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說《山海經》的思維方式到今天還存在?

神獸和妖怪是有區別的。 妖可以是動物, 神獸也是動物。 但神獸像普通動物一樣, 明明白白地活著, 只是少見而已。 如果一頭神獸擅長變化, 或者有些人看得見, 有些人看不見, 那就快進入妖怪的行列了。

神獸的鼎盛期, 當然是先秦及漢這一段。 集神獸之大成的書, 當然非《山海經》莫屬。 不妨引幾段:

又南三百里, 曰耿山, 夫草木, 多水碧, 多大蛇。 有獸焉, 其狀如狐而魚翼, 其名曰朱獳, 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

又東三百七十裡曰杻陽之山。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 其狀如馬而白首, 其文如虎而赤尾, 其音如謠,

其名曰鹿蜀, 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 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 其中多玄魚, 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 其名曰旋龜, 其音如判木, 佩之不聾。

又南三百里, 曰姑逢之山, 無草木, 多金玉。 有獸焉, 其狀如狐而有翼, 其音如鴻雁, 其名曰獙獙, 見則天下大旱。

又南五百里, 曰鳧麗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箴石, 有獸焉, 其狀如狐, 而九尾、九首、虎爪, 名曰蠪侄, 其音如嬰兒, 是食人。

也就是說, 《山海經》把這些神獸和普通動物是放在一起記錄的, 有大蛇就記一筆“多大蛇”, 有朱獳、獙獙之類, 就多說幾句, 說明它們的習性。 除此之外,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對待。

究其原因, 是因為寫《山海經》的人, 並沒有把普通動物和神獸分得那麼清楚。 而且, 即便是普通動物, 古人也認為有一定的神性,

最關鍵的是, 這種神性, 一定要給人類提供某些幫助。

比如老虎: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虎威如乙字, 長一寸, 在脇兩旁皮內, 尾端亦有之。 佩之臨官佳;無 官, 人所妒嫉。 ”

某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展示的“虎威”

虎威, 據說是老虎退化的鎖骨, 不附著在骨骼上,

所以“在脇兩旁皮內”, 看上去很神奇。 古人認為佩戴它, 做官就有威風。

這當然是一種巫術思維, 但是“佩之臨官佳”, 和《山海經》裡旋龜的“佩之不聾”, 以及“佩之宜子孫”, 連句式都一模一樣。

甚至《詩經》裡面的《鳲鳩》, 都有了辟邪的功效, 因為明錢澄之《田間詩學》解釋“鳲鳩”說:

鳲鳩, 一名布穀, 牝牡飛鳴, 翼相摩拂, 取其骨佩之, 宜夫婦。

鳲鳩就是布穀鳥, 布穀鳥的骨頭, 只要戴在身上, 竟然和偉哥有一樣的作用, 這個我沒親測過, 不知道效果。

甚至到了清代, 還有人認為蚺蛇一身都是寶, 不是說好吃, 而是有神奇的功力, 比如汪森《粵西叢載》, 就給了蚺蛇近似神獸的地位:

蚺無棄物。 蚺蛇三膽, 一附於肝者止痛, 一水膽白漿止瀉。 一膽隨月擊其處, 則隨至, 名護身膽。 最佳, 辟邪殺鬼, 佩之吉祥, 肉辟風寒。

一膽止痛, 一膽止瀉, 有沒有醫學根據先不說, 第三顆膽“隨月擊其處”, 就是一年十二個月, 在身體裡來回竄, 必須知道月份才能獲得, 就叫“護身膽”, 佩之可以辟邪殺鬼, 這比《山海經》神獸的法力, 好像還厲害一些。

另外, 那個“肉辟風寒”, 同樣是《山海經》赤鱬“食之不疥”, 鯥“食之無腫疾”的後代子孫。

這個蚺蛇三膽的梗, 郭德綱在說《濟公傳》的時候還提到過, 可見是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 把這些說法斂巴斂巴集中起來編一本書, 未嘗不是一部今天的《山海經》。

這樣的說法,隨便搜一搜,就是一大把。甚至還有兩種動物的:

俗傳蛇口含蜥蜴頭,謂之龍虎合,蓋蜥蜴亦名壁虎故也,斷而佩之,可辟不祥。(《右台仙館筆記》)

又如,有一個人從蜈蚣頭上發現了一顆寶珠:

