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商人眼裡的炮灰

文/不二

我們好像都是聽著《後來》這首歌長大的。

這首歌裡藏著很多人的青春

以及很多人的故事。

這次, 劉若英把這首歌拍成了電影

叫做《後來的我們》

其實只看名字就知道

這是一部帶著遺憾的電影。

你們去看這部電影了嗎?

你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

有想起曾經的某個人嗎?

你曾和那個人約定好了一個未來。

但是後來......

我們都成商人眼裡了炮灰。

這世上

總是會存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騷操作

你比如影視圈。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

他們還都只是湊熱鬧的門外看客

裡面的套路之深

是絕大多數人不會想到的智商收割之作。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電影

所以會經常關注影視圈裡的一些東西。

這個五一假期

想必各位的朋友圈

已經被《後來的我們》刷了屏

當我看到一些好友

曬電影票轉發情感文的時候

我就在想

難道這就是你們眼中的中國好電影?

今天我不想說電影本身的好壞

我們來聊別的

其實, 據我瞭解

早在《後來的我們》上映之前

貓眼電影上

想看這部電影的人數就超過了90萬

這算是我見過最高的“想看”人數了

想必已經創造了該項指標的記錄。

這部賣情懷的電影

難道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難道又是一部現象級的影片?

確實, 因為前期的宣傳

該片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上映一天更是拿下將近三億的票房

截止我寫文發佈前

該片的即時票房已經突破四億大關。

但令人詫異的是

在票房猛增的同時卻出現了反轉

多方消息爆料稱

《後來的我們》在上映首日

出現大量退票情況

並且不少影院單日的退票率都在10%以上

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

按照票房均價和退票數來說

當日退票總額大概在2000萬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

讓我來告訴你這其中的商業套路

莊家潛伏進場

韭菜追高進場

莊家高位出貨

以後估計製作行銷新模式

比研究電影本身更有價值了, 真是可悲啊!

其實, 這是一場有計劃的行銷手段

先是通過協力廠商售票平臺

購入大量電影票來刷高預售票房

從而造成一種該片很火爆的現象

以此來迷惑影院和觀眾。

接著影院就會覺得本來就是五一檔

該片肯定會火

於是就會加大排片量和觀影場次。

當然, 這世上從來不乏湊熱鬧的人

一塊石頭激起的水花都有可能會被圍個水泄不通

觀眾會擔心片子火爆買不到票

所以會提前購票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火上澆油”

影片的預售價和熱度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等預售票房上去後

再大規模退票

反正此時已經圈了一波人

我黯然離場

爾等韭菜繼續為我翻炒熱度

豈不快哉。

其實

該片上映前也算是做足了各管道的行銷準備

我認識的一些情感號大V和影評大號

都陸續給該片“煽風點火”

當然廣告的價格也不菲

朋友圈迅速就被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刷屏

在影片中

這句話真的很尷尬

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感同身受。

這其實是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

有需求方,自然就會有“供應商”。

這樣一來就會給眾多吃瓜觀眾

造成一種這片子確實不錯的感覺

自然就會掏錢買票。

《後來的我們》上映

光看看製作方

至少有十五家影業公司參與投資

能讓它賠錢麼?

豆瓣上的影評文章接踵而至

底下的評論我想都是廣大水軍的捫心評論吧。

當然,中國人看重情感

商人打感情牌無可厚非

但造假的手段就有點卑劣了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

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資料造假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只有先把資料變成一個

可以任意掌控的“泡沫”時

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只有掌控群眾的跟風心理

才能收割群眾

控制你的情緒,引導你的思維

從而讓你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單

這一點操縱者玩得確實很溜。

當然,你要說片子不錯

那這些手段都可以無視

關鍵是有些電影真的沒法看

讓一堆人買票花兩個小時在影院尷尬度過

然後尷尬離場。

這樣的騷操作就有點坑爹了

當然

可能有些人會說

片子演得很好啊

精湛的演技加上富有感情的臺詞

情緒的把控恰到好處

揪住了觀眾的情感之門

肉眼之間傳達出的情感變化

塵封在記憶裡的點點滴滴

一下就湧上了心頭。

嗯,你就適合這種片子了

評論得也很到位

有種那英評論好聲音的深邃之感,很棒。

值得注意的是

同時期上映的《幕後玩家》等影片

自然也就成了炮灰

這些影片一沒情懷二則行銷不夠

自然玩不過此等騷操作。

所以,總的看來

《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商人眼裡的炮灰。

最後,我們來說說電影感受吧

可以想像的是

五一小長假第一天

各位吃瓜群眾正拿著電影票排著長隊

前赴後繼的去回憶自己的青春。

其實我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確實很好看,很感動

在這裡,簡單說兩句

愛情裡最可怕的

就是在現實面前

曾經的甜蜜都會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年輕的時候,

總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

後來才發現,

製造更多遺憾的,偏偏是愛情本身。

總會有那麼一個人。

你已經很久很久不再提起他了。

你的新朋友都已經沒聽過他的名字了。

你甚至覺得記不清他的長相了。

但當你唱起某首歌

看到某個電影

路過某處風景時。

他的樣子,他的笑容

甚至他說話的語氣。

都會重回你的心間。

熟悉到像是這些年,

從來沒有離開過一般。

他也許沒多優秀,但是他會對你好;

