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齊魯大地尋佛記(上):諸城、青州雙城博物館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自己對看展覽上了癮。 客居北京的我, 有太多展覽可以選擇, 而同一個展覽看過三次的, 只有“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西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 山東諸多博物館提供的佛造像, 好似在我心裡種了草, 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他們的家鄉看看, 兩日的齊魯大地尋佛記也便就此成行。 第一日先去收藏北朝造像最集中的諸城博物館和青州博物館參觀;第二日去濟南周邊探尋兩座山東最早的佛寺, 神通寺和靈岩寺。

諸城博物館藏, 殘損佛頭造像。 本文攝影均為 張小中 圖

西元400到700年, 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和隋唐盛世, 已經浸潤孔孟之道七八百年的齊魯大地也迎來了一門新思想, 那便是佛學。 在魏晉南北朝動盪的歲月中, 人們從佛教裡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在隋唐的盛世凱歌中, 人們雕琢塑像去期許未來。

西元351年,

山東第一座佛寺神通寺在濟南郊區建立;西元400多年, 被譽為“海內四大名刹”的靈岩寺出現于泰山北側;西元421年, 中國第一位去印度取經的高僧法顯從青島嶗山登陸回國;西元425年, 青州城內的龍興寺還叫做“佛堂”;西元618年, 隋朝滅亡,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石塔四門塔剛剛建好沒幾年;西元657年, 南平公主為故去的父皇唐太宗在濟南白虎山東麓修造佛像, 千佛崖初具規模。

這三百多年的光景, 佛教這門外來的經被孔孟家鄉的人們所接納和傳承。 歷經1600多年滄桑變化到今天, 我還能在齊魯大地找到什麼“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的印記呢?

諸城博物館藏, 北朝丈八佛頭像。

諸城博物館, 凝固千年的微笑

諸城是山東半島上的一座小城, 可能很多人都不曾聽過這個名字, 但翻看諸城的圖卷, 它其實早已在4000多年前, 就已經開始書寫中華民族的歷史了。 中國上古時期, 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便出生在這裡, 諸城也被譽為“舜帝之都”。 如果對佛像稍作瞭解, 青州博物館珍藏的那批龍興寺造像你一定不會陌生,

殊不知龍興寺窖藏被發現前的七八年內, 諸城地區陸續發現了幾處佛造像的窖藏, 揭開了北朝佛光在齊魯大地的序幕。

我抵達諸城博物館正值中午, 南向的玻璃幕牆泛著刺眼的強光。 走進一看, 大門被鐵將軍牢牢鎖住, 我方知這裡是有午休的。 小城市其實處處都透著慵懶的生活氣息, 我走了10分鐘找到一家餐館, 吃上一碗面。 隔壁桌的大爺看我脖子上掛著相機, 上來搭話。 我說來諸城專門看博物館, 大爺誇我識貨, 他便講起了年輕時候經歷過的那些諸城大事。

1988年春, 在諸城南郊小山丘上修建體育館時, 工人們無意間發現了一些石頭, 聞訊趕來的考古專家們斷定這裡是一處佛造像窖藏。 在1990年前,

諸城南郊及古城子村中又陸續發現幾處佛造像窖藏, 加上體育館出土的200多件, 這段時間諸城共發現400餘件佛造像。 諸城造像大多是佛和菩薩頭像, 還有殘斷體軀以及蓮花座等。 殘斷體軀分單軀、三軀、多軀等多種, 內有高肉髻的佛、有頭戴花冠的侍從菩薩和采帶飄空的飛天樂伎等形象。 這批造像製作精美、神態生動, 有的端莊肅穆, 有的文靜清秀, 有的閉目沉思, 有的豐滿, 有的消瘦, 雖然多變, 但面部表情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似在對你微笑。

諸城博物館藏,殘損單軀造像。

東漢時期諸城佛教已經發展起來,諸城博物館便存有漢代石佛像一尊。早些年在諸城青雲寺遺址發現的佛青銅造像顯示,到了北魏北齊時期,諸城的佛事已經十分興盛繁榮。但好景不長,周武帝宇文豈於建德三年(西元5 74 年)正式下詔滅佛,周滅齊後,滅佛運動波及到齊地,也就是諸城和青州一帶,諸城所發現的佛像窖藏應該是這次滅佛運動時匆忙所埋。轉眼1400多年光景,佛像重現天日的時候,依舊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走進博物館,《北朝神韻—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藝術陳列》就設在一樓大廳最顯眼的位置,從諸城境內出土的400餘件佛教造像中精心挑選了68件進行展出。展廳進門便是面露笑容、法相端嚴而又慈善的丈八佛頭像,該造像雕造於北魏晚期至東魏初年。專家根據頭像的大小推算整尊佛像高達6米,是目前我國發現最大的北朝丈八佛頭像。其微笑之神秘更是讓人百看不厭,被稱中國第一笑佛。其他佛像的神態大多含蓄又慈祥,配合著精准的燈光設計,足以讓你沉醉在這凝固了1400年的微笑盛宴之中。

