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地產變天後,千億巨頭們走出了5條新路!

任何一個新大陸, 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有勇氣去拓荒的人, 就可能掘到金。 但是要等第一批登陸者完成拓荒的工作, 才能知道土地肥不肥。 這就好比一個新市場, 先行者試水, 後進者才好做判斷。

隨著房地產進入新階段, 傳統增量開發的狂飆猛進告一段落, 如今, 排名前100位的房企都已有相當的規模, 要支撐規模增長, 挖掘新的增長點, 或早或晚, 房企要都開始積極探索新業務, 推進多元化。

所以這兩年, 開發商們似乎都開始“不務正業”, 各種新業務百花齊放, 這些新業務不僅能幫助房企, 拿到更便宜的地,

業務本身也能賺錢。 在這些所有的新業務裡面, 哪些已經被走出了一條路, 正在釋放巨大的潛力?明源君盤點了一下, 目前各大房企正在重點創新的幾大主流新業務, 一起來看看這些先行者的發展“大事記”。

1

【教育地產】

從“第一教育”向“第二教育”轉型

房企盈利業務潛力股

目前, 中國最大的幾家房企, 正在成為中國最大的私立教育供應商。 萬科、恒大、碧桂園都成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很多地產公司或集團母公司都紛紛成立獨立的教育事業部, 如碧桂園、萬科、海亮集團、陽光城等。

很多房企都開始把教育板塊從輔助業務向主力盈利業務轉型,

從目前各大房企教育板塊的增長速度和盈利能力來看, 教育地產的前景非常可觀。

首先, 教育行業規模增長非常快, 而且具備很強的逆週期性。 根據德勤中國科技、傳媒與電信行業發佈的最新調研報告, 2015年, 中國教育產業的總體規模為1.6萬億元, 預期至2020年, 總體規模將增長至近3萬億元, 實現12.7%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而且從國內各大上市教育集團(新東方、好未來、新南洋、成實外、達內科技等)公佈的年報資料可以看出, 絕大部分企業的收入及淨利潤增速都超過了25%, 遠遠好於其他行業。

其次, 在二胎和消費升級的環境下, 孩子的錢最好賺, 教育資產的盈利能力非常強。 從萬科、碧桂園等幾家公司披露的財務資訊可以看出,

由於教育都是學費預繳, 教育公司的銷售現金比率要明顯高於地產公司, 而且淨資產收益率和地產行業相當。

目前房企做“教育+地產”運營, 主要分為成立全日制學校和成立教育綜合體兩種模式。

①建學校。 例如,

碧桂園用學校作為新開發社區專案的配套, 通過教育給物業增值。 在三四線城市不斷複製, 效果非常好。 當然, 這裡面具體和教育集團的合作方式非常多樣。 而房企做教育也不僅僅是給物業增值, 房企教育品牌影響力提升後, 本身也能夠創造贏利點, 碧桂園教育集團分拆上市之後, 市值預計能達到100-200億。

②建教育綜合體。 租賃給教育培訓機構&早教機構等為主要模式, 配置少年宮、托兒機構, 形成新的圍繞教育的綜合體。 從“第一教育”向“第二教育”轉型, 萬科的教育MALL, 就是這種模式。

還有一些房企雖然沒有獨立的教育板塊,但是在社區服務當中設立教育相關服務。例如祥生給業主做的四點半課堂,這些教育服務都能一定程度上實現物業增值。隨著親子和教育需求的進一步釋放,未來社區配套幼稚園的擴建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力點。對於房企來說,無論是採取那種模式,“教育+地產”是非常值得去深入探索的一個板塊。

2

【高科技領域】

補完產業地產生態

大玩家積極佈局的新領地

最近一兩個月,房企轉型爆出來的大新聞,都和高科技脫不開干係。4月9日,恒大宣佈10年要投1000億進軍高科技產業;4月25日,綠地控股宣佈,戰略入股知名獨角獸“深蘭科技”,進軍人工智慧產業。3月份,金茂和中國“半導體之父”團隊聯手合作成立晶片製造領域的產城專案;碧桂園也在面向全球招聘機器人產業人才。

每當這些新聞出來,總是伴隨很多質疑,會有人懷疑這些尖端科技是一個房企能做的事情嗎?房企為什麼要這麼幹?

