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不再迷人的萬達影視,還值多少錢?

昔日的院線第一股萬達電影(002739.SZ)“離開”股民已經295天了。

4月25日晚間, 停牌中的萬達電影公佈了2017年年報, 和業績預告基本一致。 年報顯示,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2.29億元, 同比增長18%。 貢獻收入比重超過70%的觀影票房實現收入83億元, 同比增長10.76%。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5.15億元, 同比增長10.22%。

經營資料方面, 2017年公司實現票房合計87.8億元, 同比增長15.7%, 觀影人次2.1億人次, 同比增長16%。 截至2017年底, 萬達影院直營影院516家, 4571塊銀幕。

比起波瀾不驚的經營資料, 萬達電影何時複牌, 以及複牌後的走勢, 更能引起關注。

萬達電影的鍥而不捨, 超過了大多數的公司。

這家公司股票停牌超過9個月的原因, 是重大資產重組。 與萬達影視的這筆交易,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5月。

彼時, 還叫萬達院線的萬達電影拋出重磅重組計畫, 擬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 同時, 募集配資不超80億元。 372億元的對價包括處於虧損階段的傳奇影業,

以及萬達影視。 但是由於市場環境變化等原因, 重組最終被叫停。

根據最新消息, 收購方案將有所變化。 萬達影視總裁曾茂軍此前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解釋稱, 最終資產重組的方案僅包括電影板塊、電視劇板塊以及遊戲台塊的萬達影視, 不包括虧損的美國傳奇影業。

萬達電影不惜停牌9個月也要完成的資產重組, 或許與公司業績瓶頸有直接聯繫。

影院之困

一切都繞不開萬達集團始自去年的資產拋售。

2017年7月11日, 融創中國(01918.HK)公告融創房地產將收購萬達商業下屬13個文化旅遊項目公司91%權益及76家城市酒店100%權益, 代價為295.75億元和335.95億元, 合計631.7億元。

2018年1月29日, 萬達集團發佈公告稱, 騰訊控股作為主發起方, 聯合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定,

計畫投資約340億元, 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股份。

2018年2月, 王健林又以51.96億元的價格將萬達電影12.77%的股權出售給了兩個重量級的股東:阿裡巴巴集團和文投控股(600715.SH)。 其中阿裡巴巴出資46.8億元、文投控股出資31.2億元, 位列萬達電影第二、第三大股東。

在萬達電影停牌後的8個月時間裡, 萬達通過出售包括地產、商業以及文娛等在內資產以及股份, 為集團回籠了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

在與融創的交易中, 坊間傳言四起。 萬達集團的舉動影響了萬達電影的股價表現, 在停牌前的十個交易日內, 其跌幅超過9%。

作為萬達集團在A股市場唯一的上市平臺, 萬達電影是集團上下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為防止股價繼續下跌的風險, 停牌成了當時唯一的選擇。

除了集團層面的系統性風險, 萬達電影自身也存在著不小的業績瓶頸。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2億元, 同比增長18%。 收入主要分為票房以及影院廣告、商品銷售三大類。 其中, 票房收入為收入主要來源, 占比超過63%。

單位:億元

萬達電影在年報中極強調非票房收入的增長。 年報中稱, 2017年非票房收入(廣告收入以及商品餐飲銷售收入)48億元, 占營業收入37%, 同比增長39.4%, 增速遠超票房收入15%的增速。

萬達電影如此看重非票房收入是有原因的:院線收入的毛利以及業績增速都遇到了天花板。

過去三年內, 萬達電影始終通過收購來擴大影院和銀幕的數量。 2015萬達電影先後收購了慕威時尚、重慶世貿等公司。 2014年末, 萬達電影開業的電影院數量僅為182家, 通過外延式收購來增加銀幕數量和影院數量, 2017年末開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16家, 其中近一半均為並購而來。 2017年公司實現票房合計87.8億, 同比增長15.7%, 觀影人次2.1億人次, 同比增長16%。 截至2017年底,萬達直營影院516家,4,571塊銀幕。

但這並不能解決票房業務看得見的天花板問題。

2016年萬達電影的票房增速遠超全國總票房的增速,且一度超過20%。但是進入2017年,萬達電影2017年票房收入增速下落至15.7%,略高於全國電影總票房的增速。雖然仍以72億總票房、12.89%的市場占比位居行業第一,但其與競爭對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縮小。

一位接近萬達電影的市場人士對介面新聞表示,萬達電影的市場份額優勢在縮小,一方面與自身經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後起之秀乘勝追趕有關。方式就是著重向三四線城市發展,大地院線、金逸影視等排名靠後的企業,正在逐步侵蝕萬達電影的份額。金逸影視目前全國排名第七,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今年計畫新開40-50家影院,並著重向三四線城市發展。