青州博物館,曹衣出水的北齊風尚

距離諸城一個多小時車程的青州古城,1996年也遇到了一件大事。10月的一天早上,王師傅像往常一樣,早早的來到新建中學工地,啟動推土機準備開工。轟鳴的推土機好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工人們聚攏起來,用手扒開一些鬆動的浮土,被譽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龍興寺窖藏,就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南北長 8.7米、東西寬6.8米的窖藏坑中,共發現塑像400多件,其中90%以上屬於北朝時期,最早一件刻有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紀年,最晚一件刻有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紀年,年代跨度長達 500多年。

青州市博物館藏,彩繪背屏飛天。

龍興寺窖藏出土的大部分塑像被修復後,陳列在青州市博物館進行展覽。青州,這座千年古城,在元代之前一直都是齊魯大地的中心城市,而“青州”這個名字更是令人咋舌。《尚書禹貢》中有“海岱惟青州”描述,是中國古“九州”之一。元代開始,青州的地位逐漸被濟南取代,而慢慢的不為眾人所知。龍興寺窖藏的發現,無疑讓青州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青州市博物館有多牛?在中國第一次評定博物館等級的時候,青州博物館是唯一進入國家一級館的縣級博物館。博物館距離龍興寺遺址只有幾十米遠,我從諸城乘坐汽車來到青州,剛一出車站,就沖上來幾個司機詢問我是不是要去青州博物館?博物館成了一座城市的門臉景點,在中國也並不多見。

博物館門前的道路有點長,我遠遠的望著1980年代仿古風格的建築,心想著馬上就能看到一大群心儀已久的造像,便加快了腳步。博物館有諸多展廳,龍興寺造像展覽位於右側一樓。走進大廳,灰暗的燈光一下就把我拉到了看造像該有的狀態,含蓄的微笑、流暢的線條、清晰可見的彩繪和燈光下耀眼的貼金,無一不在告訴我這群造像的獨特和珍貴。

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彩繪佛像頭部。

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隨之而來的還有造像藝術。南北朝前期的造像秉承了士大夫“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喜好,強調骨法和氣質,有厚大的背屏和左右對稱的衣紋,這些特點在龍興寺出土的幾件北魏、東魏造像上可見端倪。而龍興寺造像之所以如此知名,是在擁有一批獨特的北齊造像。青州北齊佛像一改南北朝前期的風格,不再有巨大的背屏,沒有厚重的衣紋,把重點放在了刻畫身體的輪廓上,強調人體本身的曲線美感。龍興寺北齊造像多穿著通肩或坦露右肩的輕薄袈裟,衣紋簡潔或通體沒有衣紋,透體的薄裟顯露出健美的肌體。這種風格在古書上被稱作“曹衣出水”,與中國其他地方的造像明顯不同,而和印度秣菟羅笈多風格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中印文化交流中再次盛開的“並蒂蓮華”吧。

在參觀龍興寺造像的時候,我在想是誰、又為何把如此多的造像埋在那裡呢?回到酒店立馬打開電腦,翻看了一些論文資料。專家們大致提出的假設有三種,一是因“三武一宗”滅佛運動而掩埋;二是當地有埋佛習俗,部分大寺會定期做法事把殘損的佛像埋葬起來;三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龍興寺僧人為了避戰亂而掩埋佛像。說來也巧,窖藏裡一件刻有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的造像,把前兩個假設都推翻了。這件北宋造像說明龍興寺窖藏是北宋時期所埋,而那時候並沒有滅佛運動,當地埋佛的習俗也不可能在同一地點持續500多年,唯一最大的可能就是避免戰亂。也許歷史上很多的謎團都因為某一個小小的巧合而揭開,假如龍興寺窖藏中沒有這尊北宋造像,中國史書上可能又多了一個未解之謎吧。

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彩繪貼金佛頭。

諸城和青州兩地的造像都出自窖藏,而窖藏之上是曾經的寺廟。相比諸城那些目前連名字都未知的廟宇來說,龍興寺無疑是幸運的,哪怕800多年的輝煌頃刻間了無蹤跡,至少龍興寺以另一種形式在青州博物館裡再現出來。齊魯大地尋佛之旅只看看博物館,我是不滿足的。我還將去探尋另外兩處位於濟南周邊的寺廟,那裡是山東佛教緣起的地方,他們又有什麼故事呢?我們下一篇再講啦。

諸城博物館藏,殘損單軀造像。

東漢時期諸城佛教已經發展起來,諸城博物館便存有漢代石佛像一尊。早些年在諸城青雲寺遺址發現的佛青銅造像顯示,到了北魏北齊時期,諸城的佛事已經十分興盛繁榮。但好景不長,周武帝宇文豈於建德三年(西元5 74 年)正式下詔滅佛,周滅齊後,滅佛運動波及到齊地,也就是諸城和青州一帶,諸城所發現的佛像窖藏應該是這次滅佛運動時匆忙所埋。轉眼1400多年光景,佛像重現天日的時候,依舊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走進博物館,《北朝神韻—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藝術陳列》就設在一樓大廳最顯眼的位置,從諸城境內出土的400餘件佛教造像中精心挑選了68件進行展出。展廳進門便是面露笑容、法相端嚴而又慈善的丈八佛頭像,該造像雕造於北魏晚期至東魏初年。專家根據頭像的大小推算整尊佛像高達6米,是目前我國發現最大的北朝丈八佛頭像。其微笑之神秘更是讓人百看不厭,被稱中國第一笑佛。其他佛像的神態大多含蓄又慈祥,配合著精准的燈光設計,足以讓你沉醉在這凝固了1400年的微笑盛宴之中。