其妻偶出珠把玩,而鄰婦適至,懼其見也,納諸口中。少選吐出,而遍身發熱,手足紅腫,知中其毒,急研雄黃服之,浹旬始愈。李持珠至廣州求售,西洋人見之曰:“此蜈蚣珠也。人或為毒蛇所噬,以此珠熨傷處,毒水湧出,即時平復。佩之可辟蛇虺,惟不可近口鼻耳。”

如果這寶珠真有的話,很可能是蜈蚣頭上的一塊增生。因為今天還有佩戴青魚枕骨的,又叫魚驚石,是青魚枕骨下方一塊角質增生,和“虎威”一樣,因為奇特,也被當做神物,串繩系在小孩手腕之上,據說有驅凶避邪,防小孩驚嚇,納福納祿等各種神效。

可見,佩戴動物身上的某些部分,可以辟邪,今天從來就沒有消失過。而且這個範圍一直在擴大,而且又多出諸如鯊魚牙,狼牙、犛牛骨等新鮮品種。我一個青島的朋友,喜歡戴一顆鯊魚牙,而且信誓旦旦地和我說:“這個確實辟邪”。我想我完全可以為鯊魚編寫一段《山海經》風格的“神獸體”:

又東二百里,曰嶗山,臨于黃海。有魚焉,其狀如狼,青首鼠目,其音如犬,名曰鮫(鯊魚的古稱),其齒佩之不畏。

這就是把北號之山的猲狚改了幾個字,儼然一頭新的神獸了!

所以,《山海經》中的神獸,很多就是現實中的動物,只是添油加醋的一寫,讓我們覺得神奇的很,比如《西山經》的鸚鵡,《北山經》的飛鼠,《南山經》的玄龜,巴蛇、犀牛、巨蟹、狌狌……這些動物對古人之不常見,正如蚺蛇對清代的中原人也不常見一樣。但凡不常見的東西,人們總會覺得它有神奇的效果。

今天看《山海經》,總會覺得“食之不疥”,“食之無腫疾”,“食之不畏”,這種非常絕對的判斷非常神奇,其實這是古人的句法而已,到底有多大的效果,還得看實際的療效。

這樣的說法,隨便搜一搜,就是一大把。甚至還有兩種動物的:

俗傳蛇口含蜥蜴頭,謂之龍虎合,蓋蜥蜴亦名壁虎故也,斷而佩之,可辟不祥。(《右台仙館筆記》)

又如,有一個人從蜈蚣頭上發現了一顆寶珠:

其妻偶出珠把玩,而鄰婦適至,懼其見也,納諸口中。少選吐出,而遍身發熱,手足紅腫,知中其毒,急研雄黃服之,浹旬始愈。李持珠至廣州求售,西洋人見之曰:“此蜈蚣珠也。人或為毒蛇所噬,以此珠熨傷處,毒水湧出,即時平復。佩之可辟蛇虺,惟不可近口鼻耳。”

如果這寶珠真有的話,很可能是蜈蚣頭上的一塊增生。因為今天還有佩戴青魚枕骨的,又叫魚驚石,是青魚枕骨下方一塊角質增生,和“虎威”一樣,因為奇特,也被當做神物,串繩系在小孩手腕之上,據說有驅凶避邪,防小孩驚嚇,納福納祿等各種神效。

可見,佩戴動物身上的某些部分,可以辟邪,今天從來就沒有消失過。而且這個範圍一直在擴大,而且又多出諸如鯊魚牙,狼牙、犛牛骨等新鮮品種。我一個青島的朋友,喜歡戴一顆鯊魚牙,而且信誓旦旦地和我說:“這個確實辟邪”。我想我完全可以為鯊魚編寫一段《山海經》風格的“神獸體”:

又東二百里,曰嶗山,臨于黃海。有魚焉,其狀如狼,青首鼠目,其音如犬,名曰鮫(鯊魚的古稱),其齒佩之不畏。

這就是把北號之山的猲狚改了幾個字,儼然一頭新的神獸了!

所以,《山海經》中的神獸,很多就是現實中的動物,只是添油加醋的一寫,讓我們覺得神奇的很,比如《西山經》的鸚鵡,《北山經》的飛鼠,《南山經》的玄龜,巴蛇、犀牛、巨蟹、狌狌……這些動物對古人之不常見,正如蚺蛇對清代的中原人也不常見一樣。但凡不常見的東西,人們總會覺得它有神奇的效果。

今天看《山海經》,總會覺得“食之不疥”,“食之無腫疾”,“食之不畏”,這種非常絕對的判斷非常神奇,其實這是古人的句法而已,到底有多大的效果,還得看實際的療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