場地是萬達電影遇到的另一個瓶頸。早期尚且可以通過並購來搶佔市場份額,如今已經塵埃落定,外延式收購的機會接近渺茫。自行開設場館更容易。

一位元影院從業人員告訴介面新聞,一二線城市找到適合開辦多廳電影院的場所非常不容易,地理位置需要滿足交通方便、人流密集、商圈興旺等,另外還需要考慮租金等問題。過去萬達電影的選址依靠的是比鄰萬達廣場,優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交通便捷,滿足了消費者商業、娛樂於一體的一站式購物體驗。

如今,隨著萬達將旗下的文旅地產悉數拋售,萬達電影這一邏輯也被遭受質疑。

此外,從毛利角度來看,票房收入還是個只賺吆喝的買賣。

中國電影產業鏈主要包括:製片、出品、發行、影院四大環節。其中,製片以及出品主要是內容端的製作,而發行主要是管道端的推廣。前期內容端的盈利,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成本是固定的,利潤取決於最後的電影的票房。

但最後一環影院這一環節,則是旱澇保收的業務。電影放映業務根據票房收取一定比例的放映費,比例約為52%。其中,收入需要覆蓋場租費、放映設備等一系列的成本支出。根據分產品毛利率顯示,2015年以來,放映的毛利率分別為25%、17%以及16%,毛利率逐年下滑。

一位元曾經在電影院放映的工作人員對介面新聞表示,不僅僅是萬達,各大院線企業實際上都在紛紛找尋新的業務收入。“影院的票房收入涉及到各種分成,衍生品以及爆米花則全是企業的收入。另外最近很火的會員制也是為了培養用戶的黏性,以及消費習慣。”

萬達電影極力用非票房業務的增長來標榜自己也無可厚非了。

從去年開始,這家公司就頻繁使用“非票房業務收入增速加快”的字樣來顯示自己行業龍頭位置。實際上則是換個業務天花板。畢竟賣爆米花和可樂的利潤,比放映電影來得高得多。

截至2017年底,萬達直營影院516家,4,571塊銀幕。

但這並不能解決票房業務看得見的天花板問題。

2016年萬達電影的票房增速遠超全國總票房的增速,且一度超過20%。但是進入2017年,萬達電影2017年票房收入增速下落至15.7%,略高於全國電影總票房的增速。雖然仍以72億總票房、12.89%的市場占比位居行業第一,但其與競爭對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縮小。

一位接近萬達電影的市場人士對介面新聞表示,萬達電影的市場份額優勢在縮小,一方面與自身經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後起之秀乘勝追趕有關。方式就是著重向三四線城市發展,大地院線、金逸影視等排名靠後的企業,正在逐步侵蝕萬達電影的份額。金逸影視目前全國排名第七,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今年計畫新開40-50家影院,並著重向三四線城市發展。

場地是萬達電影遇到的另一個瓶頸。早期尚且可以通過並購來搶佔市場份額,如今已經塵埃落定,外延式收購的機會接近渺茫。自行開設場館更容易。

一位元影院從業人員告訴介面新聞,一二線城市找到適合開辦多廳電影院的場所非常不容易,地理位置需要滿足交通方便、人流密集、商圈興旺等,另外還需要考慮租金等問題。過去萬達電影的選址依靠的是比鄰萬達廣場,優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交通便捷,滿足了消費者商業、娛樂於一體的一站式購物體驗。

如今,隨著萬達將旗下的文旅地產悉數拋售,萬達電影這一邏輯也被遭受質疑。

此外,從毛利角度來看,票房收入還是個只賺吆喝的買賣。

中國電影產業鏈主要包括:製片、出品、發行、影院四大環節。其中,製片以及出品主要是內容端的製作,而發行主要是管道端的推廣。前期內容端的盈利,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成本是固定的,利潤取決於最後的電影的票房。

但最後一環影院這一環節,則是旱澇保收的業務。電影放映業務根據票房收取一定比例的放映費,比例約為52%。其中,收入需要覆蓋場租費、放映設備等一系列的成本支出。根據分產品毛利率顯示,2015年以來,放映的毛利率分別為25%、17%以及16%,毛利率逐年下滑。

一位元曾經在電影院放映的工作人員對介面新聞表示,不僅僅是萬達,各大院線企業實際上都在紛紛找尋新的業務收入。“影院的票房收入涉及到各種分成,衍生品以及爆米花則全是企業的收入。另外最近很火的會員制也是為了培養用戶的黏性,以及消費習慣。”

萬達電影極力用非票房業務的增長來標榜自己也無可厚非了。

從去年開始,這家公司就頻繁使用“非票房業務收入增速加快”的字樣來顯示自己行業龍頭位置。實際上則是換個業務天花板。畢竟賣爆米花和可樂的利潤,比放映電影來得高得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