青州博物館,曹衣出水的北齊風尚

距離諸城一個多小時車程的青州古城,1996年也遇到了一件大事。10月的一天早上,王師傅像往常一樣,早早的來到新建中學工地,啟動推土機準備開工。轟鳴的推土機好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工人們聚攏起來,用手扒開一些鬆動的浮土,被譽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龍興寺窖藏,就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南北長 8.7米、東西寬6.8米的窖藏坑中,共發現塑像400多件,其中90%以上屬於北朝時期,最早一件刻有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紀年,最晚一件刻有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紀年,年代跨度長達 500多年。

青州市博物館藏,彩繪背屏飛天。

龍興寺窖藏出土的大部分塑像被修復後,陳列在青州市博物館進行展覽。青州,這座千年古城,在元代之前一直都是齊魯大地的中心城市,而“青州”這個名字更是令人咋舌。《尚書禹貢》中有“海岱惟青州”描述,是中國古“九州”之一。元代開始,青州的地位逐漸被濟南取代,而慢慢的不為眾人所知。龍興寺窖藏的發現,無疑讓青州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青州市博物館有多牛?在中國第一次評定博物館等級的時候,青州博物館是唯一進入國家一級館的縣級博物館。博物館距離龍興寺遺址只有幾十米遠,我從諸城乘坐汽車來到青州,剛一出車站,就沖上來幾個司機詢問我是不是要去青州博物館?博物館成了一座城市的門臉景點,在中國也並不多見。

博物館門前的道路有點長,我遠遠的望著1980年代仿古風格的建築,心想著馬上就能看到一大群心儀已久的造像,便加快了腳步。博物館有諸多展廳,龍興寺造像展覽位於右側一樓。走進大廳,灰暗的燈光一下就把我拉到了看造像該有的狀態,含蓄的微笑、流暢的線條、清晰可見的彩繪和燈光下耀眼的貼金,無一不在告訴我這群造像的獨特和珍貴。

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彩繪佛像頭部。

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隨之而來的還有造像藝術。南北朝前期的造像秉承了士大夫“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喜好,強調骨法和氣質,有厚大的背屏和左右對稱的衣紋,這些特點在龍興寺出土的幾件北魏、東魏造像上可見端倪。而龍興寺造像之所以如此知名,是在擁有一批獨特的北齊造像。青州北齊佛像一改南北朝前期的風格,不再有巨大的背屏,沒有厚重的衣紋,把重點放在了刻畫身體的輪廓上,強調人體本身的曲線美感。龍興寺北齊造像多穿著通肩或坦露右肩的輕薄袈裟,衣紋簡潔或通體沒有衣紋,透體的薄裟顯露出健美的肌體。這種風格在古書上被稱作“曹衣出水”,與中國其他地方的造像明顯不同,而和印度秣菟羅笈多風格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中印文化交流中再次盛開的“並蒂蓮華”吧。

在參觀龍興寺造像的時候,我在想是誰、又為何把如此多的造像埋在那裡呢?回到酒店立馬打開電腦,翻看了一些論文資料。專家們大致提出的假設有三種,一是因“三武一宗”滅佛運動而掩埋;二是當地有埋佛習俗,部分大寺會定期做法事把殘損的佛像埋葬起來;三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龍興寺僧人為了避戰亂而掩埋佛像。說來也巧,窖藏裡一件刻有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的造像,把前兩個假設都推翻了。這件北宋造像說明龍興寺窖藏是北宋時期所埋,而那時候並沒有滅佛運動,當地埋佛的習俗也不可能在同一地點持續500多年,唯一最大的可能就是避免戰亂。也許歷史上很多的謎團都因為某一個小小的巧合而揭開,假如龍興寺窖藏中沒有這尊北宋造像,中國史書上可能又多了一個未解之謎吧。

青州市博物館藏,北齊彩繪貼金佛頭。

諸城和青州兩地的造像都出自窖藏,而窖藏之上是曾經的寺廟。相比諸城那些目前連名字都未知的廟宇來說,龍興寺無疑是幸運的,哪怕800多年的輝煌頃刻間了無蹤跡,至少龍興寺以另一種形式在青州博物館裡再現出來。齊魯大地尋佛之旅只看看博物館,我是不滿足的。我還將去探尋另外兩處位於濟南周邊的寺廟,那裡是山東佛教緣起的地方,他們又有什麼故事呢?我們下一篇再講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