其實,這裡頭的邏輯很簡單,現在房企拿地越來越難,而產業用地相對好拿,也更便宜,但是往往地拿到了,招商卻很難。

一是因為招商是個專業的事情,要看先天的資源稟賦和團隊能力,例如,華夏幸福的產業發展團隊就有約4600人,覆蓋十多個行業,很少有房企能夠有這麼龐大的資源投入。二是招商很多時候依賴政府行為,政策優惠、稅收優惠都是政府給的,房企也很被動。

但是房企做產業之後就不一樣,自己就能夠形成一個閉環。比如之前恒大做文旅(如恒大童世界)和大健康產業(如恒大養生穀)都是這個邏輯。

房企佈局高科技領域,首先能低價拿地,能夠導入產業的房企,地方政府都十分歡迎,尤其是高科技產業;

其次產業先行,園區也能夠量身定做,避免造成資源的錯配;

第三,高科技行業本身也能夠賺錢,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的朝陽行業就是高科技,能得到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補貼。

對於房企來說,佈局高科技領域正是一箭三雕的事情!

但是高科技領域技術門檻高,前期研發資金投入也很大,對於小體量的房企來說,要學恒大、碧桂園親自上手幹高科技,怕是沒那麼容易。要在產業地產裡面分一杯羹,可能還是要走過去的招商邏輯,深耕一個產業,做好配套服務,把必要的資源聯繫起來,逐漸建立自己的資源壁壘,讓入駐的企業能夠跟著你走才是硬道理。

3

【長租公寓】

行業最大風口進入規模之戰

進入門檻已經提高

相比較高科技產業,同樣蔚為壯觀的長租公寓行業就接地氣很多。作為2017年最火熱的風口,落地速度很快,百強房企之中已經有超過30家佈局長租公寓。房企搶灘長租公寓可以說是很熱鬧。萬科泊寓已經超過10萬間,朗詩寓2018年要做5萬間、旭輝領寓5年20萬間、碧桂園的BIG+3年內要做到100萬間……甚至有人感歎像下一個“共用單車”。

先做大規模,再想盈利模式,對於很多房企來說很難做到。目前首批進入的房企的盈利邏輯大概就是幾個:

1、“二房東模式”,目前主流的開發商都是這種輕資產模式。例如,龍湖就明確表示不會大比例用自持的重資產去做冠寓。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賺租金差,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很長。目前來看,快速做大規模是各大房企的共識,沒有規模,增值服務做不起來,也很難降低運營成本。這種模式下要上規模,對開發商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門檻。

2、把租賃作為入口,探索周邊生活場景,帶動相關產業鏈。例如碧桂園長租公寓公司總經理楊鵬就認為,碧桂園未來會從裝修、金融、鳳凰優選、鳳鳴空間等去探索。當然,要做這些,首先還是要上規模。

3、和政府合作。武漢出臺了百萬人才計畫之後,武漢一個區政府已經從龍湖冠寓預訂了九百多套房源,用做當地的人才公寓。旭輝也在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推出針對留學生和教師的長租公寓項目。萬科泊寓也和深圳人才安居集團簽訂了合作協定。和政府合作能提供穩定的客源和現金流。

4、利用資產證券化,融資或退出。去年幾個大型房企都已經推出了類REITs,最新政策落地後,未來證券化的速度會更快,對自持物業來說,只要運營得好,就能夠解決現金流的問題,提前把租金回籠。

從這個盈利模式當中,可以看出兩個關鍵點:一是規模,二是運營。對於想要進入的房企來說,首先就要解決幾個問題:

1、有沒有足夠的定力,堅持做長租,快速上規模。把長租作為點心業務的房企,可能很難迎接競爭。

2、有沒有足夠強或是獨特的運營能力,這是租賃行業的核心。運營能力直接關係到你能不能提高租金差、創造穩定的客戶群和現金流,是發行REITs的前提。一旦運營不善,你就可能出局。

3、能不能培養一隻專業的團隊。隨著大量的房企進入這個行業,對人才的爭奪也進入白熱化。如何吸引到有公寓經驗的人才也是難點。

隨著大量的房企巨頭紮進長租公寓,雖然大家是同一起跑線,但是對於很多房企來說,激烈的競爭讓行業的門檻正在逐漸升高。

4

【物業、社區生活】

社區生活場景O2O捲土重來

集中度低的物業管理依然是藍海

作為地產開發的下游產業,物業管理行業一直以來集中度很低,市場競爭程度不高。很多房企都有自己下屬的物業公司,旗下物業都直接交給自己的公司管理。但是近幾年,物業行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行業集中度在不斷上升。

