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乘物游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中國美術館館長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呂品田作為一個個體, 體現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集教學、研究、創作三位一體的辦院理念。

國際線上消息:4月26日,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乘物游心——呂品田繪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精選呂品田水墨山水和速寫作品七十餘幅, 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資助項目的結項展覽, 亦為其兼得生活和理論涵養之藝術面貌的集中反映。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呂品田作為理論家, 對歷史、對畫理、對學理、對文理、對藝理等等的研究成就, 有目共睹。 同時, 他是一個學者型的畫家, 是一個具有很高理論高度的實踐者。 在他的實踐當中, 也貫穿著他的理論和修養。 他把對藝術的追求集中到對水墨的探索當中去。 他的水墨是透明的,

具有文心, 具有儒氣, 他彙聚了或者說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畫的一種高明的理想追求。 在他的筆墨當中滲透著他對理論、對歷代藝術家水墨研究的思考。

吳為山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集教學、研究、創作三位一體, 這個院是人才彙聚之院, 是創作與研究、教學三者激蕩、融匯, 最後形成在世界上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藝術研究院。 呂品田作為一個個體, 他實踐了這樣三位一體的目標。 他作為藝術研究院的領導班子成員, 也是引領著整個藝術研究院的發展。 從這個展覽可以看到中國美術研究和中國美術創造的新氣象, 也可以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長期以來的辦院理念所結出的豐碩成果。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表示:“乘物遊心”是此次展覽的標題, 更是呂品田先生一以貫之的藝術作為生活方式的具體呈現。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致辭表示:呂品田先生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長,

還有其他的社會職務, 承擔著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科研教學任務, 這也使得他善於把握方向、統攬全域, 往往能透過藝術的現象抓住本質, 在整體的文化學的視野中, 探究藝術的真諦。 他秉承著中國藝術研究院像黃賓虹先生、王朝聞先生、馮其庸等前輩學者奠定的優良的學術傳統, 注重理論和實踐, 學術和藝術相統一。 一方面著書立說, 另一方面注重動手實操, 將理論學養內化於心, 訴諸於筆端。 “乘物遊心”是此次展覽的標題, 更是呂品田先生一以貫之的藝術作為生活方式的具體呈現。

呂品田1959年出生於江西, 先後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 獲博士學位;曾任《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研究員。 全國文化宣傳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及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呂品田陪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女士觀看展覽。

作為當代卓有成就和社會影響的藝術理論家,呂品田在民間美術、手工藝、當代美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方面,均表現出深刻的創新性和洞察力,其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影響在藝術學界具有廣泛性的認知。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功底深厚、才情豐沛的畫家。受家風陶養和20世紀70年代文藝實踐鍛煉,呂品田早在少年時期就打下較為全面、扎實的基本功。1978年,他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系統地接受了素描、色彩、國畫、雕塑、藝術設計等學院式的專業訓練。1985年,呂品田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王朝聞先生研習美術理論,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在治學為藝上,他秉承了黃賓虹、王朝聞、馮其庸等前輩學者所奠定的優良傳統,注重理論和實踐、學術和藝術相結合,有著豐碩的研究和創作成果。

評論認為,呂品田的水墨山水最能體現他“乘物遊心”的初衷。他的有情趣、有氣象的畫境並非緣自對山川草木的狀物寫生,而更多地源于他對自然生機、社會活力的敏銳洞察與深切感悟。他的那些頗有個性的筆法,不取巧、不藻飾,坦蕩大方,顯示了不同于傳統山水畫筆墨程式的獨特性。他的繪畫隨性書寫、不拘一格、酣暢淋漓、直抒胸臆,觀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展覽36幅水墨山水作品,別樹其出,自成一格,展現了其用山水意象、筆墨語言自然、充沛地表達當代情懷和體驗的有益探索和可貴面貌。

“乘物遊心”出自《莊子•人間世》,呂品田以此作為畫展的題目,表達了他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評論呂品田:“畫畫對於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寫生,而且更是以筆墨為工具,以山水為依憑的一種精神遠遊。”早從中學時代起,呂品田就養成出門不離速寫本的習慣,以便利用片暇間隙信筆記寫入目感心的瞬間場景或片斷經歷。從展出的40餘件速寫作品當中,觀眾可以體會到他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對社會和人生的敏銳感悟和真切關懷。

展覽將持續至5月6日。

呂品田的水墨山水直抒胸臆。

呂品田探索水墨不拘古法。

水墨長卷展現當代的文人意趣。

速寫作品反映了呂品田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敏銳感悟和真切關懷。

呂品田陪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女士觀看展覽。

作為當代卓有成就和社會影響的藝術理論家,呂品田在民間美術、手工藝、當代美術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方面,均表現出深刻的創新性和洞察力,其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影響在藝術學界具有廣泛性的認知。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功底深厚、才情豐沛的畫家。受家風陶養和20世紀70年代文藝實踐鍛煉,呂品田早在少年時期就打下較為全面、扎實的基本功。1978年,他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系統地接受了素描、色彩、國畫、雕塑、藝術設計等學院式的專業訓練。1985年,呂品田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王朝聞先生研習美術理論,從此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在治學為藝上,他秉承了黃賓虹、王朝聞、馮其庸等前輩學者所奠定的優良傳統,注重理論和實踐、學術和藝術相結合,有著豐碩的研究和創作成果。

評論認為,呂品田的水墨山水最能體現他“乘物遊心”的初衷。他的有情趣、有氣象的畫境並非緣自對山川草木的狀物寫生,而更多地源于他對自然生機、社會活力的敏銳洞察與深切感悟。他的那些頗有個性的筆法,不取巧、不藻飾,坦蕩大方,顯示了不同于傳統山水畫筆墨程式的獨特性。他的繪畫隨性書寫、不拘一格、酣暢淋漓、直抒胸臆,觀之有“池塘生春草”般本乎自然、妙手天成之感。展覽36幅水墨山水作品,別樹其出,自成一格,展現了其用山水意象、筆墨語言自然、充沛地表達當代情懷和體驗的有益探索和可貴面貌。

“乘物遊心”出自《莊子•人間世》,呂品田以此作為畫展的題目,表達了他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評論呂品田:“畫畫對於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寫生,而且更是以筆墨為工具,以山水為依憑的一種精神遠遊。”早從中學時代起,呂品田就養成出門不離速寫本的習慣,以便利用片暇間隙信筆記寫入目感心的瞬間場景或片斷經歷。從展出的40餘件速寫作品當中,觀眾可以體會到他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對社會和人生的敏銳感悟和真切關懷。

展覽將持續至5月6日。

呂品田的水墨山水直抒胸臆。

呂品田探索水墨不拘古法。

水墨長卷展現當代的文人意趣。

速寫作品反映了呂品田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敏銳感悟和真切關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