他也許沒多有錢,可是捨得為你付出;

他也許不夠英俊,但是能夠給你安全感;

過去往往總是過不去

留成現在最痛的印記。

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謝謝你,曾帶給我美好的幻想;

謝謝你,出現過在我生命裡;

謝謝你,讓我成為更勇敢的自己;

謝謝你,也祝福你......

曾經

所有的幸福都與他有關,

後來

所有的遺憾都與他有關。

過去的,就放下吧。

不是你的人,就忘了吧。

洗洗睡,晚安。

好奇 | 故事 | 電影 | 生活

—————END—————

晚安

世界與你

其實

該片上映前也算是做足了各管道的行銷準備

我認識的一些情感號大V和影評大號

都陸續給該片“煽風點火”

當然廣告的價格也不菲

朋友圈迅速就被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刷屏

在影片中

這句話真的很尷尬

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感同身受。

這其實是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

有需求方,自然就會有“供應商”。

這樣一來就會給眾多吃瓜觀眾

造成一種這片子確實不錯的感覺

自然就會掏錢買票。

《後來的我們》上映

光看看製作方

至少有十五家影業公司參與投資

能讓它賠錢麼?

豆瓣上的影評文章接踵而至

底下的評論我想都是廣大水軍的捫心評論吧。

當然,中國人看重情感

商人打感情牌無可厚非

但造假的手段就有點卑劣了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

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資料造假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只有先把資料變成一個

可以任意掌控的“泡沫”時

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只有掌控群眾的跟風心理

才能收割群眾

控制你的情緒,引導你的思維

從而讓你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單

這一點操縱者玩得確實很溜。

當然,你要說片子不錯

那這些手段都可以無視

關鍵是有些電影真的沒法看

讓一堆人買票花兩個小時在影院尷尬度過

然後尷尬離場。

這樣的騷操作就有點坑爹了

當然

可能有些人會說

片子演得很好啊

精湛的演技加上富有感情的臺詞

情緒的把控恰到好處

揪住了觀眾的情感之門

肉眼之間傳達出的情感變化

塵封在記憶裡的點點滴滴

一下就湧上了心頭。

嗯,你就適合這種片子了

評論得也很到位

有種那英評論好聲音的深邃之感,很棒。

值得注意的是

同時期上映的《幕後玩家》等影片

自然也就成了炮灰

這些影片一沒情懷二則行銷不夠

自然玩不過此等騷操作。

所以,總的看來

《後來的我們》都成了商人眼裡的炮灰。

最後,我們來說說電影感受吧

可以想像的是

五一小長假第一天

各位吃瓜群眾正拿著電影票排著長隊

前赴後繼的去回憶自己的青春。

其實我也去看了這部電影

確實很好看,很感動

在這裡,簡單說兩句

愛情裡最可怕的

就是在現實面前

曾經的甜蜜都會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年輕的時候,

總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

後來才發現,

製造更多遺憾的,偏偏是愛情本身。

總會有那麼一個人。

你已經很久很久不再提起他了。

你的新朋友都已經沒聽過他的名字了。

你甚至覺得記不清他的長相了。

但當你唱起某首歌

看到某個電影

路過某處風景時。

他的樣子,他的笑容

甚至他說話的語氣。

都會重回你的心間。

熟悉到像是這些年,

從來沒有離開過一般。

他也許沒多優秀,但是他會對你好;

他也許沒多有錢,可是捨得為你付出;

他也許不夠英俊,但是能夠給你安全感;

過去往往總是過不去

留成現在最痛的印記。

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謝謝你,曾帶給我美好的幻想;

謝謝你,出現過在我生命裡;

謝謝你,讓我成為更勇敢的自己;

謝謝你,也祝福你......

曾經

所有的幸福都與他有關,

後來

所有的遺憾都與他有關。

過去的,就放下吧。

不是你的人,就忘了吧。

洗洗睡,晚安。

好奇 | 故事 | 電影 | 生活

—————END—————

晚安

世界與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