自從彩生活上市之後,物業行業也變得越來越熱,不少物業公司都開始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開始追求規模,房企之間也開始出現分化。例如萬達將旗下的物業管理公司20億賣給了彩生活,去年綠地也將綠地物業10億元轉讓給了雅居樂,這種收並購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業的集中度。

另一方面,內地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很多社區房子交付以後,業主自發把物業公司換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去年,綠城服務僅通過置換原有物業公司的方式,就在存量市場上拓展了約700萬平米面積。2017年度收入為人民幣51.4億元,與2016年全年業績收入37.22億元相比,增長達38.1%。

市場化的競爭進一步刺激了行業整合,但是整體來講,物業市場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2017年物業管理企業百強總共的在管面積,僅占行業的33%,也就是說近70%都是中小企業。因此,綠城服務集團副總裁吳志華認為,物業市場的集中度很低,可以說目前還是一個藍海市場。

同時,物業管理的盈利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例如彩生活做社區服務平臺,要把社區作為入口,涵蓋社區的方方面面。其實這個裡面就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和社區O2O結合,能講的故事就很多。

隨著市場的競爭和整合,物業管理會越來越專業,借著“新零售”的東風(點擊回看《恒大、碧桂園、融創、華潤都在做“新零售”,它能拯救社區商業地產嗎?》),社區O2O和物業管理結合,或許也能重新回春。對於房企來說,在市場集中度尚不高,商業模式正在變化的契機下,物業管理這個藍海市場或許還大有可為。

5

【養老地產】

養老地產是個規模龐大的蛋糕

房企最關鍵要找好合夥人

和長租公寓一樣,養老地產作為國家政策扶持的產業,也成為一個風口。遠洋地產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明甚至認為,未來可以替代房地產開發的業務,養老可能是一個。

社會加速老年化,加上養老市場的大空缺,帶來龐大的市場機會,大量的房企都已經積極佈局,搶佔這塊大蛋糕。例如萬科,截至2017年底,已經在15個城市佈局了養老業務,獲取項目超過170個!

資本的流入和政策環境寬鬆,也讓養老產業也爆發了大量的創新,基本涵蓋了金融模式、開發模式、土地利用模式全領域。例如,PPP的開發模式在養老專案的探索,去年6月29日,北京市首家 PPP 模式養老機構——朝陽區恭和老年公寓正式已經投入運營。以及全國首個共有產權養老項目也正式推出。未來可能還會出現養老產業基金、養老保險基金、養老地產 REITs等金融領域的創新。

政策綠燈給養老地產賦予了養老地產非常強的活力,但對於沒有醫療和養老背景的房企來說,自身的優勢在於資本和硬體開發,要佈局養老領域,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合作方。從目前的成功案例來看,房企的入場手段,基本都是以通過直接合作,或並購相關專業養老企業為主。

例如,複星與澳洲藍寶石控股集團簽訂合資協定,成立合資公司,合作開發北京七葉香山照護型養老專案,澳方提供專業的人才、技術、培訓以及管理輸出,中方進行本土化整合及服務落地。華潤置地引進醫院合夥人的模式來實現醫養結合佈局;綠地簽約星堡養老來打造嵌入式社區;魯能攜手微醫佈局健康養老社區......

通過合作並購,房企整合成熟的養老、醫療資源,利用土地獲取和開發優勢,能夠快速獲得產品競爭力。當然合作並購也對房企本身的品牌和規模提出了要求,但是好在蛋糕夠大,依然會有大量的進入機會。

當然,除了這5大新業務,目前房企也在積極探索很多其他的領域。例如目前已聚齊超過1/3百強房企的文旅地產,遍地開花的特色小鎮、以及互聯網+和大健康產業,房企要轉型選擇很多,但是房企規模、戰略定位、資金實力都限制了你的選擇。方向一旦錯了,越努力越尷尬,轉型和多元化,關鍵要認清自己的資源稟賦,切勿盲目跟風。

還有一些房企雖然沒有獨立的教育板塊,但是在社區服務當中設立教育相關服務。例如祥生給業主做的四點半課堂,這些教育服務都能一定程度上實現物業增值。隨著親子和教育需求的進一步釋放,未來社區配套幼稚園的擴建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力點。對於房企來說,無論是採取那種模式,“教育+地產”是非常值得去深入探索的一個板塊。

2

【高科技領域】

補完產業地產生態

大玩家積極佈局的新領地

最近一兩個月,房企轉型爆出來的大新聞,都和高科技脫不開干係。4月9日,恒大宣佈10年要投1000億進軍高科技產業;4月25日,綠地控股宣佈,戰略入股知名獨角獸“深蘭科技”,進軍人工智慧產業。3月份,金茂和中國“半導體之父”團隊聯手合作成立晶片製造領域的產城專案;碧桂園也在面向全球招聘機器人產業人才。

每當這些新聞出來,總是伴隨很多質疑,會有人懷疑這些尖端科技是一個房企能做的事情嗎?房企為什麼要這麼幹?

