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因為“棒棒”,我們一起創作

清明前夕, 我再次去永川見李琳。 小別後相聚, 甚是激動。 那天, 我倆喝酒敘茶, 話題滔滔,不知不覺一個下午過去了……

說起與李琳的認識, 真是一種緣分。 記得還是五年前, 我寫的一首歌詞《山村戀歌》, 在《重慶政協報》副刊發了。 是為政協委員的音樂人李琳在自己的錄音棚午休, 偶然讀到了這首作品, 也許是靈感帶來的衝動, 當天便譜了曲。 事後, 多方打聽, 幾經周折, 才聯繫上了我。 從此, 我們兩個熱愛音樂的人開始往來。

2014年4月27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渝考察, 在萬州港碼頭遇見一群挑著扁擔的搬運工, 停下腳步主動與這群在本地被稱作“棒棒”的人攀談起來,

並連連稱讚, 豎起大拇指說, 中國發展有潛力, 有韌性, 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勞。 推動中國發展需要負重前行、爬坡上坎、敢於擔當、不負重托的“棒棒精神”。

我讀了這條新聞後, 庚即寫下了《棒棒》這首詞作品。 撥通了李琳的電話, 細數了我的感動和創作意圖後, 他當即承諾為這首歌詞譜曲。 大概不到一周時間, 《棒棒》歌曲出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 這首作品經過萬州電視臺等網路媒體傳播後, 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期間, 一名叫何苦的正團級退役軍官, 正“臥底”重慶棒棒行業, 以自己為原型, 拍攝《最後的棒棒》這部國內首部自拍體勵志紀錄片。 不經意間, 歌曲《棒棒》又闖入了何苦的心海。

何苦聽後興奮不已:“一根短木棒, 風雨扛肩上, 帶著全家的希望, 吆喝回聲滿城蕩……每每唱起時, 當棒棒時經歷的一幕一幕, 就浮現在眼前。 這歌太棒了, 就像為我的這部紀實片量身打造的一樣!”就這樣, 緣起“棒棒”又因“棒棒”, 我們的緣分不斷延展……

2015年5月, 《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完成了大部分後期編輯, 何苦也輾轉聯繫上了我和李琳。 同時也被何苦精神感動, 於是我和李琳創作的《棒棒》歌曲無償地支持何苦作為《最後的棒棒》主題曲!接著, 這首歌曲伴隨著紀錄片走進千家萬戶, 上海衛視、廣東衛視等十多家省級以上電視平臺和網路平臺愛奇藝播出後, 廣受觀眾和線民好評。

這以後, 我和李琳成了投緣、默契的朋友, 經常交流創作感受。

幾年的日子裡, 我去永川看他, 他來萬州看我。 沒有客套, 只有真誠, 一見如故。 他這人, 名字有點姑娘氣, 但外秀內剛, 特別熱愛生活。 在音樂創作上, 也留下了不少樂章, 尤其待人細緻入微。 兩年前一個週末, 李琳來萬州邀我回我的農村老家看一看。 我欣然答應了, 並陪他夫婦夜宿我老家, 那一夜, 我和李琳在河邊聽風聲、聽水聲、聽蛙聲。 讓我感動的是, 說好了天明我去老場上給他夫婦買米粑作早餐, 結果是我起床時, 他夫婦把米粑遞到了我的手上。 那一刻, 我熱淚盈眶!之後, 我倆合作的作品不少於五首, 他總是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圖並用最恰當的風格和旋律賦予歌詞生命, 尤以《養父》《我要回家》等作品, 至今回聽, 每次都有斷腸蝕骨的感動!

這次, 我再去永川, 李琳來高鐵站接我。 我突然發現李琳有些疲憊。 在我倆坐下後, 方才曉得他正經歷著一件不愉快的事。 但是, 他那熱情、他那細緻、他那骨子裡的東西在蕩漾、在歌唱、在遠方。 我倆說到這些年, 說到創作, 心緒一起飛揚。

這次受邀相約永川, 我倆以詞曲作者身份與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攝製組簽訂書面協定, 將《棒棒》這首歌正式授權作為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主題曲。 當我倆筆落生效的時刻, 手機裡響起了《棒棒》的歌聲。 攝製組代表報告了他們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在愛奇藝網站點播超過了1500萬人次, 在德國法蘭克福摘取了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

離開的頭晚, 我倆興奮, 又走進一個竹籬笆圍成的夜宵店,

喝著啤酒, 熟悉的《棒棒》歌聲縈繞耳邊……

一根短木棒, 風雨扛肩上, 帶著全家的希望, 吆喝回聲滿城蕩。

腰身像彎弓, 腳板像踏浪, 汗水雨水一起淌, 黝黑臂膀溜溜光。

棒棒不是木頭人, 勞動一曲山歌長, 挑遍了大街, 背走了小巷, 搬空了碼頭, 裝滿了庫房。

棒棒不是木頭人, 城頭鄉頭兩頭望, 累活有重活, 髒活有苦活, 不管是什麼活, 天天活得有人樣。

負重前行, 敢於擔當, 最壯是你的脊樑!

負重前行, 敢於擔當, 最美是你的胸膛!

作者:譚德成

編輯:鄧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