”羅新亮還憧憬著希望通過5年的時間,把渠江源村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萬畝茶園億元村”的夢想。

今年,羅新亮除了擴充茶園面積,另一件大事便是完善茶旅設施、豐富茶旅內容,提高遊客接待量。“目前,我們僅有70個床位,這遠遠不夠,尤其是今年旅遊旺季即將到來。”羅新亮告訴我們,去年最火爆的時候,曾經一天中午的餐飲接待量就達到37桌。

雖然忙碌,但羅新亮話語中有著藏不住的自豪。與他一樣,忙並快樂著的還有因茶回鄉務工的年輕人和走出困境的貧困戶。

渠江源村村民奉安林年近七旬,他與妻子身患疾病多年,一家5口人,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通過承包2畝茶園和每年保底的10%分紅,還有每年1500元一畝的產業扶貧基金,日子總算是過得有盼頭了。”奉安林不善言辭,說起承包茶園帶來的變化,不停地豎起大拇指。

離渠江源村不過十幾公里的百茶源村,此時春意正濃。每年4月,綠油油的茶苗一壟接一壟,如長龍盤臥。綠海之外,山花爛漫,粉嫩的野櫻花、純白的梨花,真讓人“醉”眼迷離。

“春賞花、夏避暑、秋登高、四季品茶,這裡就有詩和遠方。”月光茶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基地負責人崔林海說,過去只知家鄉美,直到村裡來了不少采風的藝術家,才有了這最貼切的形容詞。

從2013年建園,“月光茶葉”至今已幫扶貧困戶近200戶。“至2019年,將在900米-1300米高山擴建3000畝有機茶園,屆時,我們將有能力幫助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劉東雲是土生土長的百茶源村人,作為家中頂樑柱,上有年邁多病的父母,下有幼兒,不能外出務工,如何解決一家老小的生計呢?好在劉東雲手上有從父輩傳下的種茶技藝,加入“月光茶葉”,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在我們即將告別奉家鎮時,鎮黨委書記劉群群留住我們說,一定要喝杯新化紅茶再走。“這是當地老百姓的心血,也是他們致富的希望。”劉群群向我們介紹,目前,茶葉已經成為了奉家鎮的支柱產業。全鎮茶園面積達到7800多畝,產值6000萬多元,辦有3家規模以上企業,有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農茶葉收入達到5000-10000元/畝。

走出大山,回眸望去,綠色的“希望田野”一望無垠。

一片小茶葉,歷史的風雨將她洗刷,蚩尤故里的文化將她浸潤,如今,她有了更響亮的名字:新化紅茶!

2013年,新化縣被列入湖南省新一輪茶葉產業重點佈局縣,享受全省茶葉主產縣待遇,新化茶葉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新化紅茶已被確立為新化公共品牌,我們主推新化紅茶,並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署合作協定,與“科技派”結成戰略聯盟,新化茶葉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新化縣委書記朱前明自信滿滿地表示。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發揮湖南科教優勢,創新精准扶貧模式,讓瓶頸和“智囊”完美對接,幾年來,由張曙光所長掛帥,帶領科技特派員黃靜和來自栽培、育種、加工等方面的年輕科技人員,在新化的土地上貢獻才智、砥礪人生,他們的青春,染上了泥土的芬芳,浸潤了茶葉的甘醇。“新化縣的茶葉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我相信通過我們的科技支撐與服務,新化紅茶不久將會成為茶區老百姓口袋裡的紅票子”,張曙光所長堅定地說。

茶園面積快速增長。據悉,目前全縣有茶園面積6.7萬畝,除原有群體品種茶園2.3萬畝外,新增高產優質茶園4.4萬畝。

“天子山巍峨挺拔,每年穀雨前夕,數百畝茶園競相吐綠,芬芳四溢;作為‘新生代’代表,天鵬有機生態園聘請省茶葉研究所、省農科院的專家常年進行技術指導,亮出了科技創新與生態有機的招牌;渠江源,雲端上的茶園和古老的梯田相互守望,男耕女織的原始農耕與現代文明不斷碰撞……”說到今年新化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的茶園,新化縣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永忠顯得滔滔不絕。

其實,具有代表性的茶園還包括吉慶白茶、川坳白茶、天門有機茶園、金鳳有機茶園等,新化茶葉種植已實現了從間種或套種到集中成片、高產、優質、良種的改變和升級。

新化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背後默默付出與堅守的茶人、茶企。

3月,春寒料峭之日,我們從新化縣城出發,在一座又一座青山的注視下,盤旋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奉家鎮渠江源村。

此時,機器轟鳴聲打破了山中寧靜。一位中年漢子在施工的廠房前來回踱步,不時與工人細細商討。

“這是新投建的一條紅茶自動化生產線,今年清明前能完成建設安裝。有了新廠房,今年預計每天可加工春茶2000-3000斤。”熱情的中年漢子名叫羅新亮,是新化縣紫金茶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初次見面,沒有多餘的客套,倒是興奮地向我們介紹起茶廠今年的“大計畫”。