其實,這裡頭的邏輯很簡單,現在房企拿地越來越難,而產業用地相對好拿,也更便宜,但是往往地拿到了,招商卻很難。

一是因為招商是個專業的事情,要看先天的資源稟賦和團隊能力,例如,華夏幸福的產業發展團隊就有約4600人,覆蓋十多個行業,很少有房企能夠有這麼龐大的資源投入。二是招商很多時候依賴政府行為,政策優惠、稅收優惠都是政府給的,房企也很被動。

但是房企做產業之後就不一樣,自己就能夠形成一個閉環。比如之前恒大做文旅(如恒大童世界)和大健康產業(如恒大養生穀)都是這個邏輯。

房企佈局高科技領域,首先能低價拿地,能夠導入產業的房企,地方政府都十分歡迎,尤其是高科技產業;

其次產業先行,園區也能夠量身定做,避免造成資源的錯配;

第三,高科技行業本身也能夠賺錢,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的朝陽行業就是高科技,能得到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補貼。

對於房企來說,佈局高科技領域正是一箭三雕的事情!

但是高科技領域技術門檻高,前期研發資金投入也很大,對於小體量的房企來說,要學恒大、碧桂園親自上手幹高科技,怕是沒那麼容易。要在產業地產裡面分一杯羹,可能還是要走過去的招商邏輯,深耕一個產業,做好配套服務,把必要的資源聯繫起來,逐漸建立自己的資源壁壘,讓入駐的企業能夠跟著你走才是硬道理。

3

【長租公寓】

行業最大風口進入規模之戰

進入門檻已經提高

相比較高科技產業,同樣蔚為壯觀的長租公寓行業就接地氣很多。作為2017年最火熱的風口,落地速度很快,百強房企之中已經有超過30家佈局長租公寓。房企搶灘長租公寓可以說是很熱鬧。萬科泊寓已經超過10萬間,朗詩寓2018年要做5萬間、旭輝領寓5年20萬間、碧桂園的BIG+3年內要做到100萬間……甚至有人感歎像下一個“共用單車”。

先做大規模,再想盈利模式,對於很多房企來說很難做到。目前首批進入的房企的盈利邏輯大概就是幾個:

1、“二房東模式”,目前主流的開發商都是這種輕資產模式。例如,龍湖就明確表示不會大比例用自持的重資產去做冠寓。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賺租金差,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很長。目前來看,快速做大規模是各大房企的共識,沒有規模,增值服務做不起來,也很難降低運營成本。這種模式下要上規模,對開發商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門檻。

2、把租賃作為入口,探索周邊生活場景,帶動相關產業鏈。例如碧桂園長租公寓公司總經理楊鵬就認為,碧桂園未來會從裝修、金融、鳳凰優選、鳳鳴空間等去探索。當然,要做這些,首先還是要上規模。

3、和政府合作。武漢出臺了百萬人才計畫之後,武漢一個區政府已經從龍湖冠寓預訂了九百多套房源,用做當地的人才公寓。旭輝也在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推出針對留學生和教師的長租公寓項目。萬科泊寓也和深圳人才安居集團簽訂了合作協定。和政府合作能提供穩定的客源和現金流。

4、利用資產證券化,融資或退出。去年幾個大型房企都已經推出了類REITs,最新政策落地後,未來證券化的速度會更快,對自持物業來說,只要運營得好,就能夠解決現金流的問題,提前把租金回籠。

從這個盈利模式當中,可以看出兩個關鍵點:一是規模,二是運營。對於想要進入的房企來說,首先就要解決幾個問題:

1、有沒有足夠的定力,堅持做長租,快速上規模。把長租作為點心業務的房企,可能很難迎接競爭。

2、有沒有足夠強或是獨特的運營能力,這是租賃行業的核心。運營能力直接關係到你能不能提高租金差、創造穩定的客戶群和現金流,是發行REITs的前提。一旦運營不善,你就可能出局。

