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血管硬了,很難再軟回去!7個習慣不讓血管“生銹”

血管醫學領域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人與動脈同壽”, 這是19世紀法國名醫卡莎尼斯經典名言, 意思是血管活多久, 人能活多久。

令人憂心的是, 血管硬化在以前是老年病, 四五十歲開始才逐漸發病, 可近年來卻日趨年輕化。 臨床統計顯示, 最小的從十幾歲開始就出現了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等趨勢。

一個更難過的消息是:血管一旦硬了, 很難再軟回去。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 教你改變7個日常習慣, 防住血管病。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醫師 佟小強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劉德平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康

血管好不好, 摸腳背就知道

足背動脈的搏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健康狀況。 如果一個人的足背動脈搏動發生了變化, 那有可能預示著動脈出現了問題。

看看自己的腳背, 在內腳踝和外腳踝的中間取一個點,
再在大腳趾和二腳趾中間取一個點, 兩點相連的這條線, 就是大致的足動脈的位置。

摸足背動脈並不是數次數, 而是感知兩側足背動脈的搏動強弱。

如果一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且左右不對稱, 原因通常就是下肢動脈硬化。

如果雙腳的足背動脈都越來越弱,

還要警惕髂總動脈等位置相對更高的血管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等。

糖尿病人出現血管問題的風險更高, 更應關注足背動脈搏動。

血管硬了, 很難再軟回去

血管一旦硬化, 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相關疾病。 有人會問, 硬化的血管能否再“軟回去”?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康說, 其實血管從人出生後就漸漸走上了“硬化”之路, 由於輕重不同, 有人會發病, 有人則不會。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德平表示, 相比其他血管, 動脈承受的壓力大, 被沖壞或有沉積物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更易發生硬化。

硬化了的血管存在血流量減少、破裂、血栓等風險, 誘發腦卒中、心梗。 硬化後變脆了的血管, 還可能出現動脈夾層, 短時間內就有致命風險。

兩位專家共同表示, 血管硬化不可避免, “軟回去”也不現實, 但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 放緩其硬化速度, 減少危急情況的發生。

改變7個習慣, 防住六成血管病

“六成心腦血管疾病可防可控。 ”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團隊近日的一項研究成果,

給了不少患者一針“強心劑”。

研究指出, 我國20歲以上成年人中, 約60.5%的冠心病和腦卒中死亡, 歸因於沒有達到7項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標, 分別是吸煙、體重指數、體力活動、飲食、血壓、總膽固醇和空腹血糖。 若日常生活中努力糾正過來, 完全可以避免發病。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心腦血管疾病作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病,國際上類似的研究做過很多,但我國還是首次,很有借鑒意義。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專家給出了指導建議:

1、戒煙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並刺激體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因此,生活中要儘量做到不吸煙、遠離二手煙。

2、控制體重

日常的飲食,保證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滿足身體所需即可,儘量不要超過熱量上限。同時,要少吃含熱量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速食等。

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

BMI=體重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完全可以避免發病。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心腦血管疾病作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病,國際上類似的研究做過很多,但我國還是首次,很有借鑒意義。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專家給出了指導建議:

1、戒煙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並刺激體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因此,生活中要儘量做到不吸煙、遠離二手煙。

2、控制體重

日常的飲食,保證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滿足身體所需即可,儘量不要超過熱量上限。同時,要少吃含熱量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速食等。

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

BMI=體重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