“我們已投入15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和合作社的形式,發展了3500畝茶園。到2019年,預計奉家鎮範圍內還將輻射1萬畝茶園。”在羅新亮的指引下,我們來到茶園最高處,目光所及無不被綠油油的茶田充盈。

事實上,紫金茶業公司僅僅是新化茶葉企業成長壯大,民間投資快速增長的一個縮影。

截止到2017年,新化茶葉企業發展到16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茶葉專業合作社28家,茶館26家,茶店21家。民間對茶葉領域的總投資達到3億元以上。民間投資資本的進入,促進了新化茶葉產業的快速成長。

茶旅融合模式方興未艾。以渠江源為典型的茶旅基地初具規模,包括渠江薄片產業園、天門雅天茶文化園、天鵬茶葉產業生態園,吉慶茶旅特色園。結合新化縣的茶文化歷史,茶葉製作工藝展示,新化特色的茶文化景觀以及新化旅遊資源,以“茶旅融合,以旅興茶,以茶助旅”為目標,打造新化特色的茶葉旅遊示範基地,已經初見成效。

茶旅精准扶貧,小茶葉的大作為

一壺新化茶,幾許思鄉情。

新化不僅有楊木洲八大茶行的榮耀歷史,而且傳承千年貢茶血脈的生態有機茶園正在崇山峻嶺間悄然顯現。

從奉家到天門,從桑梓、吉慶到大熊山,昔日駝鈴聲聲的山間小村落如今重新熱鬧起來:漂泊遠方的遊子回鄉種茶制茶,聞香而來的茶客絡繹不絕。

紫鵲界千年梯田的背後,一處精美絕倫的高山溪谷曾與世隔絕,2015年,紫鵲界渠江源茶文化園正式開園,品茗、尋古、修心,渠江源茶文化園成為都市人詩意回歸的絕好去處。

“依託渠江源茶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我們這裡如今也成為了茶旅休閒旅遊勝地,去年先後獲得了湖南十大最美茶葉村和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稱號。”羅新亮還憧憬著希望通過5年的時間,把渠江源村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萬畝茶園億元村”的夢想。

今年,羅新亮除了擴充茶園面積,另一件大事便是完善茶旅設施、豐富茶旅內容,提高遊客接待量。“目前,我們僅有70個床位,這遠遠不夠,尤其是今年旅遊旺季即將到來。”羅新亮告訴我們,去年最火爆的時候,曾經一天中午的餐飲接待量就達到37桌。

雖然忙碌,但羅新亮話語中有著藏不住的自豪。與他一樣,忙並快樂著的還有因茶回鄉務工的年輕人和走出困境的貧困戶。

渠江源村村民奉安林年近七旬,他與妻子身患疾病多年,一家5口人,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通過承包2畝茶園和每年保底的10%分紅,還有每年1500元一畝的產業扶貧基金,日子總算是過得有盼頭了。”奉安林不善言辭,說起承包茶園帶來的變化,不停地豎起大拇指。

離渠江源村不過十幾公里的百茶源村,此時春意正濃。每年4月,綠油油的茶苗一壟接一壟,如長龍盤臥。綠海之外,山花爛漫,粉嫩的野櫻花、純白的梨花,真讓人“醉”眼迷離。

“春賞花、夏避暑、秋登高、四季品茶,這裡就有詩和遠方。”月光茶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基地負責人崔林海說,過去只知家鄉美,直到村裡來了不少采風的藝術家,才有了這最貼切的形容詞。

從2013年建園,“月光茶葉”至今已幫扶貧困戶近200戶。“至2019年,將在900米-1300米高山擴建3000畝有機茶園,屆時,我們將有能力幫助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劉東雲是土生土長的百茶源村人,作為家中頂樑柱,上有年邁多病的父母,下有幼兒,不能外出務工,如何解決一家老小的生計呢?好在劉東雲手上有從父輩傳下的種茶技藝,加入“月光茶葉”,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在我們即將告別奉家鎮時,鎮黨委書記劉群群留住我們說,一定要喝杯新化紅茶再走。“這是當地老百姓的心血,也是他們致富的希望。”劉群群向我們介紹,目前,茶葉已經成為了奉家鎮的支柱產業。全鎮茶園面積達到7800多畝,產值6000萬多元,辦有3家規模以上企業,有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農茶葉收入達到5000-10000元/畝。

走出大山,回眸望去,綠色的“希望田野”一望無垠。

一片小茶葉,歷史的風雨將她洗刷,蚩尤故里的文化將她浸潤,如今,她有了更響亮的名字:新化紅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