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德紀錄片創作研討會在德舉辦 促靈感紀錄片交流發展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孔芳報導】4月25日, 為共同推進中德紀錄片更好地發展與交流, 來自中德兩國的紀錄片專家與愛好者齊聚科隆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博物館電影論壇,

舉辦中德紀錄片創作研討會。 研討會上, 中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首映成功。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張顯在致辭中表示, 紀錄片的出現, 使世界變得更具體、直觀, 紀錄片日益成為不同國家和民眾相互瞭解的重要媒介。 希望本次研討會能成為中德兩國電視藝術家凝聚共識、展望合作的新起點。

中國駐杜塞爾多夫副總領事陶莉莉在致辭中指出, 近年來中德人文交流不斷深入, 北威州作為中德人文交流的高地, 相繼舉辦了大型當代藝術展“中國8”、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閉幕式等一系列中德人文交流活動。 相信本次中德紀錄片研討會將進一步加強兩國在紀錄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為中德兩國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樑, 注入新的人文活力。

德國著名電影製作人羅爾夫.吉森博士講述了中德電影電視領域的合作歷程, 分析了兩國未來的合作前景。 吉林藝術學院副院長王俊傑教授介紹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現狀, 並闡述對於跨文化傳播的期待與思考。

該片導演葉君、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馮雪松受邀分享了創作心得並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

馮雪松寄語在場青年觀眾, 紀錄片無國界, 它承載著人類的情感, 代表真實事件的流淌, 無論哪個國家的公民, 紀錄都是對周遭的認知, 希望更多的年輕朋友, 能夠隨時隨地記錄身邊事, 不僅是留給這個時代, 也是留給未來,

這就是紀錄。

羅爾夫.吉森博士表示, 紀錄片的最佳境界, 是在記錄資訊的同時, 點燃觀者靈感的火花。 該片不僅講的是文物如何進行修復, 更是圍繞這些修復的人如何為此職業奉獻青春, 並繼續傳承給年輕一代。 關注下一代, 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使命。

本次中德紀錄片創作研討會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與柏林竹苑德中文化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 德國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電影論壇、科隆電影媒體學院協辦。 包括中國文聯副主席郭運德、科隆電影論壇主席安德里亞瑟.富賽爾, 柏林竹苑德中文化交流促進會代表烏爾裡希.左曼等重要嘉賓出席了研討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