3、能不能培養一隻專業的團隊。隨著大量的房企進入這個行業,對人才的爭奪也進入白熱化。如何吸引到有公寓經驗的人才也是難點。

隨著大量的房企巨頭紮進長租公寓,雖然大家是同一起跑線,但是對於很多房企來說,激烈的競爭讓行業的門檻正在逐漸升高。

4

【物業、社區生活】

社區生活場景O2O捲土重來

集中度低的物業管理依然是藍海

作為地產開發的下游產業,物業管理行業一直以來集中度很低,市場競爭程度不高。很多房企都有自己下屬的物業公司,旗下物業都直接交給自己的公司管理。但是近幾年,物業行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行業集中度在不斷上升。

自從彩生活上市之後,物業行業也變得越來越熱,不少物業公司都開始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公司開始追求規模,房企之間也開始出現分化。例如萬達將旗下的物業管理公司20億賣給了彩生活,去年綠地也將綠地物業10億元轉讓給了雅居樂,這種收並購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業的集中度。

另一方面,內地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很多社區房子交付以後,業主自發把物業公司換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去年,綠城服務僅通過置換原有物業公司的方式,就在存量市場上拓展了約700萬平米面積。2017年度收入為人民幣51.4億元,與2016年全年業績收入37.22億元相比,增長達38.1%。

市場化的競爭進一步刺激了行業整合,但是整體來講,物業市場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2017年物業管理企業百強總共的在管面積,僅占行業的33%,也就是說近70%都是中小企業。因此,綠城服務集團副總裁吳志華認為,物業市場的集中度很低,可以說目前還是一個藍海市場。

同時,物業管理的盈利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例如彩生活做社區服務平臺,要把社區作為入口,涵蓋社區的方方面面。其實這個裡面就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和社區O2O結合,能講的故事就很多。

隨著市場的競爭和整合,物業管理會越來越專業,借著“新零售”的東風(點擊回看《恒大、碧桂園、融創、華潤都在做“新零售”,它能拯救社區商業地產嗎?》),社區O2O和物業管理結合,或許也能重新回春。對於房企來說,在市場集中度尚不高,商業模式正在變化的契機下,物業管理這個藍海市場或許還大有可為。

5

【養老地產】

養老地產是個規模龐大的蛋糕

房企最關鍵要找好合夥人

和長租公寓一樣,養老地產作為國家政策扶持的產業,也成為一個風口。遠洋地產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明甚至認為,未來可以替代房地產開發的業務,養老可能是一個。

社會加速老年化,加上養老市場的大空缺,帶來龐大的市場機會,大量的房企都已經積極佈局,搶佔這塊大蛋糕。例如萬科,截至2017年底,已經在15個城市佈局了養老業務,獲取項目超過170個!

資本的流入和政策環境寬鬆,也讓養老產業也爆發了大量的創新,基本涵蓋了金融模式、開發模式、土地利用模式全領域。例如,PPP的開發模式在養老專案的探索,去年6月29日,北京市首家 PPP 模式養老機構——朝陽區恭和老年公寓正式已經投入運營。以及全國首個共有產權養老項目也正式推出。未來可能還會出現養老產業基金、養老保險基金、養老地產 REITs等金融領域的創新。

政策綠燈給養老地產賦予了養老地產非常強的活力,但對於沒有醫療和養老背景的房企來說,自身的優勢在於資本和硬體開發,要佈局養老領域,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合作方。從目前的成功案例來看,房企的入場手段,基本都是以通過直接合作,或並購相關專業養老企業為主。

例如,複星與澳洲藍寶石控股集團簽訂合資協定,成立合資公司,合作開發北京七葉香山照護型養老專案,澳方提供專業的人才、技術、培訓以及管理輸出,中方進行本土化整合及服務落地。華潤置地引進醫院合夥人的模式來實現醫養結合佈局;綠地簽約星堡養老來打造嵌入式社區;魯能攜手微醫佈局健康養老社區......

通過合作並購,房企整合成熟的養老、醫療資源,利用土地獲取和開發優勢,能夠快速獲得產品競爭力。當然合作並購也對房企本身的品牌和規模提出了要求,但是好在蛋糕夠大,依然會有大量的進入機會。

當然,除了這5大新業務,目前房企也在積極探索很多其他的領域。例如目前已聚齊超過1/3百強房企的文旅地產,遍地開花的特色小鎮、以及互聯網+和大健康產業,房企要轉型選擇很多,但是房企規模、戰略定位、資金實力都限制了你的選擇。方向一旦錯了,越努力越尷尬,轉型和多元化,關鍵要認清自己的資源稟賦,切勿盲目跟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